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综述作物育种信息第 1 期总第165期 2008年1月29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主办单位: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办公室四川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主 编:何勇强副主编:郑林用 杨季声本期责任编辑:向 平编辑出版: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作物育种信息编辑部地 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邮 编:610066电 话:(028)84504194E-mail:要 目 分子标记在水稻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 红色水稻色素着生位置与四种微量元素的研究 利用表达序列标签分离平菇发育期间表达的基因 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水稻淀粉极限糊精酶基因表达 水稻BAC在玉米有丝分裂染色体上FISH杂交体系的构建 标记构建水稻连锁图谱和单片段替换系 小麦对黄斑病黄化成分抗性的遗传 节节麦Acph1位点的遗传图谱 一种新的北美俄罗斯小麦蚜虫生态型的抗性 国内外功能型水稻研究现状21目 录科技纵横【专题综述】分子标记在水稻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1【前沿科技】红色水稻色素着生位置与四种微量元素的研究3基因枪法转基因水稻后代主要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3利用表达序列标签分离平菇发育期间表达的基因4基于PCR的水稻候选RGA标记检验和评估4对Basmati水稻染色体8区域的SSR分析4利用RNA 干扰技术抑制水稻淀粉极限糊精酶基因表达5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耐低温发芽数量性状基因座5水稻BAC 在玉米有丝分裂染色体上FISH杂交体系的构建5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研究6【技术与方法】HPT-ELISA 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转基因水稻监测中的应用6双孢蘑菇野生菌株在食用菌普通培养料上的资源分配能力7ZmC4 Ppc 基因水稻的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后代的产量性状分析7鹰嘴豆每个茎轴上花朵数控制基因的等位关系7采用微卫星标记的评价试验来分析混杂的和多余的芸苔属种质系8标记构建水稻连锁图谱和单片段替换系8冬性小黑麦与冬小麦杂交的F2衍生群体对镰孢菌穗疫病抗性的平均值和方差9小麦对黄斑病黄化成分抗性的遗传9利用非堆沤料和菌渣生产双孢蘑菇时不同菌株和菌丝类型对其产量、大小以及子实体固形物含量的影响10鸟氨酸转氨酶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成中的作用10不同水稻品种条纹叶枯病抗性筛选10锈病和晚期叶斑病抗性花生栽培种质的SSR分析10测序水稻品种SSR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其农艺性状基因座分析11在10个不同位点上产生了雄不育性分离的21个大豆品系由虫媒引起的结实力评价11节节麦Acph1位点的遗传图谱12带npt-基因转基因水稻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12稻瘟病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的影响研究12稻瘟病菌粗毒素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及抗性筛选13绘制分子图谱确定小麦瘿蚊抗性基因位于小麦1A染色体上13建立小麦颈腐病抗性的分子标记:2-49Janz群体幼苗抗性的QTL定位13从粘果山羊草转移到小麦中的叶锈和条诱抗性基因Lr54和Yr3714大麦斑枯病部分抗性的遗传14一种新的北美俄罗斯小麦蚜虫生态型的抗性14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角斑病的四季豆品系15低温敏感不育水稻培矮64S 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15黑龙江省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15以双孢蘑菇栽培为例调查堆料中微生物的活性16在家禽垫料中加入氨抑制剂与蘑菇堆料制备和蘑菇生产的兼容性16利用DH群体分析水稻产量与蒸煮品质的遗传相关性16三系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17【材料与品种】II 优93 水稻17通过渗入收获前萌发耐性QTL来提高白粒小麦的籽粒休眠17T优115 水稻18大麦DH系农艺性状的分离畸变18Y 两优1号水稻18不同倍性水稻胚乳蛋白的差异表达研究19蛋白质电泳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19广东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引进和评价利用19两优389 水稻20【科技纵横】国内外功能型水稻研究现状20栽培食用菌的维生素B1和B2含量21利用大孢蘑菇真菌生物体从水体中去除有毒重金属22欧洲稻米贸易和水稻生产系统22专题综述分子标记在水稻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水稻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 ,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我国50%以上的人口是以稻米为主食,在某种程度上水稻单产的高低是维系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但是,随着水稻和高产栽培措施的推广,稻瘟病等病害呈不断加重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稻瘟病的爆发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我国南北稻区每年均受到不同程度危害, 流行年份重病地区一般减产10%20%, 重的达40%50%, 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农药和种植抗病品种来控制稻瘟病。