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学校代码学校代码 10722 学学 号号 0801034107 分分 类类 号号 密密 级级 公公 开开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题题 目目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Network transmission to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eory challenge 作作 者者 姓姓 名名 赵娟娟赵娟娟 专专 业业 名名 称称 新闻学新闻学 学学 科科 门门 类类 文文 学学 指指 导导 老老 师师 高海建高海建 提交论文日期提交论文日期 二二 一一 年五月年五月 成绩等级评定成绩等级评定 中 英文中 英文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II 摘摘 要要 近几年来 电脑的普及带动了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 网络传播作为新兴的 第四媒体 异军突起 不仅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同时 伴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 对传统的新闻理论也提出了挑战 本文从网络传播的 定义 发展历程及特点 网络传播对新闻本身 传播过程及经典传播理论的挑 战 新生新闻传播理论的出现 未来新闻理论发展方向及路径这几个方面展开 研究 辩证的分析问题 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关键词 网络 传播 传统 新闻理论 挑战 I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drive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transmission as a new fourth media rise not only with its unique advantages meet the demand of information to the audienc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things to the traditional news theory also puts forward the challenge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finition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network transmission of the news itself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spread the challenge of classical theory the emergence of new news propagation theor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ath news theory the several aspects dialectical analysis problem trying to find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approach Key words network spread traditional News theory challenge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IV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I I ABSTRACTABSTRACT IIII 目目 录录 IIIIII 引引 言言 1 1 一 网络传播的定义一 网络传播的定义 1 1 一 传播 1 二 网络传播 2 二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二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 2 2 三 网络传播的特点三 网络传播的特点 4 4 一 传播面积的广泛性 4 二 传播环境的虚拟性 4 三 传播方式的综合性 5 四 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5 五 传者与受者地位的平等性 6 四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四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7 7 一 传播者 7 二 传播方式 8 三 传播内容 8 四 传播对象 9 五 传播效果 11 五 未来新闻理论的发展方向及路径五 未来新闻理论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1212 一 发展方向 12 二 发展路径 13 结结 语语 131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414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1 引引 言言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这种无形的力量转化为有形的物质 推动了社会生活 各个方面的发展 而生活这种环境下的个体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也追随着 科技的脚步不断的前进 与此同时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 伴随着电脑 的出现 网络传播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也越来越倾向于网络 网络传播作为新生事物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出现满足了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 但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传统新闻媒 体以传统新闻理论为支撑 因此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也提出了挑战 在如 今这个 信息高速公路 的时代 传统的新闻理论这个黄金定律还适用于网络 传播这种新兴媒体吗 又有什么区别呢 伴随着新媒体新出现 新的新闻传播 理论是什么 未来新闻理论发展的方向及路径又是什么呢 下面从这几方面展 开研究 一 网络传播的定义 一 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 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问题 在回 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 我们首先需要清楚什么是传播 传播学有句名言 传播质量决定生活质量 传播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无论是从个体层次还是社会层次 它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传播 这一概念 不同的科学领域 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见解 比如医学上有疾病细 菌的传播 物理上有光电的传播 植物学上有种子的传播等 所谓仁者见仁智 者见者 由于每个学科所给予传播的关注点和关注度不同 因此我们在提及传 播的时候 关键要看是哪一方面 张雷在 传播学通用教程 里面把传播的概念界定为广义的传播 中义的 传播 狭义的传播 广义的传播认为传播就是通过信息进行的相互作用 中义 的传播把传播定义为一切有人参与的信息交流活动 甚至认为人与动物 人与 机器 之间也可以像人类之间一样 相互进行信息和意义的交换 狭义的传播 把传播只局限在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和情感的活动 既人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 信息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这就是人类传播 从上述的观点中可以看出 