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3节 植物与土壤 讲学稿(一)班级:_姓名:_年级:初二 科目:科学 主备人:内容:植物与土壤 课型:新课 时间:【学习目标】1、学会区别直根系和须根系,掌握根的功能2、了解植物根系的分布于地下水位的关系3、了解根尖的结构及各部分细胞的特征4、理解根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学会将根吸水、失水的原理应用于生产或现象解释【教学重难点】重点:根系的概念及类型难点:“实验方案”的优劣性比较。 【课前预习】1根系是指一株植物_ _的总称。像水稻那样的根系叫_ _根系,像大白菜那样根系叫做_根系。2、主根: 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侧根: 的根。不定根: 的根。3、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除了与植物的种类有关外,还与_、_、_,和_有关。4图是棉花的根系图,填写有关的内容。(1)图中的1是_根。 (2)图中的2、3、4都是_根。(3)上述根系属于_根系。从数量上看,构成这类根系的根主要是_根。【课堂教学互动设计】【活动一】植物的根系1、 1、根系的类型:根系类别概念代表植物两者区别直根系须根系2、 根的功能:(1) :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2) :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3、影响根分布的因素: 、 、 和 。【活动二】探究植物根系(同种植物的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的高低的关系提出问题:植物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的高低有关吗?建立假设:(1) 。(2) 。(3) 。实验方案:1、野外调查2、野外栽培3、实验室栽培实验方案优劣评价:(1)野外观察 优点:虽然观察条件不是任何学校所在地都能满足,但是一旦观察到,则实验成功率就较大。缺点:组织野外观察较难,还要强调安全问题; 比较难建立。 野外栽培优点:可控性增强,较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对比实验,保证实验有明显的现象。缺点:但实验条件也不是任何学校都能满足的;且栽培植物可能死亡或生长不良。 实验室栽培优点:最易控制实验条件建立对照组;且栽培植物较易成活。缺点: 4.数据处理:(1)数据处理时,应该去掉无效数据(2)一株植物根系的长度应是根系所有根的平均长度,几株植物根系的长度也应计算多株植物根系的平均长度。(用平均长度去比较研究根系分布状况可以 。)实验结论:_。【活动三】认识根的结构【实验】研究根的吸水部位实验现象: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麦先出现萎焉现象。结论:说明根吸水的部位在_。【讨论】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栽?【观察】了解根尖的结构:阅读教材根尖结构细胞结构特点主要作用根冠细胞排列 ,疏松 分生区(生长点)细胞小而排列 ,细胞没有 ,细胞壁 ,补充根冠细胞和伸长区细胞伸长区细胞的液泡 ,细胞壁较 ,细胞体积增大,伸向土壤深处根毛区(成熟区)细胞有 的液泡,细胞壁较 ,表皮细胞突起形成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具有吸收、疏导的作用【当堂检测】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 )A根 B地下茎 C茎 D叶2下列植物中,属于须根系的是( )A榕树 B玉米 C水杉 D大豆3须根系的特点是( )A没有主根的根系 B主要由不定根组成C生有须根的根系 D侧根和不定根没有明显区别4下列植物属于直根系的是( )A小麦 B水稻 C玉米 D大豆5根的主要功能是( )A吸收无机盐和养料 B吸收水分和矿物 C固定和贮藏养料 D吸收水分和养料6下列根组织中,能使根迅速长长的部分是( ) (A)分生区 (B)伸长区 (C)根毛区 (D)根冠7.小丽想要移栽一株月季花,她应该怎样做呢?( )(A)将月季花小心地连根拔起后移栽 (B)将月季花小心地连根拔起,将根洗净移栽(C)小心地将月季花连根带土挖起后移栽 (D)以上方法均可以8、根尖的根毛区有许多根毛,下列关于根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 B一根根毛就是一个细胞C由若干个表皮细胞组成一根根毛 D由根毛区所有的细胞构成9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 )A根冠 B分生区 C根毛区 D伸长区10图是根尖的立体和平面结构图,填写有关根尖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1)写出图中所注编号代表的结构名称。_。 _。 _。 _。(2)是根吸收_和_的主要部位。是根_最快的地方,其细胞特点是_能够不断分裂出_。 具有_作用。【课外练习】1须根系主要由下列哪项组成 ( ) (A)主根 (B)侧根 (C)不定根 (D)直根2农业上常常进行深层施肥,促使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从而使农作物茁壮成长,这是根据根有什么特点 ( ) (A)向水生长 (B)向肥生长 (C)向地生长 (D)向透气生长3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就分布 ( ) (A)深 (B)浅 (C)窄 (D)不受影响4人们在山坡、沙地上造林和种草,是利用根系分布特点来( ) (A)美化环境 (B)保持水土 (C)利用土地 (D)防止风暴5下列关于根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根部 (B)细胞壁薄 (C)可以感受重力 (D)外层细胞排列紧密6能使植物的根长度不断增加的关键部位是 ( ) (A)根冠和根毛区 (B)分生区和伸长区 (C)分生区和根毛区 (D)伸长区和根毛区7、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树大根深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下列对这种现象看法有错误的是 ( )(A)植物的根能牢牢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B)深扎在土壤中的根有利于吸收到水分(C)根所获得的有机物来自更深的土壤 (D)树大根深,蒸腾作用能力就更强第三章 第3节 植物与土壤 讲学稿(二)班级:_姓名:_年级:初二 科目:科学 主备人:内容:植物与土壤 课型:新课 时间:【学习目标】1、知道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部位2、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3、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症状。