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虚假陈述案的刑法分析.doc_第1页
被害人虚假陈述案的刑法分析.doc_第2页
被害人虚假陈述案的刑法分析.doc_第3页
被害人虚假陈述案的刑法分析.doc_第4页
被害人虚假陈述案的刑法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被害人虚假陈述案的刑法分析上海政法大学 王凯摘 要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灵魂和基础,其中之一的被害人陈述是为重中之重。追究犯罪活动一般从被害人陈述开始,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与非罪的证据也常源于此。一般来说,被害人陈述应是客观真实的,然而作为一种主观上的陈述,有时真实性与虚假性往往是并存的。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出于种种原因,在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做出了违背客观事实的虚假陈述,本案也正是如此。金某原为受害人,却在数额较大的财物被盗后,为加重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向司法机关报案时故意夸大犯罪事实并指使他人作伪证,该案在审理时就引发了不少争议。首先是金某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犯罪,而在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后,争议的焦点又集中在了究竟是构成诬告陷害罪还是伪证罪,或是另行成立其他犯罪。文章在结合案例和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最终对金某的行为予以了认定。 文章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案情介绍及争议焦点。对金某案进行介绍根据法院的判决,进而引出本案争议的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包括:1金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金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第二部分:对本案的争议焦点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本案,运用刑法学的相关理论对被害人虚假陈述案的争议焦点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案例就有关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最后对法院作出判决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评析。第三部分:本案引发的思考。通过对金某案的分析研究,引出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并结合当前司法实践,就此类案件处理提出自己的些许建议。 关键词:被害人虚假陈述,诬告陷害,伪证,妨害作证RESEARCH ON THE FALSE STATEMENTS OF VICTIMAbstractThe evidence is the soul and foundation of false statements of the victi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Investigated for criminal activities generally begin with statements from victims, found evidence of crime or the suspect accused often stems from this. In general, the victim should be objective and true statement, but as a subjective statement, sometimes truth and falsity are often co-exist. Judicial practice, the victims for various reasons, in the investigation with the judiciary has made false statements contrary to the objective facts of the present case is true. Jin original victims, but in the larger amounts of stolen property, as aggravating suspects, deliberately exaggerating when crimes reported to the judicial authorities and ordered others to commit perjury, during the hearing on the case raised no less controversial. The first is whether a particular act constitutes a crime gold, but after the guilty verdict in court,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has focused on what constitutes the crime of false accusation or perjury, or otherwise set up other crimes. Based on the article with case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dealing with such cas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inal act of a metal to be a recognized.