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doc_第1页
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doc_第2页
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doc_第3页
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doc_第4页
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红楼梦人物形象接受史研究第一节 清人对钗黛形象的阐释研究提问:1.什么是文学接受?2.你是否了解王国维、胡适、鲁迅、俞平伯、蔡元培等学术大师对红楼梦的观点,请举出一例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19491979)年,读者对钗黛形象的主要看法是什么?4.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19491979)年,红楼梦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产生过哪些影响,你是否了解4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钗黛形象的评价主要有哪些观点,请略谈一二?5. 你是否了解有关红学的一些著作?请举例说明。一、接受史的概念1文学接受:读者阅读、理解、阐释一部文学作品、根据文学作品进行新创作的过程。2.接受史研究:以文学作品(包括普通读者、评论家、创作者)为对象,以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本的审美经验为中心,通过读者对作品审美反映状况的考察,进而探寻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读者在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变化及其形成原因。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读者在阅读时都融进了他们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心态,他们的理解又体现出历史文化的特点。3.红楼梦与钗黛形象的接受历史红楼梦诞生虽然才二百多年,在后代读者中的影响却超过任何一部作品。两百多年来,红楼梦被读者的接受历史生动地折射出历史文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两种女性美的典范,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两百多年来对她们的理解与评价,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族文化心态与审美心里的变迁历史。考察读者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接受状况,可以更为广泛地 而真实地探讨二百多年来民族审美文化的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二、脂砚斋:钗黛兼美(17571791,手抄本时代)(一)脂砚斋、脂批、脂本1. 脂砚斋:评点手抄本红楼梦(名石头记)最重要的一位评点者的笔名,一般认为是曹雪芹的一位叔伯兄弟,一般又将他作为评点手抄本红楼梦(名石头记)的曹雪芹的亲友集团的总称。2. 脂批:以脂砚斋为代表的评点者评论八十回红楼梦(石头记)所有文字的总称。3. 脂本:附有脂砚斋等人评点的八十回红楼梦(石头记)的各种版本的总称,又叫手抄本,八十回本等等。(二)脂砚斋对钗黛形象的阐释1.对林黛玉形象的阐释(1)多情“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恰极恰当”牡丹亭艳曲惊芳心回评,两个“情小姐”分别指林黛玉和杜丽娘,将她们相提并论。(2)聪慧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心,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概括林黛玉人品才情,在其心目中,林黛玉是一位既超凡脱俗又冰雪聪明的钟灵女儿。2薛宝钗形象的阐释(1)称赞其“德”:“雅量尊重”,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行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蜜之情,形诸声色。揭示出薛宝钗带人处世的特点,带有赞叹、歆慕之情(2)称赞其“才”“博学宏览”、“有主见”;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一回中评价宝钗协助探春理家3. 脂砚斋对钗黛的态度:钗黛并举,钗黛兼美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娇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各不相犯,使其人难其左右于毫末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这些言论,都生动将钗黛并举,生动地区别出钗黛的容貌、气质、品性的特点,强调他们都是美的极致,显然是“钗黛兼美”的观点。(三).脂砚斋“钗黛兼美”观点产生的原因1肯定“情”的原因,高扬“情”的解放,是脂砚斋评价红楼梦的着眼点,是清代后期理学压制有所松动、社会思想趋于解放的一种体现,所以他赞赏林黛玉2“理学”思想的影响还存在,使曹雪芹、脂砚斋推崇薛宝钗,而脂砚斋的推崇更甚于曹雪芹;(曹雪芹虽然也是钗黛兼美的,但在总体上还是倾向于林黛玉的),脂砚斋的兼美思想比曹雪芹更浓烈一些。