化学防治效用短, 成本高且污染环境, 因此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成为控制稻瘟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繁多且变异快, 抗稻瘟病品种的抗性常因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异而很快丧失。通过常规的育种方法培育广谱、长效抗病品种十分困难。现代分子技术的发展为选育新抗源, 培育广谱持久抗性品种, 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到同一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中开辟了新途径。一、稻瘟病菌-水稻作用机理稻瘟病菌-水稻相互作用关系符合Flor的基因对基因学说, 即对于寄主中的每一个显性抗性主基因, 在病原菌中就存在一个特异的与之相对应的显性无毒基因。Flor的基因对基因作用模式是大多数病原体- 植物的互作方式, 尤其适用于作物病害,其作用机理是受体-配体(或激发子)作用方式, 即由抗性基因编码的受体蛋白特异性地识别无毒基因编码的配体。随着一系列抗性基因和无毒基因被克隆, 这一假说得到进一步证实。稻瘟病无毒基因AVR1-CO39被水稻CO39的单一显性抗病位点所识别, AVR1-CO39 无毒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使稻瘟病菌产生毒力。Jia 等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和体外结合测验, 发现AVR-Pita176编码蛋白与Pi-ta编码蛋白的RD(luecine-rich-domain)特异结合, 并在寄主细胞内引起Pi-ta防御抗性反应, 且只对含有Pi-ta基因的水稻产生这种特异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这说明AVR-Pita176编码产物是一种特异性的激发子, 能触发Pi-ta调节的稻瘟病抗性反应。Pita/AVR-Pita 基因的克隆为水稻稻瘟病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式。稻瘟病菌-水稻互作机理的深入研究, 将为解决抗病品种的感病化问题, 加快水稻抗病品种的培育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二、分子标记在抗稻瘟病研究的作用稻瘟病是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其抗病性不单与水稻品种本身的基因型有关,亦与病原菌的基因型相关。稻瘟病菌的易变性和群体结构的复杂性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易丧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全面准确地掌握育种地区稻瘟病病原菌的结构及其演化变异规律,是开展水稻稻瘟病持久抗性育种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已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真菌中的SSR一般都有25个等位位点,不但可用于种群遗传多样性、近缘种的比较及系谱研究,而且还可用于不同寄主分离物之间的比较,或是菌株、小种之间的比较。因此,利用稻瘟病菌基因组中数量丰富、分布广泛的SSR标记,能够为群体研究提供大量遗传信息。而且还可通过基因组中位置已知的SSR 标记,很快筛选到与无毒基因(Avr) 等重要功能基因连锁的标记,为进一步对无毒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克隆,明确其与相应抗性基因互作的规律奠定了基础。水稻品种的抗病性之所以容易丧失,关键在于品种或抗源的单一化。通过聚合杂交,累积多个抗病基因于同一材料,培育出多抗品种,是避免或减缓水稻品种抗性丧失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在聚合杂交的历次杂交中,应用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快速准确地将多个目标基因聚合于1个重组体。SSR标记对抗稻瘟病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抗病基因的聚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陈学伟等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序标位STS及SSR标记OSR20、OSR32、RM213、RM207、RM262,跟踪筛选了抗稻瘟病基因,将Pi-d(t) 1、Pi-b、Pi-ta2 聚合于G46B中,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了抗多个生理小种的相对持久的抗病品系,对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多个抗病基因的辅助选择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实证。三、稻瘟病抗性基因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早期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多数采用经典遗传分析法, 日本学者Kiyosawa 等采用此法鉴定了8位点14个主效抗性基因, 分别为Pita 位点上的Pita、Pita2,Pik 位点上的Pik、Piks、Pikp、Pikh、Pikm,Piz 位点上的Piz、Pizt, 还有Pia,Pib,Pish、Pii,Pit。我国学者利用Kiyosawa 的12个鉴别品种和7个菌株对云南地方粳稻品种红镰刀谷进行遗传分析鉴定了2个新的抗性基因, 且与Pita、Pik、Piz、Pia、Pib、Pii、Pit 等7个位点非等位。雷财林等对籼稻品种窄叶青8号、云南粳稻,毫变-1和扎缅尼-1的稻瘟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 发现窄叶青8号对我国北方稻区代表菌系10-8-14和日本代表菌系研54-04的抗性受Pizh 控制, 毫变-1和扎缅尼-1对日本代表菌系研54-04和北1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传统的遗传分析方法是根据抗性品种的抗性反应分离情况来鉴定其所含抗性基因的数目,不能将抗性基因具体定位于染色体上。以基因组为基础的遗传标记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抗性基因的定位。迄今已有约60个稻瘟病主效显性抗性基因被定位,也有隐性抗性基因的报告。