无 论是哪一种关于传播的界定都离不开六个要点 谁发出的信息 信息的来源 传播的东西 信息的内容 以何种形态 信息的形式 通过哪一种渠道 信息的通道 对谁进行传播 接收信息的对象 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信 息产生的效果 1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2 我们认为 所谓传播 即社会信息在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多种 多样的社会信息 以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 传达给不同的人群 从而产 生不同的社会影响 它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还周旋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信息系统之间的运行与交流 可以说是 信息共享 可以 说是 劝服影响 也可以说是 刺激反应 等等 二 网络传播 根据传播的概念理解 顾名思义网络传播就是社会信息或社会系统在网络 上进行传递或运行 与以往不同的是 这种从线下到线上的信息交流活动 信 息含量丰富 没有任何地域或时间的限制 给人们提供一种虚拟的信息资源共 享平台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 根据网络的全球性 交互性以及超 文本连接方式三个特点 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 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 以 海量参与者为对象 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 反馈 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 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 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2 也有人认为 网络传播 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 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 广播 电视而言的 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 网 络化 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 也被称作网络传播 是现代信息革 命的产物 3 我们认为 网络传播就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以 高科技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 把海量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汇集到一起 广大网民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在瞬间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 做到足不出户知天 下 网络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播 它同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信息传递 交流和利用的平台 进而达到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也顺应着时代的 潮流不断进步 传播工具的演变 使得新闻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口语 传播时代 手抄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20 世纪 90 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融合 一 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多媒体网络传播 因特网 诞生了 人类世界开始 逐渐步入网络传播时代 它是电子传播时代进一步发展的自然结果 多媒体网络传播是建立在 70 年代至 90 年代新出现的数字化信息革命 光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3 缆激光传输信息和多媒体机三大技术基础之上 因特网以其前所未有的综合性 开放性 互动性和多维性 在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其 革命性的发展 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生活 学习和工作方式 而且正在迅速 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促进文化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工具 从而开创了人类传播的新篇章 多媒体网络传播是由早期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而来的 所谓的计算机网络 就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 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 或类似设备 通 过特定的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软件 即网络通信 协议 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 为运行平台 实现网络中设备和用户 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4 一般认为从计算机网络到多媒体网络传播的发展可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阿帕网的诞生 ARPAnet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1969 年 1985 年 1969 年 美国军方 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出于 军事目的 建立了个名为 APRA net 的网络 它把美国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 电脑主机联结起来 由于是军事高级机密 所以再当时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在 APRA net 之后 世界上许多组织纷纷效仿 比如大学 公司 研究所等 机构 他们把机构内部的计算机联结起来形成网络 在各个计算机之间进行通 讯 这就形成了局域网 局域网上的资源可以共享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信 息的需求 人们就试想着将不同的局域网联结起来 因特网就是这样在人类不 断扩展的需求中逐渐发展的 它的使用者仅限于电脑专业人员 1983 年 APRA 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共同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 TCP IP 协议 经过美国加利福尼亚伯莱克分校的推广 从而诞生了真正的因特 网 第二阶段 国家科学基金广域网络 美国 NSF 网络 1986 年 1995 年 1986 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利用 经过 ARPAnet 发展出来的 TCP IP 协议 在 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 础上建立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广域网络 从此以后 NSF 网络取代阿帕网成为主 干网络 此时的因特网 实际上是一个 网中网 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 设和运作费用 而这些子网又通过 NSFnet 互联起来 它的的使用者范围扩大了 不再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 