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年第6期青 海 社 会 科 学2004年11月 No 6 2004 Q inghai Social SciencesNovember 2004 明清时期青海科举人物 时空分布及其原因 贾 伟 李臣玲 摘要 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青海科举人物以及官吏数量的统计分析 探讨了青海科举人物与官吏 籍贯的时空分布特点 并讨论了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青海 科举人物 时空分布 原因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2338 2004 06 0104 05 以明清时期科举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佳作 时有发表 如陈正祥的 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 吴 培玉的 我国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流向 缪进鸿的 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 陈国 生的 明史 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 范金明的 明清江南进士数量 地域分布及 其特色分析 刘海峰的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沈登苗的 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 其相互关系 等等 精辟地论述了人才的各个方面 但是他们的研究多着眼于全国范围或文化繁荣 科 举人物集中的地区 而对于文化相对落后的青海 只是略有涉及 至今没有人系统研究过 在西部大开 发的今天 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以史为镜 可以知得失 通过对历史上人才的研究 于今而言 具有强烈现实意义 一 科举人物的界定 在封建社会里 自隋 始建进士科 以来 科举人物便成为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主力军 各地的 科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地文化水准与特点 因此科举人物数量的多少不仅反映了封建王朝 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 而且也构成了该王朝的社会中坚 通过研究当时科举人物的时空分布 分析其 结构 可以看出封建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致轮廓 也可以触摸到人才发展的脉络 因此本文涉及的 主要是明清时期名见经传的科举人物 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本省内科举人物 以进士 举人 贡生等为 主 二是省外科举人物 以任职青海的官吏为主 明清时期官吏基本都是科举出身 虽籍贯不在青海 但是由于他们身处要职 职掌一方行政 他们的一举一动 皆对青海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 本省科举人物数据统计和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 明清两朝青海科举人物共有432人 其时空分布情况见表1 表2 表3 从表2中可以清楚显现出明清时期青海科举人物发展之脉络 其数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从历史 发展角度看 青海科举人物出现的高峰在清末 不过这个迹象在清中叶乾隆帝时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青海科举人物分布形成了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 时空上 科举人物分布极不均衡 就全省而言 科举人物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湟地区 究其 原因 一方面河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土壤肥沃 气候温暖湿润 河水中流 灌溉便利 交通发达 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 自古以来河湟地区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历代中央王朝对青 海的开发就一直以河湟地区为中心 所以河湟地区的开发较早 经济文化自然发达 文化启迪较其它 401 1995 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表1 明清青海各地进士 举人 贡生统计表 类 别 地 区 西宁大通碾伯循化贵德丹噶尔厅总计 进士191121 举人76416711114 贡生1796234148297 总计274665122118432 注 此表据 西宁志 西宁府新志 西宁府续志 大通县志 碾伯所志 甘 肃通志稿 等资料统计而成 表2 明清青海进士 举人统计表 进士 名 举人 名 文武文武 总计备 注 明代223411碾伯土人武进士1名 康熙11158碾伯土人武进士1名 雍正22 乾隆2273243 嘉庆1337 咸丰1124 道光361221循化进士1名 为河州人 同治1113 光绪518326 不详1010不详者时间均在乾隆以后 注 此表据 西宁志 西宁府新志 西宁府续志 大通县志 碾伯所志 甘肃通志稿 等资料统计 而成 表3 青海科举人物密度统计表 府 县 数 量 科举人物数量 人 辖区面积 万km 2 密度 人 万km 2 青海全省432721125199 西宁府432216004166113 西宁县 城 27401335817191 大通6601309213159 碾伯510173469148 循化厅2201606736126 贵德厅1101455724114 丹噶尔厅8011650 注 明清时期青海行政建制归属不同行政单位并且擅变明显 此外 明清时各县的面积没有记载 因此 本表不以明清行政区划为准 而将明清时期的建制全部换成现在的建制和面积 西宁县包括现在的西宁市区和湟中 平安 互助等县 碾伯县包括现在的乐都 民和 化隆三县 