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蒲塘十景图.doc_第1页
清代蒲塘十景图.doc_第2页
清代蒲塘十景图.doc_第3页
清代蒲塘十景图.doc_第4页
清代蒲塘十景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蒲塘十景图及题咏的诞生 黄 天 铨古镇白蒲为历史文化名镇,清代中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文人墨客标举蒲塘胜境,绘制景物图说,竞相吟诗唱和,留下了“蒲塘景物图”数种及题咏之作若干,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姚鹏春题咏的蒲塘十景图。 一姚鹏春,字古凤。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岁贡。据县志载,他自幼聪慧,过目成诵。性嗜金石。每赴试,书帖必满载归,虽没字碑亦购回以备参考。著有十三经管见30卷,金石跋尾20卷,古逸诗汇10卷。并“旁据博采,极数年之功,成一镇之志”(即白蒲镇志)。姚鹏春熟谙地方文化,他援引旧志乘中文人学士游览山川古迹,标举名胜佳境之例,确立了“蒲塘十景”的名目。其后,他的友人冯遒庵(昌禄)请秦春舫(湖)绘制了蒲塘十景图。图成之后,冯遒庵请族人中曾修过济南府志的冯云鹓(葆芝)写下一篇蒲塘十景图记。记云:“志乘所载,各分门类,如,山川、古迹,已举其大纲。而文人学士,往往以游览所经,标为胜境,如西湖八景,是其权舆。而郡邑各志从而效之。余在山东修济南府志,十六属中或六景,或十二景,同事者大兴冷君芸药每议删之,而余以为相沿已久,汇为一篇,附杂记中,第存其目。吟咏虽多,不及详载,此郡志之体也。”在阐明“标举胜境”也属“郡志之体”后,冯云鹓又列举出“崇川(南通)八景”、“静海(海门)八景”等例,说明周边地区也有罗列景点之举(尽管有些景点早已不存),然后交代了姚鹏春标举十景之事,和冯遒庵“爱其十景,为之图说”的过程,点出了写作图记的目的。这篇序文作于咸丰五年(1855)九月。冯遒庵似乎还要把这件“雅事”做大做强,他再请姚鹏春赋诗以纪,姚鹏春欣然命笔,写下蒲塘十景诗一组。诗前有一段小序:“遒庵世兄性耽风雅,倩秦子春舫绘余所定蒲塘十景。此图季霞客曾为陶霁园少府作。今观春舫所绘,构思精密,布景清华,笔墨不亚前人。爰题十绝,以为珠玉之前导云。咸丰乙卯季夏古凤姚鹏春识。”姚鹏春十分谦虚,声称他所题十绝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小序中所云季霞客为陶霁云作图之事,发生于38年之前,即嘉庆丁丑年(1817)。此事蒲涛志中有陶氏蒲塘十景图序一篇记载:“蒲塘十景之有图,由来旧矣。今已无存。陶存煦属姚鹏春重定名目,季标绘图,吴廷瑞题以七绝十首,白石庵居士李华篆书生面重开于册之额。时在嘉庆丁丑。”李华之所以篆书“生面重开”这四个字,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在陶氏此图之前,已有顾云请吴渔门画过蒲塘十二园图,因此陶氏此举还不能称为首创。顾氏蒲塘十二园图序云:“白蒲弹丸之地,而家各一园,由来已久。乃物换星移,其子若孙能世守者,不过一二家,为可慨也。究主易而名尚未更,其旧德高风,闲情逸趣,父老犹能言之。有心凭吊者,不禁有感于斯。爰成十二律,倩吴君渔门各为绘图,以志名胜于勿替云。乙未秋初,北墅云题。”这里的“乙未”指乾隆四十年(1775)。顾云字伯固,号北墅,系乾隆九年举人,故落款写成“北墅云题”。顾氏所列“蒲塘十二园”为:浣香亭、课花庄、夕佳亭、秋在阁、四世读书堂、西亭、白蒲书屋、薑芥园、潇湘馆、九桐居、西园、三里楼。从上述图序看,这些私家园林在当时大多已经易主了,难怪顾云在图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顾云蒲塘十二园图当是“蒲塘景物图说”的滥觞。