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举制度史上的作弊防范及其当代启示王培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以科举史上的防范作弊问题为研究对象,客观描述了隋唐以降历代制定的主要防范作弊的措施。以此为基础,对作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八股文是防范作弊的的产物;其二,缺少针对作弊原因的防范措施,使得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本文提出针对作弊的社会及个人原因采取对应措施,是杜绝作弊现象的一种有效策略。关键词:科举制度;八股文;防范作弊;作弊原因:启示1905年,在中国盛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而在这1300年中,作弊手段和防范措施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有些手段和措施甚至沿用至今。回顾历史,总能给人带来一些裨益和启示。一、历代科举中主要的防范作弊的措施考试和作弊就像孪生兄弟一样,从有科举考试的那一天开始,作弊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它,直到科举制度走向灭亡。“一部科举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作弊与反作弊的历史,就是少数人挖空心思实施作弊与制度设计者绞尽脑汁防止作弊互相较量的历史。而历代发生的科场案,则是两者角力之后的总爆发。”【l在漫长的1300年科举考试中,制度设计者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不断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防范作弊。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手段仍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综观科举发展史,常见的作弊手段及其防范措施有:(一)防范贿买的措施贿买是指通过贿赂主考官或其他有关人员以获取好成绩的作弊手段,这里的贿赂不仅仅是钱权交易,还有权力与权力的交易。为了防范贿买,历史上曾推出了“锁院”、“糊名”、“誊录”、“回避”等措施。1锁院锁院是指考官在考试完全结束前,必须一直住在贡院,与外界杜绝往来的制度。宋太宗淳化元年,为了表示公平取士,主考官进入贡院后,便不与外界沟通,此后成为定制,被称为“锁院”,锁院制度减小了考前漏题与考后说情的可能性,在后世的科举考试中一直沿用下来。2糊名隋唐嘉话中记载:“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判之气。”这就是糊名制度的由来。就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等个人信息用纸和浆糊隐没起来,使阅卷官不知道试卷作者,以防徇私。糊名制度是武则天时期开始实施的,但还未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宋太宗淳化三年,才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全面推广实行。到宋真宗咸平初年,规定所有的试卷,要经过糊名之后,再进行批阅。后来又逐渐推行到州试和其他考试中。糊名制度对预防贿买作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公正选拔文官起效颇丰。3誊录誊录是指考试结束后,将考生的试卷交由专职誊录的书吏抄成副本,再将副本送与阅卷官批阅的制度。誊录制度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开始实行。此外,为了防止考生与誊录官互相勾结,改写试卷,严禁誊录官携带笔墨入场。誊录制度和糊名制度一起,使阅卷官无法通过阅卷识别考生,只能凭借考生的答卷情况来选拔人才。这种方法进一步减小了科举作弊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考试的公正性。4回避考官的亲戚朋友如果想要参加考试,需要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被称为“别头试”。到了明清时代,参与考务人员的亲戚一律不得参加该年考试,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对官员革职查办,对考生取消成绩。(二)防范夹带的措施夹带是指将经书或将写有经书内容的随身物品带入考场进行作弊。科举考试主要是靠搜检制度来防止夹带作弊的。唐代的科举考试时设有兵卫,以防夹带作弊。宋代时搜检开始有了人性化的发展,以“更衣沐浴”、统一着装入场考试取代“解发、袒衣、索及耳鼻”的方法。到了明清时,除了在进场要仔细搜查外,还要求考生不得带纸张和有文字的物品入场,并且对考生带人考场的各式物品的规格做了明确的限定,如用料、长度、厚度、款式等都需符合标准方可带入考场。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考试资格外,还要带枷示众。和贿买相比,夹带相对容易防范,所造成的危害也没有贿买严重。(三)防范代考的措施受雇替考的人,叫做枪手。代考现象,在科举考试中,特别是在考取秀才的童试中常常出现,甚至出现了一批专门代人考试的枪手。防范代考,主要通过点名识认和实行准考证制度来防范的。代考也叫枪替,就是指顶替雇主参加考试。1识认唐朝为了防止代考,要求考生提供有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由于古代没有相片、指纹识别等技术,故设有识认官,专门识认考生,以防冒名顶替入场。每次考试时,通过识认官对考生进行识认之后方可进场考试。2-准考证”制度考生在赴考时,需投递“识认官印结”,相当于现在的准考证。例如清代科举考试准考证名为“院试卷结票”,考生赴考前需要亲自去领取“院试卷结票”,如果在赴考时没带“院试卷结票”,不准参加考试。准考证上要写有考生及其曾祖、祖父、父亲、老师及邻居的名字,还需要两位保人画押,以备在领取考卷时查验考生真实身份。一旦被查出替考,将祸及全家,殃及邻里。3“互保连坐”制度所谓“互保连坐”制度是指,将同一地区的考生,十人分为一保。在一保中只要个人出现了代考行为,其余九人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甚至终身不得参加考试。此制始于宋朝,是为了防范冒名代考而制定的。此制虽然不近人情,但使得想作弊者不敢轻举妄动,其他考生也能主动起到监督和防范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代考行为。由上文花样百出的作弊和防范手段我们可以看出,每当一种新的作弊手段产生,制度设计者就不得不推出新的防范措施以确保考试的公平。但随着作弊手段与防范措施的此消彼长,科举制度的防弊措施也走向了极端。二股文是防范作弊的产物(一)八股文是科举防范作弊走向极端的产物随着锁院、糊名、誊录等规定日趋完善,作弊者也在寻求更加安全和有效的作弊方式。一些人开始通过在卷面上表达的个人观点或相关的事件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进行作弊,这也叫“通关节”,它属于贿买的一种。通关节是指考生与考官串通作弊,考前约好在试卷内某处用某字眼或某词句作为暗号。