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设计)题目:论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兼与红楼梦中之儒道释思想比较 姓名: XXX 专业: 中文 学院: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12 年 5 月 5 日深圳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的儒道释思想兼与中之儒道释思想比较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除此之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XXX 日期: 2012 年 5 月 5 日目录前 言2一、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2(一)道家思想3(二)儒家思想4(三)释家思想5二、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儒道释思想比较5(一)两书在儒道释思想的差异6(二)差异的成因7(三)差异的现实意义8结 语8论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兼与红楼梦中之儒道释思想比较【摘要】京华烟云是开放在二十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园地的一朵奇葩,它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创造了哪些艺术形象,而在于传递其哲学思想。被称为“近代版红楼梦“的京华烟云不但在时代背景、人物设置等方面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其哲学意义也有红楼梦的影子,亦有传统的儒道释思想。虽然两者的相似度很高,但是京华烟云并没有对红楼梦进行机械式的模仿,它与红楼梦有继承关系,也存在着分离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差异、差异的成因与现实意义。藉此探讨红楼梦在思想上对京华烟云的影响,并指出京华烟云在儒道释思想上的独特表现,以及它与红楼梦之差异中所蕴含的意义。【关键词】京华烟云;儒道释思想;红楼梦;差异前 言作为二十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园地的一朵奇葩京华烟云亦享“近代版红楼梦”之美誉,这不免让人们把京华烟云和红楼梦联系在一起,许多学者亦曾对京华烟云与红楼梦进行比较研究,也有学者研究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继承与分离的关系,都拿两部巨著进行对比分析,对其时代背景、人物设置、哲学意义、女性观以及悲剧性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则主要研究京华烟云所蕴含的儒道释思想,并以此与红楼梦进行对比,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寻找差异,进而找出差异的原因,从而探讨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与红楼梦的差异的现实意义。此番研究不但研究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还研究其与红楼梦的差异,这可以加深广大读者对京华烟云中的传统儒道释思想的理解,进而从此差异中了解其深意。一、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京华烟云是一部由道家女儿、庭院悲剧和秋季歌声三卷组成的长篇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1小说着眼于姚、曾、牛三个家族的描述,但重点并不在于单纯的家庭关系和感情纠葛,而是隐藏于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没有国哪有家”,小说通过对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兴盛家庭日渐衰落,表现了民族危亡时刻的不屈中国文化精神。这就如林如斯所说:“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如在眼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在其哲学意义。”2书中从社会生活描绘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民俗,更渗透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哲学思想。京华烟云中人物的思想无论如何变化,都跳不出儒道释这三大哲学思想的范畴,都深深打上了儒释道思想的烙印。(一)道家思想徐复观先生曾道:“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3徐先生的见解其实是把成就艺术与艺术的人生精神溯源到庄子的道家思想那里,庄子的道家思想在京华烟云的精神世界中都占据了一个主导核心地位。“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4庄周的道家思想在其逍遥游中便有了清晰的自白,要摆脱世俗的“物”,超越人世,和光明同在,与宇宙共存,吻合万物为一体,放弃纷乱而不顾,在众人中保持纯朴,对一切抱着超然的态度,忘掉生死复返自然,与“天、道”合一。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认为,京华烟云的主要贡献在于传递一种哲学思想“浮生若梦”,这也是林语堂赋予小说的主旨,要表达“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5这种道家思想不但不是消极的反而是进取的,作者从道家的观点出发,观察万物,解释人生,强调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全书以道家精神贯串,故以庄周哲学为笼络”,庄子哲学贯穿此书始末,全书每卷都引用庄子里的某段话为题辞,这就是命意所在。京华烟云的上卷道家女儿开篇就引用了庄子大宗师的一段话:“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6这一卷写晚清年间,姚、曾、牛三家的变故,“道”便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说明了道是无处不在,隐隐间支配着世间万事万物。小说中卷庭园悲剧则以庄子齐物论的一段话为题辞:“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幕遇之也。”7此卷主要写帝制推翻之后社会动荡,人们命运无常,各家地位涨落异常,由此可见,天道运行不是主观愿望能左右的,世事往往与主观愿望相反。