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缺页卷边的百科全书浏览Benedict Cumberbatch的作品年表,好似打开了一本百科全书,上面不乏各类登堂入室的名人,但这些角色也大底带着一种“大智若愚”或“大成若缺”的不尽完美,这里的“缺页卷边”不仅仅是出于他本人的各种不修边幅,更多地是代表着一种老天对天才并非恩宠无尽、更多的是一种历经缺失与磨砺后的真实感。如果霍金(2004)里的BC看上去还像是一本崭新的百科全书,那现今37岁的他也几近呈现出这个年龄应有的厚重感,在12年的队列之末(一下简称PE)中,这本百科全书已经带着风卷残云后的沧桑,泛着宁静而淡漠的微黄。正如距离Una Stubbs(注1)在某个午后和BC的妈妈(注2)嗑唠聊天已经过去了30年,那时的小本尼还是个时而自顾玩耍,时而跑来拉着妈妈的手问“你们聊完了没有”的小男孩,而现今73岁的Una当年一定不曾想到,曾经的这个男孩会带着他的新室友以Sherlock Holmes的名字叩开她的大门,也同时开启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在PE剧照中,Christopher Tietjens(BC饰)静静地坐书桌前翻阅他那本厚厚的百科全书,演员凝结于曾经的那个时间点,置身事外,而人物凝结于书本,置身于照片中的事外,画面因此而 呈现出一种双重的隔阂。而如同Christopher一样,BC所饰演的大部分角色,也总呈现这种不属于当下的状态,甚至是他自己也总像个时空外的人。在英国这样一个随时喜欢给人或事物打标签以凸显其地位和品格的社会环境中,你难保不会被烙下什么,不管这个烙印是大家喜欢或讨厌的,或是令你本人欣赏或厌恶的,而且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会被拿出来吹嘘调侃一番。甚至很少有人会从创作者背后去窥究其真正的内心境况,而演员尤甚,动不动就是“莎剧王子”或是“中产阶级的代表”。在接了无数高智商,高学历,代表部分精英化或中产阶级的人物后,面临一段时间的媒体舆论,BC也曾表达过关于自我的疑惑:“我饰演的角色是不是已经被定型了?我只能演这个阶层的角色,但这种上层中产阶级的定位是我一直想逃离的东西。”而那时他接下来的角色,就是PE中的Christopher,一个贵族之后。对他而言就好像好不容易想摘掉Sherlock这顶帽子,又迎头而来了一顶新的。而恰恰有缘不出千里,早于他半个多世纪的英国剧作家Terence Rattigan(注3)在其成名后也曾面临同样的困惑,当人们觉得他只能为他的阶层也就是社会中一小部分人撰写剧本时,他自身也感受到了排斥感和一种陷入瓶颈式的尴尬。即便他的作品曾经在商业和艺术性上取得过成功,但他本人却更渴望被作为一个严肃的剧作家来看待,总是发现自己处于局外人的尴尬境地。而BC也有幸曾于10年排演了Terence的舞台剧After the Dance(注4),这是他首次登上National Theatre(注5)的舞台,并在11年参与制作了BBC4关于Terence Rattigan的纪录片,并在和其寻求共鸣的同时探求自己的人生道路。当外界无法给予自己可靠的定位时,只能通过自身去寻求,而不是一种跟随舆论的盲从。而BC也追随着这位剧作家的足迹回到了他们共同的母校哈罗。的确, 他们都是所谓的公学出身,但事实是他们都并不真正属于这一阶层,Terence的父亲虽然是名外交家但早已退休,他进哈罗靠的是奖学金,而BC靠的是祖母的赞助,他是怀着“当你一想到高山,你的心就会恐慌”的心情进入这所学校的,但很快,他和Terence一样在这个学校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好,哈罗浓厚的戏剧氛围令Terence爱上了剧本创作,而令BC爱上了表 演。虽然他们的选择都违背了父母的初衷,Terence的父亲希望儿子子承父业成为外交家,而原本是演员的BC父母却更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名律师。“我在艾尔美达剧院看了我人生中的第 一场舞台剧,这本是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但正是这不可思议的经历,促使我选择选择了这样一份荒唐的工作,我真的让自己成为了一名演员。”这也许是他对于表演最初的悸动,也正是出于这份热爱而走上这条道路。成名后处于11年当口的BC也遇到了和Terence相同的处境,鉴于承上启下的时代背景,Christopher这个角色被称为“英伦最后一位绅士”,和Terence代表的舆论所谓的“辉煌的苍白面”一样, 而这种辉煌恰恰是人们想要摒弃的。对BC而言,Christopher是完全不同于Sherlock更为深沉内敛的角色,有更为大量且多层面的内心戏需要表达。