考生入场后凭事先约定的,在相应位置做好暗号。考官在批卷时,就会把卷子中有暗号的考生予以录取,绝不会遗漏。“通关节”的作弊方式最早出现在宋朝,是科举考试诸多作弊手段中隐蔽性最强、最难以防范的一种作弊手段。历史上最有名的暗通关节的例子就要数“丕休哉”了。“北宋有个叫杨亿的翰林学士,声名很高,在省试开考前夕,他特地招待来京应试的同乡举子。举子们求他赐教,他勃然变色i=I中边说丕休哉,便甩袖而去。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在场的同乡举子们,死脑筋的以为碰了钉子,聪明点的则听出话中有话。果然,数日后杨亿出任知贡举,几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都被录取了。”田由此可见,“通关节”是一种很难杜绝的作弊方式。由于此法花样繁多,不易察觉,是以往的防范措施根本无法阻止的,特别是在锁院、弥封和誊录等防范措施日趋完善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了通关节。到了明朝,此法已经被频繁的使用于科举考试之中,严重的影响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明朝的统治者深知科举舞弊对于统治的危害,所以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想出了限制考生答题格式和答题内容的考试文体,即八股文。于是在洪武三年,八股文带着防范作弊的积极意义走上了历史舞台。八股文又称制义,亦称八比文或时文,是从宋代经义发展而来的,洪武三年被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至明宪宗成化年间才最后定型。明史选举志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在考试形式上八股文要求: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就是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并且只能用两句话,否则不予录取。承题就是将破题中的核心意思承接下来加以阐发。起讲为议论的开始,从这里开始,行文要用圣贤的口气,所以一般用“且夫”、“若日”、“尝思”等字开头。人手为起讲后人手之处。之后,便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这四段才是文章的核心,这是全篇的中心内容。这四个段落之间虽还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则是一致的。即每段中所含互相对应的两小股,从字数、声调到对仗,以及语气词、助词的安排,都必须形成对偶,类似一串散体长联。在这四股中,每股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总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在每个部分和语句之间,常用“今夫”、“然而”、“而已矣”等虚词连接,逐段结束。在考试内容上:八股文的命题,局限在四书、五经中,而答题议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仿摹以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并且不许在考卷中提及表明自己身份和涉及本朝事情的内容。这就使考生无法事先与考官约定好做记号的位置和词句。乾隆四十七年开始令考官在考试前预先拟定破题、承题、开讲等各段起首虚字,考生必须在考试中使用相同的虚字:进一步减少了作弊的可能。除此之外,八股文对字数、避讳、辞例、卷面都有很苛刻的要求,以防止有人趁机作弊。从上可知,八股文的形式和内容都是针对当时的作弊方式而制定的,它是科举防范作弊走向极端的产物。八股文的出现,使得通关节的作弊方式得到了一定的遏制,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得以保证,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二)“八股文防范作弊的负面效应科举制度的主要功能不是为了防止作弊、维护公平,而是为了选拔符合统治者要求的官员,来治理国家,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科举制度由“选才”走向了“防范作弊”,这是科举考试自我责任迷失的表现。这种迷失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其一,对科举制度自身造成了伤害。由于防范作弊过度,科举制度变得本末倒置,统治阶级的选才变成了费尽心机的防范作弊。通过八股文选才,选出的“人才”,实际上是一群没有思想,不会思考的读书机器,也被外国人称为“无知的知识分子”。由于八股文对考试内容的过度限制,考试内容越来越脱离现实,失去了考试原本的作用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最终在满清王朝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被迫废黜。其二,对参加考试的士子们造成了身心的伤害。实施八股取士制度以后,考生像囚徒一样时时刻刻受到考场工作人员苛刻的监督。浙江乡闹诗将考生“过堂”、搜检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闹屋磨人不自由,英雄便向殷中求。一名科举三分幸,九日场期万种愁。负凳提篮浑似丐,过堂唱号直如囚。袜穿帽破全身旧,襟解怀开遍体搜。”聊科场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非人待遇,使广大的读书人狼狈不堪。繁琐的八股取士的法规,不仅对知识分子的身体进行摧残,其僵化的考试内容,更是对士子思想和心理的一种禁锢。八股文造就了大批孤陋寡闻的腐儒,这些人往往“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膛目,不知何语”嗍。三、科举考试中的作弊原因分析纵观科举时代的种种防范作弊的措施,不得不让人称奇。虽然作弊手段灵活多变、层出不穷,但防范作弊的措施亦毫不逊色,有些措施至今仍然沿用。那为何作弊现象始终无法杜绝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科举考试中缺少针对作弊原因的防范作弊的措施所导致的结果。作弊的手段只不过为作弊者提供了作弊的条件,社会及个人原因的综合作用,才是导致其作弊的真正原因。而制度制定者过多的关注考生的作弊形式,总是试图找出一种更加合理和严密的防范作弊的措施加以防范,其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所以只有针对作弊的社会及个人原因采取对应措施,才能真正的杜绝作弊现象。那么导致考生甘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而屡屡作弊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社会原因1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因为科举考试其实是文官选拔,是在为统治者选择协助治理国家的人才。一旦科举考试成功,便如同鲤鱼跳龙门一样,摇身变为统治阶级了。但当考生成为统治阶级之后,并没有相应的对考生能力的检验和复查的制度。