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first,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as to the behavior of jin constitutes crime or not, and the behavior of jin that how to convict. Analysis the behavior of Jin is victim,and then he does not commit malicious accusation. Jin exaggerate the amount of acts of crime victim which do not constitute a false accusation against. The analysis of the disputes of false statement of the victim on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Combining with the case put forward the own views , and then, the court ruled that the legitimacy of the rationality of evaluation. Final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jin, leads to the lack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 at present,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judicial, put forward the own suggestion.Key words: False statements of the victim,perjury,Malicious Accusation,Obstraction to TestifyII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第一章 基本案情及争议问题4第一节 基本案情介绍4第二节 本案引发的争议焦点4第二章 金某案定罪的刑法分析6第一节 罪与非罪之争6一、金某行为不构成犯罪6二、金某行为构成犯罪7第二节 此罪与彼罪之争7一、诬告陷害罪的观点及评析7(一)诬告陷害罪的犯罪构成7(二)如何理解捏造事实9(三)金某不构成诬告陷害罪10 二、伪证罪的的观点及评析10(一)伪证罪的犯罪构成11(二)金某不是伪证罪主体12(三)金某行为不构成伪证罪13第三节 金某行为构成妨害作证罪13一、妨害作证罪的犯罪构成14二、金某行为属于指使他人作伪证15三、妨害作证罪与伪证罪的界限17第三章 由本案引发的思考19第一节 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及缺失19第二节 保障被害人如实陈述的建议19一、创建刑事诉讼诚信机制19二、建立被害人援助制度20三、完善被害人陈述补强制度21结 语22参考文献23致 谢25引 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被害人陈述是一种重要的证据。追究犯罪的活动一般由此开始,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与非罪的证据也常源于此。被害人作为罪直接的受害者,其陈述本应是客观真实的。然而,作为一种主观的人的陈述,除了其真实性,与真实性相对的其他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近年来,不知何故,越来越多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被害人在受到侵害后,本应将详实案情对司法机关如实相告,以便查清事实,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有时却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做出了违背事实的虚假陈述。主观方面自不待言,最常见的是受害人可能出于复仇心理,而夸大犯罪事实,是为加重犯罪嫌疑人的刑罚;客观方面,受害者会考虑自身的声誉家庭等,还有来自被告人的威逼利诱等,在司法机关向其取证时,就会作出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的不实陈述,而刑事诉讼的证明进程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被害人不实陈述行为的不良干预,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也受到干扰,严重的甚至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被害人的此种虚假陈述行为应如何承担责任,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有学者认为:和其他诉讼主体相较而言,受害人处于一种独特的诉讼地位,相比一般当事人,他与案件有着更为直接的利害关系,故其作不实陈述可能性也就更大。而受害人在面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很可能会无限的将其放大;同理,而在面对可能于己不利的事实时,也会刻意缩小,以期寻求更多更有利的保护,此乃人之常情,因此期望当事人如实陈述恐难成现实。金霆教授则认为:任何条件下,被害人所作的不实陈述都不能构成伪证罪。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客观和全面,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选用金某虚假陈述案并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如例所示,金某原属于受害者,财物被盗后,在公安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故意夸大受损失事实并指使他人作伪证,对于这种行为如何处以刑罚,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确定责任。