再说冯遒庵,他的这一举动很为士林赞赏。就在当年的九月,又有一位追慕风雅的人物秦春舫的同宗秦烺(柳塘),也请春舫为他绘制了一组蒲塘十景图。据姚鹏春所作秦氏新绘蒲塘十景图序说:“秦柳塘茂才,居镇西。秦家旬卫廷明经族孙也。从学吾儿。咸丰乙卯九月,倩其宗人六桥子绘蒲塘十景图。此本与冯遒庵上舍本出于一人之手,而蹊径不同,各极其妙。余父子题之,载入蒲志。”姚鹏春为之题写了五绝十首,其子姚鸾题写了七绝十首。现在我们把这些图画的创作情况按时间先后列之于下,并将历次题咏之人名附上:1、 乾隆四十年(1775),顾云请吴渔门绘蒲塘十二园图,并题写了律诗十二首,同时题诗的还有吴经元、吴合纶二人。2、 嘉庆二十二年(1817),陶霁云请季霞客绘蒲塘十景图,题诗者为吴廷瑞,另有姚学源、顾金棻、吴经元诸人之作附于图后。3、 咸丰五年(1855),冯遒庵请秦春舫绘蒲塘十景图,并请姚鹏春题写七绝十首。随后题诗的有冯昌禄、冯棣昌、姚鸾诸人。4、 咸丰五年(1855),秦烺也请秦春舫绘蒲塘十景图,题诗者有姚鹏春、姚鸾父子。由此可以看出蒲塘文人对于家乡的风景名胜是何等热爱,他们对绘制蒲塘景物图及写作题画诗的兴致又是何等高昂。 二下面将姚鹏春为冯氏蒲塘十景图所作的题画诗抄录于下,略加诠释,一可见蒲塘十景之大概,二可窥诸人题咏之一斑,三可供开发蒲塘旅游资源者参考。南浦春帆新河湾在邑之南,环抱文峰阁两隄杨柳晓风寒,片片征帆漾碧湍。此处天然波折好,一枝文笔插云端。诗写白蒲镇南新河湾的景色。文峰阁在官河西,方志载:“阁之筑墩议建始自康熙四十九年岁次庚寅(1710),成于道光十年庚寅之岁(1830)。”因它筑于高墩之上,气势雄伟,方志形容它“阁两层,高插云表,俯瞰奎湾”,所以有“一枝文笔插云端”之说。北楼秋获 范越山迦陵昆弟读书处 夕佳亭畔敞高楼,放眼黄云万顷收。 当日耦耕兄弟乐,曾将畎亩傲王侯。诗写秋收时节,登上范捷读书楼,远眺万顷稻田的景象。范捷,字越山,自号鹿裘念一之夫,国子生,有越山集4卷。范景颐,字漱芳,号迦陵,有匏尊集。二人早孤,由堂姐范贞仪授以书,常读书至半夜。范氏兄弟隐居读书处为“古柏山庄”,在白蒲镇北河西岸,中有夕佳亭,为古柏山庄之一景,薛显祖有雪中望越山夕佳亭诗,诗载于阮云台广陵诗事。读书楼在夕佳亭畔,因地处镇北而称“北楼”,俗称“三里楼”。汪颀留范捷隐居古柏山庄诗:“小楼春月影,古柏岁寒香。” 东阁风篁 吴竹庄先生隐居秋在阁 路入桥东荜房开,筼筜万个满园栽。高人独坐幽篁里,消受凉颸四面来。 诗写吴世式秋在阁竹园的景色。吴世式,字国表,晚年自号竹庄老人,明诸生,于书无所不通,肆力于古文辞,尤精乐府歌行,著有九龙子1卷、潜书1卷、竹庄诗集4卷。方志载,秋在阁为吴竹庄先生吟诗室,结构幽雅,居镇东。园后归族人。吴经元诗:“秋在阁建蒲之南,绕阁垂柳绿毵毵。百余年间屡易主,鱼床潦尽成空潭。”筼筜,生长于水边的一种大竹子。幽篁,幽静的竹林,王维诗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故称“独坐幽篁里”的人为“高人”。 西亭雪驮 亭在西河之上 铃驮声声入耳遥,轻琼冷絮全未消。 便携壶榼来游赏,诗思何须恋灞桥。诗写西亭雪景,既可供游赏,又可引发诗情。西亭,在市河西,据乾隆十五年(1750)郑见龙主修如皋县志所云,亭废已三百余年,由此可推知该亭始建当不迟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乾隆十一年(1746)郑大孚重建,后复圮。郑氏有西亭记略:“丙寅秋,重构西亭,承先志也。亭树石柱,四周以阑槛,不设窗户。上杂树棠梨、夜合、橘柚、芙蓉,左右编短篱。艺蔬数畦。环亭种红白莲花。蒲之人携榼咏宴其上。”灞桥诗思,语出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有人问相国郑綮最近有没有写作新诗,郑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姚鹏春用此典,赞扬西亭之景不仅可以入画,而且可以入诗。 