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6 卷第 7期 2 0 0 9年 7 月 公路交通科技 J o u r n a l o f Hi g h w a y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Vo 1 2 6 N o 7 J u1 2 0 0 9 文章编号 1 0 0 2 0 2 6 8 2 0 0 9 0 7 0 1 3 9 0 5 电动助 力转 向中间位置转 向感觉分析 张 昕 施国标 林逸 1 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长春1 3 0 0 2 5 2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北京 1 0 0 0 4 4 3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北京 1 0 0 0 8 1 摘要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 P S 的转向感觉进行了系统分析 其中转向盘中间位置的转向主观感受是汽车转向 感觉研究的主要 内容 直接影响驾驶员对稳定性 安全性和行驶的判断 研究通过整车中间位置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 验 介绍 了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 并对客观评价指标进行 了分析 分别研究了中间位置转向灵敏程度 转向手力特 性 以及中间位置行驶时的汽车响应特性等三方面的客观评价指标 应用这些指标参数 可以系统全面的评定 E P S中 间位置转向感觉 指导E P S与整车的匹配开发 以获得更适宜的中间位置转向感觉 关键词 汽车工程 电动助力转向 中间位置转向感觉 客观评价 中图分类号 U 4 6 3 4 文 献标 识码 A An a l y s i s o f On c e n t e r St e e r i n g P e r c e p t i o n o f E P S ZHANG Xi n 一 S HI Gu o b i a o 3 L I N yi 3 1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 u t o m o b i l e D y n a l l i e S imu l a t i o n J i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e h t m J i l i n 1 3 0 0 2 5 C h i n a 2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l e c t r i c a n d C o n t r o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j i n g J i a o t o n g U ni v e rs i ty B e ij i n g 1 0 0 0 4 4 C h i n a 3 Sch o o l o f M e c h a n i c al a n d V e hi c ul a r E n n e e ri n g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1 C h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s u i t a b l e o n c e n t e r s t e e ri n g p e r c e p t i o n w h e n d ri v i n g a v e h i c l e e q u i p p e d w i t h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t e e ri n g S y s t e m E P S w 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h e o n c e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e s t e e ri n g p e r c e p t i o n i s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o f v e h i c l e s t e e ri n g p e r c e p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w h i c h d i r e c t l y i m p a c t s th e d r i v e r S j u d g e o n s t a b i l i t y s e c u ri t y and m a n e u v e r a b i l i t y The s u b j e c t i v e e v al u a t i o n t e s t and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o n c e n t e r s t e e ri n g per c e p t i o n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The r e l a t e d o b j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e s w h i c h c o n s i s t o f e i g h t p a r a me t e r s t h a t d e s c ri b e o n c e n t e r s t e e ri n g s e n s i t i v i ty s t e e ri n g t o r q u e c h ar a c t e r a n d v e h i c l e res p o n s e p e rf o r m