清代贵德厅和循化厅的交界处在今天的尖扎县 尖扎县分属两县 因此现将尖扎县的面积平分于 循化和贵德 循化包括现在的循化 同仁及尖扎县的一半 贵德包括现在的贵德和尖扎的一半 501 1995 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区也早 古人云 先人材后科举 作为文化发展程度指标的科举人物才会大批出现 即使没有科举 人物取舍范围的限定 将其他人才列入其中 也是难望其颈背的 而河湟地区以外的广大牧区 开发 晚 保持着以畜牧为主兼有种植的插花交错的农牧布局 成为以农耕为基础的汉文化的势力难以到达 的区域 于是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在这里独霸天下 科举人物当然就不存在了 从具体地区看分布也同样是不均衡 科举人物最集中的是西宁 其数量占全部数量的6314 其 次是大通 占1513 碾伯占1118 位居第三 再次是循化 占511 最后是贵德和丹噶尔厅 湟 源 分别占215 和119 西宁能够占据首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决定的 在青海各个历史发展 时期 西宁大多位于青海历史发展的中心 自东汉设西平郡以来在大多历史时期内是治所所在地 为 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地带 长此以往形成了较厚的文化积淀 从科举人物分布的时间顺序看 不同的时期则又有巨大的差别 明代和清代科举人物数量上相比 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整个明代青海总共才出现11名进士和举人 清代则有124名 清代不同帝王时 期中的科举人物数量也是不同的 从表2中很明显可以以乾隆为界线 将清代分为乾隆前后两个时 期 在乾隆以后考中进士 举人的人数不断增加 共有114名 占明清时期总数的8414 乾隆以后科 举人物成批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一方面 青海由边郡变成内郡 为科举人物的产生创造 了一个良好的 安定的社会环境 明以前漫长历史时期内 青海大多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成为各民族竞 相驰骋的舞台 无安定的社会环境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 经过明代及清乾隆以前 长期的文化教育的积淀 为科举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达的文化是科举人物辈出的基础 科举人 物的产生需要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然而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需要有较 长时间的积淀 文化氛围的形成又与广泛的教育分不开 在明清时期青海教育得到持续的 长足的发 展 尤其在清中后期 教育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就学校而言 据 青海省志 教 育志 记载 至清末西宁有社学24所 义学20余所 碾伯有社学5所 义学10所 丹噶尔有社学1所 义学10所 贵德有义学6所 作为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书院 也由当初的1所 三川书院 发 展到了9所 有关论述明清时期青海教育的论文很多 在此不赘 此外 虽然文化的发展与科举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但不是同步的 科举的出现通常是滞后的 文 化教育优势转化为科举优势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要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才能显示出来 所以青海 科举高峰期不会出现在明末 也不可能出现在清初 只能形成于清中期以后 到了清末达到顶点 如光 绪时期青海考中的进士达到了5名 这是前所未有的 辨证地看 科举人物大量的出现 也反映出了青 海文化教育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二 青海科举人物分布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第一个密集地区 随后由点及面次第地向碾 伯等地扩散 最终在清朝中后期形成了一条以湟水谷地为依托的科举人物带 政治中心和枢纽之地多 俊杰 这是古代科举人物分布的一条通则 西宁和大通科举人物数量之和占全省总数的8117 由表 3可知 在这条科举人物带中 密度也是很高的 全省科举人物的平均密度为5199人 万km 2 西宁府 平均为166113人 万km 2 西宁以817191人 万km 2 居首 次之大通为213159人 万km 2 西宁和大 通也形成了青海科举人物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 三 明清时期青海科举人物构成比例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 科学的体系 初步具备了可持 续发展的条件 据统计 作为初级的贡生占68175 作为中级的举人占26139 作为高级的进士占 总数的4186 呈正金字塔形 在全省科举人物构成比例中 就具体地区而言 西宁科举人物比例构 成最为合理 体系发育最为成熟 贡生占6513 举人占2717 进士占7 三 外省科举人物统计和分析 统计对象以明西宁兵备道副使 抚治西宁兵备道 等八种职官 清抚治西宁道 西宁知府等二十六 种行政职官和儒学教授 训导 教喻等教育系统官吏 资料来源于 西宁志 西宁府新志 西宁府续 志 等志书 由于 西宁府续志 之 志余 中将清末和青海建省前的官吏混为一团记载 无法区分统计 所以一并统计 据统计明清及民国部分时期青海任职官吏总数为1068人次 见表 4 其中 明任职官吏总数为 601 1995 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30人次 籍贯不详者26人 清及民国部分时期任职官吏总数为938人次 行政系统为752人次 籍 贯不详者53人 教育系统为186人次 籍贯不详者10人 清代在青海任职教授 教喻 训导的人数共 计186人 表4 明清及建省前青海任职官吏籍贯统计表 明 代清代及建省前明清总计 省份数量名次省份数量名次省份数量名次 甘肃341旗人1151旗人1151 山东142浙江792浙江792 