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doc_第1页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doc_第2页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doc_第3页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doc_第4页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我有一个偏方,不过也是从老中医那儿得到的,并且用过,很好用,用大枣10颗,小麦篦子(就是没有长成的小麦,一般在麦收季节比较多见,现在恐怕要去粮站才可以搞到)2两煎服三碗水煎成一碗,一天服两次(早晚各一次)服汤剂,但是枣要一次全部吃掉,一次原料可以煎服两次(第二次的时候要再放10颗枣,第一次的都让你上次吃掉了吗。),连续服用三天,治疗各种盗汗。挺管用的,你可以试试手淫”后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治疗”的治疗清代的医家黄元御所特别重视的,他这一辈子所写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别强调脾胃的枢纽功能,他认为如果脾胃虚弱了,那么整个人的气机升降都会出现问题,如果中气不败,则人体会生机勃勃,如果脾胃虚弱,则水泛土湿,中气虚败,气血匮乏,诸病丛生。所以黄元御治病,多从脾胃调理开始,让人体中土健运,升降复常,则气血充旺,经脉通调,疾病自去。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这是一个小伙子,通过朋友找到了我,在没人的时候,他向我介绍了自己的病情。原来,他是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手淫,当时可能是接触到了一些色情的东西,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有一段时间是几乎每天都有,这样,到了青年时代,问题来了,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一塌糊涂,比如:体力不好,稍微运动就是满身大汗,喘息不止,根本不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浑身冷热不匀,经常感觉腰腿发冷,但是上面还总是上火,嘴里面经常有口腔溃疡等;情绪总是不好,焦躁,不安,思想不能集中,思考问题的时候感觉混乱;性欲强,但是功能不行,和女朋友几乎不能完成性生活,最后分手(是他自己觉得不能给人幸福,主动分的手),我翻开他曾经服用过的中药,一看,都是补肾的药,什么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等药,量都很大,用的时间都很长,但是,效果一般。但是,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张仲景论述过,这种“失精”的虚损患者,还有女子“梦交”的患者(就是女子总是做一些性生活的梦),张仲景认为这都是虚损导致的,可以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来调理。这是一个什么思路呢?这就是一个调理脾胃,补足中气的路子,张仲景给的是一个方子,但是我们不能死守这个方子,我们要领会,张仲景给我们的是一个思路。我给这个小伙子调理,用的就是这个思路,一味补肾的药物都没用,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用的基本是奔脾胃去的药,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小伙子的体质就全面改善,一共大约用了也就是没到二十天,他自己觉得就已经没有什么症状了,后来,我给他开了一点善后的食疗的方子,不知道他后来服用没有,我没有问。桂枝龙骨牡蛎汤使用方法参考地址:/web/article-33-1.html再附上另一位中医老师对吃补肾药物不理想,治疗阳痿的思路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 芍药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龙骨 牡蛎各9克)在中医的历史上,古代的医家们一直在琢磨,到底怎么才能最有效,怎么从根本上调理人体,大家的思路不同,所以出现的流派很多。其中,从脾胃来调理,就是一个重要的派别。 这一派的创始人之一应该是李东垣,当时李东垣向他的老师张元素学习,张元素创立了易水学派,这派就是重视脾胃,后来被称为“医中王道”。 在这儿之前,中医理论框架中,对身体的各方面其实都论述到了,但是正是李东垣,着重提出了脾胃的重要性,并写了一个著名的著作脾胃论。 中医有句话,叫“肾为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这个先天的肾气,就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一个人的禀赋如何,其实在出生的时候基本是一定的,后来再长得如何,关键是看脾胃了,因为我们后天生长的物质来源,主要都是从脾胃吸收的。 所以,这派理论有多重要,大家就能想象得出了,严格地讲,我也是信奉这一派的理论的。 在人体内,上为阳,下为阴,这是和大自然相对应的,阳气向下走,阴气上承,这就构成了人体气机的升降,大家看八卦图,就会发现代表阳气的白色的鱼,头一定是向下的,代表阴气的黑色的鱼,头一定是向上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阴阳之间,则就是中气了,这个中气,就是我们的脾胃,属土,土居中央,处阴阳之交,清浊之间,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这是清代的医家黄元御所特别重视的,他这一辈子所写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别强调脾胃的枢纽功能,他认为如果脾胃虚弱了,那么整个人的气机升降都会出现问题,如果中气不败,则人体会生机勃勃,如果脾胃虚弱,则水泛土湿,中气虚败,气血匮乏,诸病丛生。所以黄元御治病,多从脾胃调理开始,让人体中土健运,升降复常,则气血充旺,经脉通调,疾病自去。 