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 海洋生物.doc_第1页
论题 海洋生物.doc_第2页
论题 海洋生物.doc_第3页
论题 海洋生物.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生物学课程:普通动物学姓名:郭梦云学号:2010307020119班级:10级森林生态旅游1班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摘要: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 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学科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生物学分类区系研究 20世纪30年代,张玺、曾呈奎等开展海洋生物分类区系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发现和描述了物种,而且阐明了物种的形成与进化,物种之间的亲关系,并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区系。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浮游生物学、鱼类学、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海洋动物生态学、海洋动物生态学、海洋动物生理学、贝类学、甲壳动物学。 第一章 海洋生物学一、海洋生物学的定义海洋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海洋有机体的功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和结构,进化与演替的特征和生物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探索海洋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所处的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科学。二、海洋生物学的简介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第二章 浮游生物学民国13年(1924年),厦门大学动物系美籍教授莱德(Light)在厦门海区发现一水母新种,命名为“嘉庚水母”。50年代,厦门大学丘书院进行厦门港、南海的水母类和栉水母类的调查研究,发表中国南海栉水母初志及中国沿海的银币水母等论著。后来厦门大学许振祖、海洋局三所张金标和水产学院洪惠馨等相继发表论文20多篇充实中国水母志内容。1978年,洪惠馨编著的海蜇一书出版。30年代初,王家辑和倪达书进行厦门沿海原生动物调查,发表厦门海产原生动物的调查等论文,发现“厦门网纹虫”等新种。40年代后期,厦门大学中国海洋研究所英籍研究员克拉克发表厦门的毛颚类。80年代,海洋局三所也报道了厦门和台湾海峡毛颚类的分布和生态。民国36年(1947年),厦门大学郑重在国内首次开设浮游生物学课程。郑重等人于1957年编著浮游生物。于1965、1982年分别撰写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上、中卷。1984年,郑重、李少菁、郑振祖等在多年的研究工作和论著的基础上,合著海洋浮游生物学,该书1985年获海洋出版社综合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海洋局优秀科技图书奖及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同年,该书英文版(MarinePlanktology)由联邦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社出版,向各国发行。70年代末以来,海洋局三所生物室在进行台湾海峡和福建海岸带调查中,发表浮游桡足类、端足类、蝾类、介形类、剑水蚤类、哲水蚤类、磷虾类、糠虾类、海樽类、水螅水母类和浮游软体动物等20多篇论文。厦门大学海洋系、福建省海洋研究所(下称海洋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也进行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浮游动物的调查研究。第三章 鱼类学30年代,厦门大学生物系汤独新进行厦门沿海经济鱼类分类的调查研究,报导厦门产的软骨鱼等食用鱼类。19521954年,厦门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厦门鲨鱼的分类及其食料和肝油的分析,并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3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对厦门的捕捞鲨鱼和鲨鱼肝油的利用有实际指导意义。50年代后期,厦门大学生物系进行大黄鱼、带鱼和海鳗骨骼的研究,并发表论文纠正国内外一些学者有关论著中的错误。50年代,厦门大学丘书院发表南海沙丁鱼类研究和闽南粤东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生物学及其渔业等论文,后者的英译文被收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报告。50年代以来,厦门大学海洋系、上海水产学院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编出版的福建鱼类志和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等,为开发利用福建近海鱼类资源提供重要科学资料;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局三所生物室、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厦门水产学院还进行带鱼种群、金色小沙丁鱼、颌圆鯵、兰圆鯵、尖头银鱼、鳀鱼、金枪鱼、二长棘鲷、狗母鱼、多齿蛇鲻、鲻鱼等生物学和棱鲻、赤点石斑鱼、大弹涂鱼、芨鳍鲷等繁殖生物学的研究。80年代,省水产研究所进行黑鲷等人工育苗研究,获得一定成果。