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组装摄像机与镜头调试方法.doc_第1页
怎样组装摄像机与镜头调试方法.doc_第2页
怎样组装摄像机与镜头调试方法.doc_第3页
怎样组装摄像机与镜头调试方法.doc_第4页
怎样组装摄像机与镜头调试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组装摄像机与镜头调试方法怎样组装摄像机和调试摄像机镜头的方法摄像机的使用很简单,通常只要正确安装镜头、连通信号电缆,接通电源即可工作。但在实际使用中,如果不能正确地安装镜头并调整摄像机及镜头的状态,则可能达不到预期使用效果。以下简要介绍摄像机的正确使用方法。1. 安装镜头:摄像机必须配接镜头才可使用,一般应根据应用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配合适的镜头,如定焦镜头或变焦镜头、手动光圈镜头或自动光圈镜头、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或长焦镜头等。另外还应注意镜头与摄像机的接口,是C型接口还是CS型接口,C型接口和CS型接口镜头的螺纹均为1英寸32牙,直径为1英寸,差别是镜头距CCD靶面的距离不同,C式安装座从基准面到焦点的距离为17.562毫米,比CS式距离CCD靶面多一个专用接圈的长度,CS式距焦点距离为12.5毫米。别小看这一个接圈,如果没有它,镜头与摄像头就不能正常聚焦,图像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在安装镜头前,先看一看摄像头和镜头是不是同一种接口方式,如果不是,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减接圈。有的摄像头不用接圈,而采用后像调节环,调节时,用螺丝刀拧松调节环上的螺丝,转动调节环,此时CCD靶面会相对安装基座向后(前)运动,也起到接圈的作用。安装镜头时,首先去掉摄像机及镜头的保护盖,然后将镜头轻轻旋入摄像机的镜头接口并使之到位。对于自动光圈镜头,还应将镜头的控制线连接到摄像机的自动光圈接口上,对于电动两可变镜头或三可变镜头,只要旋转镜头到位,则暂时不需校正其平衡状态(只有在后焦聚调整完毕后才需要最后校正其平衡状态)。2. 调整镜头光圈与对焦:关闭摄像机上电子快门及逆光补偿等开关,将摄像机对准欲监视的场景,调整镜头的光圈与对焦环,使监视器上的图像最佳。如果是在光照度变化比较大的场合使用摄像机,最好配接自动光圈镜头并将摄像机的电子快门开关(ELC)置于OFF.如果选用了手动光圈则应将摄像机的电子快门开关(ELC)置于ON,并在应用现场最为明亮(环境光照度最大)时,将镜头光圈尽可能开大并仍使图像为最佳(不能使图像过于发白而过载),镜头即调整完毕。装好防护罩并上好支架即可。由于光圈较大,景深范围相对较小,对焦距时应尽可能照顾到整个监视现场的清晰度。当现场照度降低时,电子快门将自动调整为慢速,配合较大的光圈,仍可使图像满意。在以上调整过程中,若不注意在光线明亮时将镜头的光圈尽可能开大,而是关得比较小,则摄像机的电子快门会自动调在低速上,因此仍可以在监视器上形成较好的图像;但当光线变暗时,由于镜头的光圈比较小,而电子快门也已经处于最慢(1/50s)了,此时的成像就可能是昏暗一片了。3. 后焦距的调整后焦距也称背焦距,指的是当安装上标准镜头(标准C/CS接口镜头)时,能使被摄景物的成像恰好成在CCD图像传感器的靶面上,一般摄像机在出厂时,对后焦距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因此,在配接定焦镜头的应用场合,一般都不需要调整摄像机的后焦。在有些应用场合,可能出现当镜头对焦环调整到极限位置时仍不能使图像清晰,此时首先必须确认镜头的接口是否正确。如果确认无误,就需要对摄像机的后焦距进行调整。根据经验,在绝大多数摄像机配接电动变焦镜头的应用场合,往往都需要对摄像机的后焦距进行调整。后焦距调整的步骤如下:a.将镜头正确安装到摄像机上。b.将镜头光圈尽可能开到最大(目的是缩小景深范围,以准确找到成像焦点)。c.通过变焦距调整(Zoom In)将镜头推至望远(Tele)状态,拍摄10m以外的一个物体的特写,再通过调整聚焦(Focus)将特写图像调清晰。d.进行与上一步相反的变焦距调整(Zoom Out)将镜头拉回至广角(Wide)状态,此时画面变为包含上述特写物体的全景图像,但此时不能再作聚焦调整(注意:如果此时的图像变模糊也不能调整聚焦),而是准备下一步的后焦调整。e.将摄像机前端用于固定后焦调节环的内六角螺钉旋松,并旋转后焦调节环(对没有后焦调节环的摄像机则直接旋转镜头而带动其内置的后焦环),直至画面最清晰为止,然后暂时旋紧内六角螺钉。f. 重新推镜头到望远状态,看看刚才拍摄的特写物体是否仍然清晰,如不清晰再重复上述第a、b、c步骤。g.在望远状态下,如果特写物体已经清楚了,旋紧内六角螺钉,将光圈调整到适当的位置。至此,摄像机和镜头就调试完毕。怎样组装摄像机和调试摄像机镜头的方法摄像机的使用很简单,通常只要正确安装镜头、连通信号电缆,接通电源即可工作。但在实际使用中,如果不能正确地安装镜头并调整摄像机及镜头的状态,则可能达不到预期使用效果。以下简要介绍摄像机的正确使用方法。1. 安装镜头:摄像机必须配接镜头才可使用,一般应根据应用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配合适的镜头,如定焦镜头或变焦镜头、手动光圈镜头或自动光圈镜头、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或长焦镜头等。另外还应注意镜头与摄像机的接口,是C型接口还是CS型接口,C型接口和CS型接口镜头的螺纹均为1英寸32牙,直径为1英寸,差别是镜头距CCD靶面的距离不同,C式安装座从基准面到焦点的距离为17.562毫米,比CS式距离CCD靶面多一个专用接圈的长度,CS式距焦点距离为12.5毫米。