下卷秋季歌声的题辞是庄子知北游的一段话:“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8这一卷以叙中国的社会变化为主,从五四运动到抗战开始,旧中国化为臭腐,而新中国却在这臭腐中产生成为了神奇。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世间万物都是同一的,通过“道”这种力量过渡,由旧到新的演化,这种生死循环之道也是一切事物的宏观趋向。林语堂曾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表达出对“道是万物的本质,是万物之始,也是永恒的生命”这一观点的欣赏。9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在宇宙中是能获得和谐统一的生命韵律,因此热爱生命在京华烟云中随处可见,这都体现在小说人物的骨子里头。京华烟云中崇尚道家思想的最典型代表毫无疑问便是姚思安了,他是道家的信徒,旷达、超脱、无为而治。作为富商巨贾的姚家一家之主,并没有半丝铜臭味,他对红尘世界的仕途经济、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在享尽人间繁华、看透世间人情后,突然金盆洗手,皈依道家,一心参禅悟道,坚信“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入侵。一个万恶不能入侵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世界的人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10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和稀世的甲骨文,然而并不强求,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女儿木兰怕宝贝丢失,亦曾劝解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百年后,又轮到谁是主人?”11他是言行如一之人,为了修身养性,他花重金买下王府,在妻子亡故、儿女成婚之后,离家外出云游四海,长达十年之久,游历世界,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寻找道家那份自由。他是离家并非出家,在履行承诺之日,他再次回到家中,以道化人。他亦是一个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悠然自得的哲人,他常常关心世事,革命党初起之时,他便看出其进步性,捐献巨资资助,在清室推翻之后,功成不居,依然故我。可惜,小说中的姚思安世事洞明,特别在他云游后更是料事如神,字字珠玑,恍如神人,这就使得此道家人物过于神化了,他活的圆满,死的安逸,地地道道的寿终正寝,把“人无完人”这话给打破了。(二)儒家思想在那个封建制度虽走向没落但并没连根拔起的动荡社会里,自然儒家思想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林语堂本人虽偏向道教,但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小说扬道抑儒,但作者对儒家思想也并非一味的否定。京华烟云中,曾家无疑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营,曾文璞便是一位严肃的“儒家夫子”。他是一个封建官僚,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已是深入骨髓,同时也贯穿于他每一个生活细节。在家,他以母亲为尊,事事顺从,遵守孝道;对待妻儿,他恪守“三纲五常”,竭力保持自己在家中的威严。他不仅在家庭关系上严格遵守儒家伦理规范,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是这样。他教导孩子们读圣贤书,走圣贤道。孩子们都要念诗经以及五种遗规,即便后来学校出现,洋文教育普遍,他也是无法改变才让孩子随大流,但他从来不过问孩子成绩,因为在他眼里学这些东西无用。但是在林语堂的笔下,这位传统的儒家士子也有失态和不守儒教的时候。小说中“平亚染疾医束手 曼娘探病栖曾府”,曾家大开盛宴,为曼娘母女接风洗尘。“曼娘出现在大厅之中,真是光艳照人,连严肃矜重曾文璞先生者,也不由得顾盼几次。”12这就严重违反了儒家思想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面对美丽的儿媳妇,曾文璞竟也无法自持。林语堂虽对儒家思想有揶揄之笔,但小说并没有完全摆脱这传统思想。京华烟云不仅贯穿了道家思想,也渗透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儒家礼教。正如小说所描述“所见外在光景改变了,内心也改变了。”这就与儒家宣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符合。自称是“一个抱着旧世界的观念的旧世界公民”的林语堂赞美中国女性的传统妇德,认为“女人的本分,应该是贤妻良母,她既忠贞,又柔顺,而常为贤良的母亲。”14自然,我们可从一个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理想的人物形象姚木兰身上看到这点。林语堂亦明确道:“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她是儒道融合、中西合璧的完美女性。姚木兰虽是道家儿女,但是她却是儒家媳妇。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她,虽然父亲给予了她洒脱、超然、淡泊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她不裹脚,会吹口哨儿、唱京戏以及收集、鉴赏古董。又让她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由于傅姚两家的友情关系,木兰就进入政府的第一个女子学校求学,也是第一批蒙受女子教育运动利益的一个新时代女子。”15但是她母亲则教会她“世俗的智慧”,勤俭持家,能干贤惠,善理家事等儒家文化的传统教育,她孝敬父母、公婆,对上上下下都谦谦有礼,善于烹调,做的花生汤得到大家的赞赏,“厨房里的人听说姚家小姐要给老太太做东西吃,大家都很兴奋。”16平常傲慢的凤凰也很乐意帮忙,还精于缝纫、刺绣,“在饭桌上,桂姐当众赞美木兰和莫愁的绣花儿精美,说她从来没看见画样子、配颜色、针线那么细致讲究的活计。平常女人鞋上的绣花样儿样子都是照着以前的样子描,可是木兰把绘画上花卉虫鸟的姿态描到鞋上,两姊妹绣鞋给母亲做新年的礼物。”17由此看来,姚木兰的性格上有儒家的宽容大度、隐忍。虽然她洒脱直率,但是她又受束缚,不管为人处事,还是对待婚姻生活,似乎总有一个看不见的尺度在约束着她,在她绝处逢生后,在船上,“虽然她的确饿了,汤也极美”,但是她依然遵照淑女标准处事,“她仍然慢慢地吃,怕吃得太忙招人笑话。”18在“父母之命”下,她放弃了所爱,顺从了父母对自己婚事的安排,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在这种爱里,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情况。只要双方正常健康,其余就是顺乎自然而已矣。”