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歌》文体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歌》文体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歌》文体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歌》文体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歌》文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九歌 是屈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 历代方家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其 都有很多论述 本文拟从 九歌 的文体入手 探索其所特具的文体特征 从而 彰显 九歌 这一特出巨制的华光异彩 文章分两个大的章节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论证 九歌 文体的来源和发展的问题 具体分析它与古九歌的 关系以及它的最终形成 在春秋战国时代 九歌 已是传说的古乐歌的名称 也就是说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 九歌 已经在夏代流传 所以说 楚辞 九 歌 发源于古九歌和夏九歌是很显然的 也是历代学者大都认可的 其间通过论 述界定它为祭歌诗体 并把它与 离骚 九章 等篇章作对比 从侧面辨析 它独特的文体特征 第二章主要从它的祭歌模式 抒情类别 抒情手法 歌乐舞合一 以及其风 格特征等几个方面论述 九歌 文体的诗性特质 其间融合探讨了 九歌 的诸 神形象 巫术仪式 宗教背景以及屈原不同凡响的个人创造的成就 以期有略微 独特的发现 关键词 九歌文体 来源与发展 祭歌诗体 诗性特质 a b s t r a c t s u m m a 巧o ft h e 9s o n g so f 沁y u a i lm o s t s p e c i a lr 印r e s e l l t a t i v ew o r k s s u c c e s s i v ep a r t y 矗o mv 撕o u sa s p e c t sa n dp o i n to fv i e wo fm 锄y0 f t h e m t h i sa r t i c l e t ob e 舶m9s o n g s t 1 1 ec u l t u r a la p p r o a c ht oe x p l o r em e 咖e f o f m e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峨t o h i g l l l i 曲tt h e9s o n g st h i sah u g es y s t e mw a hk w o n ge x n a o r d i n a r ys p l e n d o r a r t i c l e t w oo ft h ec h a p t e r so n t l l em a i na r g u m e n ta r t i c l e9o fm es o n gs t y l es o u r c e s 觚dm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es p e c i f i ca i l a l y s i so fi t sa i l c i e l l t9s o n 笋嬲w e n 鹪i t sf i n a l 南彻 i n m e s p r i n ga n da a l t u n ma n dw a j t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l e9s o n g si st h el e g e n d so fa n c i e n t m u s i c 锄ds o n g s i no t h e rw o r d s b e f b r e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i m mp e r i o d t h e9s o n g si n t h ex i ad y i l a s t ys p r e a d n e r e f o r e t h es o n gc h ue l 嚼e s9 耐酉n a t e s 舶ma l l c i e n t n m s i c 锄ds o n g s9s 珊瑚e ri sc l e a rt h a tm o s ts c h o l a r so f h i s t o 巧o ft h ea p p r o v e d d u d n g t h ep 甜o dc o v e r e db yd e f i n e di ta sas a c r i 6 c es o n gp o e t r a n dt l l eh a r a s s m e n t 仔o mt h e i ta n dt h e9c h a p t e r f o rc o m p 撕s o n a i l a l z et 1 1 ea s p e c to fi t s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甜s t i c s 1 1 1 e m a i nf e a t u r eo fm es o n g s 丘 0 mi t sl 蜘ct y p e m o d e l i 蜘c a ls t y l e as o n d 锄c e a n dt h e s t y l e 锄df e a n 玎e sas o n g9o nt h es t y l eo fp o e 时 c h a r a c t i 耐s t i c s a i l de x p l o r em e i i l t e 伊a t i o no fm e9s o n g s9 0 d si m a g e w i t c h c m rc 渊n o n y r e l i 百o u sb a c k g r o u n d 锄d o u t s t a i l d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 sq uy u a i lt h ea c h i c v e m e n t s w i t hav i e wt of i n dal i t t l eu i l i q u e k e yw o r d s 9s o n 萨s t y l e 嘶舀na n dd e v e l o p m e i i ts o n g sp o 酏叮s