虎关烟雨 龙坝逶迤对虎关,波心一柱势孱颜。 朝烟暮雨多奇致,疑在潇湘彭蠡间。诗描绘烟雨之中虎关的雄奇景致。海曲拾遗:“虎牢关,去州(指南通)西北六十里,相传即蒲北闸址为关。”白蒲镇志:“虎牢关,官河北岸古闸,所存片石,俗有此名。”关于虎牢关的得名,吴廷瑞蒲塘十景虎关烟雨注云:“宋时旧闸,前明里人御倭于此,因此有虎关之目,今余片石。”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白蒲人张自成聚众结营闸上,大败倭寇之事。可见这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址。 入画园林 枕山园、课花庄、九桐居诸名胜俱在入画桥东 蒲塘东北景尤繁,望里虹桥雁齿屯。 多少林亭遗迹在,惜无文叔记名园。诗写入画桥东的名胜古迹,慨叹遗迹虽在,可惜没有文人学士如李格非一样把它们记载下来。李格非,北宋时代人,字文叔,他是女词人李清照之父,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宋史中说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著有洛阳名园记。入画桥,即白蒲薛家桥,因桥东园林如画,故称“入画桥”。枕山园,明经薛彬所居,其子显祖、孙茂卿兄弟不废祖业。至咸丰年间,已有9代居住在此园中。园中有浣香亭、钓诗钩、虹饮桥、丁字水等诸多胜景。课花庄,在入画桥东,本为江氏废园,郑大任购为别业。郑自号灌花老人,名其园曰灌花庄,后更名课花庄。“门外长桥作雁齿排列,园内竹石池亭俱幽秀绝伦。”郑有楹联:“杖履频劳因客至,衣冠难著为花忙。”九桐居,即北园,蒲塘十二名园之一,从顾云九桐居诗“合抱苍松涛韵远,碍檐古桂露香浮”可见此园年代之久远。吴经元九桐居诗“九桐从作栖鸾处,拥笏能教宦兴抛”则暗示了园名“九桐”的原因,传说凤凰非桐树不居,园中植桐,也表明主人有凤凰一般高洁的品格。 法宝楼台 法宝寺,唐余古刹 象鼻湾围古柏杉,香林幽绝隔尘凡。 何时贝兰重全置,饱阅经楼五百函。诗吟咏古刹法宝寺。法宝寺,俗名大寺,在白蒲镇南,白蒲镇志称它“创自唐大和四年(830)。初名圣教寺。不戒于火,寺毁僧散。宋至和元年(1054),僧亿山重建,立丛林,为州属八大丛林之一”。象鼻湾,法宝寺主体结构似大象,其金刚殿前之长堤有“象鼻湾”之称。白蒲镇志:“象鼻湾法宝寺山门内,夹水长堤。” 碧霞钟磬 南北碧霞山,载州县志。 名祠终古奉元君,夕磬钟声两地闻。 环珮归来天路近,南山云接北山云。诗将南北两碧霞山合写,别具一格。据方志载,“蒲有镇山二,南北碧霞是也。南庙山门南向,内有貊貔庙。宋时出貊貔恶兽,为婴赤害,神殴除之,因为立庙。”“北碧霞宫,山门西向。相传昔年修庙,正梁上有唐咸通二年(861)年建字。本为五司徒庙,明时改为碧霞宫。元君祠在山上。”碧霞元君,据道教大辞典:“相传为东岳大帝之女。蒿庵闲话: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涤手池内,有玉女浮出水面。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虹梁三曲 三桥二石一木,横跨市河。 凌空叠叠彩霓横,旧迹三梁胜概成。 惆怅万安桥未就,不知谁是蔡端明。诗描绘市河上的三座桥梁。蒲塘三桥历来是诗人吟咏的题材,吴经元三桥诗云:“千里江淮入望收,三桥龙影卧清流。夹津明镜涵云月,长占西湖一段秋。”沈岐虹梁三曲:“近郭无多路,虹梁三面垂。南虹今不见,惆怅忆当时。”南虹,指南石桥。方志云,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初九日,暴风骤雨,怒涛南来,夜二鼓时分,桥圮。沈诗作于“乙卯冬至后三日”,“乙卯”当指咸丰五年(1855),是时桥已圮12年。其后着手重建,姚鹏春名之曰“万安桥”。 燕尾双溪燕子河分双流,若燕尾。予尾翛翛燕舞风,溪分双汊肖形同。拟将一卷河渠志,附入乌衣香牒中。