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这是一个小伙子,通过朋友找到了我,在没人的时候,他向我介绍了自己的病情。 原来,他是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手淫,当时可能是接触到了一些色情的东西,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有一段时间是几乎每天都有,这样,到了青年时代,问题来了,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一塌糊涂,比如:体力不好,稍微运动就是满身大汗,喘息不止,根本不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浑身冷热不匀,经常感觉腰腿发冷,但是上面还总是上火,嘴里面经常有口腔溃疡等;情绪总是不好,焦躁,不安,思想不能集中,思考问题的时候感觉混乱;性欲强,但是功能不行,和女朋友几乎不能完成性生活,最后分手(是他自己觉得不能给人幸福,主动分的手),等等,总之他的症状我都几乎无法描述了,他给我讲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讲完,估计一般的人可能都没有耐性听下去。 他的求医经历也是很曲折的,最后有的医生几乎说他有心理疾病了,我分析,心理稍微失调是正常的,但是身体的问题是主要的,现在他的问题太多了,反而让人觉得这些问题都是不真实的。 现在,他苦恼到不想活下去的地步,因为生活是灰暗的,未来自己还能成家立业吗?这是他心里的一个大阴影,而长期的治疗,没有什么效果,也让他几乎绝望,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这么渡过吗? 我望着这个小伙子的脸,也感到很悲哀,我想,如果他知道今天这样的情景,他当初是不会选择过度手淫的。 我能帮助他吗? 其实,这样的小伙子我见过很多了,在我的邮箱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希望得到帮助的网友,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帮助,就寄希望于网络,因为在网络上他们至少可以叙述自己的隐私,在平时可能他们不能对外人讲述,有很多邮件是长长的,要打印几页,他们的症状千奇百怪,但是基本和前面的这位小伙子很相似。 我翻开他曾经服用过的中药,一看,都是补肾的药,什么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等药,量都很大,用的时间都很长,但是,效果一般。 这是现在大家治疗此类疾病的一个常用思路,不是手淫导致的吗?那么就是肾气被戕害了,所以要补肾。可是,这些补肾的药也是助阳的,结果导致患者性欲更旺,往往虚火上浮妄动,似乎是病情好转几天,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反而最终没有什么效果。 用这个小伙子的话说,就是每次换一个医生,开始的时候总是见一些效,但是若干副药以后,就不见效,有的还出现一些新的症状。 那么,我们该怎么调理这个病呢?严格地说,这不应该算是一个病了,应该是这个小伙子整个的身体都出现了问题,所谓诸症丛生,一般确实无从下手,尤其是补肾居然都没有效果,这样留给我们的思路就不多了。 但是,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张仲景论述过,这种“失精”的虚损患者,还有女子“梦交”的患者(就是女子总是做一些性生活的梦),张仲景认为这都是虚损导致的,可以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来调理。 这是一个什么思路呢?这就是一个调理脾胃,补足中气的路子,张仲景给的是一个方子,但是我们不能死守这个方子,我们要领会,张仲景给我们的是一个思路。 这个思路就是:很多时候单纯补肾是不行的,此时,补足了脾胃,补足了中气,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因为,我们后天的生长,毕竟要靠脾胃吸收的营养,脾胃强壮,则人才能有生机。 这个桂枝汤,在张仲景之前叫“小阳旦汤”,这是辅行诀里面的称呼,是升阳之用的,而加入饴糖,芍药加倍,就叫小建中汤,是补脾胃用的,加入黄芪,叫黄芪建中汤,也是补脾胃调中气的。所以整个方子的思路是补足脾胃,张仲景就用这个桂枝汤加上龙骨和牡蛎来治疗这个虚损,而加入龙骨、牡蛎,可以起到收敛的作用,使得补进去的药力不至于散去。 我给这个小伙子调理,用的就是这个思路,一味补肾的药物都没用,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用的基本是奔脾胃去的药,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小伙子的体质就全面改善,一共大约用了也就是没到二十天,他自己觉得就已经没有什么症状了,后来,我给他开了一点善后的食疗的方子,不知道他后来服用没有,我没有问。 这个小伙子后来变得很阳光了,这事儿过去快两年了,我们还偶尔有联系,他一直都非常的好,他的朋友们看到,都觉得他像是变了一个人,于是还有人央求他,把我介绍给他们,因为我后来太忙了,没有机会给认识他们。 这是我选择的一个见效比较快的例子,也有的人会调理长一点时间,但是,大多数的这种虚损的患者,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还是都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的。 这是中医里面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一个人问题非常的多,症候复杂,难以下手的时候,我们要抓主要矛盾,脾胃不是属土,处于中间吗?我们就抓它,中土健运以后,气机上下通调,阴阳交泰,水火既济,那么身体就会自己恢复得,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身体自己就会解决的,可是,如果我们不善于解决问题,直奔哪些细枝末节的症状去了,那么,就会乱了手脚,顾得了东边,就顾不了西边,最终会在这么多复杂的症状面前败下阵来。 张仲景给我们留下个方子叫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饴糖(就是高粱饴一类的糖),芍药的量加倍,这叫小建中汤,方子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这么几味药,这是张仲景调理脾胃的一个主要的方子,我也经常用这个方子治疗脾胃病,那么,这个方子里面有什么奥妙呢? 