通过各种对比分析和论证,最后确定,金某涉嫌妨害作证,并在比较法视野下对本罪和与之相近的罪名进行分析并予以借鉴,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适应的对策,为实践中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些许依据。第一章 基本案情及争议问题第一节 基本案情介绍 金某案基本案情:1999年10月23日晚上,蔡某进入被告人金某家盗走5000元人民币。金某发现后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其并未如实告知被盗金额,而是谎报被盗人民币65200元,并指使对该案件不知情的安某为其作证。安某在公安机关对其询问时作出了不真实的表述。公安机关发现后对金某和安某实施抓捕。随后,检察院以被告人金某涉嫌伪证罪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金某在财物被盗后,为使他人受到更严厉刑事处罚的目的,与他人共谋,在向司法机关报案时故意夸大犯罪事实并指使他人作伪证,且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诬告陷害罪。法院判决中认同检察院对该案件的事实认定并采纳其证据,但是认为指控伪证罪罪名不准,而是将金某行为定性为诬告陷害罪。一审宣判后,某区检察院提起抗诉,理由为一审判决“定性不准,适用法律错误”。二审法院经公开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金某在财物被盗后,为使他人受到更严厉的刑事处罚,故意夸大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作虚假告发,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诬告陷害罪。抗诉机关关于金某构成伪证罪的意见不能成立,因金某作为一般主体不符合该罪的主体要件。故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应予维持。二审法院裁定驳回抗诉,维持原判 刘树德,告贵君,贾连春.金某伪证案被害人在向司法机关报案时故意夸大犯罪事实并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刑事审判参考, 2001年第4辑。第二节 本案引发的争议焦点本文以金某案为例,对被害人虚假陈述行为进行定性分析。所谓被害人虚假陈述是指被害人在遭到不法侵害后向公安机关报案时不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并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的问题。就金某行为而言,存在着罪与非罪之说,即本案中金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有罪说成立即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又有构成诬告陷害罪、伪证罪及妨害作证罪之不同观点,在构成诬告陷害罪的观点中,对于刑法第243条规定的“捏造事实”有不同的看法,以及在构成伪证罪的观点中,被害人是否包括证人即金某能否做证人并进而构成伪证罪也有争论。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将会对金某的行为进行刑法上的分析,还从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等多角度进行探讨,以下将对法律争议焦点问题展开分析。第二章 金某案定罪的刑法分析 正确认定罪与非罪是确定此罪与彼罪的基础和前提,金某案宣判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综合概括起来,对于金某夸大犯罪事实并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应如何定性,主要存在无罪说与有罪说两种观点,以下将根据刑法相关的规定,首先对无罪说进行具体分析。第一节 罪与非罪之争一、金某行为不构成犯罪 无罪说认为:刑法是社会制衡违法行为的底线,对于违法行为本身而言,如用其他手段进行调整更为高效,就不再适用刑法手段进行调整,能用较轻的刑法手段进行调整的就不再适用较重的手段来调整,是为刑法的谦抑性 王明星.刑法谦抑精神的概念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笔者认为:其作为一项基本指导原则,体现在刑法运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了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结合案中金某的行为,如果其虚假陈述行为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就不成立犯罪,不能对其追究刑事责任。此外,由于被害人遭受无端侵害,总是期望使犯罪人受到尽可能重的惩罚,以便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财产补偿和复仇满足感。 游伟,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政治与法律, 1999年第5期游伟教授也认为:被害人亲身经历了整个案件,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直接关系,其作不实陈述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被害人为寻求更好的保护,往往夸大受侵害的程度,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减损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要求被害人对案件事实作如实陈述只是一种美好愿景,在现实中可操作性不强。因而即使被害人作了违背客观事实的虚假陈述也因不具备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从根本上来说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就是惩罚犯罪和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不受侵害。