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江镇校农科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 一、.doc_第1页
鄞江镇校农科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 一、.doc_第2页
鄞江镇校农科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 一、.doc_第3页
鄞江镇校农科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 一、.doc_第4页
鄞江镇校农科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 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小学农科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长:毛剑东(校 长 小中高)副 组 长:朱益丰(执笔者 小学高级)组 员:陈 剑(科学教研组长) 许奇峰(农科辅导员) 王宏业(农科辅导员)鄞州区鄞江镇中心小学课 题 简 介构建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村小学农科特色教育的操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学校农科特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办学目标之一。三年来,我们以“少年农科社”为平台,以“一园一场二室三基地”为阵地,先后组织三至六年级700余位学生参与农科特色教育活动。每周三下午3:20至4:00,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在“少年农科园”开展活动,并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如三年级的凤仙花种植、桑蚕养殖活动,五年级的浙贝种植、病虫害调查等。此外,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它山堰白茶基地、浙贝种植基地、澄浪潭养殖基地参观采风,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对农事活动的兴趣。三年来,我校的农科特色教育经历了从零碎到系统,从松散到紧密,从部分参与到全员行动的过程,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1.构建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农科特色教育操作模式。为周边农村学校的农科教育管理提供经验借鉴,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图式如下:2.提升了学生的农科素养人人争当“小小袁隆平”。我校开展的农科特色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家庭、农科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户内外”农科体验活动,学生的农科兴趣不断提高,农科知识不断丰富,农科技能不断完善。近三年来,我校共有160余位学生被授予“农科百事通”称号,150余位学生被授予“农科小能手”称号,130余位学生被授予“小小袁隆平”称号。3.形成了学校的农科特色教育“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宁波市首批,鄞州区唯一)。近三年来,我校的农科特色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如鄞州日报于2009年先后刊登了小小农科园,教育大世界、鄞江中心小学暑期力推“体验教育”两则新闻稿,鄞州电视台也进行了题为暑期农家体验,长知识添乐趣的追踪报道。此外,我校在“区2007年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在“区2010年小学科学种养殖竞赛”中荣获一等奖,07年至今我校先后取得“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鄞州区科技示范学校”、“鄞州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校园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引领,从实践层面上验证了农科特色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出了三条结论,两个展望。三条结论:1.农科特色教育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2.农科特色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3.农科特色教育是打造农村小学教育品牌的有效方略。两个展望:1.促进农科特色教育持续高效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2.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有效提升是不懈追求的目标。目 录主 报 告一、研究缘起 1二、研究目标 1三、研究内容 1四、研究过程 2(一)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21.搭建平台,组建“少年农科社” 22.利用资源,开发农科教育阵地 3一园:少年农科园 3一场:开心小农场 3二室:“可视化”生物观察室、“农科之家”探究室 3三基地:它山堰白茶基地、浙贝种植基地、澄浪潭养殖基地4(二)实施途径,科学有效 51.科学教学,农科教育的主要渠道 5(1)学科农科渗透 5(2)学生课题研究 5(3)校本课程开发 62.特色活动,农科教育的重要补充 6活动一:凤仙花种植 6活动二:桑蚕养殖 7活动三:桑树栽种 7活动四:鲫鱼养殖 8活动五:浙贝种植 8活动六:病虫害调查 9活动七:白茶炒制 9活动八:无土栽培 9(三)评价机制,开放多元 101.开展知识竞赛,授予“农科百事通”称号 102.进行农技比武,授予“农科小能手”称号 113.