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章由西政阳光公社独家编辑。西政阳光公社是西政考研的官方论坛,是由西政的一群经历过考研,深知寻找好资料困难的研究生师兄们自主创办,造福于西政的考研学子,为西政考研人提供考研资料的论坛。西政阳光公社的网址是,谐音为“爱西政”。另外我们有QQ:1737540164常年免费为师弟师妹们提供考研咨询。胡元聪 杨秀清: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基于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视角 新闻中心 (阅读:84次)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基于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视角 胡元聪 杨秀清* (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摘要 农村金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该正外部性是农村金融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支持和促进,反映了农村金融与社会其他主体之间一种利益配置的非均衡状态,是权利义务配置不合理的外显。经济法在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过程中以实现农村金融的实质公平、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遵循效率与竞争优先、区分不同金融性质、需要国家适度干预的基本原则,主要从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及制定农村金融配套法律制度两方面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经济法激励 一、农村金融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的存在,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1对“外部性”的系统研究可以追溯到亨利西奇威克和阿弗里德马歇尔。西奇威克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个人对财富拥有的权利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他对社会贡献的等价物”中认识到了外部性的存在,2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1。34 今天,经济学中对外部性通常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界定,即一种经济活动给其他主体造成积极(消极)影响,引起他人效用增加(减少)或成本减少(增加)。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助力和支持。目前学界对金融外部性的研究主要涉及金融外部性的性质、金融外部性与中央银行监管、金融领域的网络外部性、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等,但他们多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而农村金融外部性指农村金融对其他主体所造成的积极(消极)影响,从而引起社会效用的增加(减少)或成本的减少(增加)。其中,所造成的积极影响,引起了社会效用的增加或成本的减少,是农村金融正外部性。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引起了社会效用的减少或成本的增加,是农村金融负外部性。 从法律视角研究农村金融外部性,首先要对外部性进行法学界定。从法律的视角看,外部性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结果,是经济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以至于利益的失衡。负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在行使其权利时,将本应该由自己承担的义务施加给其他经济主体;正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在行使其权利时,将其可由自己行使的权利让渡给了他人且没有对受让人施加任何义务。5因此,农村金融正外部性是农村金融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支持和促进,而农村金融负外部性是农村金融对社会发展的一种阻碍乃至于损害。农村金融外部性实际上反映了农村金融与社会其他主体之间的一种利益配置非均衡状态,是权利义务配置不合理的外显。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于“三农”,惠泽于全社会,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其利益外溢特征明显,正外部性属性较为典型。本文研究的是农村金融的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 二、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表现及原因 (一)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表现 1.农村金融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正外部性 (1)农村金融为农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阶段,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型、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化、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的深化、传统农耕文明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耕文明的转轨,都急需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农村金融无疑承担了这一重任。2农村金融的支持,成为现代农业起飞的双翼。 (2)农村金融助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消费乃至出口的拉动,农村的投资需要资金,农村金融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力量。无论是开发式扶贫还是农村基础实施建设,无论是政府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是企业、个人投资农村发展经济,农村金融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3)农村金融满足了农民大量的信贷需求。农民要生活,需要资金;农民要生产,同样需要资金;农民要发展,更需要资金的助力。对大多数的农民来讲,借贷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无论是求助于民间借贷,还是申请商业金融,抑或接受政策性金融提供的补贴或参加合作金融,农村金融与农民的借贷活动如影相随3,成为农民满足自身信贷需求的“源头活水”。 2.农村金融对于非农部门、城市和市民的正外部性 (1)农村金融支持了非农部门的发展。农村金融具有正外部性,其利益外溢特征较为明显。源于“剪刀差”的存在,农村金融支持了工业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农村金融还支持了服务业的发展,仅就农村而言,农村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源于农村金融的供给4。农村金融还间接的促进了其它非农部门的发展,如农村金融用于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供水、供电、农村消费市场的培育等提供了金融支持。 (2)农村金融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尽管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面向和服务“三农”,但实践中,农民存款的大部分却随农村金融机构而进入城市,支持城市的建设。以邮政储蓄为例,尽管目前已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改变了以往“只存不贷”的局面,但实际情况是,它作为“农村资金抽水机”5的角色并未根本改变。农村存贷款余额的“剪刀差”6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使农村金融事实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3)农村金融改善了市民的生产生活。农村金融用于城市建设,用于非农部门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城市的居民。城市居民享用的碧水、蓝天,所用的能源资源等,浸润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基于人们的“逐利性”和金融资源的“利导性”,服务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改善。