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pdf_第1页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pdf_第2页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pdf_第3页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pdf_第4页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项目 No 2002AA244031 2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 No 2000Z031 和福建省计委项目 闽计农经 2002 48 号 刘波 1957 年生 博士 研究员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收稿日期 2003 06 09接受日期 2003 07 21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2004 12 3 322 329 研究论文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 刘波 林营志朱育菁葛慈斌曹宜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农业环保技术研究室 福州 350003 摘要 青枯雷尔氏菌 的致病性与弱化指数存在着特定的相关性 弱化指数 0 80 回接发病率为 0 定义为无致病力菌株 弱化指数介于 0 60 和 0 80 之间 回接发病率 5 3 100 菌株的致病性为不确定性 定义为过度性菌株 010703 01 菌株进行培养致弱 物理 致弱 化学致弱和生物致弱的实验结果表明 培养时间延长至 120 h 未发现致弱作用 继代培养 11 代以前未出现明显致弱 物 理因子超声波处理无致弱作用 化学因子农用链霉素处理有抑制作用 但无致弱作用 生物因子 15 种细菌的致弱作用可用聚 类分析将之分为三类 第一类具致弱特性 包括青枯病生防菌 ANTI 8098A 和球形芽孢杆菌 第 二类具抑制特性 而无致弱作用 包括 Bt 9408 等 3 种芽孢杆菌 第三类抑制作用低和无致弱作用 包括阴沟肠 杆菌 和未知学名的 10 株芽孢杆菌 spp 等 研究结果表明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作用 与因其它因素产生的致弱作用有着本质区别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生防菌 ANTI 8098A 弱化指数 致弱作用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wilt disease Biocontrol Strain Anti 8098A to LIU Bo LIN Ying ZhiZHU Yu JingGE Ci BinCAO Yi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iotechnology Center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3 China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wilt disease biocontrolstrain ANTI 8098A caused by culture physical chemical factors and other bacteria were compared The attenuation index to distinguish the pathogenicity for Rs was based on the TTC cultural medium and the infection mortality to the host The Rs virulent strain was recognized by theindex lessthan 0 60 and theRsavirulent strain by that higher than 0 80 The culture activity could not make the Rs attenuated in 120 h within 10 generations The similar attenuation indexes and infection mortality were persisted in the Rs virulent strains after treating with ultrasonic in different times indicating no attenuation activity happened by the physical factor The streptomycin as a chemical factor could inhibit the Rs strain without attenuation activity happened by the physical factors Fifteen bacterium strains were used in the test of attenuating the Rs virulent strain only two ofANTI 8098A and showed the attenuation activitiy to change the Rs virulent strain into the Rs avirulent strain in 24 h The other 13 strains had not thecharacteristic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biocontrol strain ANTI 8098A had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Rs avirulent in 24 h of which the