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学教案.doc_第1页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doc_第2页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一、导入 情景设置: 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 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 三、文本探究 (一)、何谓中庸 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 (二)、中庸的原则 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 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 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 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的积极的调和论) (三)、实践中庸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13.21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13.23则:和而不同 四、延伸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例如: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