我们开玩笑说,这是一个酸辣汤,在生活中我们有个体会,就是当我们的胃口不好的时候,如果去饭店,要一碗酸辣汤,喝下去,就会感觉胃口顿开,食欲大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再看小建中汤,方子里面的桂枝和生姜是辛辣的,芍药是酸的,这也是一个酸辣汤,而炙甘草、大枣、饴糖是甜的,其中的道理是:辛味的药是向外发散的,是向上升的,黄帝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而酸味的药性是向下走的,是向里面收的,黄帝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这样,就有了升降,有了收放,有了阴阳,这样就把脾胃打开了,气机就流动了,这就是酸辣汤能够开胃的原因,小建中汤也是这个道理,方子里的甘味药是补中焦脾胃的。所以这个方子和酸辣汤一样,可以打开脾胃,恢复其功能,脾胃能吸收了,中气也就足了,人体也就有了恢复的机会,所以这个方子叫建中汤,这层含义,以前大家不大注意,我这里讲出来,大家也就理解了,一般大家讲桂枝汤都只谈调和营卫,这里我多讲一些。 重视脾胃,也正是清代医家黄元御能有大成就的原因,他因为自己被苦寒之药伤害过,所以他知道保护脾胃之气的重要性,他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他从脾胃入手,调理气机的升降,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理论上也获得了突破。 中医在治病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每当诊危重病人的时候,有经验的中医会摸患者脚背上的趺阳脉(就是足背上最高处的动脉),这里可以候胃气的存亡,如果还有胃气,那么这个人还有救,如果没有胃气了,那么可能后果是十分不好的,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脾胃之重要。 本来今天是要讲酸辣汤的,我讲了这么多的医学道理,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第一:脾胃很重要;第二,中药的性味很重要,如果用辛味发散,同时用酸味收敛,可以打开脾胃的郁结,使得气机恢复升降。 然后我们在聊聊酸辣汤,这个汤中国人都喝过,主要是胡椒粉和醋熬的,其中胡椒粉是辛辣的,具有暖中散寒的作用,但是辛辣的食物是发散的,同时醋是收敛的,这可以使得发散不至于过分,这两个味配在一起,大家也明白了,有散有收,有升有降,可以打开胃的郁结,所以,如果大家感到最近胃口不好了,吃不下什么东西,酸辣汤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看来,我们中国人餐桌上的酸辣汤,它的好吃是有道理的。 当然,您也不能说我肾虚就喝酸辣汤了,如果真是有此类症状,还是要找医生开方子吃药的,但是,很可能也会用到我讲的这些道理。 一男体壮,三十有六。本当年富力强,无柰勃起不能,性事几废。经友人介绍求治,自谓遍求名医,服补肾之品无数,越治越萎,信心全失。问及其他,饮食乏味,脘腹不畅,大便不调。视其舌质偏红,舌苔白腻,切其脉象缓弱。中焦为痰湿所阻,治肾无益。 处以温胆汤加味: 姜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2g 枳实12g 竹茹12g生白术12g鸡内金12g郁金12g 石菖蒲12g炙甘草3g 7付水煎服 问:“不虚?”“不需要补?”答:“至少现在不需要补。”问:“广告里某某药,我能不能和汤药一起吃?”答:“不能。如属食品,营养品,没必要,普通饮食足够了;如真属药品,必须对证,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广告不可盲信。”问:“有人送我两条鹿鞭,我该如何吃?”答:“你再送给别人,你不能吃。”问:“为什么?”答:“如能吃,你的病早就好了,为啥始终不能悟,你的病不是能补好的。” 学生问:“中焦病变如何能引起阳萎?”答:“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不包括阳萎吗?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土旺四旁,这一类理论在临床是很实用的,不可轻易忽视。” 一周后复诊,自述全身舒畅许多,纳食明显增加。上方稍作增损,调治一月痊愈。 学生说:“阳萎从肾,从肝论治,书中多有论述,从中焦论治似也能见到,但温胆汤治疗阳萎,未曾见闻”。笑对:“方不治病,只治证。哪本书上说温胆汤不能治阳萎?不要忘了叶天士说的那句话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盘走珠耳。”中医高人凭记忆写下的脉法 2012-2-15 20: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6| 评论: 0摘要: 一脉两动,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一脉两动,是说气血,先至者气,后过者血。这里每一次脉的搏动,都包含气血,诊脉时感应到的脉象中,也分两动。 ) 一脉两动,这个要在诊脉时详细体查,在每一次搏时,我们摸出来的脉 . 一脉两动,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一脉两动,是说气血,先至者气,后过者血。这里每一次脉的搏动,都包含气血,诊脉时感应到的脉象中,也分两动。 ) 一脉两动,这个要在诊脉时详细体查,在每一次搏时,我们摸出来的脉,都有两动,多体会就知道了。 脉之五藏分部: 肾沈心洪,肺浮肝弦,四季皆缓,以应四时。 东方肝脉,其形弦长,弦而濡弱,肝之正脉。 南方心脉,其形洪大,头大本小,心之正脉。 西方肺脉,其状毛浮,气至而浮,非体之位。 北方肾脉,其象应冬,收藏之象,沈到地下。中央脾脉,阴阳俱缓,缓脉之形,四脉同见关于五藏分部,这是常脉,也就是平脉,平脉不是说一次只能见到一种脉,我们平时说的平脉,也就是这里说的缓脉,它是个复合脉,包括了前面的浮沈弦洪四脉,四脉同见的,就是缓脉,这标志着人的五藏气血运行正常。在这里有几个概念我们要把它和以往的书上说的分开看,这是民间的一种脉法,来自口传心授,我不想私密为己有,发出来给大家看。 先说弦脉,弦是一种脉形,是脉的搏动没来时就能摸到的,而不是指脉来时的状态,如果按住尺脉后面,在寸关部,脉虽然不搏动,脉若弦,依然是弦的,所以和脉的搏动无关,它是肝脉。 