江苏113湖南783湖南783 河北9并4江苏454江苏564 河南9并4山东405山东545 山西85湖北376甘肃556 四川5并6顺天347山西407 顺天府5并6山西328顺天398 湖广47陕西319湖北379 江西38四川3010四川3510 陕西1并9江西2911河北3411 安徽1并9河北25并12江西32并12 不详26安徽25并12河南32并12 总计130河南2313陕西32并12 注 甘 肃 包 括 宁 夏2 人 西宁籍4人 顺天 府包括锦衣卫3人 甘肃2114 福建1615 云南1416 广东917 辽东3并18 贵州3并18 广西219 不详53 总计752 注 旗人包括满旗68 人 汉军旗36人 蒙旗 11人 湖北中包括湖广 1人 安徽2613 福建1614 云南1415 广东916 湖广417 辽东3并18 贵州3并18 广西219 不详79 总计882 由表4可知 明代任职青海官吏的籍贯中 甘肃 山东 江苏分获一 二 三名 三者合计占总人数 的4514 几近一半 清代任职青海官吏的籍贯中 以旗人 浙江 湖南 江苏 山东为最多 五者合计 占总人数的4718 也几近一半 它们来青海任职的人数为何如此众多 这与科举制度有直接关联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唐 到了明清已十分完备 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渠道 官吏的产生基 本上都要通过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 考中举人 进士者 才能有做官的资格 因此进士数量的多少是衡 量一个地区出任官员数量多寡的最客观的指标 也是该地科举制度发达与否的直接体现 现据有关资 料将明清各省进士数量列表 见表 5 将表中所录各省进士数量名次对比 一目了然 入青海为官者 的数量与科举水平高低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几成正比 科举越发达 考中进士人数就越多 意味着外出 做官的机会也就多 青海接受他们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浙江 江苏 河北 江西 山东等地进士数量多在 全国的前十名之内 而在青海任职的官吏也同样是名列前茅 这不仅仅是巧合 有其内在的规律 任何客观结果的产生 其过程必然受到外界环境 内部条件的共同制约和影响 考中进士 有了功 名 这仅是做官的第一步 具体到哪里任职 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任职于青海的官吏们也是如此 由 他们的籍贯所排名次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清代 在青海为官数量最多的 并不是来自科举水平最高的 或进士人数最多的省份 而是旗人 满洲旗籍的官吏位列第一 满洲人到青海任职人数众多的原因并 非是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是政治因素 民族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 满族是统治 民族 是清王朝的主宰者 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先于其他民族为官也是自然的 清代 湖南省在全国进士表中仅列14位 其科举水平只能勉强算个中等水平 远低于科举发达的 省份 但其在青海任职的官吏数量都名列第三 与位列第二的浙江仅差一人 原因何在 我们从另外 一个角度来寻求答案 如果将湖南籍任职青海的时间做一归纳 就会发现他们任职青海的时间大多是 在同治末年和光绪初年 在79名湖南职官中 在同治末年和光绪年间任职的就有69名 只有10名是 701 1995 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在此之前任职青海的 这是由时代造成的 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 青海之西宁是四个起义中心之 一 起义军基本上控制了青海的东部地区 清政府在青海的统治体系彻底崩溃 至同治六年情况发生 了变化 清政府派遣湘军重要将领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 左宗棠以被称为 老湘军 的刘松山之子刘锦 棠奉命进攻西宁 同治十一年刘锦棠攻陷西宁 随后攻占河湟各地 刘锦棠一占领西宁就立即着手重 建西宁地方政府 在重建政权过程中 需要大批科举人才 但是当时西北仍未彻底稳定 本省科举经过 十多年战争的摧残 零落不堪用 调集外省科举人才是远水不解近渴 刘锦棠只能倚重湘军 于是许 多湖南人被放置到西宁府的各县厅任职 各县厅重要职位大多被湖南人掌握 刘锦棠自任分巡抚治西 宁道 湖南人龙锡庆被任命为西宁知府 湖南人何作霖为西宁镇总兵 以后几任皆是湖南人 等等 湖 南籍的官吏大部分就是在此时任职青海的 表5 明清各省进士统计表 省 份 朝 代 明代清代明清两代 进士名次进士名次进士名次 浙江369712808265051 江西311421919550333 江苏299732949159462 福建237441371837456 山东176352270440335 河南172961721634507 河北162172674342954 四川1369875313212211 山西119491420726148 安徽11691011191022889 湖北10091112479225610 陕西87012104311191312 广东85713101112186813 湖南4811471414119514 广西207155681777516 云南122166941581615 甘肃119172891840818 贵州32186071663917 辽东23191861920919 旗人12811281 此表据沈登苗 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一文中有关资料摘录制成 详见 教育学 2000年第2期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在明代 在青海任职官吏数量最多的是甘肃人 实际上 若将教育系统的官吏 籍贯也一并计算 甘肃人不仅在明代 而且在清代也是最多的 在青海任职教授 教喻 训导等教育系 统官吏中 籍贯甘肃人105人 陕西人63人 宁夏人6人 西宁人2人 不详10人 全部共计186人 甘肃全部总计人数就达126人 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明清时 甘肃科举水平在全国仅属于末流 明时其 进士数量在全国居倒数第三位 