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土地制度史》.doc_第1页
读《中国土地制度史》.doc_第2页
读《中国土地制度史》.doc_第3页
读《中国土地制度史》.doc_第4页
读《中国土地制度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研究,因为牵涉到太多的实际社会政治问题,一直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历代的研究者在研究时往往打上“主义”或“性质”的标签,使得本来复杂的问题更加神秘。赵冈、陈钟毅夫妇于20世纪末合著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于没有受到历史界、经济史界那些固有成见的束缚,采用简单的解构方法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该书于1982年获得了“行政院”金鼎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共计28.5万字,将土地制度史分成几个专题来论述,共分八章,分别是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之变动、人口与耕地、耕地的分配、农业经营方式之比较、历史上的经营地主、历史上的租佃制度、结语。第一章讲述土地所有权制,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分为上古井田制和秦汉以后的土地私有制,使复杂的土地制度问题简单明了。作者得出结论:自战国以后“私有土地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作者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土地私有的标准是自由使用权、自由买卖以及遗赠之权。然后再分析某些朝代对于土地私有的限制方法,主要包括各个朝代的限田政策和实行了近三百年的均田政策。最后作者还专门论述了政府经营的土地以及政府作为薪俸拨给在职官吏的土地。第二章耕地面积之变动,作者先厘清历代度量衡的变动,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值单位。然后分述各个朝代政府土地丈量情况,作者在做了一番计算后,得出了一个历代耕地面积统计表,统一以现在的亩制为标准,通过此表可以看到从西汉到清中期的1800年中,中国耕地恰好翻了一番,从5亿亩上升到10亿亩。此外在本章中作者还对南宋时出现,流行于明清的鱼鳞图册单独提出,祥加讨论。读者读到这里,显然会发现中国古代的人口增长是远远超过了耕地增长的。因此,作者安排第三章人口与耕地,首先讲历史上的人口统计,大量援引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校正,推算各代的人口数,以此显示人口的循环波动性。作者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在太平时期人口增长率一般在0.6%1%之间。紧接着分析人口循环的成因,作者认为中国的人口循环是与历代的治乱循环相关,是治乱循环造成的结果,最大的战源及战争导火线是外族入侵,作者列举了从西汉到明末的一些重大战祸以证明此观点。最后分析人口与耕地的比率,从作者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公元2年为8.57亩,到晚清的1887年降到2.82亩。第四章耕地的分配,作者主要研究影响耕地分配的因素:租税制度的影响、商业资金流向农村,人口增加等其他因素。随后的历代耕地分配实况,从先秦讲到民国,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耕地的分配情况,到了20世纪大地主已经廖若晨星,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土地。第五章农业经营方式之比较,对经营地主与租佃地主的效率高低问题进行比较,作者运用专业的经济学方法严密推敲。接下来的两章作者以实地史料阐述历史上的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在讲经营地主时,作者分成使用雇工、部曲、奴仆几种不同的方式。租佃制度的发展,作者更是用了大量的篇幅,运用了清代及民国大量调查资料,使人信服的表明:明清以后中国的土地占有状况是极其分散的,大地主逐渐减少而且其实力和对佃农的控制能力都在逐渐减弱。二、两位作者的一些主要观点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对一些问题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些颠覆传统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本书更具价值意义。1 关于上古的井田制对于上古的井田制,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确实实行过井田式的土地公有制,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从井字字面意思上力证这一观点,并认为井的引申义“井井有条”“井井有理”都是从井田之井引申而来,而非从水井之井引申而来。作者赞同孟子所说的井田制是经过演变的,井田制在长期的实行过程中,从形式和内容均有发展和变化。第一是授田数额的变化,从5070100亩,这是随着农民的耕作能力而逐渐提高的。其次是方式变化,贡是一种实物地租,可能是原始初民对统治者缴纳实物的一种制度,不一定与土地及农业生产有固定关系,发展到后来大部分人民都已经变成定居的农耕者,所贡之物以农产品为主,逐渐演变成一种土地制度。助法才算是井田制定型后的主要制度,是一种劳役地租。但是以助法为基础的井田制最大的毛病是太死板,造成了土地不易安排休耕,到周宣王时期采用灵活的公田配授方法即彻法,彻是征收天赋之义,已经不是八家共耕公田,此种土地规划就是阡陌之制。助与彻是两种不同的公有土地配授办法,前者有公田,后者无公田,助法以八家农户为单位,集体配授农地;彻法以每个农户为单元,个别配授农地。彻法很接近私产制度。