p o n s p o e t r ya r l dc h a r a c t e d s t i c s 1 1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住中请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据我所知 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 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酌同事对本研元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硐删渊艨锡膀 甏篱麓曩 7蕞 毪窘l 鹣 学位幸备茹e 学位媛作考 墓名 缘叠乏量 穸囊啦纛 笺爱 二篙虢 7 怒目 衙粲蹙淞礁漤纛慧 毽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二誊 麓啪舞 蕾笺 盛勰瀑 羹意 墨 锄 雾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位 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 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太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 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 科研信息机构 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 奎阅 苯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 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爵的缸万以采取影掣 缩印 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雏皇色量 2 0 胗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鍪名 避 豆 2 0f 口年 月多7 日 引言 九歌 是 楚辞 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并且由于它是一组祭歌诗 更是 彰显独异华彩 从而也成为了 楚辞 研究中历来争议最多的篇章之一 学术史 上除了对于 九歌 的来源 得名 篇数 命意 所祭的神祗等问题聚讼纷纭外 对于 九歌 的文体研究也是异说纷生 本文从 九歌 的文本入手 细绎其文 意 考察其篇章结构以及各篇之间的异同关系 阐述其风格 并融入宗教学 神 话学 民俗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 探索其文体性质 作为祭祀诗歌 九歌 就还未能完全脱离祭祀乐章的原始宗教性质 那么 九歌 在文体演变的道路上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昵 从创作主体对待神明的态度来看 屈原已具有自觉而清醒的创作意识 对于 神话 他把神写的像人一样生活 把神话传说当作艺术来接受 相对于把神明当 成至高无上不可侵犯怀着虔敬的心境将其敬奉的 诗经 来说 屈原 九歌 已 经是由神的世界过渡到人的世界的桥梁 那么进而也就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 头 第一章九歌文体的源起与发展 九歌 发源于古九歌 我们探讨 九歌 的文体性质 首先应该追本溯源地把它与原始 九歌 的 脉络关系梳理清楚 九歌 是古乐之名 此名称来源很早 在 山海经 楚辞 左传 中都有提到 九歌 的名称 山海经 大荒西经 西南海之外 赤水之南 流沙之西 有人珥两青蛇 乘两龙 名日夏后 开 启 开 启 上三嫔于天 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此大穆之野 高二千仞 开焉得始歌 九招 楚辞 中三处提到 九歌 启九辩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 离骚 奏九歌而舞韶兮 聊假日以娱乐 离骚 启棘宾商 九辩九歌 天问 楚辞补助 中总结到 山海经 云 夏后开上三嫔于天 得九辩九歌以下 注云 皆天地乐名 启登天而窃之以下 用之 九辩九歌 禹乐也 言禹平治水土 以有天下 启能承先志 赞叙其业 育养品类 故九州之物 皆可辩数 九功之德 皆有 次序 而可歌也 并且 在 左传 中也有关于 九歌 的记载 夏书 曰 戒之用休 董之用威 劝之以九歌 勿使坏 九功之德皆可 歌也 谓之九歌 左传 文公七年 洪兴祖 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 第2 1 页 2 夫礼 天之经也 地之仪也 是故为礼以之 为六畜 五牲 三牺 以为 奉五味 为九文六彩五章 以奉五色 为九歌 八风 七音 六律 以奉无声 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 函 从以上先秦典籍的记载可知 一方面 从思想内容上说 起初 原始 九歌 的内容是引人放纵之乐 带有原始习俗的印记 而到后来 就被演化成一种用于 教化的劝谕性文体 闻一多说过 神话的九歌 一方面是外姓固守着僵化的古 典格式 内容却在反动的方向发展成教诲式的 九德之歌 一类的九歌 一方面 是外姓几乎完全放弃了旧有的割据 内容则仍本着那原始的情态冲动 经过文化 的提炼作用 而升华为飘然欲仙的诗一一那便是楚辞的九歌 罾过常宝在其专著 里也论及 原始 九歌 就是神圣的巫术祭祀歌谣 它产生于夏启时代 为夏 启祭祀时所隆重使用 当夏启在儒家著作中成为圣人时 九歌 也就成了九德 之歌 或用于教化 或用于宗庙 绝无淫祀的痕迹 而地偏一隅的楚国 尤其是 南楚的民间 仍然对原始 九歌 保留着记忆 山海经 和 楚辞 即为证据 在这里 笔者认为 观念和意识形态都是以鬼神和巫术为核心的夏商时代 其 九 歌 不仅是用于祭祀并带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而且还充满着人性放纵的特点 另 一方面 从地理位置上来考证 也能证明 九歌 与原始九歌的渊源关系 离 骚 中写道 启九辩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 奏九歌而舞韶兮 聊假日以娱乐 对于夏启的 自纵 墨子 非乐 篇有一段比较生动的记载 启乃淫逸康乐 野于饮食 将铭苋磐以力 湛浊于酒 渝食于野 万舞翼 翼 章闻于天 结合 山海经 中的记载 此处的 野 应是指 天穆之野 潘啸龙认为 夏启得 九歌 的天穆之野 就是后世的沅湘之间 因为据 