就个人而言,撇去Terence外在表现地八面玲珑,内心中却总有一个“沉默而压抑的失落世界”。而快人快语的BC,在内心深处,倒也许更像木讷老实的Christopher。PE中有这样一个场景,Christopher和Valentine在朋友的沙龙中默默地坐在壁炉前,Christopher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当下时局的看法,而Valentine则貌似沉迷于他的这番絮语,心思却早已因面对所爱之人而九霄云外,而当她缓过神来时,Christopher却已经离开了座位,身影消失于门后,他不但与周围格格不入,与心爱之人也显得漂荡于无形,他总是沉迷 于自己的世界中并竭力表达自己,而观众却并不像他想象地那么多,而事实是人们所想的也并非像他想的那么多,这和Terence在戏剧和电影中所呈现的那种“作为一种生命旁观者的地位”有一脉相承的感觉,而却要面对很多“像莎士比亚创作的需要被满足的没有鉴赏力的人”的观众,而他们都竭尽所能表达作品或人物所要表达的东西,并期望在大多数时候获得他人的认可。相同的一战背景,PE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唐顿庄园的作品,对于这部英国文学史上的遗珠,特殊的年代身份使其对观众而言显得既近又远,原著从本质上也更贴近于Evelyn Waugh的旧地重游(注6),所以“即便像Tom Stoppard(注7)这样的编剧,要将PE这样一部现代主义的作品改编成线性叙事的故事结构,也实属不易,这也是对观众欣赏水平的一种尊重”,BC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如是说:“Christopher不仅仅是一位笨拙、脆弱、沉默寡言的丈夫,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反英雄,却不小心成了英雄。”也一如Sherlock一样,时代或他人给予他们的荒谬总要其自身去拨乱反正,再让旁人来重新认识。所以对BC自己来说,成名之后的自我回归则显得极为重要。PE的另一张剧照中Christopher坐在妻子的梳妆台前,面对空洞的房间思考,陪伴他的只有从镜中反射的关于自身的模糊映像,源于在他的生命中所有情感都出现了问题,只剩下他自己的躯壳与灵魂。感情戏在BC所饰演的角色中也都因其人物的某些怪异性而显得奇特,例如用相对论和姑娘调情的霍金,或是用把脉看瞳孔大小来判断女人是否恋爱的Sherlock,即便木讷呆板如Christopher,哪怕破产也会让两个女人爱得爱恨交加。而这些角色又都处于情感漩涡的最高处还能仿佛置身事外,做到一个真正富于情感的含蓄却又是个情感的局外人。 英国男人的暧昧和法国女人的神经质一样,是这个世界上的两种毒药,而强悍如Coco Chanel这样的法国女先锋也免不了一遍又一遍地投入英伦情人的怀抱。他们都是“情感长期处于拘谨压 抑,却会在某一刻得到释放”的人物,而只要一释放,便能把握住女性敏感的心。Terence笔下的人物也大多如此,正如Tom Hiddleston在蔚蓝深海(注8)中饰演的Freddie能够让Rachel Weisz扮演的Hester爱得死去活来。他和BC的Christopher都在人物深层次的内心中表达出一种禁锢于那个年代的精神上的残酷折磨。PE的导演Susanna White说:“Christopher如此的沉默内敛、自我封闭,但你又不由得从内心关心起他的境遇。我想让女人真正爱上他,所以找一个相貌与智慧并重,又能演绎出情感层次的演员是重中之重。”就Christopher的性格,片中和Valentine之间没有过多的互诉衷肠,但那场迷雾戏中的暧昧情怀一如那个悬而未决的吻,却足以让所有人神魂颠倒。而BC在片中所表达的特质也一如他本人一样,就像陀翁笔下的那个梅什金,总是“白痴”于他们所属的那个外围世界,却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去体察他人真正的内心世界,所以也不乏会有聪明热情的纳斯塔西娅和理智善良的阿格拉娅去爱上这样一个“傻缺”型的人物。而这类人也有其独特的银幕魅力。Terence Rattigan曾经指出他当年的舞台剧症结“并不是如今的剧作家拒绝面对现实,而是他们拒绝面对现实以外的任何东西”,而BC自己也在这个短小的纪录片中解答了自己的困惑并完成了人生的自我定位,找寻到了最原初的那份对表演的悸动,其实有时代表哪个阶层并不重要,并非所有演员都要像全能冠军那样面面俱到,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博得其同时期所有人的认同, 重要的是这份艺术所要传达的真谛,和Terence一样,他们并没有因为舆论或阶级问题限制住自己,而如今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Terence说:“这是他所出身的阶层,他写这个阶层的人因为他了解他们。”