【教学重难点】重点:根尖结构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探究及应用【课前预习】1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是含_、_和_的无机盐。2给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枯焦的原因是( )A土壤氧气不足,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 B土壤溶液浓度过大,造成细胞失水C土壤中水分减少,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D农作物吸收了过多的无机盐,对体内细胞产生伤害3、根吸收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根毛区4可使植物茎秆粗壮、不易倒伏的无机盐含下列哪种元素( )A氮 B磷 C钾 D硼5海洋环境的恶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引起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海洋污染主要是局部海域出现“赤潮”,造成大量鱼虾死亡。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红色燃料流人海洋 B.有毒工业废水流人海洋C海中营养物质过多,引起富营养化污染 D农田中有毒农药流人海洋【课堂教学互动设计】【活动一】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条件【实验】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在清水中的青菜没有出现萎焉现象,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出现了萎焉现象。结论: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只有在_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的根才能吸水。如:腌制青菜时, ;海水漫入农田, 。正常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若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当土壤溶液的浓度_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_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其实质:水的扩散作用(浓度_-浓度_)【活动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1、植物的生长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_。【实验】配制四种营养液,观察植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实验设计:建立对照组进行实验,其中一组营养全面、正常生长作为 组,其他几组分别缺其中的一种元素,实验组植物和对照组植物相比较得出元素的缺乏症状。按标准添加缺乏的元素,观察植物生长是否正常。实验结论:_营养元素作用缺乏时的症状N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瘦小P生长缓慢,嫩叶变小,植株暗绿带红K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许多褐斑记忆方法:“氮黄红磷褐钾”含义-缺氮叶片为黄色,缺磷叶片为暗绿带紫红色,缺钾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褐斑。【活动二】植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1、植物和土壤的相互关系(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_和_(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_(3)农林业生产也会对土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A、过多施用含N、P、K的化学肥料对环境和土壤有危害。 化学肥料名称对土壤的危害氮肥磷肥B、过多施用含N、P、K的化学肥料对环境和土壤有危害 -富营养化污染产生原因:水体中有过多的 元素。水体中氮、磷的来源:a、 b、 c、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基本症状: 淡水 现象 海水 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水体中N、P过多 藻类大量繁殖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死亡藻类水体中的溶解氧剧降鱼类等需氧生物大量死亡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死体水体发黑发臭,水质恶化。