浮脉,是指脉来时的状态,不是脉位,不是脉形,而是指脉势,气至而脉浮,为肺之脉。脉来一动时,它能在天部见到,就是浮脉,这里先说平脉,不要和病脉的浮混淆了。 沈脉,和浮相对,能在地部见到,就叫沈。 洪脉,是说脉势头大本小,脉形也大而长,其来时,气血均至,其去时,是逐渐去的,过渡平缓,这是心脉。 缓脉,包含有上面四脉,四脉同见,至数调匀,弦中带濡,能浮能沈,头体尾三部俱全,就叫缓,说明脾胃气旺,这是标准的平脉。脉诊做为中医的一种必须的诊法,我们要把它学好,不要认为是四诊之末而不重视,能熟练的多掌握一种诊法,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也是好事。也不要因为难就知难而退。但脉诊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的病,或者是一种显耀自己水平的手段。我们现在说的脉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据脉用药。西医的“病”,不对应中医的病,更不对应中医的证,这点必须要清楚。当然一些现代脉法中可以诊出相应的“病”,也是可以参考的。 个人看法,现在流行的脉学分为三个流派,其中也有交叉点。一是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古脉法,也就是现在这个帖子中的内容,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诊出病机,能据脉用药;再就是以脉经和濒湖脉学为代表的脉学,我叫它为后世脉法,这也是现在中医必学的脉法。这是一种有点含混不清的脉学,但大体能分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也问题不少,因为一些内容被弄混淆了,所以有时候要舍脉从证。这个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掌握。还有是现代脉法,这是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的下的脉学,这种脉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诊出西医的病,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知道病人身体上的一个伤疤,但对于中医来说,只能做为一种参考,现在就是明显知道病人有个什么病(西医的病),对中医来说,也可能用药的半点价值也没有。这几种脉法中,可以相互补充,但要全部学进去是非常困难的。 脉象所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态,所以在平时要多积累经验,事先从整体上了解你面对的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脉,这点最为重要,我们说人受各种因素影响后,身体发生的各种变化,对脉也产生影响,相应脉象就会随着改变,这其中有常有病,要把常态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得出的结论才是我们要的,也就是说你诊到的脉减去常脉,剩下的才是病脉。所以更要了解常态下的平脉是什么样的。平脉包括有各种体质的脉,人有形苦志苦的,有形乐志乐,有形乐志苦的,还有形苦专乐的,脉象上都不一样。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少的,更有高矮胖瘦,等等不一。天气的影响,有四季不同的脉。生理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妇女,经前中后,各有所表,胎孕产后,其脉各异,小儿老人,至数相别,喜怒悲惊,脉随其变,饿则脉虚,饭则脉滑,渴则脉涩,动则脉躁。所有这些平脉,都要从各个单一的人来看,但无论是哪种不同的平脉,总是对应个体身体的变化,当然叫做平脉,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只是微弱的改变,整体上要符合前面说的平脉中的缓脉各要素(之所以强调是前面说的缓脉,是要和现在教科书中的相区别)。脉象归纳认识脉,先要认识脉的各个组成方面。 1.脉位:脉所处的位置,现在说寸口脉法,所以只说寸口,位置就不用具体说了,和普通的诊法是一样的。先说的是脉没来时在寸口的不同位置,脉没来时,也有位置的区别,所以没来的脉仍有浮沈,大凡看法,荣在脉中,卫在脉外,故脉外候卫气,脉中候荣气。而且脉所在的部位分偏内偏外。平脉多数关脉最浮,尺脉最沈。这个脉位看身体的久远变化。新感从脉位和脉状的变化看,外感病中多寸脉浮而尺脉沈,就是合看的,不单指脉位。再说脉来时的脉位,脉来时,一脉之中,可以分上中下三层,加上脉外的位置,就分成了浮、中、沈、底、伏五层,五层中意思不同,浮主卫气,中主表,沈主腑,底主藏,伏主骨。笼统看,脉沈者,荣气微,脉浮者,卫气衰。 2.脉形:是说脉的形态,主要看是大是细,脉来和没来时的区别,脉的软硬与及脉管的形状。脉在皮肤下的状态,里外的松紧,气血的多少,脉体的上下左右活动范围。寸脉主上焦,关脉主中焦,尺脉主下焦。脉形主肝,弦为实,濡为虚。查脉形时,用手指前后左右拨动它,可以从各信方向探知。 3.脉动:脉来一动时,气血的多少,每一动中都能体现出来,不了解这点就不能掌握现在说的脉法。一般气在血先,先至者气,后过者血,气之至,上下左右鼓指。血所过,是从尺到寸的方向。气血往往同行,但须分别清楚。脉之长短也在此分别,一动满三部,是为正常,超过三部为长,不足三部为短。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均不不治。在不明气血的情况下,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来查看气血,查气法,按住寸前,重按至无脉,查寸脉,按住寸脉查关脉,按住关脉查尺脉,因为重按的情况下,脉没有血流的速度,而只有压力搏动,这时得到的是脉气的状态。查血法,按压尺后至脉气受阻,只让血流通过指下,这时在寸关尺三部所得的脉象,就是以血为主的脉。当然,这其中气血是不可分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以行血,血以载气,但其中分别也是要清楚的,不然从脉中就难分气血。气血相抟的脉也有很多,动脉即为气血相抟不分的,滑脉中有气血相抟的,也有分离的,分离的比如有孕之脉,阴博阳别为之有孕。 4.