而有时人性中许多相通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阶层的隔阂而导致无法共鸣,事实证明其剧作至今仍旧受欢迎,并且意义深远,只是有时人们不太注重作品本质的内涵,却只拘泥于“形”与“壳”。而事实是,哈姆雷特中就是没有设定丑角,而BC也一如保持着他那种时空外的状态,做一个“不存在的骑士”。在和原Sherlock导演Paul McGuigan合作的新人物传记片中,他将扮演TheBeatles的经纪人Brian Epstein,一个被制片人誉为“那个在20世纪60年代举办了最盛大派对的男人”,但他却最终忘记邀请了他自己仿风刻之水 雕无影之风“他的嗓音勾画出他的嘴巴、他的眼睛、他的面孔,向我们描绘他的整个肖像,外部和内部的肖像,比他本人站在我面前还逼真。仅仅通过耳朵就能获得最佳解码。”Robert Bresson(注9)BC本人的声音低沉浑厚,而从他的表演声音中可以幻化出女人甚至是AlanRickman,抑或是从但丁神曲的地狱穿越七层炼狱直至九重天。而对于每个角色而言,也正如Bresson所说“真实无法模仿,虚假无法转变”,角色是“不可模仿的灵魂与肉体”,而BC的表演也一直呈现一种客观性地接受多于主观上的表达,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很高兴可以借角色为自己披上各种外皮,他就是乐意那样享受披上别人皮的乐趣(注10)。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从早年的电视剧和舞台经验的磨砺中,BC具备了扎实的表演基本功。而对从小背大段莎翁原著的英国演员来说,台词几乎不成问题,而BC的独特在于, 除了莎翁以外他还可以背大段的相对论(Hawking),拓扑结构(The Last Enemy),以及各种分析推理(Sherlock),这取决于他前期表现出的那种文弱书生的气质以及迅捷灵敏的反应速度,使他能够驾驭这类非普通型的台词。而对于模仿的把握,BC在06年Amazing Grace中就体现了这种才华,当时30岁的他扮演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小威廉皮特(注11)。影片横跨近50年,从未当选首相时的少年老成,到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运筹帷幄,直至老年后的迟暮落寞,他对人物每个时间点的把握都相当精准,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而在无忧无虑长大,30岁看上去像20岁的BC身上,却完全看不到演技这样东西。而他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有时却总是像违背自然规律一样,呈现的是戏剧大师品特曾经说的“当一个人的经历越深刻,往往他表达这种经历的能力就越差”的相反境界,他使他自己成为一张能够从上面幻化出颜色的白纸。说角色中没有演员本身是不可能的,而BC早期的人物给角色注入的只是自己的灵魂,而他自身又是如此单纯。“和他接触久了,你常常很容易看到他十岁时的样 子。他经常傻笑,很擅长模仿别人”,Third Star的制片人Kally Broad如是说。而他内心的这种纯真性通过人物表达出了一种纯粹性,因为他的注入仅仅是使角色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从不会对人物附带任何雕琢之气,具有“宛若生活本身一样完美而自然的透明性”(注12),这种在非专业演员身上的特质在专业演员身上很罕见。而正是这种最本质的东西通常能够打动人心,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大多数角色总会因为他的演绎而博得观众的共鸣与同情,因为他本身是这样的,即便这个角色可以像Sherlock那样强到极致也可以像Small Island(2009)中的Bernard那样懦弱到极致,这也是为什么他总能轻而易举地抓住那些天才角色中弱的一面,并表达地不做作且真实,他不会令角色呈现极端的对错,而是一种非对非错的状态,这也源于演员对人物,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模仿和了解,那这个时候演员自身的那面就显得很重要,哪怕那些我们无法填补和缺乏动机去解释的层面必须通过演员自身去填补,却反而会因为强烈的真实感而弥补这种层面上的缺陷,而这,需要演员强烈的真诚。