本案中,金某的财产权利已经受到了不法侵害,作为被害人对侦查机关作了不实陈述,但并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其行为可能会给有关国家机关追究犯罪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妨害,但以此追究被害人的刑责,很可能会造成对被害人的二次伤害,也有违最基本的公平正义理念。目前,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刑诉法中尚未确立,却也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履行如实陈述义务作出了规定,对他们持非常宽容的态度,即使违背客观事实作了不实陈述也无需承担刑责。法律对此尚且宽容,却对遭受不法侵害而作不实陈述的被害人动辄追究刑责,这与我国刑事法律政策所要求的宽严相济是背道而驰的,刑罚的社会效果也很难实现。二、金某行为构成犯罪 上文围绕金某行为不构成犯罪的观点展开了论述,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通过对金某行为的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案中金某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的法律特征,理应构成犯罪。那么对于如何科学地界定金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对于犯罪概念及其与之相关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犯罪的形式概念进行分析后可知其将刑事违法性认定为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所谓违法性是指违反法律且与法律规定相矛盾。犯罪本是一种客观事实,是由社会大众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某种行为进行的否定性评价。后来由于有了刑法的规定,这种被否定性评价的行为才成为刑法上的犯罪行为,也为认定犯罪提供了法律上的标准,这对于保障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犯罪行为都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这是法益侵害说意志秉持的观点,后来这种学说也逐步演变为大陆法系对于犯罪本质的通说,但苏俄刑法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它们确立了一种自己的学说即社会危害说,后来也传入我国,该学说突出强调了犯罪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刑事违法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110页我国通说将上述两种学说同时作为犯罪的特征,并确立了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本案中,金某数额较大钱款被盗后,为加重犯罪人的处罚,向司法机关报案时故意将客观事实夸大并指使他人为其作伪证,严重妨害了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开展,足以说明金某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从定性方面看,其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性,客观上其行为也并不符合“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因而,金某理应成立犯罪并受到法律处罚。第二节 此罪与彼罪之争一、诬告陷害罪的观点及评析在有罪说中,对金某的行为究竟构成何罪在法律界也是有很多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行为是成立诬告陷害罪还是伪证罪,亦或是成立其他犯罪。以下笔者将结合刑法相关理论和实践对金某的行为展开分析。(一)诬告陷害罪的犯罪构成关于本罪的客体,刑法学界历来存有单一客体和复杂客体此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主张,公民的人身权利乃诬告陷害罪的主要客体。后者坚持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并非是单一的,除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被侵犯外,司法机关追溯犯罪活动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侵犯。关于本罪客体的认识,刑法学界就以下问题达成了共识:第一,本罪的客体并不是公民的民主权利;第二,本罪规定在刑法第四章这一大类犯罪之中,因此本罪重要客体有且只有一个。 谢彤.诬告陷害罪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还有主张公民的人身权利才是本罪复杂客体的观点,而相比较之下,此时司法机关追究犯罪的活动则被置于次要客体的位置。但笔者认为:国家司法功能并不能够成为被诬告陷害罪侵害的法益,个人权利才是。因为妨害司法秩序罪中没有规定该罪,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则对该罪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常可能以为,本罪在客观上有两个行为,捏造事实和诬告陷害,其实本罪只要求有一个行为,就是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虚假告发即“诬告”,而且这种诬告必须是自发。其要求肯定先有“诬告”行为出现,司法机关才能够根据案件进展的具体情况作出反应。如果是在公安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作虚假陈述的,不成立本罪。其次对于本罪应向谁告发,通常观点认为,公安司法机关才有资格成为接受告发的机关。笔者认为,无论是向谁告发,只要该告发行为“足以”引起被诬告陷害的对象被错误追究刑责即可成立本罪,除了通常认为的公检法机关,也可以通过其他有权国家机关或单位进行告发,还可以是向有关人员告发;这种告发行为可以由本人实施,还可以由本人利用不知情的第三人告发亦或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渠道进而告发。