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物态变化(标准教案).doc_第1页
5第五章、物态变化(标准教案).doc_第2页
5第五章、物态变化(标准教案).doc_第3页
5第五章、物态变化(标准教案).doc_第4页
5第五章、物态变化(标准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备注 (教学反思、辅导学困生等) 第五章、物态变化第1节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4)了解水对人类的生命意义。2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重难点】1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2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方法】列举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播放设备【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内容】 第1课时 六种物态变化 (25)【教学过程】教 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引入师:我给大家留了作业,要求大家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找关于水的话题,好多同学都查到了很多水的资料想与大家分享。下面请几位同学把作业展示一下(教师课下要有选择,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展示。)形态的图片,是地球上水的含量,水资源危机,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多种形式,水污染现象,有的查到了水的用途等。关于水的话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想了解的水的话题。(一)欣赏大自然的水体 在上课之前,搜集大量关于水的美丽图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课件中有吉林的雾凇,黄山的雾,早晨的植物上的露珠,冬天的房屋上的冰柱,美丽的雪景,冰雹,涓涓细流,潺潺的流水等图片,并配有优美的诗句或美文。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学习兴趣高昂。(二)提出问题师: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而它们是怎样变化形成的呢 ?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这些水的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对此有着许多的猜想和好奇,所以都被这个话题吸引住了,想知道怎么去体验。二、实验探究:模拟云和雨下面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云和雨的形成。学习酒精灯的使用:讲解实验方法,并在大屏幕上展示需要观察的内容和思考的任务:(1)在加热过程中,在杯子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2)烧杯上方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吗?(3)水是怎样“跑”到上边去的?水“跑”到盘子上的过程中水的状态有变化吗?可能是什么变化呢?认真观察,并讨论,每个小组写出自己的结论。(注意告诉学生要分工合作,有人记录有人回答)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总结,教师给予肯定,总结不太好的要给予鼓励。对于白雾,好多学生以为是水蒸气,这里要告诉他们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平时看见的“白雾”或者“白气”实际是小水滴,是液态的。1看见盘子下边出现大量白雾,好像是下雾了,逐渐发现盘子底部出现了小水滴,水滴增多,开始“下雨”。三、物态变化总结:从刚才的实验看,水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刚才的实验中,水从湿沙子里“跑”出,最后形成雨的过程中,有物态变化吗?生:有,先从液态变成了气态,又从气态变成了液态。1汽化师: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大家能说出几个水汽化的例子吗?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小组讨论回答:晒衣服时湿衣服变干;洒地上的水没了;夏天早晨草叶上有露水,中午就没了等。2液化师: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播放视频:有水烧开时上边冒白气,打开冰柜里边冒白气,吃冰块时冰块周围的白气。并向学生解释白气是怎样形成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现象也是液化?加以补充,还有自然界中雾、露、雨的形成,自来水管“出汗”、“水缸穿裙”等。认真观看视频,注意到烧水时,白气并不在壶嘴处而是稍高一些,并进行了讨论为什么是这样?做饭时锅盖上的水,冬天呼出的白气,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眼睛片上的水雾等。3熔化和凝固【板书设计】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练习设计】 1.练习册【教学内容】 第2课时 物态变化 (26)【教学过程】 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刚才我们做实验的时候,除了沙子里的水有变化,还有别的变化吗?生:有,盘子上的冰化了。师:对,冰能化成水,水也能结冰。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哪些现象是熔化?哪些又是凝固?生:春天的时候冰雪融化成水属于熔化,冬天的时候一些湖水结冰,属于凝固。4升华:情景引入课件展示南极的图片。师:这是哪里?向学生介绍南极地区的自然情况和气候情况。有趣的是这里降水量很小,和撒哈拉沙漠差不多,但这里的空气比北京还要湿润。观看图片及资料:南极地区是冰的世界,冰的厚度平均为2000m,年平均气温是-56,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提出问题师:为什么南极的气候比北京还要湿润? 南极的水蒸气那里来的?学生分组讨论。是冰变成的水蒸气。师:南极空气中的水蒸气是从冰雪而来,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那我们知道的还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呢?生:冰冻的衣服变干,冬天下雪后积雪慢慢减少但没化成水,是雪升华了。5凝华:让学生观察冰柱的图片,以及雾凇、雪、雪花的形状的图片。学生观看课件里的图片。提出问题师:雪花形状和冰柱一样吗?冰柱是怎样形成的?雪花的形成和它一样吗? 冰柱的形成是水凝固形成的;感觉雪花的形成和冰柱形成是不一样的。形成概念。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属于凝华呢?讨论后发现:霜和雪还有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都是凝华现象。四、地球上的水循环师: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形态,假如你是一滴水,你将怎样在地球上“旅行”?