别小看这一个接圈,如果没有它,镜头与摄像头就不能正常聚焦,图像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在安装镜头前,先看一看摄像头和镜头是不是同一种接口方式,如果不是,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减接圈。有的摄像头不用接圈,而采用后像调节环,调节时,用螺丝刀拧松调节环上的螺丝,转动调节环,此时CCD靶面会相对安装基座向后(前)运动,也起到接圈的作用。安装镜头时,首先去掉摄像机及镜头的保护盖,然后将镜头轻轻旋入摄像机的镜头接口并使之到位。对于自动光圈镜头,还应将镜头的控制线连接到摄像机的自动光圈接口上,对于电动两可变镜头或三可变镜头,只要旋转镜头到位,则暂时不需校正其平衡状态(只有在后焦聚调整完毕后才需要最后校正其平衡状态)。2. 调整镜头光圈与对焦:关闭摄像机上电子快门及逆光补偿等开关,将摄像机对准欲监视的场景,调整镜头的光圈与对焦环,使监视器上的图像最佳。如果是在光照度变化比较大的场合使用摄像机,最好配接自动光圈镜头并将摄像机的电子快门开关(ELC)置于OFF.如果选用了手动光圈则应将摄像机的电子快门开关(ELC)置于ON,并在应用现场最为明亮(环境光照度最大)时,将镜头光圈尽可能开大并仍使图像为最佳(不能使图像过于发白而过载),镜头即调整完毕。装好防护罩并上好支架即可。由于光圈较大,景深范围相对较小,对焦距时应尽可能照顾到整个监视现场的清晰度。当现场照度降低时,电子快门将自动调整为慢速,配合较大的光圈,仍可使图像满意。在以上调整过程中,若不注意在光线明亮时将镜头的光圈尽可能开大,而是关得比较小,则摄像机的电子快门会自动调在低速上,因此仍可以在监视器上形成较好的图像;但当光线变暗时,由于镜头的光圈比较小,而电子快门也已经处于最慢(1/50s)了,此时的成像就可能是昏暗一片了。3. 后焦距的调整后焦距也称背焦距,指的是当安装上标准镜头(标准C/CS接口镜头)时,能使被摄景物的成像恰好成在CCD图像传感器的靶面上,一般摄像机在出厂时,对后焦距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因此,在配接定焦镜头的应用场合,一般都不需要调整摄像机的后焦。在有些应用场合,可能出现当镜头对焦环调整到极限位置时仍不能使图像清晰,此时首先必须确认镜头的接口是否正确。如果确认无误,就需要对摄像机的后焦距进行调整。根据经验,在绝大多数摄像机配接电动变焦镜头的应用场合,往往都需要对摄像机的后焦距进行调整。后焦距调整的步骤如下:a.将镜头正确安装到摄像机上。b.将镜头光圈尽可能开到最大(目的是缩小景深范围,以准确找到成像焦点)。c.通过变焦距调整(Zoom In)将镜头推至望远(Tele)状态,拍摄10m以外的一个物体的特写,再通过调整聚焦(Focus)将特写图像调清晰。d.进行与上一步相反的变焦距调整(Zoom Out)将镜头拉回至广角(Wide)状态,此时画面变为包含上述特写物体的全景图像,但此时不能再作聚焦调整(注意:如果此时的图像变模糊也不能调整聚焦),而是准备下一步的后焦调整。e.将摄像机前端用于固定后焦调节环的内六角螺钉旋松,并旋转后焦调节环(对没有后焦调节环的摄像机则直接旋转镜头而带动其内置的后焦环),直至画面最清晰为止,然后暂时旋紧内六角螺钉。f. 重新推镜头到望远状态,看看刚才拍摄的特写物体是否仍然清晰,如不清晰再重复上述第a、b、c步骤。g.在望远状态下,如果特写物体已经清楚了,旋紧内六角螺钉,将光圈调整到适当的位置。至此,摄像机和镜头就调试完毕。从外到内 从理论到实践 选购红外半球红外线半球摄像机性能稳定,价格优势突出,并且易于室内以及各种环境的安装,可以满足隐蔽性等需求,非常受市场的广泛欢迎,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红外半球呢?考虑的问题就比较多啦,我们慢慢往下看:硬件:外壳,机芯和红外灯质量详见:厂商告诉你红外半球摄像机的猫腻不忽悠此外白平衡,背光补偿功能可保证用户获得清晰的图象,不容忽视哦,对于追求高品质的拍摄效果的用户,这样的因素还是要考虑的。色彩:精挑细选 注意红外摄像机的色彩问题目前市面上有两种红外摄像机1 彩色摄像机切换滤光片,白天阻挡红外线,晚上允许红外线进入,但成本高并且切换机构会导致出现一定的故障率。2 在滤光片上打开一个特定的红外线通道,允许与红外灯波长相同的红外光线进来,这种办法不增加成本,但色彩还原略差。两种红外摄像机都各有优劣,建议您根据价格和产品的品牌保修的因素加以综合考虑。照度:根据拍摄距离选择不同照度标准的红外半球一般来说,照度和距离成反比的,具体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照度(勒克斯)红外半球的拍摄距离0.150米以内0.0150米到100米0.001以上100米以上当然照度越低,能拍摄的距离越远的前提下,摄像机的价格更加高昂,但是红外摄像机指标虚假的情况比较严重,很多厂家,人为地提高信号强度,灵敏度不错,但信噪比很差,导致夜间图像“雪花点”很多很大,很多时候,性噪比是考验红外摄像机品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距离:红外半球摄像机距离的问题不同档次的摄像机、镜头之间的匹配,对于同一盏红外灯发出的光线感应度可能相差许多倍,可视距离也可相差很多。所以说,把某一盏红外灯具体地定为是多少米的说法是不甚科学。一盏红外灯的作用距离,只能与确定品质的摄像机和镜头共同匹配才能确定其作用距离。还有,因为应用的环境不同,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最好留有一定余量。