activity significantly differed from thatcaused by cultur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 3 期刘波等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 biocontrol strain ANTI 8098A attenuation index attenuation 野生型青枯雷尔氏菌存在着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混杂 前者能引起茄科青枯病 后者能侵入寄主植物 但不引起发病 用生防菌 ANTI 8098A 蜡状芽孢杆菌 处理野生型青枯雷 尔氏菌 处理后青枯雷尔氏菌全部转化为无致病力 菌株 回接寄主不引起发病 这一现象称之为致弱现 象 青枯雷尔氏菌在培养条件下 容易发生致弱现 象 张长龄等 1 报道了青枯雷尔氏菌继代培养 5 代 后 丧失致病力 为了探索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 致弱作用与青枯雷尔氏菌因其他因素引起的致弱作 用的异质性 本研究通过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的 建立 比较青枯雷尔氏菌培养致弱 物理致弱 化学 致弱 生物致弱之间特性的差异 揭示生防菌致弱特 性 1材料和方法 1 1材料 供试菌株 生防菌 ANTI 8098A 菌株 蜡状芽 孢杆菌 病原菌田间采集不同编号 的 野 生 型 青 枯 雷 尔 氏 菌 株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致弱作用测 定使用 SPA 培养基 2 青枯雷尔氏菌分离使用 TTC 培养基 3 物理致弱实验使用 KQ 250DE 型超声波 振荡器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化学致弱 实验使用 72 农用链霉素 石家庄曙光制药厂生 产 细菌的培养用 HZQ F160 型全温立式振荡器 哈尔滨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1 2方法 1 2 1青枯雷尔氏菌的弱化指数实验用 TTC 培 养基 分离从田间采回的患病番茄 植株上的青枯雷尔氏菌 经过纯化 进 行菌株编号 分离的菌株用剪叶法回接番茄组培苗 各菌株回接 30 株苗 设清水对照 将回接的组培苗 置于 30 益人工气候箱下 7 d 后观察回接发病率 弱 化指数构建 在 TTC 平板培养基上培养青枯雷尔氏 菌单细胞菌落 测定中央的红斑半径 和菌落半 径 弱化指数 定义为 图 1 比 较编号菌株弱化指数和寄主回接发病率 用二次曲 线方程 4 对青枯雷尔氏菌的发病率 与弱化指 数 进行拟合 建立发病率与弱化指数方程 划 定菌株致病性范围 1 2 2青枯雷尔氏菌的培养致弱培养时间 供试 菌株为野生型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 F 1 3 010702 01 用 SPA 培养基 摇床培养 转速 200 r min 温度 30依1 益 每 24 h 取样 1 次 共取样 5 次 取出的样品 用 TTC 培养基测定弱化指数 同时 用剪叶法回接番茄组培苗 各样品回接 30 株苗 设 清水对照 将回接的组培苗置于 30 益人工气候箱 下 7 d 后测定回接发病率 分析培养时间对青枯雷 尔氏菌致弱作用的影响 继代培养 供试菌株为野生 型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 F 1 3 010702 12 用 TTC 液体培养基 摇床培养 转速为 200 r min 温度 为 30依1 益 1 代培养时间 48 h 然后取 1 mL 培 养液稀释涂板于 TTC 平板培养基 统计强植病力菌 株和无致病力菌株所占的比例 测定弱化指数 将弱 化指数 0 75 归为无致病力菌株 0 75 归为强致 病力菌株 统计弱化指数的平均值 同时进行组培苗 回接 各代样品回接 30 株苗 设清水对照 将回接的 组培苗置于 30 益人工气候箱下 7 d 后观察发病率 而后进行下一代的培养 以此类推培养致至第 15 代 比较各代的弱化指数 发病率和不同致病性菌株 在菌落中的比例变化 分析继代培养对青枯雷尔氏 菌致弱作用的影响 图 1 弱化指数的测定 Fig 1 Measurement of attenuation index 1 2 3青枯雷尔氏菌的物理致弱供试菌株为野 生型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 F 1 3 010703 01 用 TTC 液体培养基 按 10 的装瓶量 4 的接种 量 摇床温度 30依1 益 转速 200 r min 培养 48 d 发酵液用无菌水配成浓度为 109cfu mL 的菌液 用 移液管分别吸取 10 mL 至已灭菌的 100 mL 三角 瓶 瓶封口放入 KQ 250DE 数控超声波仪中 功率 设置为 0 1 kHz 进行震荡处理 处理时间设为 5 10 15 20 和 25 min 以未处理的菌液作为空白对 照 各处理重复 3 次 处理后菌液在 TTC 平板上进 行涂布 测定弱化指数 统计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 力菌株所占的比例 用菌落计数法计算活菌数 将处 理菌株进行番茄组培苗回接 各处理菌株回接 30 株 苗 设清水对照 将回接的组培苗置于 30 益人工气 候箱下 7 d 后观察发病率 实验结果进行 F 显著性 检验 5 分析超声波对青枯雷尔氏菌物理致弱作用 的影响 1 2 4青枯雷尔氏菌的化学致弱供试菌株为野 生 型 青 枯 雷 尔 氏 菌 菌 强 致 病 力 菌 株 F 1 3 010703 01 用 SPA 培养基 摇床培养 转速为 200 r min 温度为 30依1 益 培养时间 48 h 将培养 液配制成浓度为 209 cfu mL 菌液备用 分别取菌液 10 mL 与等量不同浓度的农用链霉素溶液混合 农 用链霉素处理浓度设 200 00 100 00 50 00 25 00 12 50 6 25 和 3 12 IU mL 以清水为对照 各处理重 复 3 次 置于 30依1 益人工气候箱内温育 