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教育优先项目.doc_第1页
论我国教育优先项目.doc_第2页
论我国教育优先项目.doc_第3页
论我国教育优先项目.doc_第4页
论我国教育优先项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教育优先项目投资孙菁华 陆正华摘 要 教育投资是作为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教育投资不足,成本上升,且规模偏低,必须增加优先项目的投资,提高教育平等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关键词 教育 优先项目 投资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这种投资被视作提高收入和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技术更新、经济改革以及知识的飞速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频繁的就业变化,这就给教育确立了两个关键的优先项目:一是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对确实能获得新技能的有适应的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必须支持知识的传播。教育是一项可靠投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教育可以提高收入;对社会来说,投资于教育能提高人均GNP,减轻贫困,并能支持知识的传播,增加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如世界银行高级教育学家George Psacharopoulous 对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问题进行大量的跨国计算比较后发现,教育有着很高的个人和社会回报率(见表1),特别是对低收入国家,一般都在20%左右,远高于对实物资本的回报率。 表1 教育投资回报率 (单位:%)国 家 分 类社会回报率个人回报率初等教育中等高等初等教育中等高等低收入国家(USD610)中低收入国家(USD2450)中高收入国家(USD7620)高收入国家(USD7620)世界平均23.418.214.3n.a20.015.413.410.610.313.510.611.49.58.210.735.229.921.3n.a30.719.218.712.712.817.723.518.914.87.719.0资料来源:世界发展(1994)P13251343教育投资是对有形资产投资的有益的补充。在宏观经济政策良好的状态下,这两种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最高。教育投资带动了数代人减轻贫困的过程,因为人们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有可能确保对子女的教育。明治以后日本经济的迅速现代化,被认为是长期教育积累的大量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典范,19051960年的55年中,教育支出增长达22倍,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两倍多。而对美国19301960年GDP增长率所作分析表明,在年均2.9%的增长率中,有25%以上来自劳动力受教育后素质提高的结果。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多受4年教育的农民种值作物的收成高出平均水平的9%。显然相对于其它各种投资方式而言,教育具有更高的报酬率,更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 我国目前教育投资状况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教育投资在持续、稳定地增长。仅“八五”期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达3554.22亿元,年均增长19.27%。而199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为2262.34亿元,比上来的1877.95亿元增长20.7%。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1995年为75.16%,而1996年为73.89%,下降1.27个百分点。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17.85%)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18.01%)0.16个百分点。全国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到了预算内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虽然,财政教育拨款向基础教育倾斜,毕竟是“穷国办大教育”,占世界公共教育支出1.07%经费要负担世界学生总数的17.6%。围绕着教育优先项目的投资,仍存在许多问题。1、 教育投资不足,成本上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制订了本世界末教育支出占GDP4%,预算内教育拨款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15%的硬性指标。尽管国家一再强调教育的重要地位,但由于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教育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991年的2.85%,到1996年仅占2.44%,教育投资连年下降。 表2 财政教育投资占GDP比重 (单位:%)年 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教育投资占GDP2.852.732.522.522.462.4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全国教育经费执行统计公告有关数据计算而得由于物价上涨,教育的实际平均工资由1990年的2117元,上升到1995年5435元,生均成本上升。由于各级学校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引起教育投资的绝对成本额的增加。特别是知识深化,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由1990年的每所1919人,扩展到2757人,提高了28.5%,由此使教育投资费用推向较高等级,形成教育成本上升的结构性压力。2、 小学的教育规模偏低,有效资源未充分利用。全国小学平均每所从1990年的159人,到1995年平均每所197人,略有提高,但与发展中国家平均值相比,远未达到。特别是农村学校规模过小,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使生均费用增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仅如此,1995年小学平均师生比仅为1:23,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而师生比每提高50%,则能使生均成本降低15%。3、 教育投资的地区不平衡。我国1994年进行事权和财权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在教育提供上居于主导地位,负担着约全部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投资近一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东、浙江、江苏与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安徽、贵州、甘肃省高等教育拨款之比,由1990年的1.6倍,扩大到1996年的2.2倍。而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差距2.7倍。由于财政收入的减少,西部不发达的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有下降趋势。虽然国家财政贫困地区教育进行了转移支付,但绝对金额有所下降,从1990年的1.49亿元,下降到1.25亿元。二 增加教育优先项目的投资对策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国的教育投资应树立优先项目的投资策略。教育优先项目为教育确定了两个关键的优先项目:教育必须满足经济对确实能获得新技能的、有适应力功能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必须支持知识的不断传播。1、 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应当有效平等和持续地为教育配置新的公共投资。公共投资能产生最高效益的方面是基础教育。因此要选择使用教育经费,将预算内教育拨款集中于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基础教育。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差距,造成财力悬殊,为保证基础教育资金来源,中央可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核定基数,不足部分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行。2、 增加非政府资金投入尽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在本世纪末使教育支出占GDP的4%,鉴于目前的财政状况,可能很难实现。按1996年计算占GDP的2.44%,教育经费缺口为1057.6亿元,仅通过财政筹措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应拓宽筹资渠道,吸引非政府部门合作,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在财政教育拨款持续增长的同时允许学校有一定自主权:收费、贷款制、教育基金建立以及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设立奖学金等形式,企业与学校互补,解决学校资金不足。3、 重视提高平等教育程度教育平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人接受基础教育即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二是政府职责,确保合格有潜能的学生不会因贫困或性别而被拒于教育门外。要提高平等程度,须采取财政和行政措施,提高财政支出比重,建立科学的预算分配体系,规范教育收支标准,增加教育拨款程序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使教育投资真正投入到基础教育上。在此基础上国家可设立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