山海经 海内经 记载 颛顼生于若水 竹书纪年 又云 颛顼 帝产伯鲧 是维若阳 居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 1 4 4 6 页 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 三联书店1 9 4 8 年版 第2 5 6 页 国过常宝 楚辞与原始宗教 东方出版社1 9 9 7 年版 7 7 页 3 天穆之阳 有文章分析说 位于蜀中的若水其实在天穆之野的南部 而鲧的 封地在崇 故被称为崇伯鲧 帝尧亦曾放灌兜于崇山 据孔颖达 正义 推测 此崇山在南裔 即横岭之南 即帝鲧所居之天穆之阳 而横岭之南又位于沅湘之 间 则若水与沅湘之间皆旧之天穆之野 如此说来 前后两个 九歌 都出于一 地 学笔者认为也很有道理 那么另外 潘啸龙先生认为的沅湘九歌就是夏启九 歌流传的原版则不足为信 但是 此分析证明沅湘问九歌与原始古九歌有一定的 渊源关系则是很确定的了 游国恩先生对于楚九歌与古九歌的关系 有一段精炼的论述 按 离骚 云 启九辩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 又云 奏九歌而 舞韶兮 聊假日以娱乐 天问 云 启棘宾商 九辩九歌 这样看来 可见九歌是夏代的乐歌了 所以 山海经 大荒西经 也说 夏后开上三嫔 于天 得九辩九歌以下 这虽是神话 然在屈原口中已经屡次说道 那么九 歌这个名称 起源一定很古 而必非战国时才有的 可以断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春秋战国时代 九歌 已是传说的古乐歌的名称 也就 是说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 九歌 已经在夏代流传 所以说 楚辞 九歌 发源于古九歌和夏九歌是很显然的 也是历代学者大都认可的 那么 楚辞 九 歌 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 l 九歌 文体的形成 1 祭歌诗体的界定 王逸云 九歌者 屈原所为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 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 而好祠 其祠 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既放 窜伏其域 怀忧苦毒 愁思 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 歌舞之乐 其词鄙陋 因为作 九歌 之曲 上陈事 潘啸龙 九歌六论 中国社会科学 1 9 8 6 年4 月 潘莉 九歌研究二题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 2 0 0 6 年 游国恩 楚辞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7 年版 第6 6 页 4 神之敬 下见己之冤结 托之以风谏 d 可见 在 楚辞 九歌 出现之前 夏 代古九歌已经在楚地广为流传 即是楚九歌 只是其语词粗浅 内容猥亵 虽然 楚九歌与古九歌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然而也并不能就此说两者一脉相传 楚九 歌在楚民间的淫祀中上演 流传至屈原的时代 被屈原用来加以改作 因此出现 了作为民间祭祀乐歌的 楚辞 九歌 并且在保留它的公众祭祀性之外 还特别 地带有了屈原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 那么 对于 九歌 文体性质的确定 诸家 有不同说法 1 祭歌说 祭歌说有 楚郊祀歌 说和 楚王室祀典 说两种 楚郊祀歌 说以闻一多 孙作云为代表 闻一多先生在其论著中把楚九歌与 汉郊祀歌做比较时说道 汉歌十九章每章都是祭神的乐章 因为汉礼除东皇太 一外 还有许多次等的神受祭 但楚歌十一章中只首尾的 东皇太一 与 礼魂 相当于汉歌首尾的 练时日 与 赤蛟 是纯粹祭神的乐章 其余九章 正如上文所说 都只是娱神的乐章 总之楚歌与汉歌相同的是首尾都分列着 迎送神曲 不同的是中间一段 一方是九章娱神乐章 一方是十七章祭次等神的 乐章 这不同之处尤可注意 汉歌中间与首尾全是祭神乐章 迎送神曲也是祭神 乐章 他的内容本是一致的 依内容来命名 当然该题作 郊祀歌 楚歌 若以首尾二章为准 自然当题作 楚 郊祀歌 并且更进一步说 道 根据纯宗教的立场 十一章应改为 楚郊祀歌 或更详明点 楚郊东皇 太一乐歌 而 九歌 这一称号只应限于中间的旧章插曲 孙作云在其 九歌 非民歌说 中继续阐述 九歌 与汉 郊祀歌 之间的关系 使得 楚郊祀歌 终成一家之说 楚王室祀典 说以汤漳平为代表 汤漳平先生在其论著中从 望山一号 陵天星观一号楚墓 荆门包山二号墓 等出土文物中的神系与 九歌 的 洪兴祖 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第5 5 页 见 闻一多全集 楚辞编 什么是九歌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3 5 0 页 见 闻一多伞集 楚辞编 什么是九歌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3 5 0 页 孙作云 语言与文学 中华书局1 9 3 7 年版 第5 8 页 神系对照 得出 九歌 确实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的结论 叫这种研究方法和得 出的结论值得欣赏和重视 但是有研究者不太信服这种说法 以对比太简单 并 且重点以 大水 一河伯 这一对应为依据进行辩驳 或也略作参考 2 古歌舞剧说 在这里值得重视的是王国维 闻一多两位先生提出的 九歌 为古歌舞剧的 论点 王国维先生在其 宋元戏曲考 中称 九歌 盖戏剧之萌芽 闻一多 先生在论著中也说道 九歌 为 古舞剧 固 相比较来看 祭歌说的优点在于肯定了 九歌 与祭祀的关系 突出了其产 生的环境特征 但是它忽略了 九歌 中 舞 的成分 如 灵偃蹇兮姣服 芳 菲菲兮满堂 东皇太一 展诗兮会舞 应律兮合节 东君 等多处都有舞蹈的成分 而古歌舞剧的说法其优点在于为 九歌 文体的研究打 开了一个新的理路 对后世研究有不可估量的启发价值 但是这种说法却稍显牵 强 这在后文有更进一步的论述 3 赋咏祭事一说 此说以戴震 刘永济 褚斌杰为代表 戴震在 屈原赋注 中首倡此说 屈 子就当时祀典赋之 非祠神所歌也 刘永济因之 云 九歌 九歌者 屈 子见楚俗祠神而赋其事 一 而具体的对此进行论述的是褚斌杰先生 他在论述中 系统的说道 九歌原是夏初流传下来的古乐章 是一组享神的带有原始气息的 歌舞曲 后被楚地民间所沿习 吸收 成为祭曲流行 仍保存 九歌 之名 所 祭为楚人所崇尚的自 东皇太一 