那么即使你是个不学无术的草包,只要你能在这一次考试中成功,便可以安心的做官享乐,不必担心被人发现自己无能而失去作弊得来的地位。这种一劳永逸的制度也是导致一些人作弊的诱因。2官本位社会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只要考上状元、榜眼、探花,哪怕只是中举,也可以飞黄腾达,从贫民变成“贵族”。而且在当时的那样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只有中举做官才是唯一的正途。所以无数的考生为了这个荣份荣耀,穷其一生只为这一件事。而“所有的那些东方的莘莘学子们孜孜砣砣,皓首穷经追求学问的明确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他们视做官为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四当个人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发现自己的毕生追求是那么遥不可及,无法达到的时候,特别是面对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巨大诱惑时,选择作弊也就不足为奇了。3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中国,当家中有男孩子出生的时候,几乎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这个强烈的愿望从孩子一落地就开始在父亲的心中燃起,孩子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最穷的人可以和最富的人一样尽情地沉醉在这一希望之中”161,而这个希望同时也种在了他们的孩子的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乎深埋在科举时代的每个人的脑海之中,无论他是考生、农民还是商人。教育成为通向荣誉的最正当的途径。一旦金榜题名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但是如果一个人屡试不第的话,同样会被周围的人甚至家人看不起,失去地位和尊严。当屡试不第的时候,希望就变成了压力和负担,致使一些人选择了通过作弊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以得到解脱。(二)个人原因1公平心理社会公平理论指出,人们总是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另外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同的人相比较。如果比值相等,双方就有公平感。反之,就有不公平感,就会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更多的报酬。在科举考试中,当一些人看到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反而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或是知道某些人通过舞弊取得比自己更好的成绩,就会感到强烈的不公平,于是也加入到了舞弊的行列中。2侥幸心理当得知其他考生舞弊成功或自己舞弊顺利过关未受到应有的处罚后,于是侥幸心理泛化,舞弊意识得到强化,他们更是认为舞弊就是“谁做谁沾光,不做白不做”、“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也是一种普遍的舞弊心理。四、对治理当代考试作弊的启示科举考试已被废除百年有余,然而它在防范作弊的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当代的教育改革仍有所启示。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全国的大小考试中作弊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对科举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寻求减少作弊现象发生的方法,会对当代考试改革和遏制作弊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考试形式方面的改革考试形式的制定应该是更好的为考试目的服务的,而不仅仅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应该在保证考试目的的前提下,做到考试的公平,使考试能够真正全面的考察考生的素质,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具体策略如下:首先,拓宽考试形式。根据考试目的、内容,可将闭卷考试拓展为开卷考试、口试、讨论式考试、实际操作性考试、表演、调查、情景模拟、生产作业等方式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其次,增加考试次数。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稳定发挥时的水平,而一次性考试往往带有偶然性,并不一定能够反应真实情况,因此可以考虑增加考试次数。(二)考试内容方面的改革简单的改革答题形式恐怕很难发挥考试指导教育、选拔人才的作用。所以考试内容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30414:2025 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Require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human capital reporting and disclosure
- 去年初二数学试卷
- 围网灯光施工方案(3篇)
- 亲子小程序活动策划方案(3篇)
- 防冻水管施工方案(3篇)
- 沃尔沃卡车施工方案(3篇)
- 卫浴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东应急考试题库及答案
- 农村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外包合同
- 企业员工薪酬福利外包服务合同书
- 2025年新版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 加油站资金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专职网格员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重庆交安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岗前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肃兰州市事业单位招考笔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共50题)及答案
- 地铁站基坑施工监测方案
- 2025-2026年秋季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及工作行事历
- 物业外包方管理课件
- 卫星运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