本罪罪过形式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对自己捏造他人犯罪事实是明知的,并希望被告发人遭受刑事追究。换言之,如果行为人在告发时对于所要告发的事实只认识到其具有可能性但依然进行告发的,就不宜按照本罪定罪。由于过失行为不能成立本罪,因此错误告发、检举失实的,不成立犯罪。责任要素除故意外还需要特定的目的。 何兰.诬告陷害罪构成要件的争论与评析法制与经济, 2014年第7期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不等同于意图使他人受刑罚处分。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的诬告行为不可能使他人受刑事处罚,但如果明确知道自己的告发行为会使他人被采取刑事拘留、逮捕措施等等,为使他人成为犯罪嫌疑人而被立案侦查的,此时就属于“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情形。本罪情节严重的才成立犯罪,因而需要对金某的行为是否达到了“情节严重”的程度并进而构成诬告陷害罪进行分析。张明楷教授认为:“情节严重”是指行为人故意捏造虚假的犯罪事实进而告发,且已经让司法机关启动了追究刑责活动。如上述所说,为了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正是诬告陷害罪的终极目的,而捏造犯罪事实恰恰是对这种保护最大的侵害,诬告行为只要足以让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追究活动就会使得公民权利处于受错误刑事追究危险之中,就会侵害到本罪保护的法益,此时就可成立犯罪。反之,对于尚不足以让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追究活动的诬告行为,视为情节轻微,不以犯罪论处。如乙犯轻罪,甲告发后司法机关不立案也不受理,甲诬告乙犯重罪,目的却是为了使司法机关追究乙所犯轻罪的刑事责任的,不应认定为诬告陷害罪。本案中金某的行为,并不符合上述情形,照此定罪明显不妥。(二)如何理解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罪是为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并予以告发,情节严重的行为。如何理解“捏造事实”中的“事实”,有必要与本罪的犯罪目的即“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结合起来。可知诬告陷害罪中的“陷害”仅仅是指刑事陷害,而非其它意义上的陷害,而刑事陷害的前提就是捏造他人的犯罪事实。因此,只有捏造他人犯罪事实或涉嫌犯罪的事实,才能成立本罪。 陈兴良主编.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74页实践中一般违法、违纪的事实亦或不道德的事实不必也不应该被包括在内。所谓捏造犯罪事实,是指行为人凭空编造的失实事实在客观上符合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罪名的犯罪构成,如果行为人捏造某种自以为是犯罪事实而实际上是不被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不能构成诬告陷害罪。除此之外,在成立本罪时对“捏造犯罪事实”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理解。有看法认为,对捏造事实可理解为是无中生有、捏造全部犯罪事实。也有看法认为,前述观点过于狭窄和绝对,无需完全捏造,只要有一部分即可。对于“捏造”也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捏造是指无中生有,虚构犯罪事实,对定罪造成影响;另一种意见认为,捏造是指虚构失实的犯罪事实告发他人,使得无辜之人被司法机关追究刑责或被加重刑责。笔者更认同前一种观点。首先,刑法出于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目的规定了诬告陷害罪,也是为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免受虚假告发的影响。另外,刑法基于更高效地打击犯罪的目的,赋予公民当其发现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的宪法权利。该权利也并没有要求公民检举控告时对犯罪事实的描述与客观事实之间没有任何偏差。因此,刑法第243条第三款规定:“不是有意陷害,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能以诬告陷害罪定罪处罚。其次,犯罪行为首先是侵害了被害人的利益,相比社会公共秩序而言被害人是第一受害者,或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产补偿亦或是为了报复犯罪人而作了不实陈述,但却对深受犯罪人侵害之苦的无辜被害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始终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难免强人所难。因而,如果不能排除被告人不是无罪的,对于受害人放大的那一部分事实则没有理由让包括在“捏造事实”之内。本案中金某的行为亦是如此,在数额较大的钱款被盗后,为使犯罪人受到更严厉的刑事处罚,将真实被盗的5000元夸大为65200元,就属于此处的夸大犯罪事实,不属于诬告陷害罪中的“捏造事实”,其行为不构成诬告陷害罪。(三)金某不构成诬告陷害罪上文对诬告陷害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了辨析,可知金某的行为属于夸大事实而不是捏造事实。本罪的一大特征就是行为人意欲通过捏造的完全虚构的犯罪事实把刑事责任追究到原本无罪之人身上,这和本来只是触犯轻罪的人受到重罪的刑事责任追究有着立体的区分。我们都知道,有时作为裁判者的法官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的案件也时不时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把裁判者也认定为该罪的主体。