强化学做结合,授予“小小袁隆平”称号 11五、研究成果 11(一)构建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农科特色教育操作模式12(二)提升了学生的农科素养人人争当“小小袁隆平” 121.农科兴趣,不断提高 122.农科知识,不断丰富 133.农科技能,不断完善 13(三)形成了学校的农科特色教育“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 14六、结论与展望 14(一)结论 151.农科特色教育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152.农科特色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53.农科特色教育是打造农村小学教育品牌的有效方略 15(二)展望 151.促进农科特色教育持续高效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52.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有效提升是不懈追求的目标 15附 件一、研究大事记16二、文件资料(选) 191.关于公布区第四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通知 192.关于公布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 203.关于公布2007年鄞州区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评奖结果的通知 214.关于举办鄞州区小学生、小学科学教师第三期科学摄影比赛通知 225.关于公布鄞州区第三期小学科学摄影比赛评比结果的通知 236.关于开展第四届小学科学种植养殖实践活动展示评比通知 277.关于鄞州区小学科学种养殖活动体验养蚕过程成果评比结果 28三、活动方案(选)291.关于开展科学种植养殖实践活动的通知 292.2009学年“快乐养蚕,伴我成长”活动方案 303.2009学年“快乐养蚕,伴我成长”活动倡议书 344.2009学年“快乐养蚕,伴我成长”活动名单公示 355.关于科学种植养殖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通知 366.2009学年鄞江镇中心小学农科特色教育活动总结 37四、课程预案及论文(选)391.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课堂活动安排表 392.鄞江镇中心小学第二课堂活动细则 403.第二课堂活动记录册(样本) 414.论文:在教学中加强课外探究的尝试 46五、学生成果(选) 501.凤仙花观察日记 502.桑蚕养殖活动掠影 563.农科小论文采撷(原稿) 634.农科文章集锦(发表) 71(1)植物篇 71(2)动物篇 91(3)活动篇 102六、新闻报道(选) 1081.区科技局区教育局举行青少年科普竞赛 1082.我区召开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会议 1093.宁波市小学科学创新实践基地检查组来鄞江镇中心小学指导工作 1124.小小农科园,体验好去处 1135.小小农科园,教育大世界 1156.暑期开展“体验教育”1167.区第四届种植养殖实践活动启动 1178.农科特色教育宣传册(2008学年) 118构建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村小学农科特色教育的操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学校农科特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办学目标之一。如今,我校农科特色教育已初具成效,正准备向周边农村学校及区外推广。一、研究缘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但是,现在大多数孩子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时常被围困在语、数等课程中,即便是双休日、寒暑假也要参加各种培训班,生活方式单调,活动内容枯燥,很少有时间接触广袤的大自然。许多孩子甚至连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如蒜、葱、韭菜,稻谷、小麦都无法正确区分,更别提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农科知识缺乏、实践能力滞后等问题让人堪忧。有鉴于此,我们考虑:我校地处农村,校内绿化面积达60%以上,拥有一块近900平方米大小的农田,校外拥有它山堰白茶基地、浙贝种植基地、澄浪潭养殖基地等优势资源。因而,我们拟以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圆心,以家庭为半径,以农科实践基地为辐射,深入挖掘农科特色教育课程资源,通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机渗透以及丰富多彩的农科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学校农科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所在。二、研究目标1.深入挖掘农科特色教育课程资源,摸索一套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村小学农科特色教育的操作模式。2.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对农事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三、研究内容1.农科特色教育保障措施的研究。2.农科特色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3.农科特色教育评价机制的研究。四、研究过程农村小学农科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是学校、家庭、农科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户内外”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一)保障措施,落实到位近三年来,为了保证农科特色教育的顺利开展,我们组建“少年农科社”,开发农科特色教育阵地,确保农科特色教育有机构组织,有经费落实,有场地活动,有时间保证。