24 h 用 TTC 平板菌落计数法 计数各处理的活菌数 测定 各处理菌株的弱化指数 统计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 病力菌株所占比例 用以下公式计算抑制率 实验结 果进行显著性检验 4 分析农用链霉素对青枯雷 尔氏菌致弱作用的影响 抑制率 对照活菌数 处理活菌数 对照活菌数伊100 1 2 5青枯雷尔氏菌的生物致弱供试细菌 生防菌 ANTI 8098A 球形芽孢杆菌 苏 云金芽孢杆菌 Bt9408 阴沟 肠杆菌 从土壤分离的未知学 名的芽孢杆菌 spp 10 株 编号芽孢杆菌 1 10 供试病原菌 野生型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 株 F 1 3 010703 01 用 NA 培养 基 2 培养供试细菌 用 SPA 培养 基培养青枯雷尔氏菌 按 10 的装瓶量 4 的接种量 摇床温 度 30依1 益 转速 200 r min 培 养 48 d 分别取供试细菌发酵 液 5 mL 与青枯雷尔氏菌发酵 液 5 mL 等量混合 以无菌水和 SPA 空白培养基为对照 各处 理重复 3 次 于 30依1 益人工 气候箱内温育静置 24 h 采用 TTC 平板菌落计数法 计数各 处理青枯雷尔氏菌的数量 按 1 2 4 方法 计算抑制率 测定菌 落中不同致病性菌株的弱化指 数和比例 将处理后青枯雷尔 氏菌回接到番茄组培苗上 每 个处理回接 30 株苗 置于 30依 1 益人工气候箱内 7 d 后观察各处理发病情况 统计 发病率 用系统聚类分析不同细菌对青枯雷尔氏菌致 弱和抑制作用的影响 2结果和分析 2 1青枯雷尔氏菌的弱化指数 实验结果见表 1 不同代次的青枯雷尔氏菌的不 同菌株 弱化指数不同 弱化指数的范围在 0 41 0 88 之间 不同菌株回接番茄组培苗 7d 后的发病率差异 显著 发病率在 0 100 之间 用二次曲线方程对青 枯雷尔氏菌的发病率 与弱化指数 进行拟 合 得出方程 20 1640 558 5039 628 2977 2 0 87255 图 2 曲线拟合结果表明 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 回接发病率 与弱化指数存在着特定的相关性 弱 化指数 0 80 菌株回接发病率为 0 弱化指数介于 0 60 和 0 80 之间 菌株回接发病率在 5 3 100 之间变 动 根据青枯雷尔氏菌的弱化指数与回接发病率的 关系 菌株的致病性区间划定如下 1 弱化指数 0 60 为致病区 即当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 0 80 为不致病 区 即当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 0 80 时 为无致病 力菌株 3 弱化指数介于 0 60 和 0 80 之间的区域 为过度区 即当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介于 0 60 和 0 80 之间 菌株的致病性为不确定性 图 3 在统 计弱化指数时 将弱化指数 0 75 归为无致病力菌 株统计 0 75 归为强致病力菌株统计 2 2青枯雷尔氏菌的培养致弱 实验结果见表 2 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 F 1 3 010702 01 在 TTC 液体培养基上培养 随着培 养时间的增加 活菌数量不断的增加 24 h 活菌数 45 5伊108cfu mL 随后菌体增长量减缓 120 d 活菌 数达 66 7 伊108cfu mL 培养过程 青枯雷尔氏菌强 致病力菌株所占比例大于 97 弱化指数在 0 4323 0 5314 之间变动 都处于致病区 各培养时 间的活菌回接实验结果表明 番茄组培苗的发病率 在 96 67 100 00 之间 保持了较高的致病能力 供试青枯雷尔氏菌的摇床发酵培养过程中 青枯雷 尔氏菌的致病力没有明显的下降 即培养过程对青 枯雷尔氏菌无致弱作用 青枯雷尔氏菌连续继代培养 15 代的实验结果 见 表 3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青 枯 雷 尔 氏 菌 F 1 3 010702 01 菌株含有强致病力菌株 弱化指数介 于 0 4126 0 5866 之间 和无致病力菌株 弱化指 数介于 0 8045 0 8937 之间 强致病力菌株和无 致病力菌株的比例对于菌株回接发病率影响显著 在继代培养 11 代以前 菌落中强致病力菌株的比例 93 68 98 00 之 间 青 枯 雷 尔 氏 菌 F 1 3 010702 01 菌株未出现明显致弱 各代菌株回接 番茄组培苗的发病率在 93 100 之间 继代培养 12 代时 强致病力菌株的比例下降到 85 73 无致 病力菌株的比例上升到 14 27 回接发病率下降为 83 33 从 12 代后继续培养 强致病力菌株的比例 逐渐下降 回接发病率随之逐渐下降 到继代培养 15 代时 无致病力菌株占优势 比例达 93 26 强 致病力菌株的比例下降为 6 26 此时回接发病率 为 0 继代培养青枯雷尔氏菌 F 1 3 010702 01 菌株 15 代时 出 现培养致弱 与生防菌 24 h 致弱 青枯雷尔氏菌的行为差异显著 2 3青枯雷尔氏菌的物理致弱 实验结果列表 4 用超声波 处理不同时间对青枯雷尔氏菌 F 1 3 010703 01 菌株的生长无显 著影响 0 01 各处理的活 菌数在 9 04 9 84 108cfu mL 之 间 处理组与对照相比较 强致病 力菌株的弱化指数和所占比例无 显著差异 0 01 强致病力 菌株的弱化指数在 0 4461 0 5376 之间 强致病力菌 株所占的比例在 95 83 96 14 之间 超声波处理不同时间的菌 株回接番茄组培苗 回接发病率 皆为 100 保持着强致病力菌 株的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 对青枯雷尔氏菌 F 1 3 010703 01 菌株无致弱作用 2 4青枯雷尔氏菌的化学致弱 实验结果见表 5 不同浓度 的农用链霉素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抑制作用差异显 著 随着农用链霉素浓度的增加 对青枯雷尔氏菌抑 制作用逐渐增强 