相对孔径决定了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孔径为F1.0的镜头通光量是相对孔径F2.0的镜头通光量四倍。同样的红外半球摄像机、红外灯,分别搭配上述两种镜头,红外作用距离可相差一倍。大孔径镜头在红外监控方面,比常规普通镜头好四到十倍,按理说应该成为红外半球摄像机的必须配套产品。但由于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绝大多数红外产品制造商不具备供货能力。鸡毛蒜皮:防水除霜寿命问题对于具体的红外半球,大功率恒流电源供电,内部循环散热设计能保证红外灯较长的寿命;波长较可以,严格降低红暴现象,如果具备电子除霜电路,可以有效的控制机体内的饱和水蒸气浓度,做到了自动除雾除霜,配置了隐形雨刷更好,使得视窗玻璃具有排斥水、灰尘、雪花的功能。此外半球摄像机的密封性能很重要,要担当起防水防尘的功能。厂商告诉你红外半球摄像机的猫腻不忽60元,100元,200元的红外半球摄像机,听起来多么诱惑人的价格!一想到有这么便宜的摄像机,还具有“红外”拍摄功能,您是不是也开始手痒了呢?但是笔者要提请各位选购红外半球摄像机的用户注意了,“便宜”不一定有好货啊!红外半球在安防监控摄像机中最为常见,而且大部分的监控摄像机经销商和用户在选购红外半球时都陷入了价格战,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倾向于购买更加便宜的红外半球,而盲目追求价格优势,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达不到所需监控效果。众所周知,红外半球都由护罩,内置单板式摄像机和红外灯组成,安防业内人士来自亿伯尔的朱先生告诉笔者,在选购红外半球时,应当从多个因素考虑,不能单纯地以为价格便宜,可以红外照明就可以了,其中大有学问。外壳材质待推敲 真假难辨首先我们看半球的外壳,有塑料质地的,合金的,铝的,金属的,合成材料的等等,有的甚至宣称是防水防爆。不同的厂商会选择不同材质的产品外壳,作为厂商,当然是最求最低成本和高额的利润了,在产品外壳中大有文章可做,所以消费者在选择半球产品时一定要搞清楚产品外壳的材质情况,以免上当受骗。答案:这是亿伯尔的高清红外防爆海螺摄像机 金属外壳材质 防爆性能优良打名牌CCD品牌旗号 CCD加工制造偷工减料区别红外半球质量的关键之处,在于半球机的感光设备CCD的质量。不同厂家的研发力量是不一样的,CCD感光的像素点越多拍摄的图像一般来说会更加清晰,但是多的像素点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而随着监控摄像机的小作坊式生产,商家在生产中偷工减料就不可避免了,这就需要用户在购买前就对厂商的产品和资质进行深入了解,并且最好在决定购买前加以试用。答案:这是亿伯尔红外半球YBC-4952H 双CCD ,夜视效果一流红外灯猫腻多多 国产进口质量悬殊红外灯作监控摄像机一个最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夜视可视效果最终都是取决于红外灯的品质。好的红外线半球摄像机选择日本原装进口或者台湾鼎元红外灯芯,光电转换效率高.发热量低、亮度高、寿命长不易衰竭。不良厂家常常会采用价格非常便宜的国产灯来充数,而在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任何差异,大大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好的红外灯器件需要20元以上不等,而差的可能只有3、4块成本,无疑不良厂家的利润是相当惊人的。答案:这是亿伯尔红外半球YBC-4321H 0照度下仍可正常工作 可拍摄15米 红外灯采用日本进口原装产品混淆日夜型和红外半球概念 大赚差价日夜两用型摄像机也可在低照度环境下工作,但与货真价实的红外摄像机原理千差万别,其实很多商家都是在CCD前加上红外滤光片,就号称其摄像机具备了红外摄像机的能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日夜型摄像机仍然需要可见光才可以拍摄到图像,强调的是对光线的灵敏程度,红外摄像机强调的是光谱上光线的感应宽度,是完全不同的。说到这儿您是不是倒抽一口凉气呢,在选购红外半球时啊,千万要瞪大双眼,坚决不能上了不良厂商的当,千万别被价格给“忽悠”了。摄像机的护罩分类及选择摄像机的护罩:主要的作用是保护摄像机和镜头,因安装方式和适用范围不同有多种选择;防护罩用于保护摄像机和镜头工作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还可以防止人为破坏。一般分为通用型和特殊用途型,又可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两种。护罩的安装相对比较简单,合适的选型是关键,室外安装注意密封的同时考虑散热。防护罩用于保护摄像机和镜头,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选择防护罩时应注意:1)根据安装位置,正确选用室内或室外防护罩。室内防护罩主要作用是防尘,而室外防护罩除防尘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保护摄像机在各种恶劣自然环境(如雨、雪、低温、高温等)下正常工作。因而,室外全天侯防护罩不仅具有更严格的密封结构,还具有雨刷、喷淋、升温和降温等多种功能。由此决定了室外防护罩的价格远高于室内防护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部分地区四季温度变化不大,均在摄像机的工作温度内,这样可选用不带恒温功能的普通室外防护罩,以减少成本。2)选用相应尺寸的防护罩。