a n c e o f o n c e n t e r m ane u v e ri n g w e r e al s o a n a l y z e d T o u s e t h e s e o b j e c t i v e e v alu a t i o n p a r a me t e rs ma k e s i t p o s s i b l e t o b e n c h ma r k E P S o n c e n t e r pe rf o r manc e e n t i rel y and g u i d e E P S d e v e l o p me n t t o a c h i e v e g o o d o n c e n t e r s t e e rin g p e rce p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a u t o m o b i l e e n g i n e e ri n g e l e c t ri c p o w e r s t e e ri n g o n c e n t e r s t e e ri n g p e r c e p t i o n o b j e c t i v e e v al u a t i o n 0 前言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汽车的舒 适 安全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对汽车的转向感觉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备受汽车业界的重视的电动助 力转向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t e e ri n g 简称 E P S 通过电控 单元和电机完成对助力转向的实时控制 它为整车转 向性能的改善创造了更大的提升空间 使驾驶员转向 感觉的优化成为可能 转 向感觉是驾驶员在操纵汽车进行转向时的主观 感受 车辆在行驶中 转 向盘 中间位置的转 向感觉是 转向感觉研究的主要内容 将直接影响驾驶员对稳定 性 安全性和驾驶 的判断 2 2 作为转向感觉评价最直 接最可靠 的主观评价有两个主要 的缺点 其一 它受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5 1 0 基金项目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2 D 7 H 0 2 北京交通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 M c 作者简介 张听 1 9 7 6 一 女 辽宁人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为车辆系统动力系及电子控制 x i n z h a n g b j t u e d u c n 公路交通科技 第 2 6 卷 评价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不同评价者可能给出差 别较大的评价结果 另外 一般情况下 它不能给出 汽车性能 与 汽车结构 两者之间有何种联系的 信息 所以将主观评价进行量化 通过转 向感觉试验 客观评价指标来指导系统的设计对 E P S的开发非 常 重要 中间位置转 向感觉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至今没 有公认 的 统一的客观评价指标 如本 田公 司联合 N i h o n 大学提出等价刚度 和等价阻尼 C分别为评价 转 向力矩变化和阻尼滞后程度的参数 引 菲亚特研究 中心则采用转 向盘灵敏度 I A V 侧倾指标 I C O 反馈指标 I P I 等 5项 综合性评价参 数对转 向感 觉 进行研究 4 J 评价指标仍处于研究探讨当中 另外中 间位置的转向性能试验一般都采用蛇行或正弦输入试 验 试验 中所应采用的车速 输入角度和输入频率等 国际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F t 本本 田技术 中心针对北美 市场 提出的试验工况车速均为 1 4 0 k m h 输入角及 频率分别 为 1 5 0 2 5 H z 2 2 5 0 2 5 H z 3 2 5 o 1 0 H z 5 J 但各地的行驶路况和驾驶习惯各 有不同 在 中国市场 该试验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 为了全面分析影响汽车高速时转向盘中间位置转 向感觉的因素 为 E P S的设计提供依据 和指导 需 要针对 E P S的特点 研究转 向盘中间位置转 向感觉 的试验方法 评价指标和要求 使汽车获得 良好的转 向感觉 1 E P S中间位置转向感觉试验 转向盘中间位置转向是指转 向输入操作较小 汽 车侧 向加速度小于 0 1 0 3 g 只作转向的轻微调整 和侧 向加速度较低时的转向操纵 5 J 对于 E P S中间位置转 向感 觉道路测试 参 照美 国德尔福公司 中间位置转 向试验 结合汽车操纵 稳定性试验方法 G B T 6 3 2 3 9 4 E 6 采用了间隔距离加 长的蛇行试验 用以评价高速驾驶低侧向加速度时的 转向感觉 道路设 置参照 G B 6 3 2 3 9 4 并进行 了部分 改动 试验道路如图 1 所示 图中 S 0 S 8 0 m L 7 0 m B 2 5 m 前后路 面为留出的加速和制动 距离 试验中转 向输人约为 0 2 H z 最大侧向加速度 0 2 g 车速 9 0 k m h E P S中常采用图 2所示 的直线形助力特性 可用 以下函数表示 r o 0 T d T d o K V K i d d 0 d D T d d a x L J 一 1 式中 为电动机的 目标电流 I a 一 为电动机的最大工 作 电流 T d 为转 向盘输入力矩 T d o 为转向系统开始助 力时的转 向盘输入力矩 d 一为转向系统提供最大助 力时的转向盘输入力矩 V为车速 K 为助力特性 曲线的梯度 随车速增加而减小 图 1 中间位置转 向试验道路 F i g 1 On c e n t e r s t e e r in g t e s