以下至 山鬼 九神 分别由九个乐章 篇 所组成 楚怀王时 为了祭祷为国捐躯的楚将士 以及 获福佑 却秦军 的目 的 而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祭典 屈原 九歌 正是缘此而作 并且说 我 锄汤漳平 再论楚墓祭祀竹简与 文学遗产 2 0 0 1 年4 月 潘莉 九歌研究二题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 0 0 6 年 谚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商务印书馆1 9 1 5 年版 西见 闻一多全集 楚辞编 九歌古歌舞剧悬解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3 9 7 页 母清 戴震 屈原赋注 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 第7 6 页 盼刘永济 屈赋通笺 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 第8 8 页 褚斌杰 论 的来源 构成和性质 河北大学学报 1 9 9 5 年第2 期 6 认为 楚辞 九歌 是诗人屈原所创作的 组赋咏祭事的诗 按其内容来说 可称 为 祭事诗 正如有关研究者所说 此说虽突出屈原在 九歌 文本上的 创造之功 但忽略了其文体来源及其创作动机 因而也有明显的缺陷 4 混合文体一说 此说是韩高年新近提出的观点 正如他自己所说 根据祭祀仪式 仪式诗 歌 在文体上多表现为 混合性艺术 的一般规律 对 楚辞 九歌 文体进行新 的界定 认为 九歌 为 大文体 其中包孕 小文体 而且将 九歌 认定 为 混合性艺术 对深入探讨楚辞体的发展形成过程 屈原 离骚 九章 等作与 九歌 在文体上的渊源关系等重大学术命题 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 笔者采取的是最早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说法 就是 九歌 为沅湘 民间祭祀诗歌 代表人物是王逸 朱熹 王逸的论述如前所述 朱熹认为 九歌 为楚人 歌舞以娱神 之作 并且 九歌 的文本也是其作为祭歌诗存在的最好 的证明 2 九歌 与 离骚 九章 文体之辨析 仔细分析屈原的作品 从文体上大致可分为五种 即 九歌 体 离骚 体 招魂 体 天问 体以及对问体 在本文中 重点是在 九歌 体与 离 骚 体 以及与 离骚 体相类似的 九章 的辨析比较上 从而发掘其文体的 区分以及它们对汉代的楚歌 骚体赋和散体赋的深远影响 以期探寻出在文体演 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并彰显屈原在对原有的文体模式的承继的情况下又进行伟 大而卓绝的创造之功劳 先来看 九歌 本身的文体特征 褚斌杰先生认为 九歌 是 祭事诗 并且他从三个大的方面阐释其观点 一 首先要了解诗中所抒写的对象 二 作者是采用什么角度和方式来抒写的 三 作者写这组 九歌 作品的缘起和用 褚斌杰 楚辞要论 的文体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韩高年 九歌文体新论 兰州大学学报 2 0 0 9 年第l 期 朱熹 楚辞集注 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 第6 3 页 7 意 弄清这几个问题 不但作品中的宾主彼我之词或可以辨清 同时对于整个作 品的文体 文意 也可以豁然而解 根据这个思路 他认为其抒写的对象是祀 神典礼的仪式和祀神的歌舞场面 并且还有祭者的感受和祝愿 作者的写作角度 都是诗人在描写他对于祭祀现场的所见所感 写作方式是记叙和抒情兼而有之 其写作用意也就是如王逸所说 屈原既放 窜伏其域 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 歌舞之乐 其词鄙陋 因为作 九歌 之曲 上陈事神之敬 下见己之冤结 托之以风谏 从每个单句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织结构来看 九歌的每句中间都带有 兮 字 这应是楚歌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文体 汉代文 献中记载的 大风歌 垓下歌 以及赵王刘友的 幽歌 汉武帝的 西 极天马歌 乌孙公主的 悲愁歌 还有枚乘的 七发 中所提到的 歌 都是类似于九歌体 这不仅说明屈原的九歌体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也证明了这 种文体的可演唱性 离骚 以及与它的内容相似的 九章 从文体句式上看 这两者与 九 歌 有很大的不同 单是从 兮 字的用法来说 前两者基本上都是在两句诗一 组的结构中于前一句的末尾有一个 兮 字 其共同点是二者的篇幅都很长 并 且明显的有散体化的倾向 这样一来 一是句子结构比较复杂 二是篇幅较长 虽然有多处 兮 字的出现 也只是用来使其诵读有比较美妙的节奏感而设 另 外 有学者指出 在 离骚 涉江 哀郢 怀沙 抽思 等五 首诗的结尾都有 乱日 的出现 并就此认为这些篇章与歌唱有关系 这可能有 一定的道理 因为 在先秦典籍里有相关的记载 如 礼记 乐记 写到 始 奏以文 复乱以武 治乱以相 讯疾以雅 圆但是有研究者提出异议 认为 在 汉代的诗赋中 乱 字也同样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出现在赋中 如扬雄的 甘泉赋 班彪的 北征赋 班昭的 东征赋 班固的 幽通赋 一种 出现在乐府诗中 如 妇病行 孤儿行 这说明 乱 在先秦两汉时代 既可以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 同时也有总理文辞之意 以此而言 光靠一个 乱 楮斌杰 屈原九歌文体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1 9 9 5 年春之卷 清 阮元 十三经注疏 礼记 乐记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第1 5 3 8 页 8 字很难认定它一定可以歌唱 并且 王逸曾日 乱 理也 所以发理词指 总撮其要也 屈原舒肆愤懑 极意陈词 或去或留 文采纷华 然后结括一言 以明所趣之意也 然而 离骚 九章 对于后世从歌诗到散体赋的演变 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此 在后文中有所论述 3 闻氏九歌剧体之创见 最早主张 九歌 为歌舞剧的 是近代大学者 为民主运动献出生命的闻一 多教授 他在罹难的前三个月仍动手将 九歌 编成现代歌舞短剧 尽管在对唱 合唱 独唱 