通过课件展示地球上水的“旅行”,并让学生讨论在旅行过程中都有什么物态变化?课件展示: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随风流动,在高空聚集成云,通过雨、雪或冰雹等降水落到海洋、陆地。然后又蒸发到大气中,开始新的循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可能怎样的“旅行”,都会发生什么物态变化。循环过程中物态变化有:水汽化成水蒸气,再液化成雨或露和雾,雨和雾还可以汽化成水蒸气;还有水蒸气可以凝华成霜、雪和冰雹,霜和雪可以熔化成水,也可以升华成水蒸气。学以致用(1)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2)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着水资源危机?(3)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4)其他物质是否也有三态的转化?(4)其他的物质也有三态的转化,如铁能变成铁水等。(1)因为环境温度的变化。(2)因为水受到了污染,另外淡水资源缺乏。(3)水的三态转化需要温度条件,需要吸热和放热。五、阅读资料:保护水资源师:大家说说水都有什么用途?课件展示:动植物的生长也需要水,植物从土壤中吸取水,然后通过叶面蒸腾,将水排放到大气中。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可以喝,可以做饭,可以洗衣服,可以让植物生长等。如果地球上水的三态停止变化,会是什么样子?六、课堂练习1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A人呼出的水蒸气B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C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细小水珠D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 的细小水珠。2物质由_态变为_态叫做熔化,从_态变为_态叫做升华。3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白天气温升高,地球表面的水大量蒸发,夜间气温降低,这些水蒸气就在草木,石块上凝结成小水滴,这是 _ 现象,如果当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这些浮尘上,液化成小水滴,这是 _ 现象。4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A水结成冰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C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会被晾干D. 冬天,室外物体上常挂着一层霜1D2固态 液态 固态 气态3露 雾4D5C6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小镜子液化形成小水珠而看不清。5烧水时从壶嘴里喷出“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液化过程B汽化过程C先汽化后液化D先升华后汽化6牙医在给病人看牙的时候,要把小镜子先在火上烧一下再放入口腔中,其目的是为了防止_。【板书设计】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练习设计】 1.练习册第2节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3)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1)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2)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3)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4)了解图像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3)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重点】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图像分析方法。【教学方法】列举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播放设备【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内容】 第1课时 晶体与非晶体 (27)【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 引入多媒体播放课件:热火朝天的炼钢场景。师问:你知道在炼钢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吗?生答:熔化和凝固二、 认识晶体师问:同学们在家观察到的冰、食盐、白糖、味精和玻璃(包括砸碎的玻璃)形状有什么特点呢?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美丽的雪花、漂亮的金刚石、巴西石、盐岩等晶体的图片。像雪花、食盐、白糖、金刚石等有规则形状的固体叫晶体。你还知道其他晶体吗?师问:那么,非晶体的外观特点是什么呢?生活中哪些固体是非晶体呢?食盐是正方体,白糖是八面体、砸碎的玻璃没有规则形状等等。冰、海波、各种金属和矿石。没有规则的形状,如玻璃、蜂蜡、沥青、橡胶、萘等。三、实验探究固体熔化多媒体播放课件:金属工艺品和玻璃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师问:为什么二者的加工工艺不同呢?金属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那么晶体和非晶体在什么条件下熔化?二者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何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猜想:可能二者的熔化规律有所不同。制定探究计划师生一起学习有关温度计的知识,包括: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前,需注意的问题:1酒精灯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有哪些?2如何使待熔物均匀受热?3如何使待熔物与温度计的玻璃泡充分接触?4怎样使待熔固体缓慢熔化,便于观察和测量?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建议: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和现象较合适。5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问题:冰(或海波)和松香(或蜂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师问:怎样比较这些数据呢?有无更直观的方法?冰在0(海波在48左右)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蜂蜡和松香由硬变软、变稠、变稀最后成为液体,温度不断升高.【板书设计】没有规则形状的叫非晶体有规则形状的叫晶体【练习设计】 1.练习册【教学内容】 第2课时 晶体与非晶体曲线( 28)【教学过程】讨论交流教师以某一小组的图像为例,问: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规律各是什么呢?