第四章 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20年代和30年代初,厦门大学生物系陆续进行多次福建沿海海滨动物标本的采集。民国21年(1932年),陈子英在中华海产生物学会志专刊中发表福建省(海洋)动物初步目录,其中有海绵、软体、甲壳和棘皮等底栖动物名录,所列新种有厦门海丝瓜、林文庆海燕等10多种。同时,陈子英还报道厦门的棘皮动物21种。40年代,金德祥等发表福建沿海的星虫和厦门沿海的多毛类;郑重等在厦门水产学报发表鲎的生长。19581959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师生进行厦门及其附近海区潮间带生态调查,首次获得周年季度定量调查资料,并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论文。50年代以来,厦门大学生物系、海洋系李复雪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类动物的群落生态、厦门港潮间带蛇尾类动物群落生态的研究和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水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等20多篇论文。60年代以来,海洋局三所进行东海大陆架底栖生物调查、台湾海峡西部近海底栖生物生态研究和福建海岸带底栖生物调查,发表10多篇论文,并报道多毛类5个新种。厦门水产学院也报道福建的多毛类。海洋局三所还进行中胚花筒螅(腔肠动物)、蔓足类和苔藓虫的调查研究。19831984年,福建省海洋研究所进行台湾海峡中、北部综合调查研究,记录底栖无脊椎动物400多种。19871989年,厦门大学海洋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省海洋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联合进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的调查研究,阐明底栖生物数量和种类组成,棘皮动物的分布及软体动物的若干生态特点。第五章 海洋动物生态学1958年,厦门大学生物系、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集美水产学校等联合进行沿海滩涂水产资源调查,获得400多种生物标本。60年代以后,福建省又组织有关校、所进行福建海岸带(浅海和滩涂)、台湾海峡、海岛、各港湾(罗源湾、东山湾、泉州湾等)以及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等调查,获得大量动物标本和资料,发表许多论文,出版多种调查报告,比较系统地了解福建省沿海海洋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活习性、时空分布(平面、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等。同时,对海流、潮汐、水温和盐度等海洋环境因子与海洋动物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有些浮游生物如水母类的银币水母、帆水母、僧帽水母和桡足类的真刺唇角水蚤等,可作为东海黑潮暖流的指示种。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已初步掌握本省各海区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变动规律、群落、区系的特点。1953年,郑重等发表厦门海洋固着生物生态研究。60年代初,海洋局三所进行福建沿海污损生物和钻孔动物的调查研究,发表东山湾附着生物分布特点等论文,论述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80年代,厦门大学海洋系进行厦门港大型污损生物的垂直分布、船蛆数量的时空变化和罗源湾大官坂垦区附近海区附着生物生态的调查研究。李复雪等还进行福建沿海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发表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和福建沿海红树林底栖动物的开发利用等论文。第六章 海洋动物生理学70年代以来,厦门大学海洋系进行兰圆鯵、鲐鱼、鲻鱼等鱼类和长毛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无针乌贼等的趋光生理研究,同时开展海洋动物听觉生理与嗅觉生理的研究,开辟了行为学研究新领域,1990年出版鱼类及海洋动物趋光生理研究论文集。海洋局三所也进行文昌鱼、菲律宾蛤仔等生理的研究。第七章 贝类学民国21年(1932年),严敦建在中华海洋生物学会志发表厦门及其附近海区的腹足类。民国23年,张玺调查厦门沿海的裸鳃类,发现片鳃海牛科新种厦门拟侧叶海牛(PleurophyllidiopsisAmoyensisTchang)。50年代,厦门大学李复雪进行窗贝、角螺和福建沿海裂江珧科等贝类的研究。80年代,厦门大学海洋系李复雪等选择福建沿海重要经济贝类波汶巴非蛤、青蛤、文蛤、翡翠贻贝、尖紫蛤、环沟格特蛤和台湾东风螺等进行一系列的基础和应用生物学研究,为这些经济贝类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提供了科学资料。厦门大学生物系、海洋局三所、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对僧帽牡蛎、长牡蛎、西施舌、栉江珧、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菲律宾蛤仔、翡翠贻贝、寻氏肌蛤、缢蛏、尖刀蛏和杂色鲍等进行繁殖生物学研究,共发表50多篇论文。沿海各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以及有关海洋、水产研究单位也进行长牡蛎、泥蚶、翡翠贻贝、华贵栉孔扇贝和杂色鲍等人工育苗和养殖的研究。第八章 甲壳动物学民国19年(1930年),厦门大学动物系伍献文在Trans.Sci.Soc.China发表厦门的蟹类。60年代,厦门大学生物系和海洋系、海洋局三所、省海洋所、福建师大生物系等都进行福建虾类和蟹类的调查研究。1981年,福建师大生物系整理发表了福建沿海的蟹类。19821984年,省水产研究所、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