角色出场等安排方面尚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 但其拓荒之功绩则是不 可磨灭的 近年关于 九歌 体裁问题更是异说纷呈 1 9 7 8 年 社会科学战线 创刊号 第3 期连载孙常叙的文章 孙文认为 九歌 是我国戏剧史上仅存的一 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歌舞剧 并对 九歌 的 备场戏 进行了艰苦的统一调度 遗憾的是至今未得窥其全豹 最近 有的研究者著文认为 九歌 不是古剧 也不 是独唱体诗歌 而是对唱体民歌 而笔者所见的国内各家九歌今译却不理采这种争 论 依然按独唱体诗歌来翻译 九歌 对于 九歌 体裁这个反反复复 争论不 休的问题 确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九歌 确实与古诗一样不分段 也未标明谁唱谁接唱 亦未注明独唱 对唱 还是合唱 这就很容易造成 九歌 是独唱体诗歌的错觉 而历代的封建学者 又 热衷于把 九歌 中的人神恋爱往 忠君爱国 的框框中去套 竭力在 九歌 中 找什么合乎 圣人之道 的微言大义 认为戏剧这东西是属于下里巴人的 是不登 大雅之堂的 忠君爱国 的屈原怎能写这种东西呢 但是由于 九歌 一些篇章 角色繁多 于是宋代朱熹便感到 宾主彼我之词 最为难辨 了 而封建思想束缚 了他的头脑 使他不仅对 九歌 内容不可能做出完全正确的解释 就对 九歌 体裁这个形式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作进一步探讨 赵敏俐 楚辞的文体区分与屈宋的文体意识 长江学术 2 0 0 7 年第4 期 国洪兴祖 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第4 7 页 9 读过 九歌 的人 便发现不仅其宾主之词变化难辨 而且每篇又经常换韵 于是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 形式活泼 变化无穷 但只要仔细阅读 便发现 出场人物越多 其宾主之词便越乱 换韵次数也越多 一般说来 每换一个人唱 便 换一个韵 用何韵脚当然是由每篇内容来决定的 也与作品中不同性格 不同精神 面貌的人物有关 因此 韵脚变换与人物出场是有密切关系的 这就为我们确定唱 词由哪个角色唱提供了依据 而一旦恢复了 九歌 的古剧面目时 朱熹提出的 宾 主彼我之词 也就不难辨之了 另外 对于 兮 字的运用及作用 闻氏也有精当的论述 闻一多在 怎样 读九歌 中说 九歌 的文艺价值所以超越 离骚 意象之美 固是主要原因 但那 兮 字也在暗中出过大力 是不能否认的 他还进一步指出 兮 的两 种作用 即语法作用和音乐作用 先以各虚字代释 兮 揭穿了它的文法作用 再读 兮 如 啊 又发挥了它的音乐作用 如此一番玩索 一番朗诵 我想 你必更爱 九歌 了 固他还进而写出 九歌兮代释略说 一文 其实 诗的语 言是凝炼的 句中有的虚字省略是常见的 因此 兮 字的文法作用不是重要的 没 有 代释 只要经过 一番玩索 一番朗诵 兮 所代表的虚字意义亦能体会 出来 因此 九歌 中 兮 的作用主要在其音乐节奏方面 这在后文有进一步 的论述 见 闻一多全集 怎样读九歌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3 8 1 页 见 闻一多全集 怎样读九歌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3 8 2 页 黄士吉 论古代歌舞剧 鞍山师专学报1 9 9 5 年 第l 期 l o 第二章九歌文体的抒情诗特质 一 九歌 的祭歌模式 一般认为 九歌 的祭祀模式是 迎神 娱神 送神 如闻一多先生所 说 九歌在形式上包括迎神一娱神 送神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九歌十一 篇中 东皇太一是迎神曲 礼魂是送神曲 在这里 笔者认为 从 东皇太一 开始 叙写庄严肃穆而隆重的迎神场面 表达了对天神的崇敬颂赞之情 情绪是 热烈高涨的 继之各天神地祗的降临和出场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婉转细腻而悲情 抒写了神与神之间或人与神之间的款款深情 情感是幽深惨惋的 文至 国殇 一篇 更是融入了屈原对于战争现实的浓烈感受 叙写惨烈的战争场面 颂扬楚 国英灵 情调是悲凉慷慨的 最后一篇 礼魂 简短舒缓 送神安魂 情致是 忧伤温婉的 这样的祭歌模式既遵循了祭祀的规程 又彰显了屈原对之除了继承 还有自己的独立创造之功 并且情感一步步深入 一步步撼人心魄 体现了屈原 九歌 浓烈的抒情诗特质 二 抒情类别 1 寄情于祭祀 作为祭祀诗 九歌 除了沿用已有的祭歌模式 对祭祀场面浓情描写外 祭祀对象更是主要的描写重点 九歌 十一篇 祭的是天神 地祗 人鬼 因 此 多情的诗人必然要把自己的主观感情附着于这些神灵身上 所以 诗人对他 笔下的神灵充满了热爱 多以绚丽的词句赋予它们最华美的形象 使这些神祗的 外形千姿百态 色彩斑斓 洋溢着浓郁的美感特征 九歌 十一篇 除 礼魂 外 每篇各祀 神 东皇太一 乃祭祀太一神 是诸神之中地位最高的神 汉书 郊祀志 云 天神 贵者太一 太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天 子祭太一 可知太一神的尊贵 汉书 礼乐志 记载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 祠太一于甘泉 就乾位也 祭后土于汾阳 泽中方丘也 圆把 太一 与 后土 并称 可见其尊贵地位 在宗教祭祀方面可以知晓汉是接承了楚文化遗泽 有的 主张 太 为星名 如李炳海考证 东皇太一 为 大火星 其主要观点为 太一星居于东方 韩非子已经指明 太一前面又冠以东皇二字 说明此星必然 位于东方苍龙七宿 在苍龙七宿中 唯有大火星被说成天子 天王之像 故太一 只能是大火星 而闻一多考证 东皇太一就是伏羲 褚斌杰先生认为 东 皇太一 就是祭祀楚国的保护神 东皇 即楚国之上帝 太一 是对东皇至 高无上地位的尊称 东皂太一 居十一篇之首 其场面之宏大 气氛之热烈 均为它篇所不及 吉日兮辰良 穆将愉兮上皇 将修祭祀 选择吉良之日 斋戒恭敬 来 宴乐至尊天神 抚长剑兮玉珥 璎锵鸣兮琳琅 灵巫持剑辟邪 以礼事神 身垂重佩周旋而舞 佩玉锵锵 动鸣有节度 瑶席兮玉琪 盍将把兮琼芳 祭者修饰清洁 以瑶玉为席 美玉为填 灵巫把持玉枝以为芳香美洁 蕙肴蒸 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 此以蕙草蒸肴 芳兰为藉 进献桂酒椒浆 以备五味 供持弥敬 扬袍兮拊鼓 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肴膳酒醴已俱 又 举袍拊鼓 陈列竽瑟 大倡作乐 灵巫缓节而舞 徐歌相和 以悦乐太一 灵 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 