1.搭建平台,组建“少年农科社”少年农科社是学校开展农科特色教育的重要平台,旨在通过开展贯穿校内外的农科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少年农科社设置有顾问机构、辅导机构和执行机构。顾问机构由区少科协秘书长、区科学教研员等领导组成,帮助指导工作;辅导机构由科学教师、农技人员及富有经验的老农等人员组成,承担具体的辅导工作;执行机构由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社长之职,组织班内农科社成员开展活动。少年农科社规定每周三下午3:20至4:00,由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在“少年农科园”开展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如在三年级主要开展凤仙花种植和桑蚕养殖活动。此外,教师还定期组织农科社成员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采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小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获取研究资料或事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对农事活动的兴趣。与此同时,学校除自留部分农田供农科社成员活动外,剩余农田分给三至六年级未参加农科社的学生作为体验基地。这些学生在“社长”、“社员”带领下自主实践、自主管理,教师仅做必要的农技辅导。在每一学期结束之前,少年农科社依据学生种植农作物的质量、小课题撰写的成果、掌握农科知识技能的程度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打分,授予“农业百事通”、“农科小能手”、“小小袁隆平”等相应称号,给予表扬和肯定。2.利用资源,开发农科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农科特色教育,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农科实践基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亲身体验,有所收获,教育才能达到实效。为此,近三年中我们选取和开发了“一园一场二室三基地”,使之成为农科特色教育的阵地。一园:少年农科园我校拥有一块将近900平方米大小的农田。09年春季,我校一次性投入5万余元进行了规划改造,将其划分为四大区域:种植区、暖棚区、花卉栽培区、自然生态观察区,并取名为“少年农科园”。近两年来,我校又陆续投入3万元购置了各类器材,现有农具如锄头、簸箕、洒水壶共40套,地表温度计、干湿温度计各5套,喷洒灌溉系统两套,建造了15平方米大小的钢架暖棚两个,这为有效开展农科特色教育提供了保障。一场:开心小农场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我校地处农村,房前屋后的零星杂地,乃至自留地的边角处都可作为孩子们开展农科活动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我校共有300余位学生在科学教师的发动下,在家的周围开辟了一平方米大小的“开心小农场”,用来种植各种农作物。此外,针对场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还引导其在住房的阳台上或通道的拐角边,摆放几个花盆或鱼缸,开展种葱、养花和养鱼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种养殖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二室:“可视化”生物观察室、“农科之家”探究室我校现有“可视化”生物观察室一间,初期投入5000余元购置了玻璃材质的观察盒60余个。“可视化”观察盒就是把动植物按照原有的生存状态放在透明容器中,供学生观察、实验、研究,这是少年农科园的拓展和延伸。在这里,学生不用踩着泥土,也不用淋雨,就能观察到植物根茎叶的生长变化以及蚂蚁、蚯蚓等小动物在地下的活动。该室的创建,使孩子们的观察视野更加开阔,更加立体,丰富和拓展了农科活动的内涵。为了丰富学生的农科知识,拓展学生的农科视野,我校专门设置了“农科之家”探究室,于每周二、四中午11:30至12:30开放,是孩子们求知的乐园。该室摆放着学生收获的南瓜、葫芦、赤豆、玉米等各类种子100余份,拥有农科书籍30余本,配备了PH试纸、试管、量杯等测量工具20余套,用于开展土壤的酸碱度测试、无土栽培实验等。此外,室内还摆放有电脑,可供学生上网查询农科资料。三基地:它山堰白茶基地、浙贝种植基地、澄浪潭养殖基地近三年来,我校根据农科特色教育需求,积极联系周边村落,精选了三个农科实践基地,开展了丰富的农科特色活动。它山堰白茶种植面积约200亩,以澄浪潭泉水灌溉,采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栽培,是本地名优农产品之一。每年春季谷雨前后,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茶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茶农忙于采摘。贝母分为浙贝和川贝。浙贝主要分布在鄞州西部鄞江、章村一带,具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之功效。我校附近拥有浙贝种植基地近3000亩,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种植作物。澄浪潭养殖基地占地面积约150亩,水源取自地下优质温泉。冬季,其它水域的水温降至4以下,而澄浪潭还能保持17左右水温;夏季,其它水域的水温升到28以上,而澄浪潭还能保持19左右水温。一年四季的水温,适合各种鱼类的养殖。(二)实施途径,科学有效近三年来,为确保农科特色教育的有效开展,我们以科学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农科特色活动为重要补充,确保农科特色教育在学科中有渗透、有延伸,在农科活动中有主题、有特色。1.科学教学,农科教育的主要渠道农科特色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教学途径来实施。