人们在共享的基础上更倾向于它的通讯功能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4 1988 年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学生史蒂夫 多那开始发电子邮件软件 Eudora 因特网网络传播开始 第三阶段 国际互联网阶段 1995 年 至今 1995 年 NSF 网络宣布停止操作 由美国指定三家私营企业来经营互联网 商业机构在因特网这一陌生的世界中发现了巨大的潜力 不仅涉及资源共享 还具有通讯 客户服务 资料检索等多种功能 于是 网络传播的势力一发不 可收拾 世界各地无数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因特网 实现了互联网的飞跃 万 维网 WWW 和浏览器的出现 使得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集大量丰富信 息为一体的网络传播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更是网络传播高 速发展的产物 不仅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同时也为未来网络传播的发展指 明了方向 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使高速公路铺设到用户家里 使用户家中的各个 终端之间也可用宽带网相连 三 网络传播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网络传播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被称为除报纸 广 播 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 由于因特网的技术因素和社会基础的独特性 使其 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 具有许多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特征 综合起来主 要表现为 传播面积的广泛性 传播环境的虚拟性 传播方式的综合性 传播 过程的交互性 传者与受者地位的平等性 一 传播面积的广泛性 传统的三类大众传播媒体 受各个方面的影响 其传播面积是有限的 报 纸受发行地区的限制 广播受信号覆盖地区的限制 电视受接收区域的限制 因此都只能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影响 网络传播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资源 共享 信息交流的平台 多媒体网络传播所传播的信息 可以跨越地域 不受 任何国界 省界的限制 被数以亿计的网民看到 因此其传播面积具有很强的 广泛性 二 传播环境的虚拟性 网络传播摆脱传统传播媒体的单一局限 汇集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等 感官为一体 从线下走到线上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立体交流空间 因 而它具有耳目一新的多维性 电视开始之初 以其独特的图像声音相结合 被 人们称之为多维传播 如今在多媒体网络传播领域内 这种 多维性 又大大 得到扩展 但由于整个信息传播过程是通过电脑这个信息载体在网络上进行的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5 感受真实而又非真实 因此它是一个虚拟环境下的状态 是 虚拟现实 Virtual Rerlity 又被称之为 人造现实 Artificial 电脑空间 cyberspace 虚拟环境 Virtual Environment 等 三 传播方式的综合性 首先表现为文字 音响 影象交融的多媒体技术 网络传播提供文字 音响 影象等多种信息传输渠道 静态传播与动态传 播同步进行 实现了视 听 读的结合 并且使受众能直接 简便的参与传播 行为 独特的传播方式提供一体化的 菜单式 服务 感受更为真实 同时也 大大的提高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 进一步实现 全民传播 再者就是表现为因特网上信息传播系统的结合 如今社会通行的信息交流系统可以大致归为通讯系统 大众传播系统 教 育系统 学术与情报交流系统四种 其中通讯与大众传播系统跟我们的关系最 为密切 网络传播出现之前 各个信息交流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而保持完整的 而多媒体网络传播的出现能够把通信与计算机连接起来 融合了现有计算机互 联网服务 电话和有线电视 无线通讯系统的所有功能 传递声音 图像 文 字或三者相结合的多媒体信息 形成一个多功能的超级信息服务网 网上购物 电脑缴费 网上线路查询等已成为现实 这样一个社会信息交流系统 把涉及 生活 工作方方面面的诸如学校 商店 办公室 图书馆 运输等多种资源汇 集起来 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使信息 地球村 的状态变为 现实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 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传播是传媒的集大成者 它完全实现了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这种交互 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 电脑提供交互式人机交流界面 多媒体网络传播可以实现 人机对话 受众可以通过电脑这个介质把自己 的信息传播出去 也可以比拟为 自我传播 比如网络微博 博客 QQ 等就 是最好的自我信息传输工具 其次 超文本提供双向互动的传播手段 超文本 又称 超媒体 它以独特的链接方式把内容 性质相似的信 息连接起来 使人们在浏览某一界面信息的同时又可以获取更多的有用的信息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 把相关信息牵引起来 更加快捷方便的为受众服务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6 再次 个人化 传播方式的出现 多媒体的传播方式 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 传播信息的责任不仅仅 局限于新闻工作者 打破 一对多 的传统交流模式 网络传播赋予更多的人 传播信息的权力 主动性与自主选择性明显增强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渠道 把自己认为必要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反馈出去 不仅扩大了全民参与的范围与 权力 同时以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性帮助了更多有需要的人们 继而 出现了 个人化 报纸和 互动电视 等新兴的传播工具 尼葛洛庞帝在 数 字化生存 中对互动电视作了以下充满想象力的展望 理解未来电视的关键 是不再把电视当电视看待 6 点钟的新闻不仅能在叫你需要的时候传送给你并 且能专门为你编辑 并且让你随意获取 我们把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无论何 事的电视扩展为 15000 个电视频道的全球框架 这时我们会发现电视在数量和 质量都有了有趣的变化 5 五 传者与受者地位的平等性 传统新闻理论中 信息传播者具有主动权 而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即便是对信息由什么看法或意见 也不能及时的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来进行 信息反馈 两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地位平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息接受者的地位 更加突出 一方面 受者在信息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既可以选择自己所喜 欢的网站 也可以利用网站自带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甚至还可以再 BBS 讨论区 发帖子向有关人员询问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Schramm W 曾写道 