而对于一个真正有灵性的演员来说又一定是具有天赋的,相对于模仿式的表演其本身更具有灵魂性的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表达,一种接受之后的感悟能力,达到盲人雕塑的境界,就像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丹密儿,其充满同情心的心,可以比另一位天使感受到更多普通人内心的想法。所以在BC扮演的霍金身上有思想强大之外的身心弱小,梵高身上有绚烂才华外内心的那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确实和他的本性有关,正如他的大多数采访都会被外界称之为话唠,也不乏因为语速过快或表达过多而让听者云里雾里,或由于过于投入自己的思绪而忘了问题是什么的尴尬,但他依旧很认真很耐心地去回答每个问题,他说之所以解释那么多是因为总怕别人不理解或误解他的意思(而他的很多作品也确实需要一定量的背景资料去解读),曾经有记者说:“你很快就感觉到无论任何话题他都愿意进行无限度的深入探索。”但他也总是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并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正如在Third Star拍摄期间,即使在摄影机前表演了一整天,BC也不介意从那个海湾帮忙把工具背上台阶。09年BC在Third Star中扮演一个换上绝症濒临死亡的青年James,当时的他对演员的模仿能力也基本达到了随租随用的境况。但影片的主创人员之前最大的犹豫莫过于在四个同龄男演员中让谁来演James,这个足以让人可怜却自身有些自负的 男孩,而且角色本身的瘸腿会使观众觉得和BC之前演的霍金有些雷同,该片制片人Kelly Broad说:“即使在演员这个专业人群中,他(BC)也很稀有。当角色描述要求人物英俊,他就变得英俊;要求人物龌龊,他就变得龌龊;要求年纪大,他就变老;要求年轻,他就变年轻。而他的另一项能力是表演那些病症发作,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看起来就好象完全就是纯粹的生理本能反应”,这和他为了角色做体能训练(节食,攀岩,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紧密相连。BC对角色的客观要求毫不含糊,包括在PE中,从技术层面上而言,相对于Dan Stevens在唐顿庄园中扮演从战场上虚晃一枪的Mathew,同为贵族之后,BC所要扮演的Christopher却是一个真正上了战场且患有炮弹休克症的人,他特地为此去比利时的战壕遗迹参观,并在拍摄中踏入六英尺深的泥坑,感受身处战壕中只看得到投递口大小天空的恐惧与幽闭,并在同期为一部关于一战战壕的纪录片TheBig Dig配音。但Third Star的导演Hattie Dalton认为任何一位演员都可以借着怜悯之心来扮演詹姆斯这个角色,但他需要的另一方面的东西,很少人能够表演。BC很快感悟到了这一点,而且他敢于为这个角色注入一丝傲慢与愤怒,除了体能训练,他在排练中又深入研究每句台词的含义,然后把疾病对角色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影响恰如其分地在每个镜头中表现出来(影片是反顺序拍摄的),正如之后有观众说BC的表演和她之前在医院陪院时听到病人极度疼痛时的呻吟和喘息一模一样,连那种翻身停顿的节奏都一样。BC在采访中说:“因为我有幸曾陪伴过几位奄奄一息的人,死亡之前心里的那种笃定是惊人的,心意是如此的明了。”其实在他的生命中之前经历过面对死亡的危险,那是05年在南非拍片时的一次劫持事件,但他并没有说那次事件,他说的是病人对病情的感受,事实证明他对角色的解读确实很少带有自我的意图,即便是面对死亡这样的同类事物他也不会从自身出发,这也促使其作为一个演员,他对角色把握精准度出类拔萃于旁人。影片拍摄完成后,Kelly Broad表达出了对BC的赞美:“看来我们并没有选错人,而这就是为什么他是在他这一代人中最伟大的演员之一。”出于英国阴郁的气候和人文背景,大多数英国演员总是很容易把握各种孱弱和细腻的人物,气场也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拥有,对于BC而言,他那份气场也许来得不算太晚,而当年小威廉皮特年轻时震惊四座的摔杯子的场面,也可以看出他一定的爆发力,同样可以把握这类大气场的人物。