仅以城市居民的一日三餐为例,绿色食品需要农民的大力投入,资金自不例外。农民资金的需求也许是通过民间借贷,也许是通过商业借贷,还也许是通过其他农村金融得以满足,进而投入于绿色食品的产销。 3.农村金融对于国家的政策、国家的稳定、国家的发展的正外部性 (1)农村金融服务于国家的政策。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尽管国家通过财政的方式拨付了部分,但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而言,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主体,农民生活的富裕不仅需要财政补贴,更需要自身进行商业投融资。为了服务于国家政策,才有了银监会于2006年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才有了邮政储蓄的小额贷款试点,才有了银监会2006年4月在京召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座谈会等。 (2)农村金融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也是当前国家的基本原则。7农村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重要部分。市场机制不仅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也有社会整合的功能。作为农村市场重要要素的农村金融,通过对“理性经济人”的利益诱导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导,使农民能够“有业可为”;农村金融对农村投融资文化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对农民商业意识的孕育是无声无息的,恰恰这样,使农村社会主要围绕经济建设而运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政治上实现了农村社会的动态稳定,在利益整合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农村的社会整合,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3)农村金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方面,国家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发展,更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挂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转型,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的确定,无疑都直指农村融资难问题。没有资金的农村是无法发展的,没有农村发展,国家的发展始终是不均衡的,甚至是危险的8。农村金融不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农村资金抽水机”现象的存在,使农村金融更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成因 1.四大发展失衡9是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社会原因 农村金融不仅服务了农村,实践中更服务了城市;农村金融不仅造福了农民,更惠及了市民;农村金融不仅支持了当地和农业的发展,更促进了发达地区和非农部门的发展。10 “制度和资金双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执行的是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传统工业化战略”,6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就农村金融而言,失衡的金融资源配置,不仅导致了农村金融的正外部性,更可能导致社会断层11的进一步拉大。 2.收益难覆成本是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原因 政府主导的人为金融倾斜政策,确保了间接金融的优势;金融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低利率、外汇管制为鼓励投资、集中资金、保证金融市场稳定、推动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7但是金融交易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分离使金融成本无法得到及时足额的覆盖,而农村金融需求者直接的享有了农村金融收益,非农部门、城市等间接的享有了农村金融收益,最终导致“金融排斥”。金融交易债权人和债务人的非内部人身份,导致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收益外溢至第三方,收益难覆成本成为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原因。 3.风险安全失范是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心理原因 农村金融市场广阔,但农村金融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大高于城市金融,分散的农户将市场交易分散化,扩展了农村金融交易的空间和时间,但同时,也增加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几率。农村金融高风险性对以安全为第一理念的金融造成了冲击,秉持这种心理,商业性金融纷纷撤并网点,逃离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安全的失范进一步造成农村金融供给的萎缩及农村金融成本的增加,农村金融正外部性进一步增强。 4.信息存在“失灵”是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信息原因 信息就是资源,信息更是资本。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需要金融交易的双方当事人对交易相对方信息的了解,以培养起交易信用和社会信任。但农村金融面对的是居住分散、需求各异的农民,信息不充分,信息收集成本很高,而且除民间借贷信息准确度相对较高以外,其它农村金融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准确。再者,不同的金融交易中,当事人信息都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和不准确等“失灵”而致信息成本的增加是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信息原因。 5.配套法律欠缺是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制度原因 农村金融的正外部性还源于配套法律的欠缺。以信用法律制度为例,社会信用管理法律制度的缺乏、交易人失信实例的不断发生、国民诚信意识的逐渐流失等缺陷影响了农村金融,增加了农村金融持续发展的难度和障碍。信用担保法律制度中,民间资本尚不能进入农村担保领域,担保形式单一,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等新型担保方式尚不存在于农村金融领域。合作信用尚缺乏专门立法,商业“短期”行为广泛存在致农村金融发展的成本不断增加,而收益却不断减少,配套法律欠缺成为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制度原因。 三、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 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可以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道德的手段等予以激励,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日益健全的今天,其法律激励尤为重要。但行政法和民法在激励外部性时均存在不足12,89而经济法在激励外部性时恰恰具有自身的优势,表现为: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经济法有独特的功能;经济法从大局观出发,对外部性进行规制,这既能克服民法的“短视”局限,又能矫正行政机关的行政偏好,从而有利于对正外部性进行激励,对负外部性进行限制;经济法致力于优化资源配置,可以由此节约交易成本。10因此,对于正外部性较为明显的农村金融,探讨其经济法激励意义凸显。 (一)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价值目标 1.农村金融的实质公平 “公平与效率”是现代经济学孜孜以求的两大目标,也是法律的重要价值目标。农村金融在提供了促进经济发展、支持“三农”建设等正外部性的同时,其自身却始终承载着成本收益失衡的不公平。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实质是农村金融运行中权利义务配置的失衡,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存在和扩大对农村金融自身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如果任其存续,最终将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民信贷需求难以满足等后果的发生。