浓度为 100 00 IU 时对青枯雷尔 氏菌 F 1 3 010703 01 菌株抑制率达 99 6 25 IU 时抑制率为 56 01 不同浓度的农用链霉素处理青 枯雷尔氏菌后 强致病力菌株的比例在 95 13 98 24 之间 弱化指数在 0 4429 0 5336 之间 与对照 比较 强致病力菌株比例和弱化指数的变化无显著 差异 0 80 回接番茄组培苗不引起寄主发病 成为无致病力 菌株 形成致弱作用 这种致弱行为与其它因素引起 青枯雷尔氏菌的突变差异显著 图 4 不同种类细菌处理引起强致病力菌株 F 1 3 010703 01 致病性变化的聚类分析 Fig 4 Cluster analysis of effects of the bacteria on attenuation ofstrain F 1 3 010702 01 为了区别致弱特性 本研究进行了培养致弱 物 理致弱 化学致弱和生物致弱的比较 结果表明 对 于特定的青枯雷尔氏菌菌株 延长培养时间不会发 生致弱作用 在继代培养中 15 代后才出现致弱现 象 与生防菌 24 h 致弱的行为显著不同 超声波对 青枯雷尔氏菌无物理致弱作用 农用链霉素作为化 学物质 对青枯雷尔氏菌有抑制作用 但无致弱作 用 用不同细菌进行致弱作用实验表明 生防菌 ANTI 8098A 和球形芽孢杆菌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 较强的致弱作用 其它供试细菌 除了部分细菌具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外 无致弱作用 说明致弱作用不是 细菌的共性 仅存在于部分生防菌之中 为生防菌的 特殊性 在生防菌致弱作用的研究过程中 发现野生 型青枯雷尔氏菌存在着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 株的混杂 生防菌的致弱过程 伴随着强致病力菌株 和无致病力菌株所占比例的变化 当强致病力菌株 占优势时 菌株表现出致病性 当无致病力菌株占优 势时 菌株不表现出致病性 某些生防菌如 ANTI 8098A 处理能在短时间内 如 24 h 使野生 型青枯雷尔氏菌的无致病力菌株占优势 表现出致 弱作用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作用机理的研究有过许 多的报道 邱清华和姬广海 6 通过抑菌圈的测定 研究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抑制作用 郭坚华和潘登明 7 研究了芽孢杆菌 B130 对生姜青枯雷尔氏菌的拮抗 作用 巨大芽孢杆菌 B130 1 对生姜青枯雷尔氏菌抑 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位点竞争作用是其抑菌作用 主要原因之一 8 自发突变的无致病力番茄青枯菌株 Tm3 具有产生细菌素的能力 对防治番茄青枯病的 能力表现为诱导抗病作用 9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机理 有过许多研究 胞外多聚糖 I exopolysaccharideI EPSI 是青枯雷尔氏菌的主要致病力因子 10 在植株 体内 青枯雷尔氏菌产生大量的 EPSI EPSI的释放 可能会造成导管堵塞 或引起过高的静水力学压力 导致导管破裂 进而引起植株萎蔫 11 Schell等 12 综述 了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基因调控的研究 指出致病过 程至少受到 22 个以上基因调控作用 形成复杂的致 病性网络控制系统 然而 国内外文献未见生防菌对 青枯雷尔氏菌致弱作用的报道 生防菌使野生型青枯雷尔氏菌致弱的机理可以 从微生态选择和生理生化选择来理解 李宝聚等 13 对瓜枝胞弱毒菌株致弱机理的研究表明 强致病菌 株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显著地高于弱毒菌 株 形成生理生化上的差异 在微生态选择中 可能 由于野生型青枯雷尔氏菌菌落中不同致病性个体对 生防菌的敏感性差异 使得强致病力菌株个体的生 长得到抑制 无致病力菌株个体的生长得到发挥 表 现出菌株的致弱现象 在生理生化选择中 由于生防 菌的处理 使得野生型青枯雷尔氏菌菌落中不同致 病性个体生理生化特性发生变化 使之丧失致病性 表现出致弱现象 关于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微生 态和生理生化选择致弱作用 将另文报道 其致弱机 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Zhang C L 张长龄 Hua J Y 华静月 Conservation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trains Plant Protection 植物保护 1993 19 1 39 40 in Chinese 2 Fang Z D 方中达 Methods of Plant Pathology Research 3rd ed Beijing Chinese Agriculture Press 1996 135 230 in Chinese 3 Chen X M 陈晓敏 Hu F P 胡方平 Pathotypes and biotypes ofisolated from bacterial wilt of peanutin Fujian Province J Fujian Agric Univ 福建农 业大学学报 2000 29 4 470 473 in Chinese with Enlish abstract 4 Tang Q Y 唐启义 Feng M G 冯明光 Practical Statistic Analysis and Computer Treatment Platform Beijing Chinese Agriculture Press 1997 174 194 in Chinese 5 Madigan M T Martinko M Parker J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Prentice Hall Inc 1997 662 750 6 Qiu Q H 