晶体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四、熔点及熔化的条件回顾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1当冰或海波熔化时,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来,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当看到温度计示数不变时,你是怎么想的?3转化成的图像有何规律?师:我们把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4哪种晶体熔点最高?熔点是多少?为什么家庭照明用的白炽灯要选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5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6在0时冰就一定熔化吗?为什么?巩固练习: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继续熔化吗?学生能够说明其含义。如:冰的熔点为0,说明冰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0不变。 提出问题:你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晶体的熔化过程吗?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生答:1停止熔化,说明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2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3晶体熔化时图像为一平行横轴的直线,温度为一定值。生答:5不能,因为铁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五、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是什么呢?有一定的熔点六、课堂小结由学生回答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有什么感想。学生踊跃回答(包括实验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七、课堂练习1某种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请回答:(1)该晶体的熔点是( );(2)该晶体从300到开始熔化共用了( )分钟时间;(3)该晶体熔化用了( )分钟时间;(4)该晶体熔化后温度最高升到( );(5)图像上( )段物质处于固态,( )段物质是液态, BC 段物质处于( )状态。2关于熔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B晶体熔化时不吸热,所以温度不变C非晶体熔化时一定吸热,温度也在升高D晶体、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都是不变的答案: 1.(1)330 (2)3 (3)4 (4)380 (5)AB CD 固液混合 2C八、作业布置1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回忆固体熔化实验探究过程。2在家里用电冰箱做水的凝固实验,做好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板书设计】1、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2、晶体熔化时图像为一平行横轴的直线,温度为一定值。3、晶体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4、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练习设计】 1.练习册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知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会对沸腾和蒸发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知道液化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了解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经历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生活、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汽化和液化规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所蕴含的物理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了解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教学难点】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利用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列举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播放设备【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内容】 第1课时 蒸发与沸腾 (29)【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 、新课引入演示实验:1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里面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2取出此塑料袋放入冷水中。3请学生闻一闻、看看口袋内有什么?提问:1生活中同学们遇到的哪些现象属于汽化?2衣服晒干、水沸腾都是汽化,两者有区别吗?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沸腾的规律及沸腾与蒸发的区别。回答:湿衣服晒干,水沸腾,雨后路面上的积水慢慢变干等。思考并回答:有,如温度不同、剧烈程度不同。猜想: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来,在冷水中又变瘪?观察现象,思考并回答:酒精受热后汽化 , 遇冷后液化形成的。二、实验探究:沸腾的规律提出问题提出并确定探究问题:水沸腾的特征。(大屏幕展示)1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2水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3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猜想。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必需的实验器材如:温度计、计时器、试管、单孔胶塞、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等,并加以指导。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的表格。讨论交流后确定最佳方案。动手实验巡回指导。