我们认为结合科学课程教学,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农科特色教育是重要的途径。(1)学科农科渗透。在小学科学“生命世界”的教学内容中,关于常见动植物知识的教学占有很大篇幅。为此,科学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切实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四年级下册豌豆荚里的豌豆一课由“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三项活动组成。教学时,科学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小小农科园中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再亲手采摘油菜与豌豆果实,对各自种子分布的规律做进一步的研究。学生在农科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学习科学中进行农科活动,一举两得,受益匪浅。(2)学生课题研究。翻看科学教材,有不少教学内容需要开展专题调查或讨论,为此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小课题研究。同时,科学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确定主题拟定方案分布实施梳理总结成果展示”的步骤开展研究。例如四下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通过对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开花植物都要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生命。于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便产生了如何使植物结出更多果实的想法,并以农科园内的桃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如何使桃树结出更多果实”这一小课题研究。通过对桃树施磷肥,开花期喷洒波尔多液,进行人工授粉等对比实验,学生了解了使桃树结出更多果实的方法。虽然研究成果有限,或者研究结论并不一定正确,但是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经历是难忘的,获得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3)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此,我们以科学教研组为开发核心,经过长期的资料积累和提炼,初步编撰成了校本教材之农科体验我能行:在种养殖篇中有凤仙花种植、桑蚕养殖、桑树栽种、鲫鱼养殖;在家乡篇中有它山堰白茶基地、浙贝种植基地、澄浪潭养殖基地介绍;在农科技能篇中有病虫害调查、无土栽培技术等。每周的农科活动时间,科学教师利用校本教材对农科社成员开展教学。此外,我校还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每月一节的农科课,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校本教材的利用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生获取农科知识,进行农科体验活动的有效载体。2.特色活动,农科教育的重要补充我们认为,农科特色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有机结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利用“一园一场二室三基地”,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活动。唯有如此,才能使农科特色教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近三年来,我校累计吸收700余位学生参加少年农科社,每年还定期组织成员参加校外实践基地体验活动。各段农科特色活动分列如下:年 级活动(一)活动(二)三年级凤仙花种植桑蚕养殖四年级桑树栽种鲫鱼养殖五年级浙贝种植病虫害调查六年级白茶炒制无土栽培活动一:凤仙花种植凤仙花种植是我校一项传统的农科特色项目,自03年活动开展以来就没间断过。活动期间,我们将小小农科园中的种植区域划分为若干块,实行“包干到班”,为三年级学生提供近1斤左右的种子,还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在“开心小农场”开展种植活动,方便了学生的观察,更有利于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分析。通过凤仙花种植活动,学生了解了它的生长变化过程,使其在头脑中建立了植物的生长“模型”。凤仙花种植活动,学生兴趣高涨、成果丰硕,如2009学年190余位学生撰写了300多篇观察日记,上交了3斤左右的种子,活动成果在区种植比赛中获奖。活动二:桑蚕养殖我校和周边地区种有大量的桑树,这为开展桑蚕养殖活动提供了有力条件。每年5月左右,我们都会义务为学生提供桑叶,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养蚕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如在2009学年区第四届种养殖比赛中,我校三至五年级段共有300多位学生参加养蚕活动(其中农科社成员84位),收获了150多克蚕茧,撰写了400余篇观察日记。其中,宋菁源同学一人就养了300多条蚕,还进行了如“一条蚕宝宝能吐多少丝”的小课题研究。我校桑蚕养殖活动受到了区科学教研员的肯定,其成果荣获区一等奖。活动三:桑树栽种鄞西自古就是桑蚕之乡,2005年我校许奇峰、陈剑老师把青桑引种到农科园里,后续几年又引种了胡桑。近三年里,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学习桑树扦插、高空压条等繁殖技术,栽种技能不断提高。如今,园地内的桑树已从2005年的5棵发展到30余棵,社员们培植的小桑树苗更是多达近百棵。每年5月左右,社员们都会采摘桑叶用于桑蚕养殖,那些甜滋滋的桑果更是让他们品尝到了劳动的喜悦。