不难想象,居中的裁判者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我们是不是就不可对无辜的受害人要求过高。只要不能排除被告人是无罪的,那么受害人受到侵害后放大部分犯罪事实的行为就不宜被认定为第243条规定的犯罪。 朱显.关于被害人虚假陈述的案例分析兰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再有本罪的告发,通常是在刑事诉讼开始之前,是为了让侦查机关立案侦查,进而使无罪的人受到错误的刑事追究。金某的行为并非是条文中规定的“主动”向有关机关告发,而是在被盗后配合侦查机关调查取证时,“被动”地夸大了部分犯罪事实,二者有明显的区分。综上所述,本案蔡某偷盗金某财物的行为本身已成立盗窃罪,对于蔡某无法排除其是无罪的人,不符合刑法第243条规定的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原为受害人的金某在报案后,公安机关依照正常程序调查犯罪事实,查明案件真相,此时金某虽然借受害之事实将蔡某的犯罪行为扩大化,但是对于犯罪事实本身却无捏造之成分,而只是夸大了犯罪的严重程度,当无诬告陷害罪中的“捏造事实”之情形,再加上其所作不实陈述也不是主动而为,不能按主动告发定论,因此此种行为不符合第243条的规定,不符合其犯罪构成要件,故不成立诬告陷害罪。二、伪证罪的的观点及评析在有罪说中,除了存在金某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的观点外,还存在其行为应认定为伪证罪的看法。那么,对于金某夸大犯罪事实并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能认定为伪证罪吗?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一)伪证罪的犯罪构成从伪证罪法条的本身的规定可知,一般主体无法构成本罪。我们在对该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的同时, 何荣功.伪证罪的若干问题探讨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5期正确理解“虚假”的含义对于准确的认定本罪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常分两种情况:一是为陷人入罪,故意捏造或夸大事实;二是为开脱罪责,可以掩盖或缩小受侵害的事实。国外刑法对“虚假”的含义也有不同学说:主观说认为,证人是客观中立存在的,在配合侦查机关调查取证时只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叙述即可,无需陈述其所想,其余则由法官的自由心证来确认和判定。与之相对的客观说则认为,要想认定是否为虚假,只有在证人作出的陈述与已发生的真实事实完全不符时,才可成立。折中说认为,违反自己体验的陈述,在作证时被认为是违反了客观真实的,此时就能成立伪证罪,因为其违反了客观真实发生的事实。单从文字表述来看,后两种学说似乎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从伪罪证的构成要件分析的话,其主观方面对行为人的认识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必须明确的知晓自己所述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意见,在客观方面产生了虚假性。假如证人所述是自己的真实所见,可是却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符,我们暂且不究原因,但其没有犯罪故意这一点是令人信服的,此时就没有成立伪证罪的余地,故该犯罪此时不成立。至于作伪证可采用的方式法律亦没有做出限制,常见的作不实陈述可口头亦可书面。本罪主体中的鉴定人如同前者一样,也可做违背事实的不实鉴定;而记录人在记录时对关系案情的重要情节随意增减,如有录音录像的,也会对其进行随意的违背事实的处理;在一些特殊的涉外案件中,也出现了翻译人作不实翻译包含常见的笔译和口译等。本罪大都由作为构成,但不作为也可成立本罪。本案中金某在配合侦查机关调查取证时,故意夸大了部分犯罪事实,如果按折中说的观点,就属于违反真实自己体验的虚假陈述,那是否就此成立伪证罪还需结合犯罪主体来认定。伪证罪的另一关键点在于必须是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不实证明,记录,翻译。 杜文俊,陈洪兵.质疑“足以”系具体危险犯或危险犯标志之通说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年第2期即该情节对于案件的审理进程和结果定论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并不要求必须产生实际影响,只要达到”足以”程度即可。还有就是时间点的把握,必须是在刑事诉讼中。不能是立案前,也不能是案件已经审理完结后,须是在案件正在审理且尚未判决时作伪证。本罪的责任要素除故意外,还有其他非法意图。不过只需明确知晓自己陈述是虚伪失实的,就可以认定其具有上述意图。上述就是伪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以下我们会对金某的行为成立何种犯罪进行分析论证。(二)金某不是伪证罪主体刑法分则中对“证人”的规定在几个具体罪名中都有所体现,涉及的罪名有暴力取证罪、妨害作证罪、打击报复证人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罪以及此处提到的伪证罪等等。刑法关于“证人”的规定中,证人作为犯罪主体出现的也只有伪证罪,其他犯罪中证人都是犯罪对象。那么各个具体犯罪中的“证人”应如何理解,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证人必须是了解案情的人。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大都为妨害司法活动方面的犯罪,侵害证人的行为和证人实施的侵害行为都会侵害到正常的司法活动,所以不管是以证人为主体亦或是为对象而进行的犯罪,其归总起来都是妨害司法活动的犯罪。从伪证罪法条本身的规定可知,一般主体无法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本罪的四类特殊主体中,被害人能否作证人或者说是否可以将被害人归入“证人”的范畴之中。