作为经济法重要价值的实质公平是在承认经济主体资源和个人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11经济法对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激励以实质公平为价值目标,要对带有一定公共物品性质的农村金融运行中存在的利益失衡予以纠偏,通过补贴等措施防止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扩大,调整农村金融运行的高成本、低收益,最终达致农村金融与社会成本收益结构的均衡,实现实质公平。 2.农村金融的经济效益 “效率一直被认为是法律尤其经济法的主要价值目标”,12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农村金融存续的价值和目标所在,“诺斯悖论”13向我们展示了有效率的组织以提供“激励相容”的有效制度对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性。13无论是支持非农部门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还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农村金融所提供的正外部性都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进,提高了人民的福利。在经济金融化的时代背景下,提供有效率的制度以促进农村金融持续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正是以经济效益为基本原则的经济法的本色。“就效率而言,法律不能直接作用于他,只有通过权利的安排传导对他的作用”,14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以增进经济效益主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上,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门槛,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进行;微观上,通过规制利率等间接调整农村金融市场各主体的经济行为、影响金融交易双方的利益决策而进行。 3.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激励农村金融的正外部性是农村经济得以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其可持续发展当是其价值目标。经济法以金融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补贴等对农村金融失衡的成本收益结构进行纠偏,防止农村金融各主体利益激励的丧失,保障农村金融的持续稳定;二是通过农村信用法律制度、农村社区投资法律制度等以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交易环境促进农村金融自身的持续发展壮大。同时,作为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价值目标的金融可持续发展,克服了福利主义农村金融模式14的缺陷,为农村金融最终融入主流金融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基本原则 1.效率与竞争优先原则 农村金融正外部性表明农村金融带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质,需要一定的国家干预。但经济法对其激励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交易环境和交易条件的培植,而不是取代交易本身。农村金融成本的补给和收益的增加更多要依靠竞争、依靠提高效率来实现。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更多的是信贷供给不足、竞争不足和金融交易成本过高,表现为营业网点不足15、农村金融需求量大但分布不集中等。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要充分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元竞争局面,通过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运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的作用,实现农村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以克服农村金融存在的竞争失灵状况。 2.区分不同金融性质原则 农村金融是一个系统,农村金融系统各部分性质不同、市场参与程度各异。商业性金融基于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考虑,纷纷撤离农村,脱离农村金融系统倾向明显。合作金融的商业化“变异”16和其自身有限的运营能力,加上农信社长期存在的“存贷差”,在为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进一步助长了农村资金的“非农化”,加重了农村金融的运营成本,增加了农村金融正外部性。政策性金融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资金来源有限,难以担负起“建设新农村银行”的重任。而活跃的民间金融,尚未获得立法认可。因此,经济法在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及配套法律制度时要区别对待、因金融的性质而确定适宜的发展策略,这也正好符合了经济法主体的“具体性”15(即经济法将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看作是实力不相同的具体个体,并通过干预,求得这些实力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特点。 3.需要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作为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存在原因之一的农村金融排斥,“是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市场失灵,具有很强的外部性”,16因此,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存在,与农村各种金融成本收益结构的失衡关联莫大。农村商业性金融多存少贷造成的“存贷差”,加重了农村金融的信贷供给不足;主要靠央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供给能力有限,无法弥补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合作性金融近年业绩好转,但其仍然存在农村资金“非农化”问题,实际对“三农”的信贷供给贡献有限;民间金融尽管现在还在“地下”17,但其暗流涌动,将其合法化以纳入监管范围,规范其运行同样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政府有责任对农村金融排斥进行合理干预”, 17作为带有一定公共物品特性的农村金融,国家对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激励表现为补贴等。 (三)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具体对策 经济法对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激励主要是通过制定、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尤其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倾斜性配置、完善相关补贴制度等来实现,具体包括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和健全农村金融配套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1.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法律慈母般关怀的实现需要市场经济中充足的市场主体展开充分的竞争,然不当的制度壁垒却往往阻碍着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的实现进而成为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形成的重要原因。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具体到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在正规金融层面,降低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准入门槛,培育多元的农村金融市场18。我国有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零金融机构乡镇仍有2868个。