这些基因大部分集中在第6、11、12 染色体上, 且成簇分布, 但是这些基因簇是否为等位基因或是紧密连锁还需进一步确认。吴建利、庄杰云等利用谷梅2号和中156 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RIL)定位了Pi24( t) 和Pi25(t), Pi26(t), 其中Pi24(t)位于第12染色体,与Pi4(t),Pi6(t),Pi12(t),Pi19(t),Pi20(t),Pi62(t), Pi157(t), Pita 和Pitq6 成簇分布, 表现叶瘟抗性; Pi25(t) , Pi26(t) 位于第6染色体, 与Pi2(t), Pi9(t) 和Pitq1成簇分布, 表现叶瘟和穗颈瘟抗性。Chen 等利用AFLP标记(AF348和AF349)在Moroberekan 鉴定出抗性基因Pi44(t),并将其定位于第11染色体上, 与Pi1(t), Pik位于同一区域。Sallaud 等利用RFLP、RGA 标记在IR64 与Azucena 的105个双单倍(DH)体系中签定了9 个抗性位点RL)Pi24(t)-Pi32(t) , 其中6个RL源于高抗亲本IR64,3个LPi24(t)、Pi26(t)、Pi28(t) 源于亲本Azucena。Pi24(t) -Pi28(t) 5个RL为从未报道的新的抗性基因, 分别位于第1、2、5、6和第10 染色体;Pi29(t)位于第8 染色体紧邻于Pi11(t);Pi30(t)位于第11 染色体, 紧邻于Pi-a;Pi31(t)、Pi32 (t)位于第12染色体, 分别位于Pi6(t),Pi157(t)、Pi-ta 和Pi12(t), Pi-tq6、Pi21(t) 抗性基因区域。同时该实验室Berruyer 等将Pi33(t)定位于IR64 和Bala 第8 染色体的短臂上。Liu 等在抗性品种三黄占2号(SHZ-2)的重组自交系(RI)和高代回交系(BC)中利用候选抗性反应基因(candidatedefense response genes)定位了PiGD1(t)、PiGD2(t)、PiGD3(t)三个抗性基因, 分别位于第8、10和第12染色体。华南农业大学Pan 等近年来采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 bulked-segregant analysis, BSA)和隐性群体分析( recessive-class analysis, RCA)方法相结合精细定位了Pi15(t)、Pi36(t)、Pi37(t)。Pi15( t)位于第9染色体, 与RAPD标记BAPi15486 和BAPi15782 紧密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0.35 cM,0.35cM; Pi36(t)位于第8 染色体上一个17.0kbNipponbare BAC和PAC 重叠群的DNA片段, 与SSR标记RM5647和候选抗性基因标记(CRG)CRG2 紧密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0.4cM, 0.2cM,Pi37(t) 位于第1 染色体上一个60kb Nipponbare BAC 和PAC 重叠群的DNA 片段, 与SSR标记RM543 和位点特异微卫星标记( position-specific microsatellite) FPSM1 紧密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0.7cM, 0.07cM。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物理、遗传图谱的构建为通过图位克隆策略分离抗性基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展望稻瘟病菌的SSR 分析,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做过探索,但都不是就基因组规模进行的。目前该病原菌基因测序已经完成,必将极大地促进在基因组水平研究该菌的遗传与变异,为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利用寄主抗性管理植物病害提供更透彻的信息。尽管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稻瘟病菌是研究比较多的真菌,但就整个基因组来说,我们目前知道的仍然非常有限。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寻找各类突变体,是功能基因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如此丰富的SSR 可谓天然存在的突变库。利用基因编码区中丰富的SSR 序列信息及其变化带来的功能变化的信息,将可以在该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通过编码区内SSR与近旁SSR的连锁关系,来证明基因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利用编码区内重复次数差异较大的SSR ,也可通过RT - PCR、定量PCR来比较其所在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从而深入研究PCR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以后对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目前, SSR具有诸多优点而成为第2代较理想的分子标记。SSR与QTL检测方法相结合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刊编辑部整理报道)前沿科技利用RNA 干扰技术抑制水稻淀粉极限糊精酶基因表达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黄冰艳等构建了含极限糊精酶基因片段反向重复结构的RNAi 载体,抑制水稻籽粒中极限糊精酶基因表达获得了极限糊精酶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经酶切及序列测定证实,成功地构建了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启动的水稻极限糊精酶基因反向重复结构RNAi 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水稻(Oryza sativa sp. japonica)转化,经PCR 及Southern 杂交检测,获得28 个水稻转基因再生株系;以极限糊精酶抗体对转基因株系胚乳发育期籽粒蛋白质进行Western 杂交,并经SDS-PAGE 极限糊精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该反向重复结构在胚乳发育期表达,减少了极限糊精酶的积累,获得了不同沉默效果的转基因株系。