3艺术观照:对家族的怀念,使他对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怀有赏爱、宽容的情感,钗黛在他心目中更是往昔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象征。二、“评点派”:钗黛优劣(17911911,刊本时代)(一)“评点派”:1791年(乾隆五十九)120回红楼梦问世以后,许多文人纷纷对之评点,评论,形成红学“评点派”。除了少数评点家继承了脂砚斋的观点之外,“评点派”最大的特点是用“道德评判”的方式来理解钗黛形象,形成了“钗黛优劣”的争论,“尊林派”和“尊薛派”的争论吗,在“红学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二)评点派对钗黛形象的阐释1.“钗黛兼美”(共尊型)“共尊型”,主要是在嘉庆时期,代表性的评论家是二知道人、诸联。其主要观点是:(1)黛玉“美而善为疾态,殊可人怜。荷锄葬花,开千古未有之奇,固属于雅人深致,亦深情者有托而然也。”(2)宝钗“外静而内明,平素服冷香丸,觉其人亦冷而香耳”。2“扬黛抑钗”(尊林派)“扬黛抑钗”型的代表性评论家有涂瀛、姚燮、陈其、朱作霖等等。其主要观点有(1)黛玉处人待事“以刚”、“用直”、“任性”,具有刚直、坦率的品性和率真的赤子之心;认为黛玉“为人不求悦于人,渐至不悦于人”。(2)宝钗处人待事“以柔”、“用屈”、“徇情”,为达到作宝二奶奶的目的,“巴结尊上,和叶同辈,拊徇下人”,“小心谨慎,无纤芥之失,盖诸人皆受其笼络”。3.“扬钗抑黛”(尊薛型)“尊薛型”代表性的评论家是王希廉。他认为:(1)“福、寿、才、德四字,人生最难完全”,“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2)宝钗“有才有德”4.“钗黛兼恶”(共抑型),代表人物是张新之,对钗黛都持贬抑态度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而不觉;写宝钗处处以财帛笼络人,是极有城府、极圆熟之一人,究竟亦是枉了,这两种人都做不得。(三)评点派“钗黛优劣”之争的原因1手抄本迷失,程高本改变了后四十回构思,将“钗嫁黛死”的结构安排将钗黛又置于矛盾斗争的关系中,在客观上促使评点家们“钗黛对立”思维方式的产生。2评点家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导致对人物理解的不同(1)涂瀛、姚燮(才子型评点家):红楼梦是一部“言情”之作,写出了“天地男女共有之情”,故称赞林黛玉。(2)王希廉(道学型评点家):红楼梦的主旨是宣扬“善恶报施”,“劝惩垂诫”,故称赞薛宝钗。(3)张新之(道学型评点家):红楼梦是一部“演性理之书,祖大学而中庸”,其主旨在于“讥失教”,但其对薛宝钗贬斥让人难以理解。3.评点家们“比附兴寄”的文化心态“尊林派”的评点家们,大多数为有才华仕途失意,如姚燮、陈其泰等,他们的境遇与小说中的林黛玉形象有相似之处,失意的处境使他们变得愤世嫉俗,养成了洁身自好的品性,他们同情、怜惜、赞赏林黛玉,也是就对自身处境、品格的怜惜和肯定。如涂瀛评论林黛玉: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这里充分表达了对世俗社会的愤懑之情,道出了许多“拥林派”评点家的心曲。三、“题咏派”对钗黛形象的阐释在清代,还有许多人以题诗作赋的形式表达对红楼梦的看法,形成了红学“题咏派”,从嘉庆到光绪年间,“题咏派”的作品兴盛不断,屡屡不绝。与评点派相比,题咏派没有表现出明星的尊林或尊薛的倾向,他们的作品中,塑造了另一种钗黛形象。(一)“题咏派”对钗黛形象的阐释1.歌咏林黛玉脉脉含情苦未酬,盈盈欲泪搵还流。啼鹃哀怨憨鹦鹉,销尽秋窗风雨愁。姜祺红楼梦诗多愁善病太憨痴,香泪偷弹却为谁?情感无知小鹦鹉,学侬低咏葬花诗。延奭红楼八咏绝代容华太瘦生,多情翻恨似无情。泪干为了缠绵债,身死空留暧昧名。周澍红楼新咏说明:这些歌咏林黛玉的诗歌中,最常见的词“病”、“恨”、“愁”、“哀”等,尤其是“泪”,几乎每一首诗中都有,简直就成了林黛玉的标志。可见,在这些诗人的心目中,林黛玉是一个瘦弱多病、多愁善感、哀婉凄楚的“怨女”形象。2.歌咏薛宝钗艳冠群芳拥翠纱,风流妩媚晕朝霞。瑶宫仙蕊知多少,此种端推第一花。罗凤藻红楼梦图咏一种温柔偏蕴藉,十分浑厚恰聪明。檀奴何福能消受,空赚红颜误此生。潘德舆红楼梦题词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宝钗既具有国色天香之容貌,又不乏风流妩媚之情致;既具有温柔蕴藉之风度,有具有治世理家之才干,更兼宁静致远之修养,是世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3.“题咏派”对钗黛态度:钗黛兼美(二)“题咏派”对钗黛理解的原因1.消闲心态题咏派诗人们并没有像评点家那样对人物作道德评判,热衷厚此薄彼, 这与他们的消闲心态有关。消闲心态的突出表现就是:对富贵繁华、风流韵事、悲欢离合的留意、艳羡和玩赏。他们的诗歌感叹宝玉“一家姊妹,个个能贤”,他们赋咏的是“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眠石”、“妙玉品茶”等韵事。题咏派对黛玉的灵心慧性、冰雪聪明视而不见,偏偏特别留意她的悲苦哀愁,情愁痴恨,对宝钗的赞赏,都应该来自“怜香惜玉”的玩赏心里。2.色空观念在题咏派诗人看来,无论黛玉的痴情苦恨还是宝钗的富贵温柔,虽然值得迷恋玩赏,但最终还是烟消云散,归为虚无;所有繁华风流,都不过是人生一梦。带着这种情绪解读钗黛形象,他们对钗黛形象都给以了同情,对黛玉,感叹佳人薄命,对宝钗,感叹良缘难成,富贵成空。如:低徊自悔为谁蒙,金玉姻缘一梦中。富贵不堪回首问,千秋事业付东风。黄昌麟红楼二百咏3.特定的时代氛围题咏诗歌产生于清代后期,外侮内乱一起向古老的帝国袭来,腐朽的清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庇荫华夏众生,这是一个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时代。受时代气候的影响,绝望、凄楚的情绪在绝大多数士人的心头弥漫。