严格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是我国农村金融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可以考虑在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中增加关涉农村金融准入的条款或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法,以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供给。其次,在民间金融层面,尽早出台民间借贷法,将暗流涌动的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的特殊作用,将其纳入监管范围,防范金融风险,克服农村金融竞争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效益。 (2)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法律制度。放松管制,明确责任是改观农村金融竞争不足状况的必要手段。农村金融主体有限且农村贷款主要集中于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9,造成严重的竞争不足和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因此,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法律制度以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可为且当为。首先,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商业性业务,增加其资金来源和业务种类,拓展其业务范围(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其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其次,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事项,为农村提供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再次,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农业银行的支农责任,尽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有明确,但那是政策,还不够,因为惟有以法律来确认某人的正当要求权,并以国家强制力来督促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才能够保障正当合法的利益得以实现。18同时在农业银行商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对于其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分开,以法律的形式对二者分别规制。在保证农村金融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修改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展开充分竞争,最终增加农村金融的收益。 (3)健全农村金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安全发展,在需要“市场之手”长袖善舞的同时,面对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客观存在,更需要“政府之手”的纠偏补正,而健全农村金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正是“看得见的手”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重要形式。首先,以邮储银行20为例,法律要放开对邮政价格的部分管制,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邮储靠存贷利差来弥补亏损的行为。同时,基于目前邮政银行向农民发放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可上浮到 288.14%,而其他商业银行向城市居民、企业单位发放贷款,利率上浮大多在30% 至75%之间。法律要限制其高昂的浮动利率,并加强对其利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因为“金融行业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应遵循国际银行业共同遵守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21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正确履行资源配置功能,对社会发挥正的外部效应,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19其次,以农业银行为例,在农业银行商业化转型过程中,将其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分开,以法律形式对二者分别规制的基础上,要对其政策性业务进行补贴,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4)健全农村金融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成熟的市场制度需要完善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成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种具有自己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秩序结构”,20因此顺应金融经济规律,切合这一“秩序结构”,制定农村金融市场退出法律金融机构破产法对于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对于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激励不仅必需,也是经济法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题中之义。受锢于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曾几何时,我们对于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是那么的恐慌和彷徨。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可进能退才是市场经济的本意。竞争是“优胜劣汰”、“丛林法则”的同义词,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者,培育多元的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平等的交易环境和交易条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充分竞争,从而使信贷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金融服务,这是经济法的本义,也正是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经济法激励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2.制定农村金融配套法律制度 (1)制定信用法律制度。信用是金融的基石。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激励需要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作支撑和良好的信用环境为依托,制定农村信用法律制度尤为重要。首先,制定合作信用社法。我国合作金融领域缺少专门立法,目前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性质、治理结构、监管等问题,依法促进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繁荣农村金融市场。其次,要加快制定专门的社会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并专章规定农村信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信用意识特别是信用法律意识的淡薄、信用法律制度的缺乏是农村金融交易高成本低收益的重要原因。完善的农村信用法律制度能减少农村金融交易的成本,增加交易收益,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几率,增强各金融机构交易的信心。因此,要加快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激励制度,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再次,完善信用担保法律制度。要借鉴国外立法,创新农村金融担保方式,增加担保主体。现行法律框架下,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不动产物权是不能担保的,但在国外的相关立法中(如德国),却明确了农地金融的相关担保方式。因此,可以借鉴相关立法,创新农村金融担保方式。另外,除传统的保证担保和不动产担保外,农村金融中可以考虑增加仓单质押等新的担保方式。