灵巫被服盛饰 举足奋袂 偃蹇而舞 芳芳菲菲 盈满堂室 五音纷兮繁会 君欣欣兮乐康 齐奏众乐 合会五音 纷然盛美 太一神欢欣喜乐 福佑则至 在宗教意义上 每 民族都有一个最伟大的神 而这个神往往代表最高的智 慧和道德 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同时 也具有人的生命和情感特征 东皇太一 汉 班同 汉书 郊祀志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汉 班固 汉书 礼乐志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国李炳海 东皇太一为大火星考 辽宁大学学报 1 9 9 3 年第4 期 见 闻 多全集 楚辞编 东皇太一考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3 7 9 页 1 2 无疑具有上述的性质 但是我们从文本来看 与其他神有所不同的是 东皇太一 作为最伟大的神并没有自然原型作为构造自我存在的感性形式 消解了具象存在 只是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被人膜拜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东皇太一 代 表了一种心灵的幻相 那么 对 东皇太一 的祭拜又折射出楚人以及作者怎样 的情感特征呢 诗人描写隆重的场面 丰盛的陈设 敬慕虔诚的心情 鼓乐歌舞的奉娱 使 人的本质力量在神的面前显得渺小和软弱 人还是自然的奴仆 只能依附于神的 庇护而生存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 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限制的 力量与人们对立的 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 人们就像牲畜 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因而 这是对自然界一种纯动物式的意识 对于东皇太一 这司管天地一切的尊神 楚人的神灵崇拜意识将它演变为法力无边的异己存在 这反映了楚人对自然的原始图腾与宗教意识 也透露了楚人对于自然的欲求和欲 望 陈设丰盛的祭品 华美的装饰 精致的玩好 歌舞娱乐 以巫迎神 从而博 得神灵的好感 以一种祈求的方式企望神能降福于自己 在楚人的审美观念里 东皇太一就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宗教保护神 它虽然没有具体的感性形象 但是屈 原超人的诗性思维和巧妙的艺术方法的运用 化虚为实 避虚写实 渲染迎神场 面 祭神气氛 祭祀物品 舞乐和谐与敬神之诚来烘托出太一神的威严和华贵 借艺术的力量使它被赋予了人的生命 带上了人性色彩 从而显示了人类的情感 内容和精神价值 云中君 大多认为是祭祀云神 如 洪兴祖 云神丰隆也 朱熹 谓 云神也 戴震 云师也 有的认为 云中君 系水神 如清人陈培涛说 楚有云 梦二泽 皆楚之大泽 云中君当为水神 与湘君 湘夫人 河伯同为 一例 徐大靖 王阁运均持此说 今人又有人主张 云中君 指月神和雷电之 神 然而 不管是指的哪位神灵 这位 云中君 无疑是一个乔装打扮但又失意 洪兴祖 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第5 9 页 每朱熹 楚辞集注 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 第7 2 页 清 戴震 屈原赋注 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 第6 7 页 1 3 的美丽少女的形象 她为了赢得情人的好感 清洁沐浴 颇费心思的用尽一切办 法去打扮装饰 我们来看这位云神 浴兰汤兮沐芳 华采衣兮若英 扮作云神的灵巫浴兰汤 沐香芷 衣五 采 华衣饰以杜若之英 以示洁清 灵连蜷兮既留 烂昭昭兮未央 云神见 祭者颜貌矜庄 形体连蜷 心中欢喜 于是停下流转的脚步 一展灿烂明媚的容 颜 蹇将儋兮寿宫 与日月兮齐光 神职丰隆爵位尊高堪比日月的云神飘然 而降至赫赫寿宫 歆享饮食 儋然于此间的安乐 不想再离开 龙驾兮帝服 聊遨游兮周章 然而 居无常处的云神怎会就此永久停留 稍事休享之后驱动 龙车 周流往来 邀游于天际 灵皇皇兮既降 焱远举兮云中 云神忽而自 渺远的天空将而至于面前 容光焕发 美丽无度 忽而焱然远上 瞬间消逝 不 知所踪 令人惆怅 览冀州兮有余 横四海兮焉穷 云神所在高邈 出入奄 忽 下览冀州 横望四海 皆有余而无极 思夫君兮太息 极劳心兮忡忡 云神所居高绝 终不可见 令思念之人只能情丝绵邈 心忧叹息 诗人笔下的云中君呈现在接受主体眼前的是一种宛然绰约的媚态美 在楚人 发达的神话思维的濡染下 诗人赋予这位云神柔美 轻盈 娇媚 连蜷邀游 远 举云中 空灵飘忽 飞扬流动的婉媚神采 诗人通过优美的描写 把云彩随风舒 卷流转而呈现出的轻慢 柔缓的自然特征 揉入对云神翱翔的舞姿和柔曼的行走 的想象描述当中 使其不单纯的作为自然物存在 更使其成为诗性思维下虚拟变 化而成的精神幻像 浸染了遥想无边的神话色彩 达到了玄幽奇异的艺术境界 黑格尔认为 心灵是人所特有的 因此只有人的生命才是艺术表现的内容 人 是艺术的中心 纡 云中君 这一祭祀对象 不仅有其自然特性 而且具有更加 深入而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人性色彩 从而 这位自然原型和人格形象相融合的云 中君 就成为了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审美意象 宋代文论家严羽说 诗也 吟咏性情也 盛唐诸公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不 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 言有尽而意无穷 云 参见蒋孔阳 德国古典美学 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 第2 5 7 页 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 沧浪诗话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年版 第3 5 页 1 4 中君 采用神话思维和诗性思维的方法 达到了人与自然 人与神的情感同一 于是 云神这一祭祀对象就成了自我生命和主观情感外化的象征符号 通过这一 方式完成了人神交流的情感传递过程 湘君 湘夫人 旧说多与舜及其二妃娥皇 女英有关 山海经 中山 经 中说 洞庭之山 帝之二女居之 