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是 让个人对他们从信息浪潮中所得到的东西负更多的 责任 这就是更多着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 在某种意义上 电话而不 是电视 可能被认为是更现代化的媒介 因为它是双向的和点对点的 并且是 由使用者负责安排如何使用的 6 他的预测不仅描述了信息接受者在网络信息 时代的主动性 还点出了媒体的交互性特征 另一方面 网上信息纷繁复杂 每个人都有传播的权力与自由 因此受者 对于信息的反馈显得尤为重要 以 BBS 为例 论坛管理者在讨论区发出相应的 主题 广大网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进行跟帖 传统的新闻理论中信息 的接收就意味着这一次传播活动的结束 但在网络论坛中 受者在反馈的同时 传者也在不停的进行回复 直至问题的解决 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这样 一来发帖者即会获得成就感 也因此深受鼓舞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7 此外 网络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 两者的角色 可以进行相互转换 传者并非绝对的传者 而受者也绝非绝对的受者 甚至在 信息传出去的瞬间就会即刻转身为传者 信息也随着传给了更多的人 四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一 传播者 传播者 即传播的主体 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 是传播活动的 发起人 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网络传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 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传播者范围的扩大化 当提及新闻的传播主体时 人们会很自然的想到记者 无论是报纸 广播 还是电视 它所依赖的传播主体就是记者 记者的职责就是负责把新近发生的 事实准确无误的通过相关媒介传达给受众 这是传统的新闻理论的观点 网络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平台 使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出版发行者 这对于网络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7 网络传播中 信息传播主体的范围扩 大了 也就是说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所拥有的特有权利 只要在不触碰法律法 规的前提下 人人都可以传播新闻 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 都市拍客 网友曝 的出现就是网络传播发展的结果 其次 把关人 职责削弱 传统的新闻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更多的充当的是 把关人 的角色 把关人 的职责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 把符合人的价值标准的新闻信息融入 传播渠道 无论是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 都要以自身利益为出发 点 对信息进行层层把关与审核 最终再决定是否发布出去 具有专业性 权 威性 规范性和系统性 把关人 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新闻传播学者卢因提出的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 后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帝国逐渐瓦解 网络将按照 个人的独特需求分门别类的进入一个个家庭 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中 驰骋 权力从传播这端移到了接收者这端 8 网络传播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交 流空间 受众的普遍性决定了信息的多样性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涌入 所以编辑或版主是来不及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审核之后再发布的 受众选择信息 的过程就是进行信息筛选的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充当信息的 把关人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 把关人 也就很难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发挥作用 二 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8 传播方式 即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寄生于传统新闻媒体下的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有所局限 受众通过报纸 广 播 电视 图书等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这种状态下的受众具有被动接受的 特点 在现如今现代社会 人们获取新闻 交流信息的渠道 形式 手段各不 相同 同样的 受个人成长环境 社会地位 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等方面不同的 影响 各有相对固定的渠道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总的来说 人们获取新闻 资源 交流信息的渠道大致有亲身传播 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三种 此外还有 组织传播 人际传播等 1 亲身传播 即言语传播 面对面传播 远距离电话会谈 文字传播 体 态语言传播 信号传播 这种传播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 属于 定向传播 优点是反馈快 互动快 针对性强 可以迅速及时的调整传播内容 缺点是传播速度慢 传播面窄 保真度差 2 大众传播 包含报纸 广播 电视三种传播载体 同时还有书籍 电影 杂志等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媒介面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大众 没有明确的传 播对象 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优点是传播面广 保真度好 传播速度快 缺点 是反馈比较慢 互动性差 3 群体传播 即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 像座谈会 小组讨论会 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就属于此类 它具有双重性 即使定向传播 又是不定向传 播 优缺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这是传统新闻理论中的传播方式 多媒体网络传播不仅把现实社会中的传统传播方式搬到了网上 如电子版 的报纸 网络电视 网络广播等 还增加了电子邮件 新闻组 BBS 微博 博 客 聊天室闲谈 在线即时寻呼等传播新方式 网络传播把同步传播与异步传 播相结合 其速度与功能是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望尘莫及的 突破传统的 一对 多 的交流模式 实现了 多对多 个人化 传播方式的出现 就是信息传 播的主体是受众 信息传播的方式根据受众个人意愿 更多的传播者选择更多 的信息传输方式 因而使网络所汇集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 性 三 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 即一则新闻想要告诉人们的信息 传统的新闻理论赋予传统的传播媒体相应的传播权力 及时的把变化着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信息的来源主要是 