转化株系012 的极限糊精酶活性只有野生型的10%,表明该载体可有效地抑制水稻胚乳中极限糊精酶的活性。(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对Basmati水稻染色体8区域的SSR分析香味和煮熟籽粒伸长度(CKE)是最重要的两种品质性状;而根据这两种性状可以把Basmati水稻与其他水稻类型区分开。以前所进行的遗传分析研究已表明,这两种性状的基因/QTL是连锁的,并且出现在染色体8上。我们已经用包括RG28位点上的一个特定标记(SCU-SSR)在内的共26个SSR标记来评价了33个水稻基因型中的遗传多样性;这33个基因型代表了常规Basmati水稻、由籼型Basmati水稻组合育成的Basmati水稻和非Basmati型(籼型和粳型)水稻品种。将评价结果与整个基因组基本的SSR等位基因数据进行了比较。这26个SSR标记(24个多态和2个单态标记)扩增了总共106个等位基因,并检测到其中21个等位基因是极其良好的,它们只出现在1个基因型中。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大小和多态信息含量(PIC)数值的变幅分别在1-8、87-312和00.736bp。SCU-SSR1标记扩增了总共3个等位基因(128、129和130bp)。除了Basmati217品种(129bp)和7/13杂交育成的Basmati品种以外,全部Basmati常规品种都含有130bp等位基因。129和128bp等位基因分别出现在大多数籼型和粳型水稻品种中。常规Basmati(TB)品种、籼型和粳型品种的平均成对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12、0.483和0.251。TB品种和粳型品种间的平均相似性系数(0.236)高于TB品种和籼型品种间的平均相似性系数(0.150)。根据主成分分析和树状结构分析测定的遗传关系清楚地表明,TB品种和籼型品种间有高度的差异,这两类品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组群。杂交育成的Basmati品种和粳稻基因型位于这两个组群之间。Basmati217和Ranbir Basmati品种与其余的TB品种偏离很远。包括Super、CSR30和Kernel在内的某些杂交育成的Basmati品种与TB品种靠得较近。籼型品种CSR10(耐盐品种)和Pokkali(耐盐地方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单独一个组群。Pritchard结构分析把水稻基因型划分成了4个主要的亚群,即TB、杂交育成的Basmati、籼型和粳型(包括Ranbir Basmati和Basmati217)。染色体8上的数据组与分布在12个水稻染色体上的30个SSR标记的等位基因数据组间显示出正相关,说明这两者间有较高的相似性水平。本研究证实了TB品种与籼型和粳型品种间的差别,并且还提供了区分TB水稻、杂交育成的Basmati品种和长粒非Basmati品种的几个新标记。谢国禄摘译自 Euphytica,152(2):259-273,2006利用表达序列标签分离平菇发育期间表达的基因为了分离和鉴定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发育期间调控发育的基因,我们建立了平菇8个发育期的cDNA文库。从这些文库,共产生11 761个表达序列标签 (PoESTs)。其中,共鉴定到4060个不同的基因 (PoUnigenes),占整个基因组的34.5%。对发育期间的ESTs冗余分析分别鉴定到在菌丝、子实体、担孢子中专性表达的基因各8、13、2个。利用RT-PCR证明了9个基因的专性表达,这9个基因在子实体发育期表现专性冗余表达。与冗余分析的预期结果相一致,其中4个基因在子实体发育期进行专性表达,其余基因在子实体发育期丰富表达。本研究建立的平菇EST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担子菌的发育期提供了生化基础。邱敦莲译自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276(1):19-25, 2007 红色水稻色素着生位置与四种微量元素的研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王丽华等通过徒手切片观察了红色水稻色素着生位置,并用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了四种微量元素(Fe、Zn、Se、Ge) 的含量,比较红宝石、杂交红米和普通白米中微量元素含量,以确定其营养差异。实验结果如下: 其色素主要存在种皮和果皮中;微量元素铁(Fe)、锗(Ge)主要存在糙米的种皮和果皮中; 红宝石糙米中各微量元素含量和四种微量元素总含量均高于普通白米,说明红宝石营养成分含量高,并且由其遗传特性所决定。微量元素锗(Ge)、硒(Se) 含量在杂交红米中与亲本常规红米中的含量持平,说明通过杂交方法来提高保健稻产量,降低其生产成本是有效的,因此红宝石是很有利用潜力的优质保健稻米资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基因枪法转基因水稻后代主要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郭建夫等对超级稻恢复系E 32及其20个基因枪法转基因T4代株系的生育期、纹枯病抗性及产量性状进行多元遗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2个性状主要载荷在5个主因子上,其相关信息占性状间总信息的92.44%。第一主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是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和穗实粒数等粒数因子;第二主因子中载荷量较高的性状是病情指数、平均病级、病秆率等纹枯病抗性因子;第三主因子中起支配作用的性状是播始日数和生长日数等生育期因子;第四、五主因子中分别只有单株穗数、结实率起主导作用。根据斜交因子得分值把转基因后代株系分为4类,不同类型株系具有不同的生育期、抗病性和产量特征,育种中可依据转基因水稻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及各类群的特征,采取相应的育种改良措施以提高选择效率。 (种子)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研究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第一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稻品种e福丰优11已通过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审定,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然而,在近几年的福eS1种子生产过程中,发现福eS1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两种类型的异型株:高秆株和矮秆株,特别是高秆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福eS1的生产应用。