防护罩尺寸应大于摄像机和镜头尺寸之和,否则,摄像机和镜头无法装入。3)如选用带恒温功能的防护罩,应考虑给防护罩的供电问题;选用带雨刷功能的防护罩,如果有解码器,可通过解码器控制,如果没有解码器,应考虑添加继电器来控制。通用型防护罩:按照安装环境划分可以分为室内防护罩和室外防护罩1.室内防护罩室内防护罩必须能够保护摄像机和镜头,使其免受灰尘、杂质和腐蚀性气体的污染,同时要能够配合安装地点达到防破坏的目的。室内防护罩一般使用涂漆或经氧化处理的铝材、涂漆钢材或塑料制成,如果使用塑料,应当使用耐火型或阻燃型。防护罩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安装界面必须牢固,视窗应该是清晰透明的安全玻璃或塑料(聚碳酸酯)。电气连接口的设计位置应该便于安装和维护2.室外防护罩摄像机工作温度为-545,而最合适的温度是030,否则会影响图像质量,甚至损坏摄像机。因此室外防护罩要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如风、雨、雪、霜、低温、曝晒、沙尘等。室外防护罩会因使用地点的不同配置如遮阳罩、内装/外装风扇、加热器/除霜器、雨刷器、清洗器等辅助设备。首先,室外防护罩密封性要高,以避免雨水进入。同时进线口要开在防护罩的下方,避免雨水顺线缆倒流入防护罩。在防护罩前方还应安装雨刷,以便及时清理所积雨水和污垢,使摄像机能通过玻璃,摄取清晰的图像。罩前或玻璃上除霜器,在视窗积霜、积雪时将其融化。其次,防护罩内应装有加热器,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进行加热,提升防护罩内部温度,确保摄像机/镜头正常工作;内装或外装风扇可以使防护罩内空气流通,降低防护罩内的温度;室外型防护罩的辅助设备控制功能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像加热器/除霜器、风扇都是由防护罩内部的温度传感器自动启动或关闭的,而像雨刷器、清洗器等动作是由控制人员通过对控制设备的操作来实现的。室外防护罩一般使用铝材、带涂层的钢材、不锈钢或可以使用在室外环境的塑料制造。制造材料必须能够耐受紫外线的照射,否则回很快出现裂纹、褪色、强度降低等老化现象。在需要防护罩耐用、具有高安全度、可抵抗人为破坏的环境中应该使用不锈钢防护罩;经过适当处理的铝防护罩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防护罩,处理方法有三种:聚氨酯烤漆、阳极氧化、阳极氧化加涂漆。在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不应该选择铝制或钢制互助;在盐雾环境中应使用不锈钢或特殊塑料制成的防护罩。另外为增加防护罩的安全性能,防止人为破坏,很多防护罩上还装有防拆开关,一旦防护罩被打开将发出报警信号。按照形状划分,一般可分为枪式防护罩、球型防护罩和坡型防护罩等。1.枪式防护罩枪式防护罩是监控系统最为常见的防护罩,成本低、结实耐用、尺寸多样、样式美观。室内型枪式防护罩不需要进行特殊的防锈处理,一般使用涂漆或阳极氧化处理的铝材、钢材或高抗冲塑料,如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ABS)或聚碳酸酯等材料。枪式防护罩的开启结构有顶盖拆卸式、前后盖拆开式、滑道抽出式、顶盖撑杆式、顶盖滑动式等,各种结构方式都是以安装、检修、维护方便为目的。、2.球型防护罩球型防护罩有半球型和全球型两种,一般室外应用大多采用全球型球罩,室内应用中则会根据现场环境选择半球或全球型防护罩。全球型防护罩一般使用支架悬吊式或吸顶式安装,半球型防护罩最常见的是吸顶式和天花板嵌入式安装。能够为球罩内镜头提供场景光线的塑料球罩有三种:透明、镀膜(镀有半透明的铝或铬)和茶色。在球罩只作为保护摄像机、镜头而不需要隐蔽摄像机的监视方向时,常采用透明球罩。透明球罩的光线损失最小(10%到15%)。如果希望隐藏摄像机的监视方向,以获得附加的安全效果,就需要选用镀膜或茶色球罩。光线通过镀膜球罩后回衰减约两个f-stop(约相当于衰减75%),茶色球罩相对来说效果较好,光线衰减只有约1个f-stop,约50%。与枪式防护罩视窗使用的平面塑料或玻璃的出色光学质量和透光性能不同,所有球罩都会给图像带来一定程度的光学失真,高质量的球型防护罩的光学失真很小。摄像机的轴线必须与球罩相交点的外切平面垂直,这样失真至少是均匀的,最主要的影响是镜头的焦距产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是不易察觉或者不令人生厌,否则图像会出现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拉伸,尤其在球罩内装有云台是摄像机经常转动时,图像的失真就很容易被发现。因此,光学失真是检验球罩的重要指标。室外型的球罩也和枪式防护罩相似,除了密封防护等级要满足室外环境使用外,内部装有风扇、加热器等装置以补偿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由于球罩不能像枪式防护罩那样安装雨刷器,因此一般都配有如防雨檐或其它类似的装置,以防止过多雨水经下球罩滴落,形成水渍,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遮阳效果。3.坡型防护罩坡型防护罩采用吸顶嵌入式安装,防护罩的后半部分隐藏在天花板内,外面只暴露前面窗口部分,比较便于隐蔽,由于俯仰角度不能调整,因此使用环境有限,适合楼道走廊使用。有时,摄像机必须安装在高度恶劣的环境下,不仅要像通用室外防护罩一样具有高度密封、耐高寒、耐酷热、抗风沙、防雨雪等特点,还要防砸、抗冲击、防腐蚀,甚至需要在易爆环境下使用,因此必须使用具有高安全度的特殊防护罩。