10年在现场直播的舞台剧Turning Point中,BC饰演GuyBaggis(注14),一个BBC的年轻记者,原本只是一次采访,没想却说服了当时退居朝野的丘吉尔参加二战,看BC当时的演绎,当角色开始爆发时,那种易煽动性的咄咄逼人的感觉还不是很到位,而到了11年的那部Frankenstein,当怪物带着无比的怨恨仰天嘶喊时,你却能感受到整个剧院都被这种爆发力所展现的一个生物变为具有强烈独立人格的气场充满了,使其在一部现代剧中,和莎剧式的那种磅礴的悲悯气氛完全融合到了一起,并且以那种肢体完全打开的几近于舞蹈的呈现方式,做到了百分百的“放”。这部戏是BC和Jonny Lee Mille在舞台上就博士和怪物轮番扮演作为亮点的,但事后,连导演DannyBoyle(注15)也不禁感慨:“如果有两个BC就好了。”我们通常说做演员要做到收放自如,那么当达到百分百的“放”之后再“收”,就和他之前的那些比较收敛的角色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态,同样饰演妻子不忠的丈夫,08年The Other Boleyn Girl中Mary Boleyn的丈夫和09年Small Island中的Bernard,到11年Wreckers中的David以及PE中的Christopher,两个时间段的人物气场则完全不同,同样都是比较柔弱隐忍的角色,但Bernard却给人同情之外更多的是其自身的懦弱感,无论他的爱有多深厚,缺乏那种大悲的情怀,这种大悲并非是人物本身要多么地悲天悯人,而是一种作为角色在影片中的存在感。当然,前两个角色确实是影片需求的那种缺乏存在感,但历经10年的转变后,他确实并没有就此而局限于这类角色。DavidWreckers是一个多重面的人物,在体现爱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阴郁且城府极深的状态,“弱”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表达。而到了Christopher则完全没有了懦弱的感觉,他有他错的地方和其自身的弱点,但不是懦弱,相反他思想的深刻性和性格上的坚韧性使他达到了那种史诗级人物的感觉,那种时代所要令其背负的沉重感,通过BC的演绎被完全表达了出来,而这在他之前的作品中是未曾看到过的。一部改编自约翰勒卡雷(注16)小说的Tinker,Tailor, Soldier, Spy,使BC跨入了英国一线演员的阵列,虽然是个晚辈,但在一群英伦老戏骨面前,得以有机会和他们共同演绎那份只属于英国人的,暧昧与压抑的情怀。而他更使所扮演的Peter Guillam这个形象被完全重塑了,将原本略带老实和粗劣的小组长抬升了一个层面,性格上的压抑和行为处事上的雷厉风行使其更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间谍,和其他几个人物间形成了一种更为整体性的互动。间谍身份本身具备一种双重性,像歌德那首二裂叶银杏中所表达的,看上去是一种“自己在内部的分离”,而实则是“我是一,又成双”的人物本身的双重性。而相对于赎罪(2007)中对Paul Marshall阴暗面的把握,那在即将上映的Star TrekInto Darkness中饰演的反派人物身上我们将会看到的,也许更多是在对立面矛盾表达中呈现的人性平衡,一种类似于卡尔维诺笔下那个代表分裂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件难忘的事周记形式的作文13篇范文
- 古诗词意境拓展教学设计
- 宇宙生命之谜:说明文逻辑分析与语文素质培养教案
- 2025年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 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 养老金缺口弥补课件
- 植物蛋白营养护理
- 施工触电知识培训
- 养老睡眠照料课件
- 高中数学几何问题解析与解题思路探讨
- 2025年家政服务员劳务合同范文
- 2025-2026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版A4)
- 建筑公司法务知识培训课件
- 2025.9.3抗战胜利大阅兵初高中学生征文(高中):观九三阅兵有感
- 电梯维保流程课件
- 70周岁老人驾考三力测试题库及答案
- 镇静催眠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指南
- 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月宣传稿件范文
- DB62∕T 4339-2021 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标准化指南
- 焊接检测管理办法
- 国家能源集团陆上风电项目通 用造价指标(2025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