由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 收集信息资料 写稿 再通过报纸 广播 电视等媒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9 介告知受众 这种形式不仅单一 而且获取新闻的素材也有限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 受众渐渐得到了细分 每一个传播信息的媒介都有其相应的受众群体 再加上人力资源及版面等方面的的限制 因此相对于个体的媒体来说 在内容 方面所涉及的还是有限的 网络传播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首先 网上传播的内容很丰富 涉及面广 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从商业发 展到生活咨询服务 从大众娱乐到专业研究报告 从新闻即时信息到情感交流 内容 网络传播几乎涵盖了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每一个 上网的用户都是网上内容的潜在的传播者 只要是用户有需求或感兴趣的信息 都可以方便快捷的在网上出现 其次 不受时空的限制 完全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信息交流与共享空间 它的全民参与性极强 因而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 网络上的新闻更多的是网友 上传 一段话 一幅图片 一段视频都可以成为新闻工作者寻找新闻源的途径 这样一来大量节省了时间以及人力 除了传统的由新闻工作者寻找新闻源的同 时 它还可以通过高科技的超级链接方式更加快捷的寻找新闻源 各个网站之 间可以相互转载新闻 所以即便是新闻工作者没有及时的赶赴新闻现场撰写新 闻 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进而扩充自身的信息资源获取更多的 点击量 永远不会与时刻变化着的世界脱轨 网络信息的来源主要由两类 一是使用者个人 二是其他媒体 使用者个 人提供的信息 有的来源于作者个人的直接体验 有的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 际传播 被称为是原创作品 这些信息具有创新性和直接性 同时也是作者的 心血与智力 因此这类信息受到广泛的欢迎 而且很多时候会成为引发网络舆 论的导火索 其他媒体的来源主要是指网络直接转载或稍微经过改编后的信息 转载的主要来源是报纸 广播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 总体来说 正是由于网 络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而网络技术恰恰又提供了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 使得网 络传播跳出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 形成了网络传播内容复杂多样的特点 更加 符合人脑的思维特点 四 传播对象 传播对象 即信息的接收者 多媒体网络传播的出现 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对象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改 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传播对象范围扩大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属于定向传播 不同的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 目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10 标计划进行受众定位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 其目标受众群体是很明确的 不 同的地域特点 受众年龄 职业 爱好 文化程度的差异 不同的时间段等 都是影响媒介传播对象的因素 然而在网络传播中 单一的定向传播不复存在 同一则信息 它所面对的是数以亿计的广大网民 不受任何时间 地域的限制 受众根据自身的情况及需求主动的选择信息 而不是受媒介机械化的 被接受 传播对象范围扩大化 其次 沉默的螺旋不再 沉默 传统新闻传播渠道的单一性 使得受众不得不把媒体的观点作为主流观点 而保持沉默 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会产生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但在信息接收 之初会保持缄默 但发现自己的意见与绝大多数认得想法一致时 就会积极的 参与进来 并且越发大胆的诠释自己的观点 反之 当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没人 理会或支持的人很少时 就会屈从于周围压力保持 沉默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 优势一方声音越来越大 而弱势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 这就是著名的 沉默的螺旋理论 该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 诺埃勒 诺依曼 E Noelle Neumann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 伊丽莎白 内尔 纽曼在书中提到 在 沉默的螺旋 假设中其重要作用的 从众心理 的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有所改变 网络传播个 性化的特点也会使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的相对弱一些 9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权 力更加扩大化 在承担信息接受者角色的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出者 在网络这个 虚拟的环境中 受众拥有了更多的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与自由 掌握了信息的 主动权 并形成了具有共同爱好或意见的 网络共同体 改变以往沉默的状态 从一个受者的小人物形象转化成为信息发布者 没有了沉默 也就没有了意见 一方的越来越强势另一方越来越弱势的螺旋式发展 因而 沉默的螺旋 理论 也就更显苍白无力 再次 用户制作 理论的出现 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 10 在这样一个网络蓬勃兴盛的时 代 变化最大的就是传播方式上 传者 与 受者 的转变 网络传播的全新 特点促进了两者关系与结构的变化 传播对象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同时也促使 了 用户制作 理论的出现 用户制作理论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d UGM 11 也称为 消费者 制作媒体 Consumer generated Media CGM 12 或 用户创作内容 User crated Contend UCC 13 该理论的内容是指读者 听众 观众 网 民等以文字 图片 影像等形式 制作 发布 传播各种信息 传播与分享日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11 记 知识 资讯 技术 体验和观点内容等 14 用户制作内容的出现显示出一些媒体机构的变化 从制作在线内容到位非 媒体从业者 即普通人 提供服务和平台 任其发表制作内容 与传统的 打 包新闻媒体 的特点相比 用户制作内容以 对话式媒体 为特色 任何用户 都可以在公开访问的网上发表公开的具有一定创意的内容 目前该理论已广泛 被英国 中国等国的报纸网站所使用 将会是新闻传播上的一次一次重要变革 五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 即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 在兴趣养成 信息共享 审美愉悦 知识承接 认同一致 情绪反应 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网络传播以其独有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对受众的传播效果模式 首先 对 