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 交潇湘之渊 是 在九江之间 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礼记 檀弓 离骚 所歌湘夫人 舜妃也 郑玄注 宋代黄伯思对于 帝子 指天帝之女又有更详细的论述 他这样说道 山海经 凡言 帝 者 皆为天帝 如所谓 帝之密都 帝之都 帝之平圃 与 帝之二女 皆为天帝也 至言 帝俊 帝颛顼 则 各兼称其号 不但日 帝 也 据 列仙传 江斐二女与 九歌 湘夫人称 帝 子 者 是矣 另外又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 湘君 指湘水之神 男性 湘夫人 指 舜之二妃娥皂 女英 如王逸注 湘君 日 君 谓湘君也 言湘君所在 左沅湘 右大江 苞洞庭之波 方数百里 群鸟所集 鱼鳖所聚 土地肥饶 又有险阻 故其神常安 不肯游荡 固又注 湘夫人 日 二女娥皂 女英 随舜不反 没于湘水之渚 因为湘夫人 但王逸的观点遭到不少人的批判 他 们提出了第二种观点 湘君 指尧之长女娥皇 舜为正妃 故日君 湘 夫人 指次女女英 其二女女英 自宜降为夫人也 洪兴祖 朱熹从此说 但也有主张 二湘 与舜及二妃的传说无关 二湘 皆指水神 如 明汪瑗 湘君者 盖泛谓湘江之神 湘夫人者即湘君之夫人 他对此精当的辨析 引 录如下 宋 黄伯思 东观余论 论争陵碑二女 洪兴祖 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第5 9 页 洪兴祖 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第6 4 页 固朱熹 楚辞集注 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 第9 9 页 1 5 此篇 湘君 盖托为湘君 以思湘夫人之词 后篇又托为湘夫人 以 思湘君之词 湘君则捐袂遗佩而采杜若以遗夫人 夫人则捐袂遗裸而搴杜若 以遗湘君 盖男女各出其所有 以通殷勤 而交相致其爱慕之意耳 二篇为彼 此赠答之词无疑 然湘君者 盖泛谓湘江之神 湘夫人者 即湘君之夫人 俱 无所指其人也 或以为尧之二女死于湘 有神奇相配焉 湘君谓奇相也 湘夫 人为二也 或以为湘君 尧之长女娥皇 为舜正妃 故称君 湘夫人谓尧之次 女女英 为舜次妃 宜降称夫人 或以为天帝之二女 俱非也 瑗按韩愈 黄 陵庙碑文 于娥皇 女英事亦终疑之而不信 礼记 檀弓 曰舜葬于苍梧 之野 盖二妃未之从也 据此则二妃从舜死于江湘之说 可不必信矣 此外还有顾炎武 日知录 卷二十五 湘君 湘夫人 亦谓湘水之神有后有夫人也 初不言舜之二妃 江湘之 有夫人 犹河洛之有宓妃也 此之为灵 与天地并 安得谓之尧女 王夫之 楚辞通释 盖湘君者 湘水之神 而夫人其配也 至此 两位湘水神的神格已经确认 那么 这两位神灵的形象如何 并且在 对其进行祭祀的过程中诗人又寄予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湘君 与 湘夫人 虽然独立成篇 但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关系紧密 历来 被看作是姐妹篇 是一场绮靡伤情的灵魂的交流与对话 先来看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 蹇谁留兮中州 美要眇兮宜修 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 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 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 遭吾道 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 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 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 未极 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谖 隐思君兮悱恻 桂榷兮兰槌 斫冰 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 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 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 兮浅浅 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 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 汪瑗 楚辞集解 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版 第6 9 页 宙清 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 黄汝成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第鹳页 1 6 夕弭节兮北渚 乌次兮屋上 水周兮堂下 捐余块兮江中 遗佘佩兮醴浦 采 芳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 聊逍遥兮容与 此篇是用来祭祀湘君的 演唱时女巫扮作湘夫人并以她的口吻吐露了对于湘 君的缱绻深情 这位 美要眇兮宜修 的年轻的女神 在去与心上人赴会时花心 思精心打扮 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 希望湘君赴会时能一帆风顺 满怀一腔衷情 然而 左等右盼而未见其人 美丽多才的湘夫人吹起洞箫以舒忧 思 箫声幽漫柔长 心中愈加忧伤 无可奈何之际 犹豫未决之时 意欲就此乘 龙而归 离开这伤心之地 然而 怎奈心有躁郁 静动不安 情至深处 不禁涕 泪横流 内心埋怨而又不忍 劳累奔波 情绪周折 然而就是这样 这位女神还 是踏遍江中 醴浦 芳洲等地 捐块遗佩 示以永久思念 永不相忘的决心 湘君 这种古典式的爱情神话及其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 令人感觉既真实 又虚无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这位女神以及整个祭祀过程既是 虚拟的真 实 又是 真实的虚拟 湘夫人深挚缠绵而又空灵绝望的爱情独白 满蕴了 丰富的内心情感 感化接受者 诗人不用直接抒情 而是以诗性思维或神话隐喻 去表现主体含蓄而深沉的情感 黄凤显 屈辞体研究 讲到 如果把 九歌 看 做一篇作品 因其有集中的主题及其独立完整的意境 