(一)高安全度防护罩这种防护罩一般也称作铠装防护罩,这种防护罩适合安装在监狱或其它容易遭到破坏的场所,是由0.134英寸厚的10号焊接钢制成,窗口材料为1/2英寸厚、经过抗磨损处理的聚碳酸酯。防护罩可经受铁锤、石块或某些枪弹的冲击而不会遭到洞穿或开裂。机壳以大号机械锁封闭,不宜被拆。(二)高防尘防护罩高防尘防护罩与通用防护罩类似,不同的是这种防护罩与外界完全隔绝,可以在多沙和多灰尘的环境使用,如果使用不锈钢材料还可以用于腐蚀性的环境中。视窗材料是回火玻璃,可提供最大的安全性、耐腐蚀和耐磨损性。为避免罩内温度过高,常配有遮阳罩和风扇,也可以通过经过过滤的外部压缩空气源来维持罩内温度。(三)防爆防护罩防爆防护罩与防爆云台的防爆要求相同,也必须符合防爆和防粉尘爆炸电器设备的安全规定。所用材料与云台相同,通常为厚壁全铝结构或不锈钢结构。防爆防护罩的直径一般为6”、8”、10”等,引入线借口都配有防爆密封件。(四)高温防护罩高温防护罩是指摄像机应用在大于40,靠自然对流和辐射换热不能达到正常工作温度的环境时,保护摄像机、镜头正常工作的防护罩。对于高温环境,防护罩应采取特殊的冷却降温手段。常见的冷却系统有风冷系统、水冷系统,还有涡旋致冷、氟利昂、氨致冷等方式。风冷系统仍然使用的是空气流动冷却原理,采用强迫通风的方式将冷却剂(净化空气)送入防护罩或防护罩隔层中,将防护罩内热量带出,达到冷却目的。强迫通风冷却系统有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两种。在环境温度大于80(如加热炉、炼钢炉等)靠强迫风冷已无法控制温升时,可采用强迫水冷系统。水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均比空气要大,因此与风冷相比,大大减少了有关换热环节的热阻,提高了换热效率。防护罩含有内建的水夹套,可以有效地将摄像机和镜头与外界环境隔离。根据用途的不同,材料可以是铝材或者不锈钢。防护罩内部装有风扇,使罩内空气往复循环,以提高热传递效率。强迫水冷系统有两种基本型式,一种是水冷防尘型,其结构较为简单,不带报警装置和空气滤清系统,镜头可使用定焦或变焦镜头,用于80的环境。另外一种是炉内高温型,可用于温度高达1600的环境,其结构较为复杂,整个系统有报警、空气滤清系统、维修快门和高温自动退出系统。摄像机单板机与双板机的区别经常听到厂家在销售摄像机时,总是强调双板机要比单板机质量好啦,技术含量高啦等等。对于工程经销商及用户来说,谁会花时间去深入研究它呢?哪到底单板机和双板机有什么区别呢?真的质量好、技术含量高吗?这里我们就论一论。单板或双板,站在厂家的角度来看,能用单板搞定为什么要用双板?单板生产只需一片电路板再加上两面的SMD加工,而双板生产需二片电路板再加上四面SMD加工,还需连接线,成本肯定是增加不少了。这里所说的单板和双板是指摄像机前端主板部份,xxx机后面那块板叫做后尾板或控制板,主要是放视频接头、电源接头、功能开关及自动光圈电路。我们主要来检讨一下那些电子零件要放在主板上,首先就是CCD、D.S.P、CDS/AGC、V-DRIVER这四颗零件,行业里称它们为“套片”。还有就是电源电路、输出电路等零件了。这些零件如果是采用SHARP方案,放在一片 32 X 32 mm大小的板子上是没问题的,所以常常看到的SHARP摄像机板子都是32 X 32mm的。但是如果是SONY机的就有些难度了,因为SONY机还得加上一颗EVR(88347,电子式可变电阻),想要放在32 X 32mm的单板上,除非厂家的技术高超(真的没几家能做到),否则就得偷料了,至于如何偷料?这里先不说了。所以我们看到的SONY机的板大多是38 X 38mm或42 X 42mm。如果是32 X 32mm大部份摄像机的质量就令人担忧了。上面所说的单板,功能上已包括视频输出、背光补偿、白平衡、AGC等足够的功能。如果谁还想把自动光圈电路放上去的话,那32 X 32mm的板肯定是放不下的,几乎厂家都是把它搬到后尾板上去,所以基本上单板就够了,但是问题出来了:1、噪讯:噪讯绝大部份由电源及板上的布线产生的,板上的零件越密集,噪讯当然就越难处理,所以技术不成熟的厂家干脆就用多片板设计,线拉宽一点,当然就好做多了。2、方案:SONY机有些方案,如果要加屏幕菜单,就得加片板子,还有如果是宽动态(SONY SS-2方案),光是零件一片板就放不上去,再来还有过热的问题需解决,例如SONY 520线HQ1方案,如果搞在一片板子上,因为主芯片本身就很热(有60多度),芯片的背面刚好就是CCD,很容易就会把CCD热坏掉。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就不能用单板设计了。3、功能:如果要加电源同步(SONY SS-1 2163方案),一片板肯定是放不下去了,同时还得加上一块电源板子来产生同步讯号给电源同步线路用。如果是这样装完整台机子就很壮观了:二块主板,一块后板,一块开关电源板,整个机壳里装的满满的,而且机壳大大的,有些人一看这么复杂的结构,感觉很高科技的。结论:1、正常功能的一台摄像机,一片板子就够了,二片板的话也不一定品质就高,但可以肯定的是成本一定高。2、加了一堆功能的,如电源同步、O.S.D、宽动态、520线(目前还没有资料依据).如果只是单板,除非技术了得,否则品质堪虞。3、应用中需不需要这些附加功能,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红外夜视监控的三大技术八项问题红外夜视到底能做到多远? 技术到家的话,100米以上的红外夜视系统并不是什么难事。技术到家,指的是必须同时精通红外灯技术,红外感应摄像机技术和红外感应镜头技术,三者缺一不可。 视频监控的发展方向在于室外,室外监控的发展方向在于夜视,夜视的发展方向在于红外技术,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红外夜视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一些先进技术令国外同行望尘莫及。