此外,许老师还将部分桑树苗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种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零星杂地。经不完全统计,全校现有50多位学生的家中栽有桑树,这些孩子再不用为桑蚕养殖缺乏桑叶而发愁。活动四:鲫鱼养殖我校的农科院里有一个模拟野生生态的养鱼池, 虽然养鱼池不大,但在两米见方的池子里设计了进出水口,在池底种植了荷花、莲花及水草,并放养了螺蛳等水生动物,为鲫鱼养殖提供了场地保证。几年来,养鱼池放养非洲鲫鱼和本地红鲫鱼约100条,学生们通过观察、喂养等活动,了解了鲫鱼的生长及繁殖过程,掌握了鲫鱼的生活习性以及简单的鱼病防治方法。每年9月左右,科学老师还带领农科社成员到澄浪潭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在参观中,学生们访问渔农,了解到非洲鲫鱼饲料投喂次数以一天两次为好,每次数量控制在鱼总重量的五分之一,以及鲫鱼在20以上生长速度最快等知识。几年来,学生还撰写了20多篇关于鲫鱼生长、繁殖、习性等方面的小论文,在校刊中发表。活动五:浙贝种植为了解浙贝的生长过程,我们组织农科社学生到种植基地实地参观,并引进玉贝、多子贝两个品种在小小农科园里试种。我们还设立了三个实验小组,分别是:深种浅种对比实验小组、植株间距对比实验小组、化肥农家肥对比实验小组,开展“贝母对比栽培”活动。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对贝母的生长状况进行跟踪记录,了解其生长过程,分析影响产量的因素,且定期、不定期地向附近老农讨教,整理资料写成贝母对比栽培实验报告在校刊发表。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与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大家觉得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提高贝母的产量,将是他们最大的自豪!活动六:病虫害调查为了了解常见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几年来辅导教师组织学生对基地中的病虫害进行调查记录,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害虫;调查并记录病虫害发生的情况;记录作物受害程度,了解温度、湿度对病虫害的影响;分析病虫害发展的阶段,了解防治的基本常识。通过几年的活动,学生了解了不少与病虫害有关的知识,根据对近三届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们已经认识了金龟子、蜗牛、蚜虫、蝗虫、天牛、介壳虫、地老虎、蝼蛄、蛞蝓、小菜蛾等近十种害虫,并能说出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基本的防治措施,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活动七:白茶炒制它山堰白茶种植面积约200亩,是鄞江镇名优农产品之一,为本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增进对家乡特产的了解和对故乡的热爱,每年4月左右,学校就会组织农科社成员分批次到它山堰白茶基地参观采风,聆听茶农关于白茶生长周期、管理方式的简要介绍,并向老农询问家乡白茶与普通绿茶之间的区别,观看“摊放杀青理条造型烘干”的茶叶制作流程,部分学生还在茶农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炒制一番。闻着幽幽茶香,感受着家乡浓郁的茶文化,学生们不禁陶醉其中。回校之后,学生们写成了一篇篇的采风日记,发表在校刊上。活动八:无土栽培传统的土壤栽培技术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为了让孩子们转变观念,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拓展农科视野,农科社专门开展了无土栽培活动。如09学年,在许奇峰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来到“农科之家”探究室,上网查询无土栽培技术资料。而后学生们利用自己收集的矿泉水瓶、饮料瓶、玻璃器皿等透明容器制作了200余个培养器皿,并买来尿素、复合肥等肥料,配制出30余种不同浓度、不同营养成分的水培营养液。营养液栽种着凤仙花、小番茄等8种不同的植物。通过研究,学生们发现不同植物需要不同浓度、不同营养成分的营养液,这一发现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三)评价机制,开放多元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农科活动的兴趣,衡量学生掌握农科知识、技能的程度,三年来我校建立并实施了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如开展知识竞赛、进行农技比武等。学生只要积极参与并发挥特长,学校就授予“农业百事通”、“农科小能手”、“小小袁隆平”等相应称号,给予表扬和肯定。1.开展知识竞赛,授予“农科百事通”称号为了了解学生对农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农科教学成果,每一学期少年农科社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农科知识竞赛。竞赛的内容包括:常见动植物名称、凤仙花种植知识、桑蚕养殖知识、动植物生命周期知识、桑树栽种知识、家乡特产知识、病虫害知识、无土栽培知识等。竞赛采用考试晋级方式,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取得的成绩分别授予初级、高级“农科百事通”称号,并颁发相应证书。考核评价标准如下:级别考核内容及分值(单位:分)初级常见动植物名称凤仙花种植知识桑蚕养殖知识动植物生命周期知识桑树栽种知识2020202020高级初级部分知识家乡特产知识病虫害知识无土栽培知识25252525备注:1.初级考核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高级考核对象为五、六年级学生;2.评价考核总分为100分,考核分值在80分以上的授予相应称号。2.进行农技比武,授予“农科小能手”称号为了了解学生对农科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农科教学成果,每一学期少年农科社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农科技能比武。