脉律:脉律主要是是指至数,这个基本不需要说明,但需要说明的是迟数脉,不单指脉律的快慢,迟数也包括有血流的速度,脉搏一致的情况下,血流的速度也分迟数。脉律还包括脉搏节律的的稳定程度,不稳定的如促结脉。亦有不稳定之中兼有稳定的,如代脉。 5.脉势:每一次脉的搏动,都有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大体分为头体尾三部,这里要完全抛开脉形来说。脉头多数先见气至,随后是血至,脉体是气血共同形成的,脉尾为气血余势。大凡看法,脉头候肺心之气,脉体候脾胃之气,脉尾候肾气。肝气不在此列,从脉形中看。来者为阳,去者为阴,脉头为阳,脉体为阴。 6.三部九候:三部九候现在多不用,而专取寸口,但遇到疑难病时,三部九候诊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也要了解,特别是遇到无脉的、危重的病人,三部九候就会发挥它的作用了。一般看法,人迎比寸口脉常大三倍,以候阳气。少阴脉以候肾气,脉在太溪,阳明脉以候胃气,脉在趺阳。发上来几天了,没见人回帖,我把自己当时的分析写出来,大家提意见 先是望诊和闻诊,鼻头色青,腹中痛,这是仲景的原话。气息弱,没听到呼吸音,说明上焦没有太大问题,至少呼吸通畅。舌暗淡湿润苔薄白有一个虚寒的印象。双手无汗而冷有一个厥证的印象。浮取寸尺不现,关脉弦大体印象是中焦实,弦为肝之正脉,寸尺不现有可能上下虚。关脉浮,考虑会有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沉取三部弦紧而细,关脉尤细,脉势来迟而去疾,寸微而涩,关脉虚这里弦紧主寒是肯定的了,细则气血不足,来迟而去疾,是寒邪表现,寸微而涩,说明阳气不上达,阳气不上达则清空失养。关脉虚,是虚在中焦。寒虚相抟,中焦运化失司,上焦不得阳气,气血滞涩则苦头昏痛。重按到骨,寸关脉不见,尺脉可及更证明了阳气不展,手冷就再摸一下脚,也确实凉,可以算是四肢厥逆(当时气温不低),所以肯定有头昏头痛之类的问题,但尺脉能见沉到底,肾气尚存,所以病不在下焦,就是中焦虚寒,阳气不展。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吴茱萸汤证回头加上舌象一分析,她口中多津,这就有可能会吐涎沫,为何这样看呢?因为虚寒之人不欲饮,口中有唾液必然怕下咽,所以吐出为快。接下来是问诊,大家在过农村的人就知道这种情况,问诊不象是问,倒是医生叙述病情,不然她另找高明了 我说:你这个病是中焦有寒气,阳气不外达,手脚发凉,头昏痛,也可能会头晕眼花,特别是蹲坐后起来时更明显,会干呕,爱吐口水,吃凉的东西后感觉不好,喜欢吃热的,胃中难受,躁杂乏酸,生气后更严重。很可能是受寒引起的。病人听后说:我主要就是头昏来看的,不想你连其它问题也全看出来了,就开药吧。测了一下血压,90/55mmHg。于是开了一方:吴茱萸20人参10大枣(破皮)30一副,生姜一般让患者自己放100克,水煎分三次服。10月11日,此病人再来,前面的药效果非常好,现在头痛已好,其它症状也缓解许多,卖了一棵人参给她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高山流水 |设置 |消息 |提醒 |退出 积分: 2 |用户组: 新手上路 快捷导航 首页Portal 颈肩腰腿痛 美文 针灸推拿 中医中药 名医博文 健康文摘 新闻 留言 故事重庆针灸推拿健康网 首页 中医中药 转载专区 查看内容 半个中医的至理明言 2011-9-25 03: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8| 评论: 0摘要: 这篇文章,偶是无意中在某网站发现的,看后感概颇深! 最后作者提到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偶曾给一位朋友试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个中医的至理明言 你们是中医发展的动力。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志于中医的学生们,你们有福了,劝你们不要把自己埋在故纸堆里,往前看,超越历史作现代中医。中医巴不只是一个寻医问药的地方,更应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前沿。我曾有过和你们同样的感慨和义愤,我愿把几十年的变化和故事讲给你们听。 英国现在已有很多所大学设立了中医课程,你知道第一届学生只读了一年就有一半的学生退了学。高年资治疗师短训班讲得不好,人家会要求赔偿。要让人心服口服不容易。中医理论不要把他说的那么玄,那只不过是行业的语言罢了。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们接受信息,交换信息和思维的工具。你说是国语好还是英语好,都好,但都有混乱和误导人的地方。中医理论如果不能帮助临床,可能早就被历史淘汰了。如果读不懂中医的语言,怎么才能知道其中的内容,怎么才能在同行中交流,当然熟练应用中医的概念和语言是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我们能不能试着翻译一下,使之成为现代科技语言呢。 三十多年前,自认西医已学有所成的我被发配到了广州,成为中医学院邓铁陶的门生。因为北方人国语好,成了班上的重点提问对象。我想都原子时代了,还阴阳五行,瘟病学连最简单的传染病学都不如,但我只能学,不但学还要讲,只讲得滚瓜烂熟。三十年过去了,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咱们都坐到了电脑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贮存,处理,传递,由模拟信息又发展到数字信息信息被抽象化标准化。 信息的观念进入了医学领域,风湿热:发烧 嗓子痛 心肌炎 关节炎 环形红斑 皮下结节 抗O 血沉 -,如果从患者提取的信息与标准信息比照,30%相符可疑,50%相符确诊。这是模拟信息处理。 中医提取的信息显然是被处理过的,我们通过望闻问切得到的是八纲辨证,与五行相关的心肝肺脾肾虚实寒热,然后进入五行相生相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处理程序。中药也是被按四气五味信息抽象化后分类的。 例如舌红属热,阴则补,阳则泻,选药则有滋阴与泻热的不同。我们不难看出,阴阳五行表里虚实寒热都已具有了抽象代码的作用。 