19虽然木兰“只想做个平民,不问政治,不求闻达”,但是在战乱的社会里,她不能回避现实,并没有避世独善其身,而是在逃亡的过程中兼济天下,救济遗婴。这“仁爱”的儒家思想和爱国情怀亦在她身上都有所表现,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这中国的正统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也是占着重要的位置,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三)释家思想京华烟云一书以道家精神为笼络,又蕴含着儒家思想,然而,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化载体,林语堂肯定也不会忽略了释家思想,这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因素。释家思想即佛教教义,其核心根本就是苦和空,即人生一切皆空,苦海无边。释家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工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20释家的精神是众生平等、提倡舍身、出世。释家思想对于林语堂来说,远没有儒家和道家来得重要,但由于它是“唯一由外国人传入而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所以也受到他足够的重视。21由此可见,京华烟云中亦有不少地方暗藏着释家思想,只是它的光芒被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掩盖住罢了。在那乱世中,大大小小的战争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使多少人无家可归,又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在这苦海中亦有不少仁人义士出来救世,如木兰的儿子阿通,即使他是家里面唯一的儿子,但是他坚持着“没有国哪有家”这一信念,到战场上杀敌,为百姓挣一片静土,这便是“舍身”。其实,木兰举家逃亡这一场景应该非常熟悉,小说第一章便写木兰同家人一起外出逃难,因为讨厌那位年轻车夫头上长着恶疮,不肯坐他的车,而跨上了另一辆“套了小骡子”的车,这一偶然的选择,使她与家人失散,从而被曾文璞收留,进而嫁给了荪亚,这就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这便体现了释家思想里面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22小说中从姚思安的太太到曾家太太,甚至孙曼娘的母亲,还有姚府的仆人陈妈都可以说是虔诚的佛教徒,身上都带有释家思想的色彩。然而在孙曼娘这一人物身上更是表现得更为明显。作为“特出人物”的孙曼娘信佛是从平亚病重,她去探病开始,从那时起她便做好了舍身救人的准备,不管平亚的病能否痊愈,她都准备嫁给他,即使是冒着平亚病逝她便要成为寡妇这一风险,她也不介意,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一想法毅然嫁给平亚。而且在曼娘到曾府探病,到自己栖身的房间时,小说便写道:“坐在床上,她看见西南角儿书架子一旁,有一座细瓷的观音像,大概有两尺高,雪白的瓷,精致高雅的图形。脸上浮现出仁慈安详的微笑,从容镇定,宁静的心境,绝不为红尘的扰攘繁华所动。每个女人都知道观音菩萨的全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曼娘不知不觉走到观世音菩萨像前面,立在那儿,以虔诚之心默默祷告。这是女孩子在孤立无援无可奈何之下,来皈依一个大慈大悲的神灵,祈求对隐而未现的神秘,对尚未出现的命运得到玄秘的启示。”23一种对佛的虔诚渐渐呈现,释家思想也渐渐浮出水面。紧接着,她梦遇“白衣大士”和送炭的“黑衣女孩”,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那洋洋洒洒近两千字的文段中都充满了释家的气息。再后来她和木兰谈论观音菩萨,说道:“他若是病好了,自然有快乐甜蜜的日子。他若不好了,我要为他烧香,念佛吃素,绣佛像,一直到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天。”24从那以后,她不但成为曾家的“活观音”,而且释家思想的光芒更在她身上大放异彩。儒道释三教并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京华烟云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正如林语堂在谈及苏轼所受思想影响时所言:“从释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25二、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儒道释思想比较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高峰,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转型中,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巨大存在,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作为一个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与红楼梦也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化理想都深深地打上了红楼梦的印痕。在京华烟云的创作中,林语堂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他也毫不讳言这部作品中流着红楼梦的血液,从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红楼梦的影子。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给京华烟云写的书评中这样说道:“一九三八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26这便可看出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不说红楼梦是部不可替代的巨著,林语堂也绝不是依葫芦画瓢般地抄袭红楼梦,两部作品即使相似,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不可能有两部相同的著作,因此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与红楼梦的必然存在着差异。(一)两书在儒道释思想的差异虽然道家思想无论在红楼梦还是在京华烟云的精神世界中都占据了一个主导核心地位,但是两书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却是有着差异的,两人所表达的形式和道家意义都各有特色。