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大量劣质产品泛滥市场,影响了人们对红外夜视产品的信任。另外,还有一些当年很领先的企业,因为死抱暴利不放、技术上固步自封,很快就被市场抛弃的现象存在,值得令人深思。 本文涉及到了红外夜视监控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和疑难解惑,借此机会与广大读者和工程商做一个沟通,同时希望能为工程商和用户对红外夜视监控的进一步认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红外夜视监控的三大技术八项问题 纵览天南海北,这么多的红外灯制造商信誓旦旦地标称自己的红外灯照射距离是100米或200米等等,还发明了“足米”这一名词,从而误导工程商好像红外灯真的有固定照射距离。而不管厂家如何宣传,工程商就是不信并认为标称100米的红外灯能勉强用到50米就不错了。很多负责任的工程商,更是买了无数的红外灯也达不到用户的要求,真是有苦难言。 那么,红外灯真的有固定照射距离吗?红外夜视监控就只涉及红外灯技术吗?无数的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就任何红外灯本身来说,绝对不存在固定的照射距离,任何孤立地标注红外灯照射距离的做法,都是很不科学的。也有还算专业的人士和厂家,朦胧地意识到红外灯要想达到理想的照射效果,需要优秀的摄像机和性能出色的红外镜头。而最经常听到的说法是,需要0.001Lux以上的红外感应摄像机,最好是黑白的;需要某种特别的红外镜头,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问题是,任何一个从事专业光学研究和制造的工作者都知道,这些所谓的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镜头,真的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红外透过率是比较困难的。 而本文将从红外夜视监控系统中常见的几大问题入手,针对目前广大用户在使用该类产品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展开视角独到的剖析,一定会为广大工程商对红外夜视监控的进一步认知带去有价值的参考。红暴问题 有些厂家把能不能制造出无红暴红外灯当做一个技术问题来宣传,好像有红暴就是低技术,无红暴就是高技术。其实,有无红暴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波长超过700nm的光线叫做红外线,900nm以上的红外线基本无红暴,波长越短,红暴越强,红外线感应度也越高。现在市场上有两种主流红外灯,一种是有轻微红暴的,波长在850nm左右,一种是无红暴的,波长在940nm左右。同一款摄像机,在850nm波长的感应度,比在940nm波长的感应度好到10倍。所以850nm这种有轻微红暴的红外灯拥有更高的效率,应当做为红外夜视监控的首选项。寿命问题 摄像机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红外灯的寿命是否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红外灯的制造原理。目前红外灯主要有三种制造模式:1、卤素灯,2、多芯片LED,3、单芯片LED。卤素灯是一个较传统的技术,能耗高,发热量大,使用寿命较短,因其使用效率低下,估计会逐步地淡出市场。 多芯片LE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包含4到8颗芯片;另外一种是阵列式发光片,含有10到30颗芯片。为什么做多芯片呢?一些来自厂家的理论是:红外灯照射距离不够是因为能量不够,更多的芯片集合在一起,当然能量就大,想当然地认为照射距离更远。固然,更远的距离需要更大的能量,但并不是红外灯发出了多少红外光,摄像机就能接收多少红外光。 多芯片LED因其结构上的固有缺点没有发光焦点,发光光学系统不合理,有用光效率也比较低(当然,比卤素灯强几倍),其优点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比如阵列式LED,电流高达1000mA以上,基本只是一分钱硬币大小,散热就成为一个问题。可LED最怕的就是高热啊,不坏才怪呢。同时,多芯片LED的生产要求非常严格,每颗芯片都不能有性能上的一点差异,否则一颗芯片坏掉的话整机就全部完了。总体而言,相对于单芯片LED而言,多芯片LED的寿命是远远不够的。 单芯片LED生产工艺简单,品质容易保证、发热量低、发光光学系统合理,是做红外灯理想的器件,理论上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单芯片LED灯的寿命都很好呢? 事实上,远不是这么回事。这里面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LED芯片级别很低,杂质超标;有的生产工艺不过关,有漏电现象;有的超功率使用,额定20mA,却使用50mA以上;有的没有保护电路,或电路设计不合理,这些都会导致单芯片LED红外灯快速坏掉。 要想保证红外灯的寿命,首先要选用高等级的LED芯片。高等级芯片功率大、一致性好、发光效率高、发热量很小,一颗高等级LED比普通LED的品质好10倍,当然价格也非常昂贵。其次,光学系统设计要合理、发光要均匀、利用率要高、散热要快。第三,要严格控制工作电压。LED对电压非常敏感,电压稍高LED管芯就会烧掉;而电压略低则发光量又会大大降低。最好匹配高质量的开关电源,交流输入电压最好从170伏到270伏电压都能做到较好的稳压,以适合恶劣的供电环境。