小组探究,一人实验、一人计时、一人记录数据。讨论交流1指导学生依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与晶体熔化的曲线对比)。2启发提问:通过实验同学们对沸腾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得较规范的曲线。绘制曲线,思考,并依实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沸点的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强调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提出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液体的沸点。不断吸热。2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3撤掉酒精灯后水不再沸腾,说明沸腾吸热。4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讨论交流并回答:1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由小变大到表面破裂。【板书设计】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液体的沸点。不断吸热。1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由小变大到表面破裂。2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3撤掉酒精灯后水不再沸腾,说明沸腾吸热。4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练习设计】 1.练习册【教学内容】第2课时 沸腾与气压的关系 (30)【教学过程】三、实验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创设情境:一群业余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提出什么问题。由于本实验学生设计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由大屏幕展示三个实验方案,由学生评价并确定实验的方案。方案一:利用密闭烧瓶采用冷水淋浴。方案二:抽气机抽气减压。方案三:用封闭大试管,用注射器抽气减压。指导学生抽气的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将学生的观点提升为结论。水虽然沸腾但温度较低。讨论猜想提出问题:水的沸点是否与气压有关?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总结: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四、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提问:1蒸发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吗 ?2蒸发与沸腾有区别吗?大屏幕播放蒸发和沸腾的分子运动的模型。点拨: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沸腾是剧烈的,蒸发是缓慢的。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及教师点拨回答:沸腾与蒸发的区别的认识。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交流对沸腾规律、沸点与大气压强的关系六、课堂反馈练习1煮牛奶时,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煮沸。为此,人们制造了一种“低压锅”。用这种锅煮牛奶,可以使牛奶里的水不到100就沸腾。这种“低压锅”的物理原理是什么?2如图1甲、乙所示,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稍降低一些后,将一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实验表明什么?3“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a)、(b)所示。则图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讨论交流并回答:1“低压锅”的原理是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2水又重新沸腾,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3(b),(a)七、作业布置“自我评价”部分习题及预习下节内容。【实践活动】1蒸发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汽化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家庭小实验等写出一个小报告: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2家庭小实验“纸锅烧水”,写出实验报告并解释原因。【板书设计】1、点拨: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2、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进行;3、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4、沸腾是剧烈的,蒸发是缓慢的。5、总结: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练习设计】 1.练习册第4节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31)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态变化在改变物质世界和促进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 树立可持继发展的意识。二、教学过程1.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1)19世纪之前,人们还只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特征(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是否能流动)来区分物质的状态,那时只知道物质有固、液、气三态。初中讲物态和物态变化,主要涉及这三态和三态间的变化问题。这应该成为本教学板块展开的基础,教师应引领学生理解这种物质分类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近代对物态分类更深入到物质内部结构。从物质内部结构去分析,物态和物态变化的种类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会继续深入,更多的物态会被人们发现和认识。20世纪以来,人们陆续发现或提出的新的物质状态形式有:等离子态、超固态、液晶液、超导态、超流态、中子态、黑洞等。有时同一物质在某种温度和压力下,几种不同的物态同时存在。例如,水处于密闭的容器中,下面是水,上面是水蒸气,就是液态和气态共存的情形。其他还有固、气两态共存,固、液两态共存,或固、液、气三态共存的情形。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物质,在温度、压强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呈现不同的物态。