农技比武分两个层次:三、四年级为第一层次,主要通过凤仙花栽培、桑蚕养殖、桑树扦插、鲫鱼养殖等活动进行技能比武,从动植物的成活率、动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学生收获的成果进行综合评定,授予初级“农科小能手”称号;五、六年级为第二层次,主要通过桑树高空压条、桃树简单嫁接、水培各类植物等活动进行技能比武,学生在少年农科园进行现场操作,教师在旁边从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完成的质量进行考核,授予高级“农科小能手”称号,并颁发相应证书。考核评价标准如下:级别考核内容及分值(单位:分)初级劳动工具使用技能凤仙花栽培技能桑蚕养殖技能桑树扦插技能鲫鱼养殖技能2020202020高级初级部分技能简易高空压条简单嫁接技能水培植物技能25252525备注:评价考核总分为100分,考核分值在80分以上的授予相应称号。3.强化学做结合,授予“小小袁隆平”称号为了综合衡量学生的农科知识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农科活动的热情,我校强化学做结合,开展了“小小袁隆平”评选活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每学年对学生的农科知识和农科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能力作一次综合评定,评定采用证书兑换法和现场评选法两种。证书兑换法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累积同时获得“农业百事通”和“农科小能手”两个称号(其中一个称号必须为高级),凭原证书兑换,授予“小小袁隆平”称号。现场评选法就是学生在学年末,同时进行农科知识测试和农科技能测试,两项成绩均为优秀者授予“小小袁隆平”称号,并发给相应的证书。五、研究成果几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懈推动下,农科特色教育经历了从零碎到系统,从松散到紧密,从部分参与到全员行动的过程,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一)构建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农科特色教育操作模式近三年来,在借鉴区内外农科教育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和大胆探索,我校构建了具有地域地点的农科特色教育操作模式,为后续更好开展农科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周边农村学校的农科教育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模式图如下:(二)提升了学生的农科素养人人争当“小小袁隆平”我校开展的农科特色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家庭、农科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户内外”农科体验活动,学生的农科兴趣不断提高,农科知识不断丰富,农科技能不断完善,促进了其科学素养的提升。近三年来,共有160余人被授予“农科百事通”称号,150余人被授予“农科小能手”称号,130余人被授予“小小袁隆平”称号。1.农科兴趣,不断提高。自课题开展以来,孩子们的农科兴趣不断提高,不仅喜欢上了科普读物和农科节目,还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农科体验活动,养成了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近三年来,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累计有700多篇。具体情况如下表:样本组: 数 据项目研究前(2007年9月)研究后(2010年6月)没有偶尔经常没有偶尔经常阅读农科读物88%9%3%79%13%8%收看农科节目95%5%0%87%11%2%参与农科体验95%3%2%74%20%6%撰写农科文章98%2%0%92%6%2%备注:样本对象为2005年9月入学的一(1)班新生(2007学年时就读三年级)。对照组: 数 据项目研究前(2007年9月)研究后(2010年6月)没有偶尔经常没有偶尔经常阅读科普读物87%10%3%5%25%70%收看农科节目96%4%0%4%78%18%参与农科体验97%2%1%0%64%36%撰写农科文章97%3%0%6%67%27%备注:样本对象为2005年9月入学的一(2)班新生(2007学年时就读三年级)。2.农科知识,不断丰富。自课题开展以来,学生通过科学课的教学和农科特色活动,学习到了丰富的农科知识。此外,每一学期我们都组织开展农科知识竞赛,了解学生对农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竞赛中,学生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授予“农业百事通”称号,人数逐年递增。具体情况如下表:人目项数间时07学年(190人)08学年(189人)09学年(192人)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农科百事通”(初级)3人累计10人累计22人累计37人0人0人“农科百事通”(高级)0人0人0人0人31人累计42人备注:样本对象为2005年9月入学的一年级新生(2007学年时就读三年级)。3.农科技能,不断完善。自课题开展以来,学生通过农科特色活动,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基本的农科技能。此外,每一学期我们都组织开展农科技能比武,比武中学生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授予“农科小能手”称号,人数逐年递增。具体情况如下表:人目项数间时07学年(190人)08学年(189人)09学年(192人)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农科小能手”(初级)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