(原注:陈瓠庐辑燕子故事为一书,名曰乌衣香牒)诗描绘燕子河风光,指出河的得名系由“肖形”而来。白蒲镇志:“燕子河,市河。至登津桥北分为双栖,有如燕尾。”姚鹏春之子姚鸾燕尾双溪诗云:“溪势分明玉翦飞,舟行如入国乌衣。十年望断金陵路,对此还思燕子矶。”乌衣、国乌衣,均为燕子的典故。据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唐朝有个叫王榭的人,居住在金陵,以航海为业。遇风浪,舟破。王榭依附一块木板,漂到沙洲上,遇到一对老夫妻,穿的都是皂(黑)衣。老人把他送到王宫中。只见国王皂袍乌冠,左右的人也都身着皂衣。老人把女儿嫁给他,他问老人的女儿说:“此国何名?”女答:“乌衣国也。”后来他写诗得罪了国王,国王让老人把他送回去。老人用乌毡兜住他,让他紧闭双目,瞬息之间就把他送到家中。他睁大眼睛,看到梁上的双燕正呢喃地注视着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乌衣国就是燕子国。 三姚鹏春以一人之工,撰成白蒲镇志10卷,他对蒲塘的景致,当然是熟谙于胸,所举十景,应该说眼光是不会看错的。但因为他所举的范围较广,“首以四时景物,次以古闸名园,又以梵宇神祠,终以三桥双溪”。(姚鹏春语)这就势必造成“十景”之说难以囊括蒲涛名园。从这一意义上说,顾云请吴渔门所绘蒲塘十二园图,可补姚氏“十景”之不足。不过,姚氏标举“十景”时,一定借鉴过顾氏“十二园”的说法,我们如将顾姚二氏所举景物的名目相互参照,可发现顾氏“十二园”中,浣香亭(在枕山园内)、课花庄、九桐居三处都已包括在“入画园林”中,三里楼即北楼,夕佳亭为北楼畔的一景,均可以“北楼秋获”为代表,秋在阁有“东阁风篁”图咏,西亭有“西亭雪驮”图咏,余下的仅剩四世读书堂、白蒲书屋、薑芥园、潇湘馆、西园五园,这让我们不能不赞叹姚鹏春的概括能力。为免“遗珠”之憾,现将余下的五园简要地作一介绍:四世读书堂:在是亦园内。据民国如皋县志(沙志):“是亦园,一在白蒲菉漪园东,清初吴声别墅,晚年搆舫斋于园之西偏,中有四世读书堂,庶常姜任修题额,一名茶屋。屋前古柏如盖,今惟一株尚存,园归陈氏。一在岔河西”关于此园的得名,吴声有一段自述,丙午年(当指康熙五年,即公元1666年),他与其弟移居茶坞西南之平安乡,于住宅西隙“凿荷池,筑柳堤,思构数椽于其间,为游息地”。有观者见“池之曲直相间也,隄之长短相生也”,问主人:“将为园乎?”主人答道:“是亦园也。”其子吴宗有是亦园诗:“秋风发丛桂,袭我读书堂。心静如无隐,吟安倍有香。蝉鸣新选树,燕去旧栖梁。蔓草常勤扫,宁滋三径荒。”白蒲书屋:在西亭近旁。但它的名声较高、体量较大,是“西亭雪驮”所不能代表的。乾隆如皋县志(郑见龙主修):“白蒲书屋,庶常姜任修藏书处。”白蒲镇志:“一名三以园,在镇西,为当时名流文酒聚会之地。”姜任修有白蒲书屋杂咏诗一组,诗前序云:“余小筑在白蒲西溪,颇有田园之乐。春秋佳胜,辄形诸咏歌。北垞所题亦间附焉。非欲拟于辋川云溪,亦陶令之以为欢笑耳。”序中辋川在陕西蓝田,原为唐代诗人宋之问别墅,后归诗人王维。王维诗有辋川集。云溪即若耶溪,一名五云溪,唐代范摅居于此,撰云溪友议3卷。陶令,指东晋诗人、有“隐逸之宗”称号的陶潜(渊明),陶隐居前曾任彭泽令,故称陶令。姜任修以王维、范摅、陶潜自况,可见其志趣的高远。吴合纶有白蒲书屋诗:“竹翠松寒远市喧,西河之上有名园。方塘水阔通潮汐,深谷花迷没晓昏。数世才华谁并拟,一家词赋自言尊。欲知山简今何在,空有高坟掩断魂。”诗中的“山简”,为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官至尚书左仆射,领吏部,永嘉三年(309)任镇南将军,镇襄阳,常去郡中园林宴饮。王维有诗“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薑芥园:在镇西南。后称“妙饮山庄”。民国如皋县志:“妙饮山庄,在白蒲姜家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