则其中单篇可降为拥有标 题的段落 如此看来 倘若对屈辞组诗中较短小单篇的 鸿裁 特征尚不理解的 话 那它所从属的组诗 这一特点就相当分明了 屈辞中的 鸿裁 篇 我们可 比之 摩天大厦 其组诗则可比之 楼群 都是雄伟壮观的佳构 作为组 诗 我们接下来看此前的抒情方式在 湘夫人 一篇中有着怎样完美的体现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嫡孀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白殖兮骋 望 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藐中 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苣兮醴有兰 思公子兮 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滠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 马兮江皋 夕济兮西滋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 荷羞 蒜壁兮紫埴 播芳椒兮成堂 桂楝兮兰檫 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 帷 蕙榜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 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蘅 o 黄凤显 屈辞体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第5 0 页 1 7 合百草兮实庭 建芳馨兮庶门 九嶷缤兮并迎 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襟兮醴浦 搴汀州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舆 湘君顾念湘夫人 知其 降兮北渚 便举目远望 望之而未见 不免心生 忧愁 西风媚娲 身处洞庭 秋意阑珊 意中人有似苣兰 纯洁而美丽 多情而 内敛的湘君想象着与湘夫人邀约时的种种情景 然而 所愿不得 辗转失所 当 他感应到心上人也在呼唤他时 立刻又转忧为喜 将腾驾兮偕逝 希望马上 见到她 并且还幻想着与湘夫人共结婚姻时的种种情景 细致而具体 新房的布 置 甚至是宾客的邀请和奉迎都想到了 感情丰富而深挚 可是 最终并没有得 偿所愿 像是和湘夫人有感应一样 捐袂遗裸 以致绵长不绝之忧思 湘夫人 的整个祭祀过程中 有别于 湘君 篇的明显的一点是此篇更多 的通过环境的烘托和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想象来完成抒情 从文本来看 我们并不 能清晰的勾画出祭祀对象的肖像或轮廓 但是 诗人凭借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 关照折射出了其独具的魅力 湘夫人 的独特之处 要受益于楚地巫术宗教的 审美幻觉和神话思维的直觉体验 诗人置身其中 历史的 神话的 宗教的 巫 术的诸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其身 由此促成其营造出一种情感的气场 形成一种含 蓄朦胧的审美意境 大司命 少司命 旧说以二者为天上的星宿 为星神之属 周礼 大 宗伯 云 以檩燎祀司中 司命 风师 雨师 疏引 星传 云 三台 上台司命 为太尉 史记 天官书 危东六星 两两相比 日司空 圆 五臣云 司命 星名 主知生死 转天行化 诛恶胡善也 洪兴祖 朱熹 戴震等人主此说 王夫之不同意此说法 他认为把司命解释为星宿是后来谶纬家 星象家的附会之辞 旧说谓文昌为司命 出郑康成 周礼 注 乃谶纬家之言 也 篇内乘清气 御阴阳 以造化生物之神化言之 岂一星之谓乎 大司命统 司人之生死 而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有无 也有人认为 少司命 是主情缘的 神灵 如 清人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 大司命主寿 故以寿天壮老为言 少 十三经注疏 周礼 大宗伯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上册第7 5 7 页 司马迁 史记 天官书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1 3 0 9 页 清 王夫之 楚辞通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 第3 7 页 1 8 司命主缘 故以男女离合为说 殆月老之类也 今人多以 大司命 是主人之 寿夭之神 少司命 则是主儿童命运之神 如孙作云 马茂元等 褚斌杰先生 主张 少司命 主对生命的守护和福佑 不特司儿童的命运 闻一多则说 司 命就是颛顼之佐 玄冥 圆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古人的星宿说上 九歌 二司命 和 二湘 相类同的是 它们分别都是性质上存在共同 性的两两相对的两对神祗 不同的是 湘君 湘夫人 两篇都是分别只有 一位主神登场 他们彼此互相等待和寻觅 却始终没有会面 然而在 大司命 篇中 却出现了两神同时出现的场面 这似是中国古代乐舞的又一种表演形式一 一合舞 由此而表现出的抒情方式就有所区别 于是 对照这两篇来解析 探讨 研究它们在抒情方式以及这两位神灵的形象特征 首先来看 大司命 一篇 广开兮天门 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 使涑雨兮混尘 君回翔兮以 下 跄空桑兮从女 纷缌绝兮九州 何寿夭兮在予 高飞兮安翔 乘清气兮御 阴阳 吾与君兮斋速 导帝之兮九坑 灵衣兮被被 玉佩兮陆离 壹阴兮壹阳 众莫知兮余所为 折疏麻兮瑶华 将以遗兮离居 老冉冉兮既极 不寝近兮愈 疏 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 结桂枝兮延壶宁 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 愿若今兮无亏 固人命兮有当 孰离合兮可为 从 君回翔兮以下 到 众莫知兮余所为 诗的内容在围绕大司命这个主神 的身份展开之外 也穿插了少司命的唱词 少司命陪同大司命出行 共同代表天 帝的旨意来到人间 大司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将返回天庭时 作为主管人间子 嗣的少司命却必须留在人间 面对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