中医的这中抽象信息处理逻辑,深深的影响中医看病时的思维方式,虽然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上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功能调整和慢性损伤的治疗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的信息有时看起来太朴实,但是不要轻易的否定,反复考虑,可能帮助你看到一些新东西。上学时老师提问麻黄性味作用,这难不到我,还要追问为什么,我说麻黄碱可以平喘利水,挥发油作用于汗腺,发汗解表时要后下。老师(那是中医还没有教授职称)说错,麻黄中空则能通,你看木通苇根通草竹茹都有通利作用,桂枝温经通阳,枝走肢,色红而走血分,凡带红色药材多可入血分,如红花桃仁血竭乳香没药鸡血藤。开始只是当笑料谈论着,以后细想,植物的形态与功能之间,色泽与所含物质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以形养形是中国人普遍知道的方法,以子补子五子衍宗丸在英国男性不孕症的效果出人意料。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感官一接触就变了形,就像一张照片,一部电影,看起来再逼真,只不过是一张纸,一个屏幕。人总是要不断地从不同方面角度反复认识,才能有一个比较接近的概念。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中医摸了一个鼻子,说是像根棍,西医摸了身子,说是像堵墙,印度医摸了尾巴,说像股绳。不能因西医得了大头就说中医不对,大家都是从实践中体验认识到的,谁更正确一点呢,让这些瞎子们争吧。 其实,目前中国流行的中医并不是全面的中医,严格的讲应该算儒医,一种古代读书人的游戏。哪个读书人不读一点医呢,俗称读医养身,读易养心,读书人最高的目标也就是:不为良相,则为名医。近代儒医的理想则是:一支笔一杯茶,三个指头定天下。读书人常讲一些让人听不懂的东西,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本来是些浅显的道理,弯来拐去,就变得玄而又玄。更多的是自己搞不清楚,就胡猜乱想,瞎编滥造,还要到更古的人那去找依据。有经验的大夫读后一笑了之,何必和古人计较。学生读了,不仅浪费时间,可能造成混乱。 例如阴阳,本是借用古代的哲学概念,在中医实践中定义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道家的阴阳变化,主要是指属性相反的事务循环往复,如昼夜交替,冷热变化。而中医中的阴阳观念已变为表现人体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现代哲学中的辩证法与之十分相似。 经络可能是中医中最具神奇色彩的东西。神龙见首不见尾,学针灸必须学经络,可解剖开来又看不见。有一次一个英国人和我说,在希腊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经络图,经络很可能不是你们中国人发明的。我告诉他经络是人体的一种现象,是细心的古代医者记录下来的,不是发明的,利用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传统。七十年代中国盛行针刺麻醉,有一次在附院的手术中,患者出现经络反应,皮肤上出现浅线,高出皮面沿经络缓慢上行,遇俞穴位置稍有停顿,又继续前行。可惜当时没有记录设备。后来在北京市针灸大师教我手部穴位治疗,强刺激痛感过后,大概十分之二三患者出现热感传导现象。患者可以清楚地告诉你热感传导途径,到达位置,有趣的是在五俞穴位置都有停留,经腕,至肘,过肩,到头,然后沿背下行就比较快了,热感通达全身,患者会有一种全身放松的轻快干,疼痛消失。这种治疗无需任何设备,我想在古代某个时期,可能是一种流行的治法。在中国古代政府中曾专门设立推拿科,与儒医不同的事,没有治疗的记载,很多宝贵的东西失传了。儒医一贯对手法治疗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像孙思邈这样的大医家专门指出,只用药,不针灸不算好医生。 凡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少不了医这个行业。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能。担人总是要死的,医生就成了一个常要与死人打交道的职业。我初学医时,有时几乎每天都要跑太平间。半夜之后是阴气最重的时辰,那些危重病人往往要守过半夜才投入最后抢救。你有没有治死过人,没有治死过人怎么算全面的大夫。也许你只是眼科或皮科不与死人打交道。但你要独立开诊,便什么情况都会遇到。在病人眼里你就是医生,医生就要救命。医生这个行业也是临终服务的行业。在现代社会中,人不死在医生身边才是怪事。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找我抱怨,因其父发病急,等救护车来时人已经死了。英国救护车规定不能拉死人,人留在家里没拉走。人死了如果三个月之内没看过医生,便要接受刑事调查,天气热人留在家里等警察来处理,要比医生处理麻烦多了,嗨,可怕的职业。 张机,每当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仲景先生常与我们同在。翻开伤寒论,一幅伤感的景象映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喜好方术的地方官,本来人丁兴旺,二百余口的大家族,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三分之二的人口都病死了。这个官员苦心研究古代医著,四处将名医方士请来,将一点点的治疗经验方药写在竹片上,架上摆满了这样的条目。他将这些竹片汇编起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们。后几经战乱,改朝换代,很长时间,这部散落民间的医著被证明极有价值,被誉为南阳活人书。八百年后,张氏家人已不知所归,朝廷决定要刊印这部医著。八百年不停的战乱,民族迁徙,上哪去追考先人的足迹,大臣林亿硬是编出了作者身世师从,我们也只好信以为真。 即便是在现代这样的信息时代,要考证几百年前的事件,谈何容易。不信你试试看。三百多年前,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强盛的大帝国,可是突然间就崩溃了。起因据说是因为一省大旱,灾民起义冲进了北京。奇怪的是一群乌合之众怎能打败精良的国家军队,偌大一个帝国,皇上也不知道出去躲一躲,而是先下罪己召,最后亲手斩杀了老婆儿女,自己跑到景山上了吊。到底为什么,出了什么事?