同时,在传统的政府担保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之外,在立法中可以对互保和担保基金等予以明确,增加担保主体,完善信用担保法律制度,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2)制定社区投资法律制度。“金融真空”的存在、“虹吸效应”的严重是我国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激励必须正视的现实土壤。借鉴美国、欧洲和澳洲实践及其成败之处,改观这一现实、改良这一土壤进而改变我国农村金融的弱势局面可以借力以社区银行为主的社区投资,制定法律促进其发展。首先,制定社区投资法22。对于现在各种金融严重的定位趋同所造成的“资金抽水机”现象,可借鉴美国社区投资法的做法和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出台我国的社区投资法,并完善相应的奖惩机制,以减少农村金融的“失血效应”,增加农村金融效益。其次,制定社区银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社区银行23是社区投资的主体,其信用的建立和提升是其得以持续稳健运行的关键,而社区银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社区银行信用的确立、巩固和提升无疑至关重要,更为其提供了与大银行同台竞技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以助力农村金融早日融入主流金融。再次,制定社区投资监管法律制度。对社区银行的监管除依赖正规监管机构之外,也依赖于社区银行的自律和社区银行行业协会的管理。因此,除适当修改公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业监督管理法等配套法律外,还要健全社区银行内控制度和治理机制、社区银行行业组织制度以及社会公众监督制度,实现对社区银行的全方位监管,规范其发展,从源头上杜绝社区银行盲目扩张和沦为“圈钱”工具等现象的发生,用社区投资之利而避社区投资所伴生之害,从而兼顾公平与竞争、安全与竞争、稳定与发展。 (3)制定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农业具有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农业的高风险来自于自然和市场两方面,“处理风险包括避免(Avoidance)、保留(Retention)、非保险的风险转移(Noninsurance transfers)、损失控制(Loss control)以及保险(Insurance)五种,其中保险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21而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完备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作支撑。因此,制定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实现国家适度干预和法治化干预以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成为可选路径。首先,制定农业保险法。我国现在的农业保险主要靠救灾资金和少部分的商业保险提供。应制定农业保险法,以区别于商业保险,并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增加政府补贴,特别是要规定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基金制度,这对于分散和降低农业保险的风险,提高农业保险财务的稳定性和农业保险自身的可持续性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在农业保险法的基础上,出台配套法规,同时,鉴于农业保险的地方特色,授权地方相关机构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农业保险中各主体的法律权利(职权)和法律义务(职责),将“纸上的法”真正变成“活法”,将“应然的契约”和“法定的连带”真正变成实然的合同文本,保证其可操作、能落实、见效益。再次,制定农业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在考虑采取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允许基层农业相互保险社发挥其作用等措施的同时,还应建立农业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以规范农业保险,对于农业保险专门监管机构及其职权职责,监管内容、范围、程序和方式及法律责任等要明确,实现合规发展。 (4)制定农村资本市场法律制度。“三农”问题源于“三弱”24现实,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版图的短板,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健全农村资本市场法律制度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尤其关键。首先,要倾斜制定农村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经济法主体具有“具体性”和“身份性”的特点,而“金融行为不同于一般企业商业行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22因此要通过倾斜性立法促进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并适当修改保险法、证券法等配套法律制度,早日补上这一“短板”,克服农村金融现在正外部性过强所致收益难覆成本的尴尬困境,并为农村金融早日融入主流金融奠定基础。其次,要创新制定农村资本市场法律制度。我国上市公司成千,股市市值上亿,但我国农业上市企业却微不足道,仅占很小比例,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也滞后于国家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策,要通过创新立法,如建立农村产权市场法律制度,农业债券、股票、股指期货等农业金融产品法律制度,配套修改公司法等助推农业企业上市,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再次,要加快制定农村资本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在运用农村资本市场之利的同时,也要防范其害,加快制定农村资本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以加强监管,防范农村资本市场因监管无据而致监管真空和“失灵”。加强监管责任的落实,防范因监管不力而致监管无效,造成对经济和社会的损害。 参考文献: 1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J.管理世界,1995,(2):195-201. 2许云霄;麻志明.外部性问题解决的两种方法之比较J.财政研究,2004,(10):4. 3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273.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 58910胡元聪.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分析J.现代法学,2006,(5):130. 131-132. 130131. 132. 6陈军铠.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E/OL. /Article.aspx?Article_no=0000000193,2010-3-1. 7张海燕,凌江怀.实施农村金融保护的理论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9. 11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4. 1214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9. 13刘云龙;刘放鸣.诺斯外部性理论的扩展及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5,(4):33-38. 15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18. 1617邱兆祥;王修华. 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E/OL. /jryw/txt/2010-04/19/content_279500.htm,2010-4-26. 18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19. 19乔海曙.从外部性理论看农村新型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E/OL. /Article/Archive/2008/3/15/103994_2.html,2010-3-29. 20张卫.外部性对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9,(4):72. 21George E. Rejda. 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Fifth edi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5:14-16. 