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2.doc_第1页
沉默的螺旋2.doc_第2页
沉默的螺旋2.doc_第3页
沉默的螺旋2.doc_第4页
沉默的螺旋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ewmedia/2003-08/19/content_1033425.htm“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新华网 ( 2003-08-19 13:34:03)来源:新华网“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谢新洲 王宇 文摘:关于传统大众媒体强效果理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是否依然适用?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试图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基本理论前提与核心概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沉默的螺旋”并没有在网络空间里消失;同时鉴于网络传播的特质和我国现阶段网络媒体受众的历史阶段性特点,其表现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 实证分析 网络传播 群体压力 从众心理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piral of Silence Hypothesis in Cyberspace Xie Xinzhou Wang Yu Abstract: Is the spiral of silence hypothesis, which argues a strong effect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mass media, still applicable in the cyberspace environment? Based on a recently conducted surve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om a soci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s to pursu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premises and core concepts. A conclusion is reached that the spiral of silence still exists in the cyberspace; and meanwhile, the way how it works and functions is experiencing some noticeable changes due to the unique mechanism of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rnet media audience. Keywords: spiral of silenc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group pressure conformity psychology 1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基本内容及互联网对该假说的冲击 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舆论(public opinion)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假说。 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72年,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伊曼认为,舆论并不是在18世纪才为人们所认识的,而是已经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并且不断创造和保持着社会运作必需的和谐与一致。舆论的力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本质,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实施的严刑峻法,来源于个人对孤立的恐惧。恐惧使个人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以“准统计的方式”不断变化着,在社会中赞成的呼声不断升高时表达赞成的观点,在赞成的呼声下降时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2概括起来,这一理论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本命题包含五个基本假定: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呢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 (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 第二,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伊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产生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的“累积效果”,以及媒介信息抵达范围的广泛性产生的“遍在效果”,使得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 这样,诺伊曼通过“沉默的螺旋”假说,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4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该假说提出以后,许多传播学者和社会心理学者都对这个假说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考察,并对其普遍适用性提出了质疑。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但这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当个人对自己观点的确信程度较高,或是能够得到来自他人尤其是来自所属群体的支持时,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此外,“多数意见”社会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而且其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5同时,该假说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中坚分子”(the hard core)的作用,因而不太能很好地解释异常思想的迅速传播。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渗透,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对传统媒介结构的冲击,也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于一身,使得过去难以产生全面社会影响的其它传播方式有可能更深刻地作用于更大范围的受众,从而使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变的复杂化。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群体的压力会让人产生失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网络中,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如果人们在某个群体中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同时,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它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同时,网络传播个性化的特点也会使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得相对弱一些。6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群体压力”的主、客体都变得模糊起来,因为“由于网络上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匿名的,就基本上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但是用户对网上意见的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更大的偏差,因为用户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他人的意见,出现镜式知觉(looking-glass perception)和假一致(false consensus)等认知偏差。”7 综上所述,“尽管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大众媒介在传播方式上有近乎本质的差异,但是传播的社会控制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尽管控制形势变化很大、控制程度似乎减少)。