在这样的时代中,有一部分人能够昂扬奋起,救国救民;但历史的惰性又往往使另外一些人停留在历史的原处,消极避世,远离现实,“人生空幻”的观念实际上就是这种时代情绪的反映;对女性的玩赏心里,也是这些人消极避世的反映;阻碍悲观失望中,红楼梦成为众多士人心灵的安慰剂和麻醉剂。4.诗歌的接受形式诗歌的接受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题咏派”士人对钗黛形象的理解。中国国古典诗歌注重意境情韵之美,题咏派所歌咏的“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眠石”、“妙玉品茶”本身,就是具有诗情画意的情节片段,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对这些情节的关注,本身就表明题咏派诗人们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使他们对钗黛形象的评价比较公允,避免了陷入了“钗黛优劣”的思维套路中。四、清人对钗黛形象的阐释的特点(一)对人物形象内涵理解的丰富性(二)接受思维方式的多样性1.审美观照思维2.道德评判思维3.直觉美感思维(三)强烈的主体心态接受美学认为:理解的过程是理解者个人展示自我生命体验的过程,现实的人生境况深刻影响着理解者的生命体验,理解者的解读有反映着时现实人生的种种境况。作为阐释者,清代的评点者们在评论红楼梦时,主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评点“重直觉”和“印象式”的批评特点,没有既定的理论作为参照标准,只凭自身的直觉思维去阐释发挥,在评论过程中流露的主体心态明显,主体的心灵情绪就更为浓重。1.脂砚斋:对家族的留恋之情,致使其对人物进行审美观照(审美观照是不自觉的)2.“尊林派”评点家:愤世嫉俗3.“尊薛派”评点家:以伦理道德挽救乱世4.“题咏派”诗人:乱世中的消极避世、及时行乐思想第二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一、“扬黛抑钗”接受倾向的发展历程1.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时代:以梁启超和汪精卫(季新)(著有红楼梦新评)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赞扬林黛玉“品行诚慧,心胸浩荡”,贬斥宝钗“心术不正”,意在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格理想。2.五四时代:五四时代青年赞扬林黛玉有“赤子之心”,流露真情;批判薛宝钗“失去真情”,非常虚伪,是“强调理性,反对旧礼教”时代观念的反映。3.三十年代,以李长之为代表的京派学者赞赏林黛玉林黛玉“感情丰富”,批判薛宝钗“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从建构理想的国民品格来扬黛抑钗。4.四十年代,以王昆仑为代表的学者们赞扬林黛玉有着“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品格,批判薛宝钗是“世俗的现实主义者”等等,体现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人们的理想和期望。总结:二十世纪以读者的“扬黛抑钗”的接受思维是功利性的,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二、“钗黛兼美”的接受倾向(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1.红楼梦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运用西方的理论和观念来批评中国文学的理论著作,也是红学史上第一部运用西方的理论和观念来批评红楼梦的著作。2.红楼梦评论主要是运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来评价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他借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悲剧分为三种:“极恶之人”所构的悲剧;盲目的命运所构成的悲剧;剧中人物的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的悲剧,即普通人根据自己的性格、处境而造成的悲剧。他认为这三种悲剧中,最后一种悲剧的感人程度最深,红楼梦属于这样的悲剧。3.王国维没有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但是可以推断出的他的观点:小说中的贾母、王夫人、王熙凤林黛玉等人,都不是什么大善或大恶之人,他们都只是按照各自的生活逻辑在行事,因为各自的生活逻辑不同,于是产生了冲突,产生了悲剧。这实际上就是将钗黛“并举”,隐含着“钗黛兼美”的意思。(二)俞平伯的红楼梦辩(1923)1.红楼梦辩产生的时代背景:“脂本”被发现,使作者的愿意被充分理解;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叙家世”说。2.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看法主要有三点:红楼梦作者“感叹自己身世”之作;是作者“情场忏悔”之作;是“为十二钗作本传”3.正是在“为十二钗作本传”的阐释中,俞平伯提出了“书中每每钗黛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的观点,明确标举“钗黛兼美”。俞平伯为此引用了书中的大量描写为证。如“怀金悼玉”、回目并提等等。4.俞平伯“钗黛兼美”观点的学术意义(1)胡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辩,标志着以考证和考察文本为基本方法的的新红学的诞生,打破了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