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高秆株和矮秆株的来源及原因,以期为福eS1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对高秆株和矮秆株的生物学特性,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秆株和矮秆株的突变频率研究表明,在福eS1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两种异型株:高秆株和矮秆株,它们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9.3110-5和2.1210-5。(2)高秆株和矮秆株的农艺性状分析高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著提高2050Cm,其抽穗期比福eS1早35d。高秆株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穗颈长、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倒三节间长等茎秆性状的显著提高。矮秆株的株高比福eS1矮,差异显著;矮秆株包穗严重、倒一节间长缩短,与培矮645的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3)高秆株和矮秆株的遗传规律遗传分析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仍为原来的长穗颈基因所控制,而矮秆株的产生是由于eui基因发生了回复突变。(4)高秆株的花粉育性研究表明,高秆株在可育期的结实率较福esl高;不育期,高秆株同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育。(5)出现高秆株的原因研究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是由于其育性转换温度升高,使其在可育期结实好,不育期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导致高秆。(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 林龙湘)基于PCR的水稻候选RGA标记检验和评估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肖天霞等在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的基于e2PCR、共显性的402 个水稻候选RGA 标记的基础上,随机挑选40 对引物,分别以水稻品种Nipponbare 和93211 的DNA 为模板进行PCR 扩增验证。得到清晰条带占所用标记总数的8715% (35个标记),其中31 对引物为共显性标记,4对引物为显性标记。用这31对RGA引物在24个水稻品种中进行PCR 扩增,结果表明标记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特异性。RGA 引物平均标记多态性指标( PIC) 值为0146 ,标记具有较好的多态性。(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耐低温发芽数量性状基因座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纪素兰等利用Nipponbare /Kasalath /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对贮藏在低温(4) 和室温条件下的种子进行低温发芽率的观察和统计分析, 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16软件, 对控制水稻种子低温发芽力的QTL进行检测。结果发现, 低温发芽力QTL分布于第1、5、6、8、9和12染色体上, 其中位于第5染色体上的qLTG -5 (C597-R3166)和第9 染色体上的qLTG -9 (R79 - C385) 在低温萌发过程中持续表达。qLTG -5只在常温贮藏条件下稳定表达, 表明此位点可能受种子贮藏条件的影响;qLTG -9在两种贮藏条件下均稳定表达,表明该位点不受种子贮藏条件的影响, 可能与种子的耐贮性有关。研究结果可为低温发芽力强的水稻品种的标记辅助选择和图位克隆奠定基础。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水稻BAC 在玉米有丝分裂染色体上FISH杂交体系的构建华中农业大学作物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陶勇生等以水稻细菌人工染色体(BAC) 为探针在玉米有丝分裂的细胞学制片上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 ,探讨玉米基因组Cot DNA 对BAC 探针重复序列的封阻、杂交后洗脱的严谨度、杂交液中FAD 的浓度变化、水稻BAC 探针的特异性重复序列的封阻对FISH 杂交信号特异性的影响。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水稻BAC探针在玉米有丝分裂染色体上进行BAC2FISH 杂交的优化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玉米基因组Cot DNA 来封阻水稻BAC 探针的重复序列玉米基因组Cot DNA 的Cot 值应小于50 ,同时还需根据不同探针调整Cot DNA 的Cot 值及与探针的比例;而降低杂交液中FAD浓度和适度控制杂交后洗脱的严谨度,尤其是使用水稻BAC探针本身特异的重复序列的封阻对BAC-FISH 杂交信号特异性的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技术与方法节节麦Acph1位点的遗传图谱Nevo等于1986年、Dudnikou于1998年研究了小麦属物种自然群体异酶变异的适应特性。Kimber等认为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的祖先节节麦是有益农艺性状基因的重要资源。Dudnikov于2003年阐明了节节麦载有影响适应性的酶编码等位基因,并重新调查了其在育种中的价值。由Acph1编码的一个酸性磷酸酯酶快速电泳变异体的最适pH低于已有漫速酸性类型。对节节麦自然群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似乎与物种内分化的适应性有关。本文旨在研究Acph1的遗传图谱。