第四,输入电源线最好选用抗高低温、超柔软抗弯曲的。有一个厂家生产的红外灯,输入电源线可在低温零下60度、高温零上250度正常使用,零下四、五十度线缆仍像丝绸一般柔软,这样的产品才值得信赖。角度的问题 红外灯是不是视角越大越好?不论是制造商还是工程商想当然地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红外灯发射视角越大,选用镜头的余地也就越大,选择广角镜头不会出现“手电筒”现象。所以说,大家都拼命地说自己的红外灯的视角是如何之大。这种好像很有道理的说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首先,使用大视角度的红外灯配合小视角度的镜头,存在光的浪费现象。比如,一盏红外灯,发光角度是80度(相当于f3.5mm镜头的角度),如果配合f35mm的镜头,那么会有相当部分的光是在镜头视场以外,也就是说部分红外光都浪费了。一般情况下,红外灯的视角要与镜头的视角相一致,效果是最佳的。比如长春佶达的红外灯,灯的发射角度是用镜头的焦距来表示的。其SK-4.2W-16红外灯,含义是这样的:“-4.2W”表示该灯的额定功率是4.2瓦;“-16”表示该灯的发射角度与f16mm的镜头角度一致,两者是可以配套的。其红外灯按角度分类,目前包括“-4”、“-8”、“-16”、“-35”四个系列,可以和市场上的常用镜头配套。 其次,并不是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越大,画面效果就越好。有的场合如果红外灯角度过大,还会影响成像。比如走廊,因其“狭长”的特点,如果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过大,则近处边缘的成像就会太亮,形成“光幕”现象;远处中心反而看不见,只有一片发白现象。所以,走廊的红外灯应该是镜头角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第三,可以利用“接灯”技术,两个窄角红外灯搭配并调整位置,可以达到广角灯的效果,做到了既望远又广角。在同样功率条件下,“接灯”技术可以成倍提高作用距离。 总体而言,红外灯的发射角度的问题既是选择问题也是技术问题。不同焦距的镜头应选择相适应发射角度的红外灯,红外灯的发射角度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不应该大于镜头的视角,而在狭长环境中的应用,就该选用比镜头视角更小乃至三分之一的红外灯。窄视角红外灯通过搭配,可以得到理想的广角效果,效果更佳、成本更低。通光量的问题 相对孔径决定了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孔径为F1.0的镜头通光量是相对孔径F2.0的镜头通光量四倍。同样的摄像机、红外灯,分别搭配上述两种镜头,红外作用距离可相差一倍。 大孔径镜头在红外监控方面,比常规普通镜头好四到十倍,按理说应该成为红外夜视监控的必须配套产品。但由于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绝大多数红外产品制造商不具备供货能力。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市场上大量充斥虚标F值的镜头,尤其是变焦镜头,只标短焦不标长焦因而误导工程商,致使用户根本无法辨清谁家卖的是真货,谁家以次充好。建议用户要到专业大型厂家购买镜头。焦点偏移的问题 可见光与红外光由于波长不同,成像焦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导致在白天可见光条件下图像清晰,而夜间红外光条件下模糊,或者夜间红外光条件下图像清晰,白天可见光条件下图像模糊。可以用三个办法解决。第一,采用自动聚焦一体化摄像机;第二,采用IR专用焦点不偏移镜头;第三,采用专业的调整工具,在现有镜头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不偏移。色彩问题 所有的黑白摄像机都是感应红外光的。红外光线在可见光条件下对于彩色摄像机来讲是一种杂光,会降低彩色摄像机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彩色摄像机的滤光片就是阻止红外线参与成像。要想使彩色摄像机感应红外线现在有两个做法,第一,切换滤光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挡住红外线进入;在无可见光的条件下移开滤光片,让红外线进入,这种方案得到的图像质量好,但成本高并且切换机构会导致出现一定的故障率。第二,在滤光片上打开一个特定的红外线通道,允许与红外灯波长相同的红外光线进来,这种办法不增加成本,但色彩还原略差。灵敏度的问题 摄像机灵敏度是红外夜视监控的核心部分。灵敏度越好,对红外线的感应能力也越强。当然,灵敏度越好的摄像机价格也越昂贵。一般来讲,50米以内的红外夜视系统,选用0.1勒克斯的摄像机就比较好;50米到100米范围的夜视系统应该选用0.01勒克斯的摄像机;100米以上的夜视系统应选用0.001勒克斯以上的摄像机。当然,随着灵敏度提高,摄像机的价格会有较大的递增。 当然,和其它许多产品一样,摄像机虚标指标的现象特别严重。我曾拿过一款0.1勒克斯摄像机和一款标称0.0001勒克斯的摄像机作对比,后者竟不如前者。更多的摄像机厂家,人为地提高信号强度,灵敏度是很不错,但信噪比很差,导致夜间图像“雪花点”很多很大。距离的问题 一百个人做红外产品就会有一百个红外夜视距离的标准。我看还是应该以客户的应用效果为标准。客户的标准是什么?是看清人!什么“可视距离”、“发现距离”,这些不确定的说法都是含混不清的。