邱清华 Ji G H 姬广海 Screening of biocontrol bacterial agents against potato bacterial blight BW J Yunnan Agric Univ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17 228 231 in Chinese with Enlish abstract 7 Gu J H 郭坚华 Pan D M 潘登明 Study on inhibiting characteristics ofsp Biocontrolling bacterial wilt J Nanjing Agric Univ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8 2 59 62 in Chinese with Enlish abstract 8 Yang H T 杨合同 Tang W H 唐文华 Chi J G 迟建国 et al Identification modes of action and efficacy in controlling gingerbacterial witlt of biocontrol agent B1031 Chinese J Bio Control 中国生物防治 2002 18 1 21 2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Dong C 董春 Bacteriocin ofand its utility Animal Quarantine 动植物检疫 1999 2 32 34 in Chinese 10 Orgambide G Montrozier H Servin P et al High heterogeneity of the exopolysaccharides of strain GMI 1000 and the complete structure of the major polysaccharide J Bio Chem 1991 266 8312 8321 11 Saile E McGarvey J A Schell M A et al Role of 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andendoglucanase inroot invasion and colonization of tomato plants by Phytopathology 1997 87 1264 1271 12 Schell M A Denny T P Huang J a second two componentsensorregulatingvirulencegenesof Mol Microbiol 1994 11 489 500 13 Li B J 李宝聚 Peng X W 彭霞薇 Liu X L 刘秀丽 et al Study on attenuation mechanism of an avirulent strain in a melon J Agric Biotechhol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2 10 Suppl 3 85 87 in Chinese with Enlish abstract 32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农 业 生 物 技 术 学 报2004 年 表 1 青枯雷尔氏菌不同菌株的弱化指数与回接发病率的相互关系 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enuation index and infection mortality of different strains str strains AI attenuation index 图 2 青枯雷尔氏菌不同菌株的 弱化指数和回接发病率的实测 值与拟合值 Fig 2 Curve of infection mortalities for 野生型 Wild type移殖第 1 代 1st generation移殖第 2 代 2nd generation 菌株 弱化指数 发病率 菌株弱化指数发病率 菌株弱化指数 发病率 StrAIMortalityStrAIMortalityStrAIMortality F 010 41100 0F 01 F10 41100 0F 01 F20 48100 0 F 020 52100 0F 02 F10 52100 0F 03 F20 59100 0 F 030 53100 0F 03 F10 53100 0F 04 F20 63100 0 F 040 55100 0F 04 F10 55100 0F 05 F20 6870 1 F 050 6780 3F 05 F10 6787 5F 06 F20 6865 2 F 060 6985 6F 06 F10 6977 8F 08 F20 6885 0 F 070 62100 0F 07 F10 62100 0F 09 F20 7175 1 F 080 65100 0F 08 F10 65100 0F 10 F20 755 3 F 090 65100 0F 09 F10 6590 0F 11 F20 7515 5 F 100 6675 5F 10 F10 6654 5F 12 F20 880 0 F 110 6850 3F 11 F10 6827 3 F 120 860 0F 12 F10 860 0 32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 3 期刘波等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 图 3 青枯雷尔氏菌的弱化指数与回接发病率的相互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uation index and infection mortality of 表 2 培养时间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 F 1 3 010702 01 致弱作用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cultural