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综合自然地理.doc_第1页
我的综合自然地理.doc_第2页
我的综合自然地理.doc_第3页
我的综合自然地理.doc_第4页
我的综合自然地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年级、专业:07级地理信息系统姓名:李小波指导教师:许林书、许嘉巍、殷秀琴教授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李小波引言地球表层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具有平衡性、稳定性、安全性,综合自然地理让我们了解地球表层,而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让地球表层具有生命活动。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各种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茂。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观察研究,初步了解自然综合体、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实习报告写作,培养大家的科研能力;同时使大家认识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大家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学院组织了一次为期六天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一、实习概况与记录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09年6月指导老师:许林书教授,许嘉巍、殷秀琴教授,实习目的和要求1学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2.学会分析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发生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3.初步掌握野外调查研究和鉴定土壤类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4认识东北地区主要植物,了解它的基本用途;5.学会应用调查资料和测定数据编写实习报告。实习内容1、 了解吉林省从东到西的整体情况;2、 土壤剖面的设置、挖掘;3、 土壤剖面的观察和描述记载;4、 土壤地理实习资料的整理和实习报告的编写;5、 左家植物概略了解。实习工具:铁锹、盐酸。我们的行程为六天,分两期进行。路线1是:长春长岭通榆白城乌兰浩特;路线2是:长春丰满吉林蛟河拉法山左家。在实习的这些日子里,我们挖掘或利用现成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并听取许林书和许嘉巍老师的讲解,了解当地的综合自然地理情况,分析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和区域综合自然地理概况。在左家我们还听殷秀琴老师讲解左家的植物概况。我们对各个实习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路线一:200m黑土280m淋溶黑钙土150m-160m黑钙土140m碱土140m盐化草甸土草甸黑钙土150m220m栗钙土355m暗栗钙土山地暗棕壤地点一气候:温带半湿润地貌:黄土台地海拔:200m植被:羊草为主的疏林草原(原生植被:羊草草原。但现在已经被开垦为旱地)土壤类型:黑土水文处境:水上处境基本特点:该处处于温带亚湿润地区,植被为疏林草原,建群种为羊草,原始植被以羊草为主。腐殖质约为1m,水量流失不大,基本留在这里,属于水上处境,而土壤不砂不黏,则为平亢地处境。该处的岩石是Q2时期的沉积岩,土壤的母质是黄土状亚粘土,是长白山的洪积物;同时由于地下水季节性升降,有潴育化现象,铁锰结核以黑点的形式在土壤中存在,生物循环有腐殖化。土壤呈柱状结果,而且由于硅酸脱水有二氧化硅的粉末,呈白色的颗粒状存在。地点二气候:温带半湿润海拔:280m地貌:平原植被:羊草为主的森林草原土壤类型:淋溶黑钙土水文处境:残积处境基本特点:岩石是Q1时期的,当时属亚热带热带气候,到黄土堆积时为温带半干旱气候,但在其上面并没有Q2、Q3时期的岩石,同时地势较地点一高,故可推知地点一,地点二两个地形面之间有断层。此处为高台地,稿生植物,处于植物恢复初期,原始植被为森林草原。比地点一干,但不是很干,降水低于500mm,而且母质为冲积的红色砂砾岩不黏重,则没有滞水过程。在较深处发现有石灰,说明此处有季节性淋溶,土壤为黑钙土。地点三气候: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海拔:150m160m地貌:平原植被:羊草(草甸)土壤类型:黑钙土(典型)水文处境:水上处境分析:这里的岩石是Q3时期的河流相沉积物,地势平坦,为平亢地,属洮儿河漫滩阶地。由于近期没有被淹没成为阶地,没有堆积,没有明显侵蚀。土壤母质为亚砂土,水分状况为非淋溶型,但存在季节性淋溶,一价盐淋失,黑土层薄,钙化作用明显,钙以假菌丝体的形式存在。地点四气候:温带半湿润海拔:140m地貌:漫滩植被:盐碱植物土壤类型:碱土基本特点:地势低洼,蒸发大于降水,土壤碱化,na+含量高,植被为盐碱植物,比如碱蓬。土壤防水性好,可以用来扶墙。地点五气候:温带半湿润海拔:140m地貌:平原(有沙垄)植被:草甸土壤类型:盐化草甸土水文处境:水下处境基本特点:这里的岩石为Q4时期的,此地为低平的高河漫滩,但两边地势高,底下水位高,土壤的母质是亚砂土,不仅受水的影响,还受到风的影响,表土被吹走,粗的,沙粒堆在一起形成沙垄(沙丘),形成沙垄与垄间洼地相间分布,垄间洼地的土壤中的盐分以苏打(Na2CO3)为主,也有一些小苏打(NaHCO3),盐分主要来源于该地强烈的蒸发,由于毛细作用把地下水的盐分带到地面富集,Na离子吸附性交换土壤表层的阳离子,主要是过度放牧引起的。