t r o a d 出口 t t dm ax A一 喜 f ma x 图 2 E P S直线 形助 力特性 F i g 2 l a n e t y p e a s s i s t a n t c ha r a c t e r o f EP S 表 1 整 车参数 T a b 1 Ve h i c l e p a r a me t e r s 表 2 试验 采用的 4种助力特性参数 Ta b 2 St e e r i n g a s s i s t a n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p a r mne ter si nt e s t 针对 国内某乘用车 整车参数见表 1 对不 同 助力特性 的 E P S进行试验 考察不 同转 向感觉下各 汽车客观参数的变化及影响 4 种助力特性方案分别 为无助力 助力小且不 随车速变化 助力随车速变 化 助力大且不随车速变化 助力特性参数见表 2 试验 由专业试车员完成 试验实时记录了如下数 据 转向盘转角 转 向盘力矩 转向盘角速度 汽车 纵向行驶速度 侧向加速度 车身侧倾角 横摆角速 度 为取得较准确的数据 对于每种方案的转向感觉 评价试验各作 3次 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计 第 7 期 张昕 等 电动助力转向中间位置转向感觉分析 1 4 1 算的数据 2 E P S中间位置转向感觉评价指标 对 中间位置转向性能的要求主要包括 1 汽车响应应快速 但 高速时不要过 于敏感 在高速公路上驾驶 时 中间位置的转向感觉将直接影 响驾驶员对稳定性 安全性和驾驶的判断 汽车高速 直线行驶时 如果对转 向响应过于灵敏会使驾驶者精 神紧张 降低驾驶 的舒适性 而灵敏度不够就会降低 汽车的安全性 2 转 向盘中心位置感应清晰 驾驶员可清楚的 判断出转向盘是否 回到中心位置 3 手力变化应线性化 从中间位置到驶离 中间 位置时转矩梯度变化应渐进 不要过于突然 4 尽量 降低系统低摩擦 提高转向刚度 根据上述要求 分别对 中间位置转向感觉的转 向 灵敏程度 转 向时的手力特性 转向时汽车的响应特 性进行了以下评价指标 的分析 2 1 转 向的灵敏程度 转向的灵敏程度可 以考察汽车在位于直线行驶位 置时 转 向盘转角和侧向加速度曲线梯度 G 0 试验 表明该值越大表示车辆的转向感觉越轻快 2 2 转向时的手力特性 在高速行驶 中间位置转向的情况下 因为主要是 路线跟踪 转 向盘转角很小 多半用来克服摩擦 转 矩特性成为主要因素 相关的特性参数包括如下的转 矩刚度 转矩死区等 1 转矩刚度 转矩刚度是驾驶员在驾驶时感觉到的转 向刚度 可以用转向盘转角 一 转矩曲线梯度来衡量 2 最大转矩 T m a x T是驾驶员转 向时的最大力矩 如车辆采用 了车速感应型助力转向系统 随着车速的增加 该值 增加 3 转矩死区 由于系统 存在摩擦 和阻尼 当转 向盘转动 过程 中 转 向盘上作用了一定的转矩 但此时转角输人仍 为零 转向盘转角为零时转向盘转角 一转矩曲线的垂 直宽度为转矩死区 它与系统的摩擦呈正比 4 路感 G T g O G T g O G T g O 1 通常采用侧向加速度为0 或 0 i g时的转向力矩 梯度 即 0 g或 0 1 g处转向盘转矩随汽车侧向加速 度的变化率 作为中间位置小角度修正时的路感评价 指标 2 3 转向时汽车的响应特性 1 动态回正 a v o 转向盘转矩为 0时的汽车侧 向加速度 表征了汽 车的回正性能 此加速度值越小表明汽车的回正性能 越好 但它受到系统阻尼与车辆响应滞后 的影响 这 个评价指标不宜过大或过小 由于汽车的不对称性 左右转向时的剩余侧向加速度是不同的 2 响应滞后时间 t 日 r 考察转向盘 转角输人为 0 2 H z时 转 向盘力矩 与侧向加速度之 间的滞后 时间 该值受系统的阻尼和 摩擦影响很大 滞后 曲线越宽 滞后的时间越长 普 遍认为滞后时间越长 中间位置转 向性能越差 3 转向时的转矩差 分析驶离 中心位置 的转 向性能通常考察侧 向加速 度处于 0 3 g时参数的变化 转动转 向盘的力矩与转 向盘 回正 时需 要的力矩不 同 当车辆驶离 中心 位置 后 差值变化大小可反映出汽车在转 向过程中进行角 度修正的难易程度 采用动力转向系统的车辆 该差 值将减小 机械式转 向系统该差值变化不大 侧 向加 速度为 0 3 g时的转向盘转矩滞后 即右转曲线和左 转曲线间的垂直距离 当最大侧 向加速度达到 0 4 g 左右时计算该值 3转向感觉的评价分析 在中间位置转向操作中 如果转向需要的修正很 小并能让驾驶员感受到应该施加多少修正 并且车辆 能够精确的响应驾驶员的指令 就可以认为车辆具有 良好的中间位置转向性能 而转向盘过于灵敏 转向 感觉不明显 或汽车响应不精确都会导致中间位置转 向性能变差 本文针对上述 3个方面 分别对 中间位置转向试 验的转向盘输入转角和侧向加速度之间的曲线 转 向 盘转矩和侧 向加速度之间的曲线及转向盘转矩和转向 盘转角之间的曲线进行分析 另外 通过汽车横摆角 速度与转向盘输人转角之间的时间差来分析汽车响应 的滞后时间 m J 表 3为各个方案下 中间位置转 向试 验综合评价参数的平均值 3 1 转 向灵敏程度分析 对于试验车型而言 车速在 9 0 k m h时 梯度为 0 9 g l O 0 时的主观转 向感觉 比较适宜 图 3是方案 1 转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的曲线梯度 3 2 中间位置转向手力特性分析 1 转矩刚度 1 4 2 公路交通科技 第 2 6 卷 表 3 中间位置转向感觉试验评价参数 Ta b 3 Ev a l ua t i o n pa r a me t e r s o f on c e nt e r s t e e r i ng f e e l t e s t 要 加曲 线 度 o 9 8 1 0 5 1 0 3 1 1 2 速 度 曲 线 G g 1 0 0 T 0时的 值 0 0 7 4 0 0 8 0 0 0 7 9 0 0 8 9 转矩一 侧向 A 0时转矩梯度 G T 1 0 1 9 1 1 4 1 4 6 6 8 7 5 加速度 曲线 A r 0 1 笔 梯 度 2 6 5 4 5 4 9 1 9 8 0 9 1 5 4 7 A 0时转矩梯度 一 O 1 0 0 量 星 暮一 0 I O 2 2 0 1 0 0 l 0 2 0 转向盘转角 图 3 侧 