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本能力100练(18)和答案1.doc_第1页
高考语文基本能力100练(18)和答案1.doc_第2页
高考语文基本能力100练(18)和答案1.doc_第3页
高考语文基本能力100练(18)和答案1.doc_第4页
高考语文基本能力100练(18)和答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练习 编辑:旁玲 校对:路来综合练习(18) 班别: 姓名: 考号: 得分: 一、材料精粹 新材料作文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儿子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门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审题立意】1从材料整体上把握:(1)看问题的角度、出发点不同,结果不同;(2)不要把传统的(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孩子(他人),要尊重独特的感受;(3)辨证看待“贫穷”与“富有”;(4)换位思考。2从父亲的角度立意:(1)目的与结果的关系;(2)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来束缚孩子,要倡导独特的感受体验。3从孩子的角度立意:(1)保持纯真;(2)积极的心态对待幸福的感受和理解;(3)倡导一种诗意地生活;(4)乐观坦然面对生活。我的感悟: 。二、基础闯关1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竞争 背叛 截然不同 各书己见 B枯燥 布署 虚无缥缈 郑重其事C陷井 剪辑 优胜劣汰 雄伟壮丽 D蔓延 提纲 庸人自扰 千锤百炼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富强、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梦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心积虑,死而后已。B他对这一切不以为然,把他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抺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C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耸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D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比往年大幅度增长。B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C政协提案在网上征集民意,进而以民意为基础进行重点督办,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和民意内容的制度创新。D贾平凹的长篇力作秦腔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中的时代情绪,是对正在消逝的乡村的一曲挽歌。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_不能说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没有价值,但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却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2)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_群体关系,运用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感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3)但是在场有一个人对孩子们打架事件的_非常过度,这就使事件有了另外一个高潮,一个戏剧性的高潮。A 固然 调整 反映 B 固然 协调 反应C 当然 协调 反映 D 当然 调整 反应三、阅读突破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夜航船序明张岱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钢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 差:记错,说错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 害:损害,妨害C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 信:音讯,消息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 聊:姑且,暂且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余因想吾八越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 智勇多困于所溺D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明了写作的背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学习风气,进而提出了学问的识记要有所准备,要博学的观点。B文中说到“百工贱业”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张岱的思想中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轻视劳动人民。C末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记取的。D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又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8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3分)译文: (2)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3分)译文: (3)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4分)译文: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潘别驾韵 汪莘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1)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答: 四、课外阅读材料追寻那遥远的美丽“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踏入济南的趵突泉公园,漱玉泉旁那方规整的四合院格外牵动人心,漫步其中,蜿蜒的小径,如烟的翠竹,无数耳熟能详的词句便像远古的风铃在耳边回荡。秋风梧桐,蛩鸣叶落,细雨芭蕉,数点相和,这样普通而清幽的一处所在,是什么使它拥有了动人的意境,摄人魂魄?