节节麦的Acph1位点编码一个新的快速电泳酸性磷酸酯酶,其等位基因变异与物种内的分化有关。采用小随体(SSR)分析构建的遗传图谱表明:Acph1与第2条染色体着丝点区域附近的Xgwm157标记紧密连锁。向 平摘译自 Plant Breeding 124(5):523-524,2005HPT-ELISA 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转基因水稻监测中的应用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汪海燕等人改进了HPT-ELISA 检测法,利用一种简便并且高效的微生物表达体系,将hpt 基因的全编码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GEX-KG上,在E. Coli 菌株BL21 (DE3)-pLys 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了融合蛋白GST-HPT ,经Thrombin 凝血酶酶切过夜,再经过柱纯化后获得不含GST 且具有生物活性的HPT 纯蛋白,所得蛋白纯度 90%。MALDI-TOF-MS 分析表明,HPT蛋白分子量为39.4KD。用HPT 纯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进而构建了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其灵敏度为0.31ng/ml 。应用该HPT-ELISA 方法,测定了不同生育期转Bt 基因水稻植株中HPT 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成熟期稻米中的HPT 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Bt 基因水稻植株中HPT 蛋白的表达量约为15.67 60.12ng/gFW,转Bt 基因稻米中HPT 蛋白的含量为5.28ng HPT/gFW,而在非转基因亲本的植株和稻米中均未检测到HPT 蛋白。(核农学报)双孢蘑菇野生菌株在食用菌普通培养料上的资源分配能力将从两个不同地点分离的21个野生双孢蘑菇菌株和6个双孢蘑菇栽培菌株在普通食用菌栽培料上进行栽培。通过测定菌丝生长期间的酶活性,研究了它们的降解能力。观察了3组菌株之间和每组菌株内酶活性的差异和这些菌株在培养料上形成菌落的差异。食用菌培养料上产生和生长孢子丝的能力与包括稻草细胞壁上活跃的多糖酶和降解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产物的酶在内的酶的均衡生产有关。邱敦莲摘译自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21(4):285-292,1996ZmC4 Ppc 基因水稻的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后代的产量性状分析ZmC4 Ppc 基因全长6781 bp ,PCR 扩增时带型不清晰,重复性差,影响标记辅助选择的准确性。通过序列比对找到了该基因在玉米上存在而在水稻上不存在的特异片段,利用Primer Premier 5.0 设计了1 对用于水稻标记辅助选择的特异性引物(前引物为5AAGCAGGGAAGCGAGACG 3,后引物为5GATTGCCGCCAGCAGTAG 3,命名为MRpc)。结果表明,经MRpc 筛选的该基因在各生育阶段都能高效表达, 且为组成性表达。对标记辅助选择后代FPM881 进行了遗传背景、PEPCase 活性、净光合速率、一般配合力( GCA) 和特殊配合力( SCA) 分析。FPM881 与对照的遗传背景相似度已达95 %以上, ZmC4 Ppc 在MAS 的各世代中能够高效表达。GCA 和SCA 分析结果表明从FPM881 中能够筛选出单株产量、有效穗和千粒重优于对照、GCA 较高的改良恢复系并得到SCA 显著高于对照的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说明, ZmC4 Ppc 基因高效表达能提高经济产量,在水稻遗传背景中发挥其基因效应。(中国水稻科学)鹰嘴豆每个茎轴上花朵数控制基因的等位关系鹰嘴豆(Cicer arietinum L.)每个茎轴上花朵数的遗传变异包括单花、双花、三花和多花性状。本试验按照全部可能的组合,让双花品系ICC4929、三花品系IPC99-18和多花品系JGM7相互杂交,然后研究了双亲、F1和F2的开花习性,以便确定鹰嘴豆每个茎轴上花朵数控制基因的等位关系、外显率和表达度。衍生于双花品系ICC4929三花品系IPC99-18组合的F1是双花的,而衍生于ICC4929多花品系JGM7组合的F1和衍生于IPC99-18JGM7组合的F1都是单花的。来自ICC4929IPC99-18组合的F2植株很符合3双花植株1三花植株的分离比例。来自ICC4929JGM7组合的F2植株是按9单花植株:3双花植株3多花植株1单-多花植株的比例分离的;来自IPC99-18JGM7组合的F2植株是按9单花植株3三花植株4多花植株的比例分离的。这些结果清楚地证实,是两个位点控制鹰嘴豆每个茎轴上的花朵数。双花和三花性状是受单个位点(Sfl)控制的,并且双花性状的等位基因(sfld)对三花性状的等位基因(sflt)呈显性。Sfl位点上的这3个等位基因具有显性关系Sflsfldsflt。多花性状是由另外一个基因(cym)控制的。单花植株在两个位点(Sfl和Cym)上都含有显性等位基因。双花、三花和多花性状表现出完全的外显率,但却表现出可变的表达度。双花品系ICC4929中双花性状的表达度为96.3%,双荚性状的表达度为76.4%;三花品系IPC99-18中三花性状的表达度为81.2%,三荚性状的表达度则为0.0%;多花品系JGM7中多花性状的表达度为51.3%,多荚性状的表达度则为24.7%。多花品系JGM7中每个茎轴上的平均花数和平均荚果数都高于双花品系ICC4929和三花品系IPC99-18中的。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在鹰嘴豆改良中采用合适的育种策略,以便利用这种多花和多荚性状。谢国禄摘译Euphytica 152(3):331-337,2006采用微卫星标记的评价试验来分析混杂的和多余的芸苔属种质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美国衣阿华州USDA-ARS北部中心植物引进研究所生产和保存的芸苔种质群体是否是由遗传学上不可区分的各组分品系构成的,并测定最新鉴定到的假设复制品系是否可以混合在一起。我们采用10个微卫星引物组鉴定了由4个品系构成的2个B.rapa L.ssp.dichotoma Hanelt群体和14个品系构成的3个B.rapa L.ssp.trilocu-laris Hanelt群体以及4组假设的复制油菜(B.napus L.)品系的基因型。为了求得品系评价的相似性概率,采用典型的基本聚类方法对每个品系中的10个单株进行了评价试验。评价试验表明,2个B.rapa L.ssp.dichotoma群体中的1个群体包含有遗传学上的异源品系。