红楼梦一书是以人物历尽苦难而悟道进而出世,达到超然,京华烟云则以道家人物在道化旁人之时自己也真正得道,带着道家思想而入世并化世,与社会紧紧相连,道化世人。京华烟云中的姚思安为寻找真正的“自我”离家外出云游,在更深入悟道后便再次入世,以道化人,最后安逸长眠,实现真正的超然。顺其自然,在顺应中求得把握;宽怀处世,在宽怀中获得坚韧;承受命运的不幸,在承受中赢得感奋和超脱。27这“道”早已超出原本“道”的范畴了。而红楼梦中的畸人林黛玉虽与世俗不合,但率性而为,与自然之理相通,一直顺从自己的心,在历尽心碎后得到心静,在“还泪”后回归“太虚幻境”得到真正的超然。这正如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28儒家思想无论在京华烟云还是在红楼梦中都受到高度的重视,犹如小说中的中国文化的颈椎。京华烟云中的儒家思想虽受到林语堂的揶揄和讽刺,但是其中心地位、普遍性和非凡的魅力是难以被否认的。京华烟云中的女性人物大部分都被赋予“贤妻良母”的形象,都带有一定的儒家思想。书中最受宠的理想女性人物姚木兰亦是身怀“世俗的智慧”,勤俭持家、能干贤惠、善理家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这不难看出,京华烟云中的儒家思想亦受到肯定,林语堂对儒家思想的重视甚至喜爱。“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补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29对于由我国优秀的文化思想孕育出来的红楼梦来说,儒家思想是必然有所反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及其深刻的、久远的,儒学受人尊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小说中当薛宝钗听了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后,便把黛玉叫到蘅芜苑教训了一顿。宝钗以儒家思想标准和规范来疏导黛玉,使黛玉像吃了清醒剂,顿开茅塞,便开始检讨自己“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30。由此看来,即使是“思想叛逆”的林黛玉在儒家正统思想的说教下,也不得不受其制约。从这也看出了曹雪芹的无奈,他所钟爱的人物亦难逃当时儒家正统思想的规范,深受其害。即使他深知封建制度下的儒家思想已出现问题,但是他亦深知自己并非统治者,难以改变他所处的社会的封建状态。虽然红楼梦并没有明显地向读者展示其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但是在哲学指归上也必然从儒家世俗哲学的入世思想转向佛道宗教哲学的出世精神,31同时更展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下的儒家思想的无可奈何。释家思想在两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明显的不同。京华烟云的释家思想远没有儒家和道家来得明显,释家思想在书中与儒道思想直接相连,甚至可以说是渗透在其中,释家思想中的“悲天悯人,救世济人”更多的是表现在作者的爱国情怀中。而红楼梦中的释家思想的地位及其作用与道家思想齐肩,占据书中大部分内容。小说一开始,便讲述一僧一道,这就可以看出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地位的重要性,暗示了释道二教的融合。释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主要表现当是“色空”观,维摩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32这在小说的第一回中便已点出,一僧一道携石头入红尘历劫之后,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一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见一块石头上刻有石头记,通过一番与石兄的对话后,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又从头至尾抄录下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33。小说中的释家思想并不是指待物质毁灭、消亡之后,它才是空的,而是指色即一切物质现象本来就是空的,就是虚幻的,色与空在主体上是同一性的,彼此是一非二。两部巨著都充满着悲剧精神世事沧桑,人生反复无常、短暂虚妄。从儒道释思想中无不反映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这一悲剧意义,然而两书对这一悲剧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红楼梦中,作家流露出了较为深重的释道思想,这便可以看出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无奈。封建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都已经不适应那个时代,早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犹如毒瘤末期般早已腐烂,本应割除,然而那毒性却已深入骨髓,主人亦习惯了它的存在,即使这将危害性命,却仍视而不见。曹雪芹看到了这点,然而亦无可奈何,因此红楼梦中的儒道释思想都表现了作者无尽的悲哀和无奈。京华烟云一书都沉浸在一种“人类自身之外的伟力”的神秘氛围中,反映了人生匆匆,世事沧桑,百年如梦的悲哀。虽然个体无法左右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冥冥之中外在力量的安排,但是书中的儒道释思想亦表现出达观、善待人生的精神。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更多地具有消解痛苦的一面,而较少深入体验痛苦的一面,小说虽承认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但并没有像红楼梦那般冷落下去,而是在悲剧中积极向上,提倡要靠自己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这亦是儒道释在两书中的最大差异。(二)差异的成因每一部著作都会蕴藏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思想,这便是作品的主题,主要是以此来教育读者,而这些思想必定受作者及其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林语堂和曹雪芹不但身份地位以及受教育的方式不同,而且他们所处的时代更不同,因此,京华烟云的儒释道思想与红楼梦的必定存在着差异。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双语作家的他出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清政府衰败,日本侵华,大小战事数不胜数,人们生活艰难、命途坎坷。