【讨论】为防止水质恶化,我们能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做些什么?1、_2、_3、_【阅读】植物营养的吸收【当堂检测】1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其原因是( )根毛细胞有大液泡生有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输导组织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通常比土壤溶液的浓度高A B C D全部都是2把新鲜的萝卜放在浓盐水中一段时间,质量会变小,它失去的物质是 ( )A细胞中的细胞质 B细胞液泡中的细胞液C细胞液中的水 D细胞液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3设下图中a、b、c是3个相邻的植物细胞,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为abc,它们之间水分渗透的方向是 (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机盐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 B不同的作物需要肥料的情况不同C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我们应该尽量多施肥料D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不同5.取甲、乙两个大小相仿的萝卜,在正中各挖一个大小、深浅相同的洞,然后在甲萝卜的洞内注入适量的浓盐水,在乙萝卜的洞内注入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甲萝卜洞内的液面_ (填“升高”或“下降”。下同),原因是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_ (填“大于”或“小于”。下同)浓盐水的浓度;使细胞_水;而乙萝卜洞内的液面_,原因是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_清水的浓度,使细胞_水。6小明一连几天用妈妈清洗过咸水鱼的水浇一株花卉,不久后发现该花卉枯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 A 营养过多 B 因阳光过强 C 因细胞失水而死 D 水分蒸发过7、用盐拌黄瓜,碗里出现的水是从黄瓜的 里流出来的。8 、已知土壤溶液浓度为20%,若根毛细胞能够从中吸收水分,则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可能为( )A.15% B.10% C.20% D.30%【课外练习】1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会失水,以下与之原理不同的是( ) A盐渍咸肉能存放更长时间 B腌制蔬菜有利于保存 C医务人员用浓盐水清洗病人的伤口 D发热病人可用酒精擦拭降温2把某植物种植在沙质盐碱地,发现植物因发生“烧苗”而死亡,其原因是( ) A植物因吸收过多的无机盐而死亡 B植物细胞失水过多死亡 C此地温度过高导致植物死亡 D植物细胞呼吸作用强度过大导致死亡3植物细胞会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细胞却不会破裂,这是与植物细胞的哪个结构有关( ) A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液泡4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经根、茎到达叶中,则三者间的细胞液质量分数比较( ) A根茎叶 B根叶茎 C叶茎根 D叶根茎5小明口腔发炎,医生叫他常用盐水漱口,这是因为( ) A盐水清洁,可冲洗掉口腔内细菌 B盐水能溶解细菌 C盐水pH较小,细菌无法存活 D高浓度的盐水能使细菌因失水而死6水涝地中的植物出现萎蔫的原因是( ) A土壤溶液浓度过大 B蒸腾作用过于旺盛 C土壤中养料太少 D土壤里的氧气不足7小明为观察叶细胞吸收水分后的变化,在一株植物上取相同的两片叶,把甲叶片放在阳光中曝晒10分钟,乙叶片放在清水中浸泡10分钟,然后分别做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细胞内变化最大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细胞壁 C液泡 D叶绿体8茶叶出现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也带了许多褐斑,则说明( ) A缺氮 B缺磷 C缺钾 D缺镁9.可使植物茎杆粗壮、不易倒伏的无机盐是下列哪种元素的无机盐( )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D都可以11.种植大白菜应多施( )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D都可以10植物根毛吸水的途径是( ) (A)土壤溶液里的水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B)土壤溶液里的水分-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 (C)土壤溶液里的水分-细胞膜-细胞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稀土元素常考题目及答案
- 西游记53回题目及答案
- 物流服务师实操题目及答案
- 2026届浙江省温州树人中学化学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答案
- 苏州体育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B类试题(附含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综合知识试卷及答案
- 2026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复习历史(广西版)-考点规范练29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 2025年伤口造口专科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陕西省渭南市协警辅警笔试模拟题(附答案)
- 最全海外常驻和出差补助管理规定
- 试生产总结报告
- 房地产制度与标准 -中建一局项目管理标准化指导手册(第一版)
- 《老年学概论(第3版)》课件第一章
- GB/T 6495.1-1996光伏器件第1部分:光伏电流-电压特性的测量
- GB/T 30951-2014小型水电站机电设备报废条件
- GB/T 18948-2017内燃机冷却系统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
- 电动汽车充电桩申请安装备案表
- DB32T 4073-2021 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
- 易制毒、易制爆培训试卷及答案
- 入行论94课第1个颂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