time on attenuation of strain F 1 3 010702 01 培养时间 h活菌数 108cfu mL 1弱化指数回接发病率 Cultural timeNo of bacteriumAttenuation indexInfection mortality 2445 5依5 630 432396 67 4849 0依4 870 5173100 00 7260 8依7 260 4879100 00 9668 3依8 390 5211100 00 12066 7依6 450 5314100 00 CK 0 00 32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农 业 生 物 技 术 学 报2004 年 表 3 继代培养对青枯雷尔氏菌菌株 F 1 3 010702 01 致弱作用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generation culture on attenuation ofstrain F 1 3 010702 01 表 4 超声波处理对番茄青枯雷尔氏菌 F 1 3 010703 01 生长的影响 Table 4 Effect of ultrasonic on attenuation ofstrain F 1 3 010702 01 处理时间 min 活菌数 108cfu mL 1强致病力菌株 Virulent strain 无致病力菌株 Avirulent strain回接发病率 Treating timebacterium No 弱化指数比例 弱化指数比例 Infection mortality Attenuation indexPercentageAttenuation indexPercentage 59 12依0 78 A0 4723依0 45 A95 83 A0 8021依0 76 A4 17 A100 0 A 109 04依0 86 A0 5198依0 53 A95 83 A0 8125依0 83 A4 17 A100 0 A 159 67依0 95 A0 4957依0 46 A96 11 A0 8231依0 79 A3 89 A100 0 A 209 26依0 91 A0 5222依0 51 A95 84 A0 8734依0 85 A4 16 A100 0 A 259 84依0 89 A0 5376依0 49 A96 14 A0 8326依0 80 A3 86 A100 0 A CK9 57依0 93 A0 4461依0 47 A95 46 A0 8718依0 88 A4 54 A100 0 A 培养代次强致病力菌株 Virulent strain无致病力菌株 Avirulent strain回接发病率 Generation弱化指数比例 弱化指数比例 Infection mortality Attenuation indexPercentageAttenuation indexPercentage 第 1 代 1st generation0 432198 000 80452 00100 00 第 2 代 2nd generation0 485697 850 82112 15100 00 第 3 代 3rd generation0 523798 240 88451 76100 00 第 4 代 4th generation0 412696 760 89363 24100 00 第 5 代 5th generation0 561197 220 83212 78100 00 第 6 代 6th generation0 523495 630 85654 37100 00 第 7 代 7th generation0 489696 110 80983 89100 00 第 8 代 8th generation0 442395 350 89264 65100 00 第 9 代 9th generation0 579895 000 83145 00100 00 第 10 代 10th generation0 557494 120 83345 8896 67 第 11 代 11th generation0 492293 680 81266 3293 33 第 12 代 12th generation0 537685 730 893714 2783 33 第 13 代 13th generation0 586643 870 854456 1366 67 第 14 代 14th generation0 512913 070 839986 9333 33 第 15 代 15th generation0 56986 740 892693 260 00 CK 0 00 326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 3 期刘波等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特性 表 5 农用链霉素对青枯雷尔氏菌 F 1 3 010703 01 菌株致弱作用的影响 Table 5 Effect of streptomycin on attenuation ofstrain F 1 3 010702 01 处理前青枯雷尔氏菌 F 1 3 010703 01 菌株活菌数为 109cfu mL原1 The concentration of strain F 1 3 010703 01 was 109cfu mL 1before the treatment 表 6 不同种类细菌处理对青枯雷尔氏菌 F 1 3 010703 01 致弱作用的影响 Table 6 Effect of different bacteria on attenuation ofstrain F 1 3 010702 01 Rs IR inhibit rate AI attenuation index IM infection mortality 链霉素浓度 IU处理后活菌数抑制率 强致病力菌株 Virulent strain无致病力菌株 Avirulent stain Concentration 108cfu mL 1Inhibit rate弱化指数比例 弱化指数比例 No of bacteriumAttenuation indexPercentageAttenuation ind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