因此,原有的各种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在做相当的改造之后,可以继续在因特网研究领域得到发展”。8特别地,我们认为,作为研究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关系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如果在传统大众媒体环境下引发和支持“沉默的螺旋”的基本条件在互联网环境下依然存在和成立,那么该假说在网络空间中就仍然基本适用。同时,鉴于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大众传播的特性,网络空间中“沉默的螺旋”的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空间的适用和变化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本调查完成于2002年11-12月,调查对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741份,其中有效问卷701份。除了与分析密切相关的年龄、性别、专业、生源所在地等受众个人基本信息外,问卷主要调查了上述四所高校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以及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和态度等。特别地,问卷的第71-85题集中对上述群体的BBS(电子公告牌)使用状况和行为方式进行了调查。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2年7月发布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北京是我国互联网络最为发达的地区(根据CN域名的地域分布状况和WWW站点的地域分布状况等指标);在互联网络用户中,18-24岁的网民占37.2%,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网民占58%,而就用户的职业分布状况而言,学生用户数量最大,占26.2%。我们可以看出,具有以上特征的群体是目前我国网络受众的核心部分。上述四所高校具有较好的网络环境,而且其网络用户特征基本符合核心受众的总体特征,所以我们认为,本调查的分析结果可以从整体上反映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传播状况和效果。 此外,我们选择BBS用户群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沉默的螺旋”假说进行实证研究的平台,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从传播方式看,BBS实现的是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从传播过程看,一个随机形成的BBS成员圈子,很可能逐步发展成一个成熟、稳定的群体。这个虚拟的群体和现实生活中的群体相比有什么特点?二者的互动关系如何?这些都是本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从传播特点看,作为信息和言论的集散地,BBS论坛集中体现了网络“摧毁话语霸权,平等自由传播”的特点,从而最有可能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理论前提产生冲击。 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网络用户群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加全面合理地解释该假说的适用和变化情况。 根据有效样本,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如下:男性342名,占48.8%,女性359名,占51.2%;25岁以下的用户为绝大多数,占87%;专科学历者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3%,本科占41.2%,硕士研究生占51.5%,博士研究生占4.1%;用户中59.6%的人来自大中城市。 3 主要研究发现 3.1 高校学生的BBS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7.3%的被访者在学校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而且79.6%的被访者的宿舍中接入了互联网。网络已经超过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成为高校学生主要使用的媒介手段。详见图1。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媒介环境的特殊性所造成的。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新华网 ( 2003-08-19 13:34:03)来源:新华网图1 高校学生媒介使用状况在网络用户中,使用过BBS的人数占被访者总数的74.8%,并且有42.8%的人经常使用BBS服务。在BBS用户群众,有81.8%的人仅仅或是主要把BBS当作获取和发布信息的渠道,而4.8%的人则是主要把BBS作为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的空间。 3.2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假说求证以BBS用户群为例 1社会孤立动机是否会在网上消失? “沉默的螺旋”假说建立在对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而“从众”和“趋同”发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个人在网络上表现得比在现实中更为大胆。但这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是因为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不可能被社会孤立起来。约瑟夫B瓦尔特关于CMC(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与FTF(面对面的传播)的区别和相似的论述指出,“CMC只是提供给人们机会,以人们渴望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想法和冲动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过通过科技手段更容易地实现它们”。9因此,根据人的社会心理的一般规律得出的“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并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直接发问和透射法佐证),85%以上的被访问者认为自己在BBS中的性格表现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的论断。 2互联网上的表达是否是公开的表达?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是公开场合中被表达的观点和涉及价值观问题的行为。所以,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而舆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众避免与其发生冲突。这便是“沉默的螺旋”开始旋转的起点。 那么,互联网上的表达是否是公开的表达呢?在诺伊曼的研究中,在公共场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如姿势、表情、服饰等)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意见即被视为公开的表达。因此,传播是否具有公开性不是由媒介类型来决定的,而是由传播对象决定的,网络空间中的传播活动也如此。特别地,由于互联网传播活动的传者和受者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匿名性,网络用户之间很难形成亲密的关系(如类似于家庭的初级关系),所以许多传播应该被视作公开的意见表达。但问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公开表达的个人意见是否还会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缺失,那么“沉默的螺旋”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从众心理的产生条件就会遭到破坏;如果群体压力继续存在,从众心理发生的条件成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沉默的螺旋”依旧在网络空间旋转。 3网络群体是否会对个人意见造成压力? 我们首先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谈起。Sproull和Kiesler1986年提出的“缺失社会情境线索假说”指出,在面对面(FTF)的互动中充满着各种社会情境线索,包括个人的职位、环境、表情、动作等,这些线索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源于网络上的匿名因素,以网络为媒介的传播(CMC)则无法承载这些社会线索,一旦去掉这些线索,社会的控制和规范会减少,从而使网络成为一个参与者平等的领域。10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网络受众的匿名心理呢?