向加速度转 向盘转角 曲线 Fi g 3 La t e r a l a c c e l e r at i o n s t e e r mg a n g l e c ur v e 图 4为 4种方案下 试验车以 9 0 k m h车速行驶 时的转矩刚度 助力大 转动相同角度需要的力矩相 应的变小 转矩刚度变小 过小时会使驾驶员感觉发 飘 难于控制 车速为 9 0 k m h时转矩刚度不应低于 0 1 Nm 转矩刚度在转 向盘转角为 0的两侧曲线是基本对 3 2 罩 量 霪 辩 一2 3 2 O 1 0 0 l 0 2 0 转向盘转角 图 4 转 向盘 力矩转角 曲线 Fi g 4 Ha ndwhe e l t or q ue s t e e r i n g a ng l e c u r v e 称的 它可以衡量转向时的中心度 中心度越好 驾 驶员越容易感觉到转向的中心位置 不同频率下 的转矩刚度有所不 同 对 比 0 2 O H z 和 0 2 5 H z 转向频率下的转矩刚度 随着转 向频率的 增加 转矩刚度略有下降 如 图 5 由于试验条件的 限制 实车试验仅进行了 2种频率下的测试 图 5 不 l司频率下 的转矩刚度对比 F i g 5 To r q u e 6 e s a t d i ffe r e n t i n p u t f r e q u e n c i e s 2 最大转矩 M a x T 4 种方案 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提供的助力大小不 同 驾驶员转 向时的最大转矩 相互不同 没有助力 时 转向盘最大转矩达到了 3 N i n 较为沉重 方案 1的最大转矩在 2 2 2 4 N m左右 力感相对 比较 适宜 但其 中部分驾驶者认为稍轻 可适 当调高 3 转矩死区 系统的摩擦决定了转向盘转角输入为 0时转向盘 的转矩 对 同一车如果转向系统机械结构不变 该值 变化不大 4 路感 G G T g O G T g O 1 G 和 G T g 0 1分别为侧向加速度为 0 g和 0 1 g处 转向盘转矩随汽车侧 向加速度 的变化率 可以表 征 路感 图 6为 4种方案下 的转矩侧 向加速度 曲线 图 如果没有助力 在 0 g和 0 1 g两处的转矩梯度 应相等 在加入 电动助力系统后 在 0 1 g处的转矩 梯度会降低 侧 向加速度为 0 g和 0 1 g时的转向盘 3 2 1 奏 萎一 3 一o 2 o 1 o o o 1 o 2 侧向加速度 图 6 转矩侧向加速度曲线 F i g 6 Ha n d wh e e l t o r q u e l a t e r a l a c c de r a fi o n c u r v e 第 7期 张昕 等 电动助力转向中间位置转向感觉分析 1 4 3 转矩斜率比值小于 1 路感强度 出现变化 为避免变 化剧烈 该值不应低于 1 0 另外 随着车型增大 车辆质量的增加 转向转矩梯度应相应增加 3 3 中间位置转向时汽车的响应特性分析 1 动态 回正 0 m 见图 6 转矩为零时的剩余侧 向加速度表示动态 延迟和系统的滞后特性 剩余侧 向加速度值较大表示 当驾驶员感觉没有力矩时 汽车还处于较高的动态状 态 下 2 响应滞后时间 t 0 图 7 是转向盘转矩 转 向盘转角和横摆角速度 的 时间历程曲线 为了更清楚的观察滞后时间 分别对 转向转矩 转向盘转角和横摆角速度曲线进行了标准 化 消除了各参数单位不同的影响 转向转矩曲线位 于转向盘转角曲线和横摆角速度 曲线之前 横摆角速 度相对于转矩有一定的滞后 其滞后时间越长 中间 位置转向性能越差 如保证驾驶员对汽车的响应情况 有准确的判断 滞后时间尽量 不要超 过 0 3 S 滞后 性过小的话 特别是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 会影响中 央位置的感觉 时间 s 转向力矩曲线一转向盘转角曲线 横摆角速度 一 图 7 转 向响应参数 时间历 程 曲线 7 s a n g r e 印 p a r a me t e r l i me O tl l W e 3 转 向时的转矩差 由图 8可以看到 方案 3机械式转 向系统的力矩 滞后最大 达到 3 1 5 N m 转 向修 正最 为困难 方 案 4的助力最大 转向修正很容易 但此时可能造成 路感降低 容易造成驾驶疲劳 4 结论 中问位置转向感觉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至今没 有公认的 统一的客观评价指标 使 E P S 开发与实 车调试变得 困难 本文基于 E P S中问位置转 向感 觉 评价试验 以确定客观评价 目标为 目的 进行了 3 方 0 6 0 4 0 2 0 0 0 2 0 4 0 6 侧向加速度信 a 方案 3 无助力情况 侧 同加 速厦 b 方案 4 助力最大情况 图 8 力矩侧 向加速度 曲线 F i g 8 I I a wh e e l t o r t e l a t e r a l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C u lwe 面的客观评价指标的分析 包括 中间位置转向灵敏程 度 转向手力特性 以及 中间位置行驶时的汽车响应特 性 为 E P S 转 向性能 的提高提供 了新 的评价方法 和 手段 也使 中间位置转 向感觉设计 目标 的确定变得简 便快捷 参考文献 Re f e r e nc e s 1 S U Z U K I H HA R A R A M K U M A K U R A H S t u d y o n S u i t a b l e S t e e r i n g F e e 1 j n g f o r Va r i o u s Dr i v i ng C o n d i t i o n s b y C o n t r o l l i n g P o w e r S t e e r i ng A s s i s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i c C A V E C 1 9 9 4 5 5 6 o 2 林逸 张昕 施国标 汽车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方 法综述 J 公路交通科技 2 0 0 7 2 4 2 1 3 0 1 3 4 L I N Y i Z H A N G X