不像小说家讲的那么轰轰烈烈,充满浪漫。惨烈的事实让皇上都只认为是上天的惩罚。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给一点线索,当时北京在闹鼠疫,士兵们连拿枪的力气都没有了。后果会怎么样呢,想想看,一个铁匠带了几十万难民冲进疫区,先可以胡作非为,然后呢,繁华的京城逃的一人不剩。满族全部男丁区区只有十万之兵,怎么能吞下这么大一个帝国。英国人对当时的记载为,有人从中国带回了鼠疫,使一些地区的人口一下子减少了八到九成,某教会的资料显示,瘟疫过后,周围十三户人家只剩了两户。 面对这些情景中医还能骄傲的起来吗。有朋友问满清进京怎么没事。这是另一个谜,满人进京后,一改过去的民族通融政策,规定北京城墙之内,汉人不得留宿。直到多年后,禁令仍未取消,只好另筑外城,给汉官和商旅居住。清军甚至不与明军交锋,只是远远跟在雇佣军后面,把利益分给番王,一张圣旨,胜过精兵十万。吴三贵也是急忙躲开这个是非之地,绕过沿海疫区省份,带着大明精兵,一气扎到了云南。这是历史还是医学史,谁愿解开这个谜。 西方的哲学家曾把中国比喻成一个保存原始标本的酒精瓶子。古朴和原始是历史学家最有兴趣的,但对于现代应用技术则意味着愚昧与落后。中医要发展,要进步,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到,一,必须要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使中医的体系更完善;二,找到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现代医学研究的不足。 中国的强盛,必然会使中国文化的影响扩大。在英国最突出表现中国文化特点的是中餐和中医,中餐表达的是技巧和艺术,中医则表达为理性与智慧。中医在英国的发展,不是因为中医的完美,而是由于西医的缺陷。中医的一些治疗作用是西医不可取代的,中医和西医有很大的互补性。 一提科学,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其代表着先进与正确。但你可知道科学的弊端是容易把人变成机器,使人思维变得简单而机械,僵化而固执。科学的西医与传统的中医比较,鲜明的表现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别。 中医的最强项是妇科。一个少妇来看中医,结婚五年不孕,西医查不出原因,治疗无从下手,中医检查为肝气不舒,问其答曰容易急躁,很快得出病因为输卵管蠕动过快造成不易着床,用逍遥丸,患者感觉明显不同,月余后就来告诉我已孕。另一少妇来诉,一年孕四次,做不住胎。中西药都吃了很多,原因不明。我告诉她很可能是胚胎有缺陷,不要盲目保胎,请男方来看一看,结果男方治疗后,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变,目前已有两个健康的孩子,并介绍了很多朋友和不孕症来看中医。 造成不孕的原因很多,但英国女性不孕主要集中在四方面:1 肌瘤 就像上了节育环,一般见于三四十岁女人,多数已有孩子,想再生。2 内分泌失调,表现为月经失常,有些面部可见蝴蝶斑,调经补血后多数人在几个月内月经转为正常,可正常受孕,也有等不及(因年龄较大,以前做过几次试管都未着床),去做体外受精而受孕,回来告诉我,感谢中医帮她改变了身体状况。3 原因不明的不孕,仔细查找,中医总能找到身体失调的地方,多数须从肝论治。4 输卵管不通,一般都合并慢性炎症。我在卫生部时曾专门拜访过治疗不孕症的民间世家,文革中受迫害,80年重操旧业,85年我去看他时,他已积累资产超过300万,家传只一条方,药酒也不贵,9元一瓶。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照片,全国各地的都有,还有美国和日本的。七十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他家五代前是个秀才,经常翻书给人看病,留下这个方子,有人来要就开给人家,觉得挺好使,上代人读了沈阳药学院,将家传的方子制成了药酒,放着就不会坏了,有人要就给一瓶,不仅对不孕症,对其他妇科病效果也挺好,为了向国外寄着方便,现在试着做成药丸。看着那些照片我想,全国那末多中医,为什么非要跑这么远来看他,原来多数是经医院检查输卵管不通的经当地中医治疗无效才找到这。方子只七味药,尽得妇科精髓。 痛经一般只是顺带的治疗,病人跑来告诉你,十多年的痛经,服中药后就没再疼过。有一次一个女孩带朋友找来,说是找了几天才找到我,前几年吃了两瓶中药,月经就不痛了,现在她的朋友痛经,也不知道当初吃的什么药,找我谁知换了地方。查底案逍遥丸两瓶。痛经一般分为两种,正中小腹痛多为气滞血行不畅,多见于年轻未孕女子,治之以疏肝理气为主;两侧少腹痛,则多为异位症,应破瘀散结。 学生问痛经与肝有什莫关系,解剖上差得远。我们所说的肝,与全身的微循环有密切的关系。症状表现在肝,胁胀满,时有肝区痛,易怒,口苦,脉弦,这时只要你看一看指甲,甲床清晰地可以看到微循环的状况,正常应是粉红色,肝气不舒时则为暗红色。肝是全身最大的储血器官,血行不好,自然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的这种信息分类使临床易于使用,多数人只需用,不必懂得太深,就像电脑,你每天用,其中的软件程序你又需要知道多少呢。 五年前,我刚从中国回来,我的这个朋友来找我,告诉我他上报了,因找不到我,他只好自己接受采访。我不能称他为我的病人了,几年来他告诉我他比健康人还健康。他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糖尿病人从十几岁到七十几岁,更多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这些病人分成了七个类型,按病因分类,治疗因人而异。 很遗憾!此处的照片已不在显示,故无法转载。尊敬的一个半中医老先生:我家儿子(10岁)有点儿斜视,平时不觉得,只是在看电视时,他不是正面对电视,而是头向左偏3040度的样子,刚纠正过来,一会儿又偏过去。我很苦恼,帮帮我好吗?谢谢!视力问题确是中国的大问题。来英的中国学生几乎个个戴眼镜,而英国孩子则很少见到戴眼镜的。上面提到的斜视,我没有见到,但医学上的斜视是指两眼不能聚焦在一点,你所提到的可能是侧视,问题不像斜视那末严重。电视的有害射线很容易引起视疲劳,造成眼部肌肉痉挛,调节失常,这与营养不平衡有关,最好是少看电视多运动。中药生牡蛎打成细粉,日服0.3g。记住 一定要生牡蛎,有生物活性,熟牡蛎则变成了石灰。 糖尿病不是传统的中医病名,如果你认为糖尿病就是消渴症,就会被蒙住了眼睛。