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doc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 缙云处剧联合会工作总结 缙云县戏剧联合总会关于自20xx年组建以来的工作总结本会,由文化界、戏剧界的专业人员和社会有识之士组成。自20xx年筹建,经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法人资格。确立以“中兴处剧,促进婺剧,多元并发,共创繁荣”为总体方略。四年来,在市、县主管局和文联的正确领导、在县老促会、各文化站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为承前启后,荣地宏业,做了一定工作。现作总结汇报如下:一、寻根问祖,固本正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与文化原本同步而生、同步而长。俗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缙云,素有“戏剧之乡”之美称。而源于何时?根于何地?史无记载,实乃憾之。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约请前辈,聚汇行家,溯远究源,先后召集大小会议百余个,走访老艺人千余人次。查阅谱谍史志,搜集传闻逸说,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对缙戏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研究,并对若干问题作了认证与定论;缙云山,因“缙云氏”而名,位于仙霞岭与括苍山之间,瓯楠婺椒四江源头之地。杜光庭名山记载,其域三百里。道教籍典曰:卅六洞天之廿九玄都祈仙洞天。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敕改“仙都山”,敕建“黄帝祠宇”,谓曰“道教胜地。”招引众多高人雅士游览陈词,积淀雄厚文化底蕴。据考:缙云山麓昆坑岭口、方川金盘、好溪名山等地出土距今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凿、石锛(录自缙云文史资料)可见农耕文化历史之悠久;史记正义载,黄帝又曰“缙云氏”。从陕北高原迁移至古百越族聚居之地的浙江中部,建立以“缙云”为名之“方国”。鉴于境内孤石屹立,直刺云天,形如“且”(祖)字,缙云氏族就将其作为始祖轩辕黄帝之神主祭拜,其山名为“缙云山”。继之轩辕黄帝在缙云山铸鼎炼丹、驾龙升天之传说远播江南各地,从而使缙云成为江南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故浙江通志载:“夏禹以前,浙江盖有两国,一为缙云氏,在今缙云县;一为防风氏,在今武康县”;春秋时有范蠡师辛氏计倪,即倪翁,(?前465年)与晋时康乐公谢灵运(385-433),等相继而来游览或隐居缙云山的大批文豪名士,泼墨余香,增添邑之文化底气汪氏宗谱载,宋大学士右丞相汪藻,安徽歙县人(10561134),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入翰林,元右六年(1091)奉使温处道,涉足缙云山,爱山水之胜,卜居东乡孙宅大树园,易名“宫泽园”。为求人丁兴旺,与邻友善,开创“什锦戏”(俗名“香丁戏”),组建“童子班”,演绎“彩戏”以谢神恩。政和四年(1114)藻公仲子汪宝任职永嘉教谕携“什锦戏”衍传楠溪江畔,产生“永嘉戏文”,史称“南戏”。概之,源远流长的本土农耕文化、植根厚被的当境黄帝文化、玉成其事的入缙名儒文化三者的融合而肇发固有缙云特色的戏曲 缙云杂剧(缙山腔)。沿着贩盐之商道和瓯、楠、椒、婺四江流向各地。继发诸声腔,遂成“四大声腔”,为中国南戏之源,故人称缙云山是中国戏剧之摇篮。上述,得到了戏剧专家浙科大洪波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语重深长地说:“你们搞处剧,作为本土文化,地域观念,可以理解。我是婺剧专家支持你们搞处剧。”又说“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