在社会心理学中,匿名心理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11而在网络环境中,虽然我们认为也是一种“匿名”状态,但一般情况下,网民都有自己的ID(网络身份),如果是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区里,每个人的代号也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我们的调查结果特别显示出,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区里,认为其他社区成员完全不能将自己的ID和现实身份对应起来的人只占30.1%,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认为,现实的社会关系会或多或少被带入网络空间中,从而影响人们的网络行为。正如调查结果所示,当得知他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时,84.3%的人表示在对某个问题发表评论时,态度会有所保留。 以上讨论的是网络群体的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某个群体在物理世界中已经存在,网络只是给这个群体提供了另外一种交流方式,因而现实关系会对网络关系产生较强的影响。第二种情况是BBS自身孕育的群体。在这种类型的群体中,现实社会关系的影响色彩较轻,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交往之后,各个成员的ID开始趋于固定,成员之间逐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有些BBS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群体意识和不成文的规范。在必要的时候,有些成员还可以采取某种一致行动。12如果一个人做出了违背大家意愿的事,他就可能被冷落、被批判甚至被封杀。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网络空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同样会对其成员产生与现实中类似的压力和社会孤立恐惧感。当然,在社会孤立的表达方式上,网络空间有其独特的地方。BBS论坛中的舆论压力不是指向现实中的具体个体,而是指向ID。而在网络空间内,ID本身就成了人的主体性的载体,每个人在确定ID名称后,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因此,指向ID的压力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面对网络空间的群体压力,人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4网络空间的从众现象分析 社会心理学对“从众心理”的定义和分析是“沉默的螺旋”假说的理论中轴线,也是我们在网络空间对该假说进行研究的理论落脚点。在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下,群体的舆论压力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而从众现象则进一步启动了“沉默的螺旋”的运转。而在网络空间里,从众现象会发生吗? 在上文中我们曾经指出,不同的网络群体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是不同的,不同的群体和该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因此它们所带来的压力程度也是不同的。比方说,在以现实的群体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网络群体中感受到的压力,要比在BBS自身孕育的群体中感受到的压力大;在一个自己经常活动的网络群体中感受到的压力,要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中感受到的压力大。应该说,网络从众心理的动因还会存在,但是,通常作用的程度与范围会减少。 让我们进一步从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中考察上述判断。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新华网 ( 2003-08-19 13:34:03)来源:新华网图2 BBS用户从不或很少发表评论的原因 80%的人从不或很少在BBS上就某事发表评论,而他们“沉默”的原因很少是出于“担心别人不同意自己”,而主要是因为“个人性格使然”,或是认为“网上的讨论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同时,网上的海量信息使人们疏于思考和评论,兴趣和选择多样化也造成了共同讨论话题的减少。详见图2。 当人们试图在网际间发表评论时,面对意见的冲突,会作何反应呢?当意识到他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时,79.3%的被访者表示会对自己将要发表的意见有所修正,表明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关系对人们的网络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详见图3。 图3 他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发表评论时态度是否有所保留图4 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面对多数意见如何反应图5 当ID遭受多数人的冷遇甚至攻击时,如何反应而当人们发现自己站在多数意见的对立面时,即便清楚地明白他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也有近40%的被访者表示会对原有观点加以修正,更有7.7%的人表示会大幅度地甚至放弃原有观点。详见图4。从众的现象开始在网际间蔓延,“沉默的螺旋”启动了。图5则进一步从ID所遭受的网络舆论压力及其影响的角度强化了这一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有13.4%的被访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会尝试更换新ID,但是对同一个ID,其它ID对它的孤立效果依然存在。当然,通过对图3和图4的比较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完全“匿名”的情况下,敢于完全坚持己见的人比在公开身份的情况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60%vs20%),从而印证了我们在前面进行的理论推演:个人在网络空间里所感受到的群体压力相对较小,从众心理作用的程度也会相应有所减少。 5孤独的勇士网络空间里“中坚分子”的作用分析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批评者们认为,在研究群体内合意形成的过程时,不应单纯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应对少数意见“中坚分子”的作用予以充分关注。这些“中坚分子”表现出的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表明态度的强烈性,可以对“对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推动新的合意的形成。这种情况,意味着与“沉默的螺旋”不同的另一种舆论形成过程的存在。13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对网际间坚持己见的少数观点,多数被访者选择了置之不理,并表示不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影响。详见图6。“中坚分子”成了孤独的勇士。 图6 人们对网际间少数派“中坚分子”意见的态度 这一结论很可能源于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对自己的判断信任度高,对其它特立独行的观点宽容但不盲从。因此,在描述的人群上,传统“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网际空间的人群相比还有相当的区别。这一问题需要等到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网络人群与现实人群的差距逐渐拉平的时候,才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解释。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网络空间,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但其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因此,“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间消失,但同时,鉴于网络传播特有的属性和我国现阶段网络媒体受众的历史阶段特点,其表现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 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 国际传播, 1998(5-6):83-892. 陈卫星主编. 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3. 崔倩,周葆华,刘芊. 网络上的沉默者和活跃者-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局域网(8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