清时更是退居倒数第二位 位列18 在青海甘肃籍的官吏很多的原因 很简单 就是由当时的行政划分导致的 明时 青海河湟地区与甘肃同属于陕西 清时 青海的河湟地 区则直接隶属于甘肃省 行政上连为一体 地理位置上也相近 自然是 近水楼台先得月 了 陕西省也是如此 加上教育系统的63人 在青海任职官吏的陕西人共有94人 超出了浙江位列 第二 然而陕西的科举水平在全国仅属中等 根本不能与科举水平位列第一的浙江相提并论 它在青 海官吏中占据较高名次的原因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优越的地理位置 陕西自汉唐以来文化之发达 全国无出其右 到了宋元明清时 业已衰落 然而其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积累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仍在 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 仍然能使其成为西北文化中心 称霸 于西北 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东西交 通之通道 使之成为西北各省文化输出之摇篮 作为文化载体的举人 进士 随着八百里秦川西进 散 布于西北各地 不独于青海 下转第116页 801 1995 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就是我国宪法惯例的内容之一 就现行宪法而言 至今共有四次修改 每一次修改都是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宪建 议 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正草案 最后全国人大通过 回顾现行宪法四次修订的过程会 发现 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之后 根据党代会的精神提出的 因此 有人认为 这样人大显得很被动 其实 中共中央提出修宪建议本身 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 修改宪 法的表现 是承担宪法的领导责任的表现 也是尊重宪法 维护宪法权威的表现 也有人认为 每隔几 年中共中央根据新一届党代会的精神就修改宪法 显得过于频繁 有损宪法的权威 的确 作为根本大 法的宪法的稳定性与其权威性是紧密相联的 但是 宪法是否要修改还要取决于宪法自身 就我国而 言 现行宪法是最好的一部宪法 但它制订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 那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认 识水平必然反映在宪法规范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全面展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原 有的宪法规范和客观现实之间难免有不适应之处 这种不适应靠宪法解释是难以完成的 因为有些内 容已没有解释的空间 因此 只有对宪法进行修改 但是这种修改又不是一劳永逸的 因为党对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于探索之中 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个逐 步实现的过程 随着这个过程的逐步深入 党所制订的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 政策就会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作重大调整 而这种调整有可能与宪法的精神 宪法规范有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 应 该遵守宪法 还是执行党的政策 如果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就有违宪之嫌 如果坚持遵守宪法 维 护宪法的至上权威 就会出现背离党的最新政策 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为 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党 的政策已作出了及时调整 党的现行政策得到了人民拥护 实践也证明是正确的 在这种情况下 理性 的选择应该是选择对宪法作出适时的修改 这种修改不在于它符合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而在于这些 路线 方针 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孩子抚养协议书2025
- 合作协议书合同样板范本
- 南宁电车签协议过户合同
- 商铺合伙经营合同协议书
- 2025合同补充协议书
- app推广业务合同协议
- 博览会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健身馆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停车场项目转让合同范本
- 个人贷款第三方合同范本
- 中国半导体热沉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市场前景、投资方向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德育副校长在班主任会议上讲话:7步走轻松打造和谐班级
- 利用绘本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探讨
- 2025年度智慧社区租赁意向协议书
-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方案》知识培训
- 县院感质控中心工作总结
- 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英语(陕西卷)
- 助听器与辅听设备基本性能及使用建议的专家共识
-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职责
- 中职班主任管理培训
- 高三冲刺毕业家长会课件2024-2025学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