i n S H I G u o b i a o S u b j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i o n M e t h o d S t u d y O i l V e H e S t e e r i n g F eel l J J J o u r n a l o f H i g h w a y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i o n R e s e a r c h a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2 O 0 7 2 4 2 1 3 0 1 3 4 3 MI S A J I K T O K U N A G A H V e h i c l e D y n a mi c s E v al u a t i o n b y An a l y t i c al Me t h o d o f E q u i v ale n t L i n e ar S y s t e m u s i n g t h e R e s t o r i ng F o r c e M o d e l of P o w e r F u n c t i o n T y p e C AVEC2 0 02 4 61 8 下转第 1 4 8页 8 6 4 2 O 2 4 6 8 言 弓 R捐 蟹辩 0 5 O 5 0 磐鞲 1 4 8 公路交通科技 第 2 6卷 详细叙述了汽车 A B S在线监测与标定平 台的设计 与 实现 借助该平台进行了试验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平台的有效性 下一步的工作 就是用该平台进行路试试验 需要完善的是汽车 A B S 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并为参数修改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Re f e r e n c e s 5 6 C a l i b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CC P o n A u t o mo b i l e E l e c t r o n i c C o n t r o l U ni t J V e h i c l e E n g i n e 2 0 0 7 3 5 9 6 3 S ONG Gu o mi n Ca l i b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E1 e c t r o n i c a l l y c o n t r o l l e d D i e s e l B a s e d o n C A N C a l i b r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 J D i e s e l E n g i n e 2 0 0 4 5 1 0 1 2 穆春阳 孙立宁 杜志江 等 电控柴油机产品 E C U 标定系统 的开发 与实现 J 汽 车工程 2 0 0 7 2 9 7 5 8 6 5 8 9 MU C h u n y a n g S U N L i n i n g D U Z h ij i a n g e t a1 D e v e l o p 一 1 李雅博 张俊智 甘海云 等 基于 C C P协议的 H E V n t a n d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C a l i b r a t i 0 n S y s t e m f o r E C U i n 用 E C U标定系统 设计 J 汽车 工程 2 0 0 4 2 6 4 E 1 e c t r o nic al l v C o n t r o l l e d D i e s e l E n gi n e J Aut o mo t i v e En g i 3 7 5 3 7 8 n e e r i n g 2 0 0 7 2 9 7 5 8 6 5 8 9 L 1 Y a b o Z H A N G J u n z h i G A N H a i y u n e t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7 冯静 王俊席 卓斌 基于 C C P协议的电控发动机标 o f H y b ri d E l e c t r i c V e h i c l e E C U C al i b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定系统 C A N通信模块的研发 J 内燃机工程 2 0 0 3 C C P A u t o m o t i v e E n g i n e e ri n g 2 0 0 4 2 6 4 3 7 5 2 4 5 3 3 3 8 3 7 8 F E N G J i n g W AN G J u n x i Z HU O B i n Re s e a r c h o f C A N C o m 2 张筠 奚煜 单政华 等 一种通用 的电控发动机标 m u r l i c a t i 0 n M o d u l e B a s e d 0 n C C P f o r C al i b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o f E le c 定平台开发 J 汽车工程 2 0 0 2 4 3 2 7 3 3 0 t r o ni c a l l y C o n t r o ll e d E n g i n e J Ch i n e s e I n t e rna l Co mb u s t i o n Z HAN G J u n XI K u n S HAN Z h e n g h u a e t a1 D e v e l o p me n t E n g i n e E n g i n e e ri n g 2 0 0 3 2 4 5 3 3 3 8 o f a G e n e r a l p u r p o s e C al i b