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doc_第1页
淡水鱼养殖.doc_第2页
淡水鱼养殖.doc_第3页
淡水鱼养殖.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淡水鱼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品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惟一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我国有着广袤的湖泊,交叉纵横的河流,淡水资源较多。因此淡水鱼类产品在水产品中占据了很大份额。对于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病害识别与防治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对于淡水鱼病害的研究与防治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以开展并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只有认知了解这些常见的淡水鱼病害并掌握相关防治方法,把握防治最新动向和技术成果,才能促进淡水鱼业养殖持续发展。关键字:淡水鱼类、防治方法、常见病害、持续发展正文: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品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惟一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随着优质淡水鱼的引进和繁育,淡水鱼的产量还会进一步扩大。可以预见,淡水鱼在我国水产品中份额会进一步扩大。淡水鱼病害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领域已有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展了以“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病和草鱼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随着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展到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研究领域,90年代随着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兴起,暴发性流行病成为了研究重点,如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对虾病毒病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病原分子学、分子诊断学、分子免疫学、药代动力学等各方面都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淡水鱼病害防治在疫苗研究方面更具特色,引领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其中草鱼疫苗的分子育种国内首次立项的课题。我国在科技层面上的重大突破给我国淡水鱼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掌握熟知这些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肠炎病病名:淡水鱼类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豚鼠气单胞菌病症:病鱼离群,游动缓慢,鱼体发黑,食欲减退至完全不吃食。剖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肠内黏液较多,严重时全呈红色,肠壁弹性较差,肠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流行性: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为我国饲养鱼类中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水温在18(2以上时开始流行,25300C时为流行的高峰期。此病在一年中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46月份主要危害12龄草鱼,810月主要是当年鱼种的发病季节。细菌性肠炎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病菌可随病鱼及带菌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饲料,经口感染。病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对外界的反应迟钝;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粘液增多,肠内没有食物或仅在后段有少量食物。患病严重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腹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液体,肠内没有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肠道因充血发炎而呈红色或粉红色,肠内膜破坏,肠壁透明如玻璃纸,失去弹性;轻压病鱼腹部,可见有黄色粘液或“血脓”样液体从肛门流出。防治方法:(1)预防措施由于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条件恶劣、鱼体抵抗力下降时才暴发流行,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加强水质管理,注意水质清洁,定期加注清水和用石灰调节水质,掌握好投喂饵料的质和量,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严格执行“四消四定”(鱼体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食场消毒及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措施,是预防此病的关键。