1936年,迁居美国,或许异域写作的生活使他疏远国内的社会、政治生活,但是更使他在怀国思乡的心境和对母体文化的远距离观照中获得一种既超脱了国内现实政治派别纷争而又蕴含关于战争、民族、家园忧患意识的创作视野。34同时,这种创作视野和林语堂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的旅美动机,构成了林语堂战时创作的轨迹。这独特的生活经历使林语堂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古今相融。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这激起了林语堂的爱国热情,身为作家的他以作品为武器积极参与抗战,京华烟云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之下诞生的。作者在京华烟云中极力推崇道家重自然、轻人事的哲学思想,并以儒家思想为衬托,在批判的同时又给予一定的肯定,在儒道思想中亦安插了释家的“舍身、救世济人”的哲学思想。然而,身处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后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革职、抄家等一系列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也因此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致使他对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红楼梦由曹雪芹创作于乾隆盛世,小说反映的社会就是十八世纪中叶的满清统治王朝,而且这王朝已发展到了它的统治力量强大的最高峰,但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就预示满清王朝必定步向衰落甚至灭亡。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非常复杂的,从红楼梦中便可看出儒家正统思想、释家和道家思想糅杂在一起。从儒家思想出发,他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思想,由此流露出对四大家族的衰亡产生无限的感慨。红楼梦的道家思想则认为世界是一个圆环,所有世俗之人都必将受其带动,轮回品尝人生的荣辱恩仇和酸甜苦辣。而其中的释家思想便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包括“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的周期性生灭过程,最终便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35(三)差异的现实意义在百川归海、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和释家是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对古今的文学作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样的,儒释道思想在京华烟云和红楼梦中都有体现,但是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作用都有差异。然而这些差异在那个时代都有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在一个即将步向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蕴含的儒、道、释思想都显示出了他的无奈和哀伤。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正统儒家思想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示喜厌之情,然而可看出儒家的人生理想并未实现,因此书中较为重视释家思想,借此表达作者心中的无可奈何,为此要看破红尘,摆脱一切得到超然。书中的儒、道、释思想是劝己劝人,对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们进行规劝,不要沉迷于眼前的繁华,放下命运带来的无奈,摆脱红尘喧嚣,同时亦对未来的文学创作埋下了参天大树的种子,为后代人的创作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林语堂曾借柳先生的话说:“我想中国人生下来就是一个道家。有时候展出治国经纶,暂做儒家,可是骨子里还是道家。道家再进一步,病入膏盲,就变成佛家。”36由此看来,京华烟云就像一把扇子,儒、道、释分别是扇子的三个关键道家是轴心,儒家和释家是两根扇骨,而它们的开合过程则产生不同的变化,我们既要看到其“合”之为一的情状,更要看到其打开后的绰约风姿和无限光彩。儒、道、释这三大哲学思想都体现出“浮生若梦”这一主旨,这是对这纷扰的世界,对多艰的人生发出悲哀的叹息。社会变迁,人生顺逆,这都是难以预测的,作为生命的个体对于尘世间人事的变换,不可强求,亦难于回避,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做到旷达。这种思想在动荡的社会可以安定人心,同时,小说一直强调的“救世济民”也给抗日战士带来力量,在那绝望的黑暗中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的光明。京华烟云的儒、道、释思想既表现了现代文学作品做到文化寻根,向外国人展示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做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向国人展示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亦借此影响让我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儒、道、释家的思想在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中的差异都让小说在自己所属的时代大放异彩,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下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无论是在当代、现代还是后代的文学创作中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都是历久不衰、永不磨灭。结 语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找出京华烟云的儒、道、释三大哲学思想,并以此与红楼梦相比,找出两者的差异,进而寻找原因及其现实意义。虽然林语堂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借鉴、模仿,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中总会有不同,两者总有区别。