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三、翻译下列语句,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论语并非孔子所作。 2.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由,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三、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2)择其善者而从之。(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四、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简答题: 1、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3、“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木棉树 所有开花的树看来都应该是女性的,只有木棉是男性的。 木棉树又干又皱,不知为什么,它竟结出那么雪白柔软的木棉,并且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优美风度,缓缓地自枝头飘落。木棉花大得骇人,是一种耀眼的橘红色。开的时候连一片叶子的衬托都不要,像一碗红曲红,斟在粗陶碗里,火烈烈地,有一种不讲理的架势,却很美。树枝也许是干得很了,根根都麻皱着,像一只曲张的手肱是干的,臂是干的,连手肘、手腕、手指头和手指甲都是干的向天空讨求着什么,撕抓些什么。而干到极点时,树枝爆开了,木棉花几乎就像是从干裂的伤口里吐出来的火焰。 木棉树通常长得很高,那年在广州初见木棉树,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特别小,总觉得那是全世界最高的一种树了,广东人叫它“英雄树”。 初夏的公园里,我们疲于奔命地去接拾那些新落的木棉,也许几丈高的树对我们是太高了些,竟觉得每团木棉都是晴空上折翼的云。木棉树的叶子便逐日浓密起来,木棉树终于变得平凡了,大家也都安下一颗心。至少在明春以前,在绿叶的掩覆下,它不会再暴露那种让人焦灼的奇异的美了。 1、作者根据木棉树的什么外形特点,得出“木棉是男性的”这个结论? 2、文中画线句,说木棉花的美让人“焦灼”的依据是什么?摘引原句回答。 3、为什么作者用“云”,而且是“折翼的云”来形容木棉呢? 4、木棉花令作者产生很多联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它们表达出来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归类章节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一、四、五、十二学习态度第七、九章道德修养一、二、六、八、九、十一、十二珍惜时间第十章自述经历第三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古时有“六经”之说: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2、孔门弟子简介 (1)冉求简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29岁。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2)颜回简介: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3)子路简介: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随孔子游学于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4)子游简介: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小孔子45岁。和子真、子张、曾子等同年辈,是孔门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入学孔门,虽然从师较晚,但能学而又称。孔门有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文学一科中他占第一位。 自主学习: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先生,指孔子。而:表顺承,“然后”之意。时: 习:反复练习。之:代词,它,指学习的内容亦: 说:“悦”的古字,愉快。乎:表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乐: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人: 知:了解,知道。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愠: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不谋:商量事情。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就学:做学问立: 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越过、超过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 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复习。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 而:连词,表顺承。知:领悟。 可:可以。以:介词,凭。后省略“之”,代“温故” 为:动词,做。当。矣:语气助词,不译。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副词,就、而:连词,表转罔:同“。意思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陋巷:简陋的住所堪: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财产分割与共同债务处理补充协议样本
- 租赁别墅退房协议范本及环境恢复要求
- 琴行专业教师团队聘用及教学成果分享协议
- 离婚协议中子女抚养权变更及监护权调整执行细节合同
- 互联网科技公司股权转让与用户数据共享合同
- 课件制作大赛开场
- 汽车测试技术与试验试题及答案
- 辅警安全知识培训心得
- 工商银行2025眉山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柳州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培训
- 2025年4月自考00908网络营销与策划试题及答案
- 医疗背景下的园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2025年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
- 《多物理场耦合效应》课件
- 《戏剧影视表演剧目创作》课件-1.任务1 了解时代背景与规定情境
- 2025深圳市标准劳动合同范本
- 排污许可培训课件
- 迪拜果蔬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 2025年调饮师职业技能竞赛(省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班级量化管理方法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