(2)治疗方法在细菌性肠炎病发生时,大量致病菌存在于池水和鱼体内。因此治疗也应该采用水体消毒与内服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水体消毒一般可用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中的任一种或生石灰全池泼洒,用量可参考细菌性烂鳃病部分。内服药物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种做成药饵投喂:磺胺嘧啶(或同类药物)50lOOmgkg体重。拌料投服,连用46天。每吨鱼每天用大蒜头5千克与食盐2千克拌料投喂,或用大蒜素4050克连喂3天。每吨鱼每天用穿心莲干草20或鲜草30吨打成浆,再加食盐2千克,每天2次,连喂57天。每吨鱼每天用地锦草、铁苋草、辣蓼的干草5千克或鲜草20千克,连喂3天,单用或合用均可。注意事项休药期:磺胺嘧啶15天。隐鞭虫病病名:隐鞭虫病病原:隐鞭虫。常见的有鳃隐鞭虫和颤动鞭虫2种,属鞭毛虫类。病症: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当严重时,由于隐鞭虫大量寄生在鳃上,鳃组织受损,分泌大量黏液,并引起溶血,病鱼呼吸困难,鱼体发黑,游动缓慢。不吃食,以致死亡。流行性:隐鞭虫寄生在淡水鱼的鳃及皮肤上。由于引起病鱼溶血,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鱼苗、鱼种在短时间内大批死亡。隐鞭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鲮、鲤的鱼苗和鱼种;流行季节主要在夏天。鲢、鳙的鳃耙上虽然在冬天常有大量鳃隐鞭虫寄生,但并不引起发病。隐鞭虫病在我国主要养鱼地区均有流行。尤其是江浙和两广地区。防治方法: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办口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体抵抗力。3鱼种放养前,用下列任一种药液进行药浴。(1)每立方米水体放硫酸铜810克,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810克(即硫酸铜5771克,硫酸亚铁2329克),药浴1530分钟。(2)每立方米水体放高锰酸钾10一20克,药浴1530分钟。注意:高锰酸钾水溶液必须现配现用,并在背光处进行药浴;药浴后连鱼和药水一并倒人池中。不要再去捞,以免伤及鱼体。治疗方法:1全池遍洒硫酸铜或螯合铜,每立方米水体放药o7克左右。2全池遍洒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5:2),每立方米水体放硫酸铜05克,硫酸亚铁02克。在生产过程中,一些鱼病外观症状相似,内在得病机理却不尽相同 如果诊断错误便不能对症下药,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临床上一些较易混淆的鱼病的防治经验介绍如下,希望能时大家有所帮助。一、鳃霉病、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l、症状和诊断三者外观症状基本相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后二者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严重时造成鳃组织损伤。发病晚期三者易区别,细菌性烂鳃病有“开天窗”,其余二者无如果无“开天窗”或处于发病早期,则要借助显微镜加以鉴别。若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并粘有污泥和粘液,镜检可见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酶免疫测定呈阳性反应,则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镜检若寄生虫数量多,则为寄生虫性烂鳃病,若鳃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常为中华鳋病;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则为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或指环虫等寄生虫病。鳃片颜色比正常鱼的白,并略带有红色小点多为鳃霉病,镜检可见病原体的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一2、防治方法鳃霉病,在预防上可采用生石灰清塘每月泼洒生石灰l2次;经常保持水质清洁不使水中有机物过多适n,JJn注新水;用混合堆肥代替大粪、牛粪养鱼。治疗:发现鳃霉病的鱼池迅速加注新水,或将鱼转移到水质较瘦的流动池水中寄生虫性烂鳃病的预防方法可参考细菌性烂鳃病。在治疗上,应及时捞出病鱼用5食盐水或1oI1pm的漂白粉进行消毒、一般消毒时间尽可能长些。若引起疾病的是鳃隐鞭虫、一42一斜管虫、半眉虫、车轮虫、舌杯虫等,治疗时应选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ppm,全池泼洒或用8ppm的上述合剂浸洗鱼体 使用该合剂治疗鱼病的,应尽量将池中水量计算准确,争取一次治愈。因为硫酸铜的毒性较大,安全浓度的范围较小,若浓度过大将对鱼造成药害,严重时会致死池鱼;若浓度过小又达不到治疗效果,不仅池鱼会继续受疾病影响而且连续多次使用该药物还会杀灭池水中的部分浮游植物,影响水质。治疗这类疾病也可选用硫酸铜的替代药品,如“鱼苗平”等。小瓜虫病的治疗,可使用辣椒和生姜煎水全池泼洒,效果十分显著。由粘孢子引起的鳃病,可用盐酸左旋米唑按每公斤鱼体重每日24g拌饵投喂,每天2次,连喂5d;用“灭孢灵”内服效果也很好 由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引起的鳃病,可选用“强力杀虫灵”O2mgm3,全池泼洒。二、竖鳞病与鱼波豆虫病l、症状和诊断前者病鱼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有时伴有体表充血鳍基充血。后者发病是因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鳞囊内可引起竖鳞症状,这需用显微镜检查鳞囊液才可区别,前者有大量短杆菌后者有大量鱼波豆虫。2、防治方法竖鳞病的预防:可进行综合预防,严防鱼体受伤,尽量缩短越冬停食期。治疗: 每5O kg水加入捣烂的大蒜250g,浸洗病鱼数次,可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