刑事诉讼法第48条明确规定了法定证据的种类,其中将被害人陈述和证人证言作为两种独立的证据种类。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都属于证据的法定分类,2013年修订后刑事诉讼法也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上作了比修订前更为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也明确了被害人与证人的不同。另外,刑法分则在5个法律条文中分别对“证人”作出了规定,而“被害人”在多个条文中也都有涉及,因此可知立法对两者的界限界定的十分清楚,并未将二者混淆。 梁新宏.伪证罪的主体不包括被害人检察日报, 2015年1月从法条与法条之间关系的协调性来看,刑法第247条是暴力取证罪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明确了“暴力取证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以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行为”。该规定只是穷尽式地将证人证言列为暴力取证的主要内容,而排除了被害人陈述,由此看来,证人并不能将被害人包含在内,即两者之陈述作为证据时,也是属于不同的种类而存在的。我国和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相似,把被害人和证人作为平等的主体,从而否认了两者的种属包含关系,认定被害人不是证人。 王超.刑事证人的反思与重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从诉讼的角度分析,证人只能是诉讼中的第三人,同一案件当中不应当出现既是证人又是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情况,如果证人具有双重身份,势必会对司法实践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本案中,以被害人身份出现的金某虽有夸大犯罪事实之实,存在了虚假陈述,但却因其不能够形成“证人作虚假的证言”这一要素而构成伪证罪。(三)金某行为不构成伪证罪我们结合伪证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对“证人”概念的分析,可知本案中金某原为被害人,在财物被盗后向司法机关报案时故意夸大犯罪事实并指使他人作伪证,那么该行为是否构成伪证罪?根据刑法第305条的规定,只有四类诉讼主体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从而表明本罪也只能由特殊主体实施。对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故意作虚假陈述,夸大犯罪事实意图加重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行为,能否以伪证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关键在于证人是否包括被害人,上文从刑法理论的各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认为被害人不是证人。证人与被害人是两个不同的刑事诉讼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权利义务,两者在证明手段和证明作用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然不能同等看待。事实上,从刑事诉讼法本身的规定来看,证人证言与被害人陈述也被划分成为两种不同的证据,两者是并行的关系,而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由此来看,证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身份也与被害人当事人的身份存在明显的不同,而伪证罪是以证人作虚假证言为要件的,在本案之中,金某显然属于被害人,他虽然向公安机关夸大了犯罪事实,但仍不能以此就认为其身份转化为证人,由于身份所限,其不能作证人式的虚假证言,也自然不能成立伪证罪。第三节 金某行为构成妨害作证罪综上所述,金某的行为不符合诬告陷害罪和伪证罪的构成要件。原因在于:金某实施的是夸大部分犯罪事实的行为,这与诬告陷害罪中的“捏造犯罪事实”的行为在客观方面是不相符合的,所以金某不构成诬告陷害罪;金某也不构成伪证罪,其原因是伪证罪的主体必须是四类特殊主体的其中之一,而本案中金某属于被害人,不符合该罪的主体要件。因此依据罪刑法定原则,从保护被告人合法权利的角度出发,对于金某的夸大部分犯罪事实,也即单独的虚假陈述行为就不能成立犯罪。案例中,金某除了虚假陈述行为还指使安某为其作伪证,那么此种行为应构成何罪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妨害作证的角度对金某的这一行为进行分析与探讨。一、妨害作证罪的犯罪构成 司法活动的客观公正是妨害作证罪的法益,而证据一方面是司法活动客观公正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司法活动的依据。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鉴定结论等都属于法定证据类别。因为证人证言一可以帮助公安司法机关发现和收集证据,二可以甄别证据的真伪。如果证人作伪证,势必会妨害司法活动的客观公正性。 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中国方正出版社第4版, 2013年版, 第1321页也有观点坚持公民依法作证的权利属于本罪的法益,然而值得商榷。当然,下列情况下也可能侵犯证人的作证权利,即采用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时;但是在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指使他人作伪证时,公民依法作证的权利并不一定受到侵犯。 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11年版, 第954页相反,如果行为人指使他人作伪证,而被指使者也作了伪证,此时便可成立伪证罪或其他犯罪。本罪的责任形式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