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西方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得是教授在给医学生们讲课,讲台上放了一桶尿,教授先用手指沾了一下,用舌头舔舔,然后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尝尝。学生见教授都做了,于是每个人都顺序来尝了尝,证实尿是甜的。教授终于忍不住露了底:可能大家都没注意细节,教授是用拇指沾的尿,而舔的是食指。于是这个故事就被记录下来了。除了教授的狡诈,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事实:在中世纪西方人已经对糖尿病很重视,要求每个医学生尝尿,说明糖尿病已不是一个稀有的病种,可能富人更多见,医生必须会尝尿,这也是一种敬业精神。 直到俄国的巴浦洛夫用狗做试验,切除狗的胰脏,出现糖尿,才确立了糖尿病与胰腺的关系。胰岛素给糖尿病带来了希望,但西方人一直认为糖尿病是不能治愈的,必须终身用药。 到我们中医诊所的糖尿病人都是经医院确诊和治疗中的患者,其中一半以上是一型需要每天打胰岛素的。糖尿病分成七种类型:1,急性发病的1型病人。常见两种情况,一是急性胰腺损伤,病人来时有明显的上腹压痛和背部反射痛,如以上照片中的司机,经重手法按摩加中药活血化瘀,两个月后腹痛消失,嘱其每日减一单位胰岛素用量,近两个月才停药,血糖没有升高。 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用胰岛素四年,问其病史告诉我,他常因上腹痛去看病,一次在看病时晕倒了,被送进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嘱其要终生用胰岛素,并警告他停药就会有危险。奇怪的是他的上腹痛仍按胃病治疗着。用中药后腹痛消失,两个月后停了胰岛素,虽然血糖保持正常,但他还是忧心忡忡,担心会有危险。 一个二型病人来求我救救她的儿子,她儿子还在上大学,最近被诊断为一型糖尿病,每天都要打针。我约这孩子来问问,原来他是在踢足球后大渴时,吃了一桶冰激凌,感觉不适被送了医院。现在每次打过胰岛素就觉得非常饥饿。我问为什莫不试着减点量呢,答不敢。一周后,十全大补丸代替了胰岛素。 现在哪来那末多糖尿病,我在广东某地调查,经尿淀粉酶测定,30%的上腹痛存在胰腺损害,如果是暴饮暴食引起的上腹痛,比例更高。 胰腺损伤有时是不可恢复的,如右旋链霉素,只打一针便可造成胰岛细胞不可逆损害。我遇一美国人,打了一减肥针,体重是下来了,从此却要依赖胰岛素过日子了,中医没能帮他。 另一急性损伤,见于脊背受伤。有从梯子上跌落,或从陡坡摔下,也有负重物时跌倒,还有些人说不清,小关节复位,结节疼痛消失后,便可逐步停胰岛素。上周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十一胸椎复位后,逐步停了胰岛素。 糖尿病课题太大,故事太多,可能要专题交流。 由于儒医侧重开方用药,动手治疗是个弱项,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多家传世家,叫得最响的是双桥老太太罗有名,我很小时就遇到一些经老太太治愈的椎间盘病人。以后在全国推广冯天有手法,冯在老太太那学了一招半式,也算是红极一时。 英国治疗脊椎疾患,已经形成了一个单独的行业,中国人叫他脊柱按摩,属于补充医学范围,专业学习四年,水平很高。我向他们请教冯氏手法,答曰不完美,不安全。他们的缺陷是只管正骨,软组织的病变不管,粘连时依靠手术。很多腰腿痛病人来看中医,这是我们治疗效果最好的项目。 中医认为,椎间盘突出只是现象,病因是周围软组织功能失调,一边松一边紧,紧的一边必定瘀阻。 伦敦是个国际大都市,各个人种都能遇到。西方人吃不了汤药,除非是妇科或皮肤病不得不吃,中成药效果比国内好,是因为真才实料还是水土互补,效果真是好得多。如十全大补丸,几天后病者回来说,工作一天下来不觉得累了,回家还能干点活,老婆觉得他像换了个人。镰细胞贫血的小儿用后停止了依赖输血。脾虚型糖尿病人用后尿糖消失,血糖接近正常。前列腺肥大的老头用壮骨关节丸两周小便通畅。藿香正气,黄连上清,银翘解毒,血府逐瘀用起来得心应手。 在英国做中医好像比在中国容易,但如果医术不行吃饭就会有问题,难以生存。病人一般条件都比较好,平脉居多,弦滑结代也很常见,与中国人没什么不同,只是更懂礼貌。如果有人提禁止中医,一定会被认为是精神不正常或变态行为,如果是有身份的人提禁止中医,一定会被以反种族,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受到起诉,这就是健全的法制社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论行为负责。不过无知的人随便说什么也不会有人理会。有记者问查尔斯王子,对中医在英国发展很快又何看法,答首先是中医有疗效。没落的老帝国主义却始终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珍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认真的保护历史的遗产。政府声明要保证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血统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受法律保护。如果言论侵犯了民族利益,按重罪处理。英国的健康状况确实比中国好,除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外,补充医学据统计有七千种之多,日本灵气,印度瑜伽,各种手法治疗,心理治疗,各国不同的草药制剂,芳香疗法,顺势疗法,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医学是这样广阔的领域,绝不是科学中的一个分科。 中医诊所什么病都可能遇到,结核病,哮喘,心脏病,肝硬变,关节炎,比较常见的是抑郁症,花粉病,有时一天下来病症没有重样的。很多从中国来的专家一下不能适应,专业面窄了很难应付。 各中医诊所用的中药全部从中国来。所谓地道药材,主要是产地种属不同,作用差异很大,例如当归,产于四川为上品,移植到台湾则无效,水土不同,所含成分就不同。关于坐月子,首先要搞清为什么要坐月子。什么是月子病,在生育的过程中,脑垂体会释放一种激素,使肌肉松弛,耻骨联合松开,利于孩子生下来,此时如过于用力,肌肉与骨的连接处很容易损伤,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