r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f o r E l e c t ro n i c a l l y 8 WA N G J u n x i Y A N G L i n F E N G J i n g e t a 1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C o n tr o l l e d E n gi n e s l J j A u t o m o t i v e E n gi n e e ri n g 2 0 0 2 4 a N e w C a l i b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E l e c t m n i c C 0 n t ml U nits B a s e d o n 3 2 7 3 3 0 C C P J T r a n s a c t i o n o f C S I C E 2 0 0 5 2 3 2 1 4 7一 3 秦贵和 梅近仁 窦乔 基于 C C P的机械 自动 变速 器 1 5 4 控制单元标定系统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 0 0 6 4 2 9 K I N G G S J O NE S R P B AI L E Y A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y s t e r n s 8 1 0 0 1 0 2 M0 d e l i n g and S i mt d a t i o n i n t h e D i s c r e t e R a t i o A u t o ma t i c T r ans Q I N G u i h e ME I J i n r e n D O U Q i a o C C P B a s e d C a l i b r a t i o n m i s s i o n C al i b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fo r a n A u t o m o b i l e J Ame r i c a n S y s t e m o f A u t o m a t e d Ma n u al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C o n t r o l U ni t s l J J S o c i e t y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i n e e r s Dy n a mi c S y s t e ms a n d C0 n C o m p u t e r E n gi n e e ri n g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2 0 0 6 4 2 8 1 0 0 t r o l D i v i s i o n P u b l i c a t i 0 n D S C 2 0 0 3 7 2 2 9 3 5 9 4 4 一 l U 2 1 0 程军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4 张或 冯辉宗 岑明 等 基于 C C P协议汽车电控单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 9 99 元标定系统的设计 J 车用发动机 2 0 0 7 3 5 9一 C H E N G J u n T h e o r y and P r a c t i c e o f A u t o m o t i v e A n t i l ock B r a k i n g o j S y s t e m l M B e i j i n g B e ij i n g I n s ti t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P r e s s ZHANG Yu FENG Hu i z o n g CEN Mi n g e t a 1 De s i g n o f 1 9 9 9 p p p t 9 p p 上接第 1 4 3 页 7 S A I A A N I M K H E Y D I N G E R G J G R Y G I E R P A B n I a l 4 D A T A S C F R I G E R I O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外研社课件
- 顶级写字楼买卖合同附办公环境设计及设施配置
- 物业安保保洁及社区垃圾分类处理服务合同
- 终止婚姻关系并明确彩礼退还及财产分配协议书
- 成人在职研究生咨询服务合同
- 优化印刷制作流程规定
- 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 物业投诉处理与调解机制
- 2025注安化工安全试题及答案
- 2025重庆市两江新区星海学校教师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1《沁园春·长沙》课件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
- 2025年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天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 卫生系统及其功能
- 2025全国农业(水产)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水生物病害防治员)选拔赛试题库(含答案)
- 《服装商品企划实务与案例》课件第一章
- 水运工程港口航道课件
- 幼儿园户外运动发展教研计划
- 小肠憩室的临床护理
- GA 1812.2-2024银行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数据中心
- 《帕金森病的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