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经济”与网络经济.doc_第1页
论“新经济”与网络经济.doc_第2页
论“新经济”与网络经济.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新经济”与网络经济 一、“新经济”概念的来龙去脉 “新经济”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理解技术工程出身的人可能会感慨信息网络的“神奇”;金融业人士可能容易困惑于“网络股”疯涨和风险投资的魔力;政策智囊们更多关注的可能是“新经济周期”的调控和新的增长点;而经济学教授和社科研究人士则可能首先有责任界定“新经济”的概念 在美国较早谈论“新经济”的学者是商业周刊的主编斯蒂芬谢彼德他于1997年11月提出了“新经济”概念指出新经济具有六个特征:实际GDP大幅度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涨、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进出口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和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比重上升 更早的争论是“新周期”问题1997年8月由迈克尔曼德尔首次提出1998年6月MIT教授多恩布什进一步讨论了周期消失问题同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懂事长兼主编莫蒂默朱克曼发表“第二个美国世纪”认为新型繁荣源于一系列制度结构优势并非不可持续 不同的声音包括:美国前景杂志主编罗伯特库特纳认为“商业周期消失论”是夸大其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斯蒂芬韦伯则提出“减幅论”认为商业周期波动将变得轻微经济周期正在变成一种“涟漪”(ripples)更对立的观点来自兑鲁格曼他认为美国经济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革“新周期”看上去更像“老周期”只是失业率低一点 国内学者较早探讨“新经济”的论文见于世界经济杂志论美国新经济发表于1998年6月号长篇访谈美国新经济给东亚带来什么见于同年7月的东亚经贸新闻就“新经济”的提法国内学者也各有系统著述有的称它“知识经济”(如清华大学吴季松)有的冠以“信息经济”(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怀宁)笔者则命名为“网络经济”至于更早对新经济的探索人民日报等早在1992年即有论点鲜明的文章 二、“新经济”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新经济”当然明显区别于传统经济然而传统经济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认为:世界上的经济有两种一种是有了“权”才能买“钱”的经济;另一种是有了“钱”才能买“权”的经济 现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第三种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有了“智能”就能去“买钱”和“买权”;在这种经济中“经济剩余”的瓜分权威已经不再是“达官”和“富豪”而是“智士”和“仁人”其代表人物在国外可包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萨马兰奇和索罗斯在国内张瑞敏、王选、柳传至、张朝阳等也许可以参选如不考虑目的正当与否不妨也可琢磨一下牟其中他的“鬼点子”中似乎不无“新东西” “新经济”的驱动要素首先不再强调“权力”和“金钱”而是“智慧”、“主意”和“点子”等知识或曰信息这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广为流传的注脚不过严格地说“知识”可以分为能够带来“产出效益”的“生产性知识”和只能带来“分配实惠”的“分配性知识”(其极端是剽窃和偷盗)不言而喻经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