在B.rapa L.ssp. trilocularis 群体中发现其各组分品系可以划分成经常被评价错的几个组群。在B.napus中,4组假设的复制品系中只有1组品系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他3组品系没有差别。本研究的评价试验结果是与聚类分析和群体分化试验结果一致的。就种质管理方面而言,本研究的结论就是要关注某些芸苔种质群体的保存或再创造。谢国禄摘译Euphytica 152(3):339-349,2006小麦对黄斑病黄化成分抗性的遗传真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是小麦黄斑病的病原体,会产生两种在表型学上明显的症状即黄死和广泛黄化。本试验用普通小麦抗性基因型Erik、Hadden、Red Chief、 Glenlea和86ISMN2137与敏感性基因型6B-365杂交,然后研究了对P.tritici-repentis小种1和3引起的黄化病抗性的遗传。在控制环境条件下对二叶期植株进行接种,然后根据有无黄化症状来评价病害等级。在全部抗性敏感性杂交组合中,F1植株是呈抗性的,并且F2代和F3家系的分离表明是单个显性基因控制抗性。在抗性基因型间杂交所衍生的部分双等位基因系列中用小种3检测时缺乏分离,这表明这些抗性基因型具有相同的抗性基因。这个抗性基因对P.tritici-repentis小种1和3引起的黄化症状是有效的。谢国禄摘译自 Euphytica 152(3):405-411,2006标记构建水稻连锁图谱和单片段替换系农作物大多数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对数量性状基因座进行鉴定和定位对水稻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单片段替换系只含有一个来自供体亲本的染色体片段,它可以用于QTL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本研究以釉稻品种93-n为供体,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受体,利用回交和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单片段替换系,为利用单片段替换系进行QTL定位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用全基因组测序己经完成了的日本晴(受体亲本)和93-n为亲本(供体亲本)得到的BCIFI共102个单株为构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含173个ILP标记和12个SSR标记的水稻连锁图谱,总长度为1905.70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030cM。发现有30个标记表现偏分离(P0.05),占总标记数的16.22%。在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28个标记(93.33%)偏向93-11,仅2个标记偏向日本晴。2、获得了108个纯合的单片段替换株系,这些株系中共包含了54个不同的替换片段。这些染色体替换片段分布于除12号染色体外的其它n条染色体上,但在各条染色体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其中第1、2、3和6号染色体上的单片段数目较多,分别为7、8、9和8个,占所有单片段的59.26%。3、这54个替换片段的长度在3121.2cM之间,其中38个替换片段长度小于50cM,总长度为2046.5cM,平均长度为37.90cM。剔除重叠区域后,这54个单片段的总长度为n73.scM,覆盖整个水稻基因组的61.58%。替换片段在各染色体上的覆盖率不同,8和10号染色体的覆盖率最高,达到100%,而4、5和11号染色体的覆盖率较低,分别为32.39%、37.93%和37.16%。本文初步研究了利用ILP标记构建水稻连锁图谱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单片段替换系(Singksegmcnisubstitutionllnes,SSSL)的方法,为今后水稻单片段替换系的研究和利用单片段替换系进行QTL定位奠定了基础。(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尚伟)锈病和晚期叶斑病抗性花生栽培种质的SSR分析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 L.) 是一种重要的农艺和经济油料作物,广泛地种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半干旱地区。锈病(Puccinia arachidis)和晚期叶斑病(Phaseoisariopsis personata)是引起花生显著减产的主要两种病害。高度抗性品种的培育已经受到病害分离小种对抗性材料适应性以及抗性材料中不完全抗性的制约。尽管在栽培的花生基因库中观察到了广泛的形态学多样性,但是,至今分子标记分析仍不能检测出类似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然而,目前开发的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为花生栽培品种的分子多样性分析提供了新的可能。本研究的目的是要鉴别出不同的抗病种质,以便育成制图群体并将其导入育种程序。在具有不同锈病和晚期叶斑病抗性水平的22个花生基因型中筛选出了23个SSR标记;在这22个被选花生基因型的23个位点上总共观察到了135个等位基因。23个SSR标记中有12个(占52%)表现出高水平的多态性,其多态性信息含量值为0.5。在栽培花生中检测到如此高水平的多态性还是首次报道。多维标度和聚类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型有3个完全独立的组群。位点位点分子变异分析和Kruskal-Wallis单向方差分析鉴定到了可能对绘制锈病和晚期斑点病抗性有价值的后备SSR位点。本文描述的分子多样性分析可以为花生育种者和分子生物学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为育种者要制定锈病和晚期叶斑病抗性的导入和累积策略;而分子生物学家则期望培育成可以绘制这两种性状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谢国禄摘译自Euphytica,152(3):317-330,2006冬性小黑麦与冬小麦杂交的F2衍生群体对镰孢菌穗疫病抗性的平均值和方差由Fusarium graminearum和Fusarium culmorum引起的镰孢菌穗疫病(FHB)是禾谷作物的一种破坏性病害。本研究用未作选择的F2衍生的F4或F5代品系来估计了5个冬性小黑麦与冬小麦间的杂交组合中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平均值和方差;其F4或F5代是在前一世代收获后用种子混合而成的。