是什么让它承载了厚重的情感,动人心扉?是因了那一句情意缱绻、哀婉凄恻的诗句,抑或那一段高山流水、心音相通的爱情佳话?细雨秋风中,我们细细流连,悄悄贴近一个敏感的心灵。月朗风清,玉宇无尘,银河泻影,花荫满庭在这如诗如画的夜里,李清照从秋海棠的花影中走来,如红莲照水,似月夜玉兰,气度翩然。有人说,上苍给了女人容貌,就会收回才智,给了才智,又会匿起容貌。我始终认为,李清照一定是个特例,上苍在严谨行事中偶然疏漏一次,成全了一个美于众美的女子。沈去矜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缠绵的情思竟如醇醪般浓烈;“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那一管弱笔竟那般神奇而空灵。才质兼备的脱俗女子,真正是人间的大艺术。“造化可能偏有意”,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那可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伴侣,那可真是快乐幸福的一段时光。他们共同收集碑帖,每获一书,则喜不自胜,摩玩舒卷,往往通宵达旦。无奈之下,只好规定以燃尽一烛为限。饭罢闲暇,夫妇促膝坐在归来堂上,焚香烹茗,指着满架藏书,说出某事在某卷某行,以猜中与否,来决定饮茶先后。清照每每猜中,举杯大笑,茶水倾覆怀中,常不得饮。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时时都是美景良辰:“共赏金棺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明诚负笈行,清照满心牵念,她将无限相思托鸿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明诚接书,且叹且惊,所叹者两地分别,“一种相思,两闲愁”;所惊者妻子何来这神韵之笔。他必欲胜之,于是忌客忘寝三日夜,得15阙小词,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是情绪的色彩,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是词的“当行本色”真挚而执著的爱情本身就是一首荡人心怀的词。李清照和赵明诚为我们建构了一座经典的爱情琼阁,他们是才子佳人,他们是夫妇,他们是朋友,他们志同道合,灵犀相通。凝眸现实的大地天空,再没有诗灵之气的浪漫氤氲,功利与浅薄随灰尘弥漫,世俗的爱情,到底还有多少心灵的感应、精神的交流?上苍对李清照何其垂青,赐予她如此的才智和美丽;上苍对李清照又何其残酷,让她半生漂泊,如断梗浮萍。金瓯破碎,渔阳鼙鼓惊扰了他们的幸福安宁,种种灾难接踵而至,十余屋的收藏散为云烟,赵明诚不幸染疾而去往事不堪回首,昔日的欢乐变成了今日的悲愁,痛断人肠。江南岂无花月美景?然而家国破碎,“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怀”。纵还折得去年梅花,但人间天上,又寄予何人?斯人已逝,谁为知音!故乡何处是?这位曾经名满京华的女子,如今沦落天涯,孑然一身,再没有倚门回首嗅青梅,再没有“一面风情深有韵”,再没有烹茶指书、琴瑟相和。“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今昔之感,家国之痛,铸就一曲哀婉沉郁的乱世悲歌,再不见年轻时柔婉淡雅的风月情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人生之舟上,曾载过多少家国忧愁啊!我因此而时时怨恨上天的不公,为什么?为什么造就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却不让欢乐与安宁伴她一生?八百年过去了,人们以独特的方式深爱着这位旷世才女。那一方小小的四合院,无论是春和日暖百花飘香,还是绿阴铺地风拂垂杨,无论是大雁南飞叶黄花瘦,还是粉砌银妆雪落满径,总有络绎不绝的人流,来瞻慕那光洁的人格和凄美的才华,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综合练习参考答案(18)1、 D(A书抒;B布部;C井阱)2 、D(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不心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3、 B(A成分残缺,应在“教育”后面加上“支出”等内容;C搭配不当,“畅通”后宾语“内容”搭配不当,可在“民意”前加“充实”;D介词“对”使用有误,应删去。)4、 B(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然:应当这样;合于情理或事理,没有疑问。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协调:使配合得适当。反映: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5、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很幽默好笑;再读阿Q正传,觉得阿Q和无聊下流。阿Q率真、质朴、自尊,任性、愚昧、自贱,几乎集合了所有中国人身上的奴才特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寻找到自己的身影。 6、C(果真,确实) 7、D (副词,表承接,于是 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 B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 C介词,对/介词,被) 8、A(提出的应是学问的识记重在“学以致用”的观点。)9、(共10分)(1)所以道听途说,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3分。重点词语:故、为,1分;语意通顺,2分。)(2)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3分。重点词语:枚、未尝,1分;语意通顺,2分。)(3)读书人高谈阔论,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4分。重点词语:士子、拳足,2分;语意通顺,2分。) 10、(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2)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被冷落的感情;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参考译文】天下的学问,只有夜航船时最难应对。一般粗野鄙俗之人,他们的学问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比如说瀛州的十八位学士,云台的二十八位武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将这些人的姓名说错一点儿,(那么众人)就都会掩嘴偷笑。不知道十八位学士和二十八位武将,即使忘记了他们的姓名,对于学问和文章词句、内容的条理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妨碍呀。但(人们)反倒说说错漏掉一个人的名姓,就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事情了。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