研究物态变化对于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及性质,对于研制新材料及新物质,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2)依据教材安排,本板块应重点突出等离子态和液晶态。关于液晶态、液晶显示器的基本原理以及液晶显示技术的应用,教科书已有两段介绍。建议教学中补充介绍等离子态、等离子体以及等离子体在工业、农业、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事实上,等离子体在宇宙中广泛存在。闪电、极光等是地球上的天然等离子体产生的发光现象。在地球之外,如围绕地球的电离层、太阳和其他恒星、太阳风、很多星际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它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用人工方式也可以产生等离子体,如霓虹灯放电、原子核聚变、用紫外线和X射线照射气体,都可以产生等离子体。利用等离子弧可以进行切割、焊接、喷涂,可以制造多种新颖的光源和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是继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之后的新一代显示器,它的最大特点是厚度小,显示面积大,用这种显示器制造电视机,可以象画一样挂在墙上。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和纺织物,既能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又能保留原材料的优异性能,而且无污染。在军事上利用等离子体规避探测系统,用于飞机等武器装备的隐形等。以上知识内容,有必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对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回顾,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且富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种教育功能。希望教师在占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展示魅力无尽的探究历程(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往往是必须的)。2. 物态变化改变着世界本章章首指出:我们生活在物态变化的世界里。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本章前三节的主要内容大多也是围绕水的三态及其变化展开的。现在,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教师有必要将物态和物态变化的视界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展示人类认识物态变化、利用物态变化规律的辉煌历史。(1)让学生认识物态变化的历史首先可以介绍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历史从青铜器到太空晶体。教科书为此示例性地展示了青铜器、太空晶体。三、发展空间(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1.如图5-4-1:2.玻璃管耐受压强(压力)的限度是一定的,酒精被加热到某一确定温度,它施于玻璃管的压强(压力)刚好达到这一限度,因而玻璃管就会爆炸。(二)“家庭实验室”指导1.根据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P),可见设计真空洗衣机,使水在常温下沸腾,产生大量气泡,而不需要洗衣粉(含磷洗衣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在原理上是可行的。用一次性注射器,也可以制造“真空”,产生气泡。(三)“物理在线”指导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因特网或到图书馆了解有关材料科学的历史和知识,理解“材料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这一论断的含义。(四)“走向社会”指导教科书安排的题目是:厨房里的物态和物态变化。这是一个实用的题目,借此,既可以观察了解材料和物态的有关知识,又可以经历物态变化过程,还可以通过调查家长,了解厨房里的炊具、灶具以及做饭、烧菜等方式的变革,感知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教学中亦可依据需要和当地环境条件可能,安排其他学生实践活动。【板书设计】1. 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2. 物态变化改变着世界【练习设计】 1.练习册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物态变化规律的利用 (32)教学过程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实例展示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的材料的“发现”和利用。例如:(1)高压锅上的易熔片(可配以实物和投影展示)。 家用电冰箱、空调器中的致冷物质从R12(氟利昂、二氟二氯甲烷,CF2Cl2)到R134a。保护卫星或火箭的整流罩内部的隔热层和外表面涂层。从铅锌电池、镍电池、锂电池到硅光电池、氢电池、燃料电池。从石器、铜器、铁器到各种特种异型钢材、记忆合金、纳米材料。人工增雨用到的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或液态氮、碘化银,家庭厨房中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或燃气,医院里的液态氧,用于运载火箭的燃料液态氧和助燃剂液态氢(2)物态变化规律的利用从蒸汽机到热管。教科书集中讨论了两个典型例子,蒸汽机和热管。教学中当然不宜涉及技术应用细节,但教师对之应有更多的领悟和感受,以便灵活应用于教学设计。水沸腾变成蒸汽不仅能提供动力(含蒸汽机和蒸汽轮机),还为城市的集中供热提供了优越的方式。蒸汽机曾经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轮机、燃气轮机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热管在航天技术中的神奇妙用,得赖于它的特殊结构,但其核心的部分应是它对物态变化规律的运用。此外,热管还用于核电站、大型电机和电子系统的散热冷却。值得提及的是,未来全长1142km的青藏铁路建设中,将迎对550km终年冻结的冻土区,为了达到稳定地基的目的,建设者们将广泛采用通风管路基、热桩(热管)、碎块石调温路基等冻土工程技术,这些都是物态变化规律的广泛应用。其实热管的应用远不止于此。热管也并不神秘,学生完全可以自制热管、热桩。本部分应将热管作为教学的载体,重点组织学生参与。教师应在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热管,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艰辛和成功的愉悦。教科书给出的设计题目是用热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教学中也可改为大型冷藏库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