地点六气候:温带半湿润海拔:150m地貌:平原植被:草甸土壤类型: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或淡黑钙土或草甸黑钙土)基本特点:此地位于大兴安岭洪积扇边缘上,洪积扇向前推进,使洮儿河河道弯曲,水分条件好,无盐碱地,出现水田旱地。地势缓,断面水成岩石磨圆度不好,暴雨径流冲击颗粒大剖面土壤下由洪积形成,石灰淋溶弱,地表发生发泡反应,为碳酸钙黑钙土,底层有Fe2+潜育化,Fe2+潴育化受地下水影响大,两层沉积,越向下ca迁移越明显。地点七气候:温带半干旱植被:针茅草海拔:220m地貌:山前洪积扇植被:针茅草基本特点:这里是东北大平原的边缘地区,由于地壳抬升形成洪积台地。上面是针毛草,土壤是栗钙土,说明到了温带半干旱地区,但下面确是羊草,黑钙土,说明是温带半湿润地区。对比形成时期,上面是Q1时期形成的,而下面是Q4时期,上面Q1时期后的Q2、Q3、Q4都没有,这是由于在原有的洪积扇的上面又冲积形成一个洪积扇,然后地壳抬升,后期(Q4时期)的洪积物在表面被剥蚀掉,而致使Q1时期形成的洪积扇出露,同时Q1时期的土壤颗粒胶结较好,往下淋溶不易,且母质透水性不强,水流顺坡面而下,下面的区域能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发育羊草,土壤中发育钙积层,形成淋溶黑钙土,说明地形的差异加剧了地带性分异。地点八气候:温带半干旱海拔:355m左右地貌:丘陵(大兴安岭山麓地带)植被:针茅草土壤类型:暗栗钙土成土母质:坡积物水文处境:水下处境基本特点:第三纪末,火山喷发,大兴安岭隆起,因此这里的岩石是磷灰角砾岩,土壤中钙化作用明显,有大量的粉末状石灰,虽然这里没有石灰岩,不过有Ca2+,岩石经风化分解后,释放出Ca2+然后与降水中的CO32-以及空气中CO2等结合生成CaCO3,形成明显的呈灰白色的钙积层,腐殖质层较薄(2030cm),呈灰黑色。地点九气候:温带半干旱地貌:丘陵植被:灌木林(原始植被是针阔混交林)土壤类型:山地暗棕壤基本特点:这里是温带半干旱地区,山体的凹凸部土壤类型不一样,凹部为暗棕壤,凸部为栗钙土。土壤中的 CaCO3被淋溶较深,由于大兴安岭积雪融水的补给,致使这个地区水分充足,淋溶才较为强烈,同时土壤中有残积粘化现象。 路线二:丰满松花湖蛟河盆地蛟河盆地东侧台地左家地点一: 丰满松花湖,温带湿润气候,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山显南北走向,水显东西走向,故先有松花江,后由于地势抬升,产生山系,山水相交修建水库。在小尺度上为河水地貌,大尺度上为构造地貌。地点二: 蛟河盆地,正对卧佛山。温带湿润性气候,出露岩石为花岗岩,晶体颗粒大,风化物透水性好,坡面侵蚀小,生长有灌木林。土壤生物累积表聚,颜色暗,原生母质上粉末为次生粘土。粘化层棕色为土层,铁向下淋溶。地点三: 蛟河盆地东侧台地上,温带湿润气候,盆地与山体相交教平直,为断裂,对面也是一个台地,中间被流水切割,断裂中间沉积呈弧状,排列较平整,为白垩纪沉积。高台地上由于距地下水高,且有上层滞水,发育白浆土。河边漫滩上为水稻土。地点四: 左家镇,温带湿润气候,海拔平均300m,丘陵,植被有垂直变化,主要是落叶松林(人工植被)。主要植被有丘陵康椴,紫椴,蒙古利,黑桦,水曲柳,黄菠萝等.二、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收获与分析通过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1、学会了从总体上去看地理问题,要分析地理现象必须要清楚地理过程。2、学会分析成土条件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外界环境对土壤的影响。3、学会了土壤挖掘的原则:我们在每个观察地点都挖掘剖面来进行观察,因此很好地掌握了其原则和方法。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切面。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外部形态特征,它是土壤形成、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结果。通过对土壤剖面的选定、挖掘和观察,可以初步了解该土的特性。挖掘土壤剖面是在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基本手段。对土壤剖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特性、成土原理及其发展变化情况。4、知道了怎样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形态: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5、认识了成土过程和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结合专业知识,我进一步了解了成土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后者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地质大循环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生物小循环则使土壤的形成成为现实。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则成土母质不可能具有肥力特征而形成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