不同档次的摄像机、镜头之间的匹配,对于同一盏红外灯发出的光线感应度可能相差许多倍,可视距离也可相差很多。所以说,把某一盏红外灯具体地定为是多少米的说法是不甚科学。一盏红外灯的作用距离,只能与确定品质的摄像机和镜头共同匹配才能确定其作用距离。还有,因为应用的环境不同,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最好留有一定余量。监控产品几种术语的解释1.像素: 在PAL制,有752(H)x582(V),也就是所谓44万画素,及500(H)x582(V)也就是所谓25万画素,在NTSC制,有768(H)x494(V),也就是所谓38万画素,及510(H)x492(V)也就是所谓25万画素,44万画素,就叫高解,25万就叫低解,普解或中解.以上讲的画素是指”有效画素 2.最低照度: 最简单的定义:在暗房内,摄像机对着被测物,然后把灯光慢慢调暗,直到显示器上快要看不清楚被测物为止,这时量光线的照度,就是最低照度. 5.讯噪比: 任何电路只要通电后都会产生噪讯,包括元件及线路本身所产生的,当然噪讯越小,画面看起来会越干净,我们用视频讯号跟噪讯的比值来表示,那当然越大越好,数学式是20log(V2/V1),V2指视频讯号,V1指噪讯大小,单位是”dB” 3.电子快门: 为了让影像亮度正确,我们必须正确控制摄像机的入光量,要调整入光量要从镜头的光圈及像机的快门着手,一般我们用手动镜头时,光圈调固定就不动了,如果这时遇到强光怎办?很简单,在CCD还没过曝前,D.S.P就赶紧把CCD上的讯号”扫”下来吧,也就是光线强时抓快些,光线弱时抓慢些,抓一次相当于我门用单反相机时”喀嗏”一声,单反像机是机械式快门,我们这是电子式,所以叫”电子快门” 跟据D.S.P规格书,电子快门速度在PAL制时是1/50秒到十万分之一秒,所以大家就这样标了,实际应用上如果机子调校不良,是达不到十万分之一的,如果机子在太阳下看起来像蒙层细白裟,不是很清楚,那八成是快门速度不够. 还有如果用自动光圈镜头,那入光量就由镜头光圈来控制了,这时后机子本身快门速度就定在1/50秒 4.Gamma补偿: 什么是Gamma?简单解释,CRT管子是跟据电子束打在屏幕上的强度来决定产生的亮度,打的越强就越亮,但不是1:1的,也就是说,在很强的时后并不会成比例的那么亮,这是CRT管的特性,因此视频输出就得在高亮度时做些刻意的增强,这就叫Gamma补偿,个补偿曲线叫0.45,只要给DSP下个指令就好了,一点技术都没有,有的机子会加个开关,让你选择0.45或1,1的补偿曲线是1:1的,在某些强光环境下还蛮好用的(是强光下,非逆光下) 5.背光补偿: 什么是背光补偿,这又跟快门速度有关了,举个例子,当一部摄像机装在ATM上,对着大街,在大太阳下,环境很亮,所以机子快门速度当然是很快的,才不会过曝,这时如果有人来提款,脸对着镜头,由于目前机子采全面测光,基本上受环境影响,整体还是很亮,在高速快门下,人脸的曝光量不足,就显的黑黑的,这就是摄影学上面所说的”背光”,就是:背面有强光,导致主体曝光不足而变黑. 所以问题就出在全面曝光上,假使我们只取一部份划面来测光,比如说中间,那人脸在划面中间,这时DSP会测到曝光不足,便会放慢快门速度,这时人脸就清楚了,但是因为快门速度慢了,导致背景(街上)反而过曝而白茫茫一片. 所以,背光补偿就是根据特定的测光区域,调整电子快门(或自动光圈),使得测光区域内的曝光值正常,不在测光区域内的就不管了,测光区域由DSP参数设定,一般是取中间1/9处,或加上下方1/3处成凸字型. 6.同步系统: 分内同步,外同步及电源同步. 电源同步, 说来话长,简单的说,就是使每一支摄像机丢图场出来的时间点要一致,好比对伍行进时,虽然每人速度一样,但如果没有人在旁吹哨或喊口令的话,脚步是不会一致的,这个功用是用在矩阵切换时,画面不会抖一下再恢复正常,否则管理员眼睛不花掉了,要实现电源同步就须加电源同步电路,再加个开关电源,从交流电中取同步讯号(电源是50周固定的)来当同步的依据. 另外在NTSC系统中,因D.S.P里的振荡频率无法跟市电60周一致,在灯光下会有色滚现像,尤其是SONY2163方案更严重,这时就得加电源同步来解决,强制让D.S.P的频率与灯光一致. 还有我们所用的AC电源有三相,彼此差120度,如果电源同步的机子若接在不同相位电源上,会有相位差导致无法彼此同步,所以还需有一个调相旋钮,将彼此触发相位调到一致. 外同步 就是交由外步来触发丢出画面,这功能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内同步 就是自己每秒输出25张画面,不管别人了 7.AGC 就是电子自动增益,是摄像机基本功能,有人为了让画面看来亮些,刻意调的很高,这样在低照度时很容易就白茫茫一片了,所以有人干脆就在这搞个开关,要高要低,自己来吧 8.自动光圈: 也就是可接的自动光圈镜头的型式,目前有两种:视频驱动(Video)及直接驱动(D.C)两种,因为直驱方式还得加个小电路,有些廉价机干脆就拿掉了,赌你花不起钱买DC自动光圈镜头. 视频输出: 标准是1Vpp,也就是1伏特(峰值对峰值),标都是这样标,但常有厂家为求看起来”亮”一点,故意增加讯问号强度,在接DVR及配线时会引起一些困扰. 消耗功率: 一般机子在12V时,大致都在90-130毫安之间 电源: 分12VDC,24VAC,220VAC三种,通常24VAC还兼容12VDC红外线一体机技术大汇总CCD为什么能看到红外线?CCD本来就能看到红外线! 它本来就对红外光有感应,不信,拿支黑白摄像机,关掉电灯,拿个红外灯一照,影像不就出来了!那彩色CCD为什么看不到红外线? 事实上,彩色CCD也看的到红外线, 就是因为它能感应到红外线,会干扰到D.S.P (影像处理主芯片)的运算,导致”偏色”,因此,得想个办法,让它不能接收红外线,方法就是:让CCD戴上”太阳眼镜”,只是人戴的太阳眼镜是隔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