使用与满足 的冲击 使用与满足 理论是传统新闻理论中关于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 该理论 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 是由施拉姆 卡茨等传播学家提出并深入研究的 该 理论认为 受众在接受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不同的人对信息会有不同的期 待与需求 如果受众有目的的选择媒介及其内容 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传播效 果 然而 多媒体网络传播的出现或多或少的削弱了 使用与满足 理论的作 用 地位的转换 更多的自由度使得受众不再盲目受媒介的支配 受众是集信 息传播与接收为一体新角色 因此 传统的先 使用 后 满足 的理论 演 变成了 传播与使用 后的 满足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 真假难辨 所以受众 在现实社会中的 满足 与虚拟社会中的 满足 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就很自 然的对 使用与满足 理论提出了质疑 其次 意见领袖 不复存在 信息传播的过程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进行多次传播 受众亲身获取信息并 产生观点 看法的过程属于 一级传播 受众被别人告知或不是自己直接获取 信息 或是屈从与他人观点的过程属于 二级传播 因此 传统的传播过程有 意见领袖 的存在 他可以影响受众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及看法 进而影响传 播效果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 响的 活跃分子 这种人非常聪明以敏感 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深刻影响受众的认识 形 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即 大众传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12 播 舆论领袖 受传者 流程模式 在网络传播时代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的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没有了中间环节的筛选 更无须 意见领袖 的引导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 网络传播引发的信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 沙皇退位 个人抬头 的 后信息时 代 这时 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信息和 娱乐的系统 真正个人化的时代来临了 15 个人化时代的到来 加强了受众的自由表达 自我分析 自我选择以及自主判断 受众的想法不再涉及 别人的意见是什么 这就在无形中改变了传播效果 也就瓦解了经典 意见领袖 的说法 再次 媒体 暗示 作用的削弱 传统新闻传播中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 媒体的价值取向 传播导向会直接 影响受众的思维及观点 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即就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 议程设置理论 该理论认为 媒体的宣传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 受众评定 某一事物的重要性是以媒体的宣传程度为标准的 媒体的宣传力度大 说明该 事件的重要性强 反之重要性就弱 网络传播中或多或少也存在 议程设置理论 但并不是绝对的 开放式的 自由交流空间 使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使生产 者变成了消费者 统治者变成了被统治者 广大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信 息进行筛选 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立场发表意见看法 这也就弱化了 议程 设置 理论 吴风指出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不同 它是一种 弱控制 的 传媒 一部分传播权力由少数人的手中分散到了广大网民的手中 多元化的传 播者 开放的传播渠道 复合式的传播形态都弱化了传媒为公众设置的议程的 效果 16 五 未来新闻理论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一 发展方向 威尔伯 施拉姆曾在其最后一部手稿中做出预言 传播学在不久的将来 会通过一个合并和重新确认的阶段 在那时 现在被称为新闻学 言语传播学 电影学 大众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大学机构将合并成被简单地称为 传播学 的更大机构 这种名称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意味着过去与传播相关的 机构的区分 它是以传播渠道为基础 以立于每一种传播渠道背后的媒体 产业为基础 将不再受到重视 以便有利于围绕传播学的核心范式建立一 种理性的统一体 17 网络传播的发展对传统新闻理论在本质上提出了质疑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 咸阳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设计 13 化的 就目前而言 谁也无法预知传播学未来真正的发展走向 与之相适应会 出现什么样的新闻理论 随着网络传播的继续发展 时间会告诉我们传播学的 分化 以及其他行为学科的分化是否终将让位于施拉姆所预言的那个统一体 究竟是分化 还是融合 二 发展路径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新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 上 在目前网络传播新媒体诞生不久并且处于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 不妨以传 统的新闻理论框架为指导 以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特殊案例为研究对象 在此 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做一些研究性的工作 网络传播的出现 使得在传播学领域出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推动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 小区停车管理规定解析
- 化学品生产工艺技术规定
- 2025浙江金华市武义县司法局招聘4人笔试含答案
- 如何让绿植更好抵御寒冬
- 职业教育学习规范
- 心肌酶检测方法
- 2025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第七小学招聘笔试含答案
- 2025年碳资产管理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计算机信息处理员三级高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涂塑钢管焊接施工方案
- DB21-T 4079-2024 畜禽养殖场污水贮存设施建设规范
- 地产楼盘售卖合同范例
- 诚信培训教育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
- 马凡氏综合征课件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
- 《信息技术基础》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 人体解剖学 》课程标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2022年修改)
- 格构柱、杯形基础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202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