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不过是承认既定的事实,使土地私有之倾向得以合法化,从此土地可以公开买卖,他所废除的不是助法,而是彻法。2关于唐宋“庄园”的性质对于唐宋时期出现的“庄园”,作者认为“庄园”并不是一种新的土地制度,甚至不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而是土地私有制度复兴后的新称呼而已。不管是从庄园的面积还是从庄园生产的多样性来说,都不能作为庄园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的依据。作者认为,私有土地制度下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几个地主手中自秦汉到20世纪以来始终存在,不单单是出现在唐宋时期。就经营方式而言,唐代的庄园与南北朝时期大体相同,有使用奴僮耕种,有的使用佣工操作,也有很多是租给佃户。到了宋代,这种情形仍然继续,不过租佃制度比地主自己经营更加普遍。宋代文献记载显示,宋代使用奴隶耕种的牧场越来越少,而使用佣工耕种者逐渐增加。宋代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生产,雇佣关系都很普遍,不过大部分是短期雇工,现用现雇。3租佃制逐步取代经营地主人们通常认为,雇佣劳动的大量使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经营地主应该是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有学者就削足适履地论证经营地主逐渐取代租佃制成为主流。赵冈、陈钟毅夫妇颠覆了以罗仑、景甦为代表的此种观点。虽然罗仑、景甦的结论是通过调查自然村庄得到的,但赵冈夫妇认为他们的调查一部分由于口头询问时对农户分类标准不精确,另一部分由于二人对资料有所曲解,使得他们的结论存在一定的错误,不值得完全信任。根据赵冈和陈钟毅的分析:中国自宋代以后,租佃制越来越流行,地主越来越倾向于出租而非招来雇农经营土地。因为自明代开始雇工有充分的去留自由,地主因为无法以强制的手段罗致雇工,只能以实际待遇来争取雇工,雇工的工食费是地主自营农场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项,到了明末经营地主的生产成本已达到无法降低的程度,地主自己经营农场远不如出租土地获得的多,所以一些地主逐渐转变为租佃地主。作者运用了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许多科学、可靠的资料进行论证。大量统计数据显示,民国时期,除了关外东北几省地广人稀的地区尚有纯粹雇工经营的地主,在内地22省纯粹的经营地主近乎绝迹,雇佣农工的地主都是租佃地主。4纠正对宋代租佃的错误认识宋代租佃情况复杂,这与宋代复杂的户等制度有关。作者否定了将主户视为地主,将客户视为佃户的错误观点,原因有五:一主户中有许多自耕农,他们有田产但是自己耕种并不出租;二城郭主户不从事农业生产,与租佃无关;三在乡村有产的主户同时可能是佃农;四真正的乡村客户未必全是佃户;五部分佃农,不但自己有田产,而且是有钱有势的人家。作者认为宋代客户占总户数的比例不能代表佃农的比例。5.对于“中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新解释作者在第八章结语中自问“中国科技在宋代呈现巅峰状态,但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宋明中国,而是迟到18世纪的英国?”作者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新的解释:中国经济的早熟。古代科技发明几乎都出现在宋代之前,宋代以后似乎就很少有改进。赵冈夫妇认为,这是因为宋代以后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相当普遍的人口过剩现象。大家都在焦急设法如何把这些过剩的劳动力派上用场,少有人再去注意能节省人力但价格昂贵的机器。社会缺乏这种需要,因此工业革命无法在中国发生。宋以后这种情况更严重,造成了中国科技的停滞。 三、本书的写作特色1打通断代,采用专题写作中国土地制度史是一部论述中国土地制度的综合性著作。赵、陈二人摒弃了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对诸多土地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作者研究问题不仅使用贯通历代的纵向观察,更从横向上来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比如第三章中研究历史上的人口,西方人口学家在研究中国现代人口时从年龄结构上发现中国在1943年以前人口是一个稳定的人口,他们从欧洲先立业后成家生子的角度出发,而赵、陈则从中国社会家庭传统出发,结婚生子是对整个家庭和家族的责任与义务,中国家庭普遍早婚这就影响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和平时期很稳定,但是战乱则会对之产生重大影响,作者以此重新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官方人口数字,以窥探中国人口发展的一般趋势与循环特性。2资料丰富,论证有理有据由于本书是一部中国土地制度史,不可避免的牵涉到许多与土地相关的问题,如人口、耕地等等,而这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整理说明问题。因此,本书中作者除使用了一些古代文献外,还获得了大量关于明清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民国时期的丰富可靠的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3多学科、多领域的结合中国土地制度史从土地制度出发,实际上牵涉到人口史、农业史、经济史等多个领域,从一个大视角来讨论土地制度,通过对每个问题的论述,一步步揭开中国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