由此看见,即使京华烟云与红楼梦都蕴含着儒、道、释三大思想,但是两者必定会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不但可以表现出两书独特的主旨,更为后人带来不同的意义。如果说红楼梦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那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片沃土,京华烟云就是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_【注 释】12526林语堂京华烟云关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05月 版,第2页,第3页。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4(战国)庄周著,纪琴译注庄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09月版,第7页。6781011121315161718192324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05月版,第1页,第251页,第421页,第5页,第10页,第87页,第357页,第133页,第130页,第129页,第33页,第240页,第79页,第103页。9林语堂老子的智慧,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49页。14林语堂著,寇晓伟编林语堂文集第九卷,散文,作家出版社,1995年09月版,第524页。20/view/866611.htm21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5页。22王琪,肖强释家思想在中的体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第3期。25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页。2734陈煜斓走近幽默大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第238页。28廖元译释道德经新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29林语堂中国哲人的智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303335(清)曹雪芹著,(清)高鹗著红楼梦,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12页,第3页,第1页。3132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03页,第160页。36林语堂著,梦琳等编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第2卷,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08月版,第65页。【参考文献】参考书籍:1林语堂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05月版。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3(战国)庄周著,纪琴译注.庄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09月版。4林语堂老子的智慧,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版。5林语堂著,寇晓伟编林语堂文集第九卷,散文,作家出版社,1995年09月版。6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版。7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8陈煜斓走近幽默大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9廖元译释道德经新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0林语堂中国哲人的智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11(清)曹雪芹著,(清)高鹗著红楼梦,齐鲁书社,2007年版。12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13林语堂著,梦琳等编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第2卷,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08月版。参考论文:14王琪,肖强释家思想在中的体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第3期。【Abstract】Moment in Peking is a masterpiece of Chinese full-length nove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宠物疾病监测AI专家bi备笔试题
- 2025年安全管理技能考试题库解析
- 2025年汽车电子工程师职业技能评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煤矿安全监察员技能水平测验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篮球裁判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安全文明施工培训规范细则细则细则题及答案
- 2025年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员职业技能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设备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水管员选拔面试高频问题与答案
- 2025年机械工程师注册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乌镇景区管理制度
- 国企职称评聘管理制度
- 公司意识形态管理制度
- 微电网短期负荷预测-洞察阐释
- 月饼代销合同协议书
- 精神康复与躯体管理训练体系
-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
- 隧道运营养护管理手册上册
- 《废旧锂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课件
- 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课件:汽车总装生产工艺流程及检测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