在两个田间环境中对每个杂交中的50个小黑麦后代进行接种;在三个田间环境对每个杂交中的95个小麦后进行接种。以整个小区为基础评价了镰孢菌穗疫病等级。小黑麦亲本的平均病害严重程度在2.36.4级范围;小麦亲本的平均病害严重程度在3.16.5级范围(1级无症状;9级100%感染)。中亲值一般类似于其衍生后代的平均值。在每个杂交组合内检测到了显著的(P0.01)基因型方差,但这两种作物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和机误方差也较高。品系平均遗传力达到中高水平(0.60.8),这就指出了在几个环境中以小区为基础选择F2衍生群体的可行性。在两个场所中的150个小麦群体内检测到F24和F25代间镰孢菌穗疫病抗性的表型相关为r0.87(P0.01)。本研究的选择增益估计值将会激励育种者通过适应性材料内的轮回选择来改良小黑麦和小麦的镰孢菌穗疫病抗性。谢国禄摘译自 Euphytica 152(3):405-411,2006利用非堆沤料和菌渣生产双孢蘑菇时不同菌株和菌丝类型对其产量、大小以及子实体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在非堆沤培养料(NCS)、菌渣(SMC)、经过灭菌的II期堆沤料(对照)上种植两季蘑菇。NCS由橡木锯末屑(28%,干重)、小米(29%)、黑麦(8%)、泥炭(8%)、苜蓿粉(4%)、大豆面(4%)、麦麸(9%)、CaCO3 (10%)组成。培养料配方分别采用25/75 NCS/SMC、 50/50 NCS/SMC、 75/25 NCS/SMC、NCS几种。分别评估了II期堆沤、菌丝类型、菌株对双孢蘑菇产量、大小、固形物含量、生物转化率(BE)的影响。菌丝包括小米覆土接种(CI)、50/50 CI/小米、NCS三种类型,菌株分别为褐色品种和灰白色杂交种(U1类型)。NCS和SMC培养料混和物的蘑菇产量以及生物转化率都与II期堆沤料(对照)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相当。采用50/50 NCS/SMC培养料和 NCS菌丝类型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分别为12.8 kg/m2和 70.9%。褐色蘑菇在NCS/SMC混合料(.50/50)的产量最高。邱敦莲摘译自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7年8月29日在线发表鸟氨酸转氨酶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成中的作用本文描述了编码双孢蘑菇鸟氨酸转氨酶(Ornithine Aminotransferase, OAT)的基因及其cDNA。该基因编码一个由46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本文首次报道了担子菌的OAT蛋白序列。该基因被10个内含子分隔,没有线粒体特异基序指向胞质定位。通过将不能利用鸟氨酸作为唯一氮源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突变株与双孢蘑菇oat基因 cDNA结构的互补作用证明了这个基因的作用。对oat 基因和pruA 基因 (编码 1-吡咯琳-5-羧酸脱氢酶)进行Northern分析,结果表明,在子实体发育初期,这两个基因的转录较低。Oat基因在子实体发育后期的高表达说明鸟氨酸代谢在蘑菇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物的重新分配的重要性。对所有氨基酸进行Hp1c分析表明,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鸟氨酸水平不断提高,脯氨酸水平下降。邱敦莲摘译自Mycological Research,111(8):909-918,2007不同水稻品种条纹叶枯病抗性筛选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孙祥良等通过田间抗病性鉴定,发现不同水稻品种条纹叶枯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与对照嘉991 相比,HZ586 等4 个品种未见发病,属高抗品种;台03216、宁04-05 发病率低,抗病性好;粳制07 等8 个品种发病率较低,抗病性较好;浙大510 等20 个品种发病相对较重;绍糯04 -46、嘉粳3648 等5 个品种发病率最高,为感病品种。对田间灰飞虱虫量与带毒率测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发病率与田间灰飞虱虫量和带毒率有密切关系。(中国稻米)带npt-基因转基因水稻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湖南农业大学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王紫萱等以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纯系材料中花9 号(ZH9(R)及其受体品种中花9 号(ZH9(CK)为材料, 以ZH9(R)中携带的npt-基因作为辅助筛选标记, 利用抗生素对其进行处理, 建立了一套快速检测带npt-基因转基因水稻的技术体系。使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国演义成果展示课课件
- 2025-2030中国异形瓶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布鲁斯特窗行业盈利态势与需求前景预测报告
- 三只小猪去旅行课件
- 肺癌脑膜转移循证护理
- 中医专业面试实战模拟题库:掌握必 备技能迎接职业挑战
- 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道歉信
- 小儿行为异常课件
- 大学贫困生补助申请书范文
- 大学竞选团支书的发言稿
- 双方签定协议书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培优卷(北师大版)含答案
- 2025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国有资产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开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2025年12345热线考试题库
- 多余物控制管理办法
-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卷
- 雅思介绍课件
- 《电商直播运营》教案-任务1 直播平台与岗位认知
- 反邪教宣讲课件
- 儿童呼吸机应用
- 人防地下室墙体后开洞整改施工方案(防办)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