22崔之元.“看不见的手”的范式悖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转引自:徐联初.金融外部性问题与中央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J.武汉金融,2000,(1):13. The incentives of Economic Law in positive externality of Rural financial Based on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finance Hu-yuancong Yang-xiuqing (SWUPL Research center about rural economic system innovation of China,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e has strong positive externality. The positive externality of rural finance is a supporting and promoting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reflects an unbalanced state in interests configuration between the rural financial and other of social,and it is an explicit of unreasonable state in allocation of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incentive positive externality of the rural financial,Economic law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 priority, distinguish different financial nature and need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of the state,with the value goal of the essence fair,economic benefi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nancial,mainly from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financial and formulating the supporting legal system of rural financial to incentive the positive externality of Rural financia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Key words Rural finance;Positive externality;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finance;The incentives of Economic Law - * 胡元聪(1974),男,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杨秀清(1985),男,贵州遵义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外部性问题解决的经济法对策研究(09XJC820013)、重庆市教委软科学研究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KJ090104)、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法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但外部性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利他性”论述,即“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促进社会的利益”,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正外部性。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 2 以贵州省黔南州农村信用社为例,截至2010年4月15日,其共投入458870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而仅2009年用于农业经营资金就达16614万元(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农产品销售、农村服务业等),占全年支农资金72522万元的比例达到22.91%。参见:张建平.贵州黔南农信社投放资金45.9亿,支持新农村建设N/OL. /News/2010421/ruraleconomics/847916176600.shtml.下载于2010516。 3据汇丰清华联合课题组历时3年多调研并于2009年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亲友邻里之间的借贷占农户借贷总数的54.49%,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其消费支出,而从正规金融的借贷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支出,其中从信用社贷款占到了农村借贷总数的35.62%。参见谢卫群. 汇丰清华发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对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八点建议”N/OL. /GB/138654/9468811.html.下载于2010222. 4 如近年各地兴起的农家乐等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无疑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 5 在对某地邮政储蓄2009年14月的调查中显示,该地2009年14月各项存款余额64340万元,其中乡镇居民储蓄存款为62114万元,占存款余额的96.7%;而农户贷款仅210.11万元,只占10.91%;农户联保贷款仅90.60万元,只占4.7%。参见/34713243_d.html。下载于2010319。 6 在农村金融上,表现为农村贷款总额远少于农村存款总额,二者比例极其悬殊。 7 常见的表述有:“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等。 8 当前我国“基尼系数”达0.47,各种社会矛盾积聚,急需发展农村,缩小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和地区差距。印度的“贫民窟”和拉美国家的“拉美化现象”不得不引起反思。可参见李昌麒教授、卢代富教授、岳彩申教授、张怡教授、姜明安教授、周其仁教授、温铁军教授、秦晖教授、于建嵘研究员、李昌平先生、贺雪峰教授、项继权教授等学者的论述。 9 即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群体发展失衡和产业发展失衡。 10 “资金抽水机”现象不仅表现为金融机构将资金抽离农村发展城市、脱离农民需求满足居民信贷,更表现为抽离落后地区发展发达地区和抽离农业而发展非农部门。以湖北省崇阳县为例,2008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3.9亿元,贷款余额7.3亿元,存贷比由2007年的26%下降至22%。大量资金通过存放人民银行或系统内上存,体外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满分必刷】附答案详解
- 个性化保健食品定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功能性乳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产品深加工技术专利布局与保护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试题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高频难、易错点100题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b卷】
- 全球低空经济2025年技术规范与实施白皮书
- 贵阳市202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城市燃气储气罐采购安装与运营维护服务合同范本
- 病房消毒及卫生管理课件
-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录《行测》真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城市管理笔试高频考点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高清版)DZ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
- 星火英语六级词汇大全(带音标)
-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