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观念与土地利用.doc_第1页
“天人合一”观念与土地利用.doc_第2页
“天人合一”观念与土地利用.doc_第3页
“天人合一”观念与土地利用.doc_第4页
“天人合一”观念与土地利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科技观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李琪1,王秋兵2,刘扬3(1.辽宁省征地事务局;2.沈阳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研究所;3.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蒲河新城分局)1 农耕文化的实用性、整体性科技观科学通常是指人们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一般被理解为关于工具、物质产品以及它们被用来达到使用目的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地利用技术、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效率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农耕文化条件下的科技观念,以实用性和整体观为其主要特征,并以“天人合一”作为其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观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走向,这一理念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类必须服从这个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和和谐。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方面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存在着有机联系,是一种整体性、有机性的思维方式。由于我国农耕文化发展的初期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肥沃的土壤,使人们的生活处于一种安逸的状态,注重“天人合一”,认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利用自然,调整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也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在这样的先行观念引导下,诞生了与人相关的实用性、整体性科学观念。西方文化起源的希腊,当地土壤贫瘠,多岩石,且经常遭受海浪的侵袭,人们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对立、抗争的思想,产生了“主客体”二分观念,因而侧重自然、富有科学精神,以探索自然奥妙为己任,并沿着一条以实践为基础的专门化方向发展,通过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立了最初的自然科学。同时,基督教的创立,形成了一种等级的异质的秩序:人为神而存在,自然为人而存在,把自然作为与人完全独立无缘的东西而把它客观化。把自然作为纯粹外物,体现了用科学把握自然的实证主义思想。我国农耕文化重视实用科学,如农学、天文历法、气象学等,且重视“资源”认识,重功能不重实际,重伦理而不重思辨,重悟性而不重分析,而且对“资源”的社会、生态价值缺乏必要的认知与感悟,这也是农耕文化实用、经验主义科学观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农耕的发生发展首先是在人的劳动和农业土地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农耕文化的科技观还特别重视整体观。中国传统农业科技自身重综合而轻分析,重定性而轻定量,重应用轻机理,注意对农业生物和土地生态系统的外部特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利用,而忽视对其自身要素和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人民善于在农业实践中进行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些农学家甚至已经注意到了农业生产中某些数量关系,但始终没有达到可控实验的水平,因此,中国传统农学缺乏精确的数据和精确的概念体系。它借用哲理性的概念(如“气”、“阴阳”等)阐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理。这些概念能较好地反映世间各种事物的统一性及其相互联系和转化,但又是模糊的、多义的,可以在自然与社会、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之间渗透的。它涵容丰富的内容,可以对各种事物做出左右逢源的解释,这些解释所反映的主要是事物共性、整体性的一面,却难以深入反映事物的特性;而且由于给人一种无所不适的满足,也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2 农耕文化科技观对土地利用影响2.1 积极影响我国科技观中的实用性促进了农学的发展,包括土地耕作制度、生产工具、土地利用方式等,如出现了“桑基鱼塘”似的土地综合利用模式,但是在唐宋之后,这些方面的进步进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从科技观念的整体观出发,我国先人很早就发展了非常完备的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观念。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中有许多朴实的土地资源保护思想火花。从商汤“网开三面”(史记殷本末),到先秦诸子大量关于保护山林川泽的论述,周礼、礼记中对于渔猎、砍伐的种种限制,充分表现了中国早在二三千年前对保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张岱年,2004)。又如“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可取,包含了丰富的资源经济内涵,与当前国际上倡导的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相一致。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也总结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生物链关系的土地生态学原则。我国古代了一些政治家和先哲也提出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理性主张,例如初秋时期的管仲,就提出过“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法必有时”。但是,我国古代有关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观念,只是一些闪光的火花。2.2 消极影响“天人合一”过分强调自然,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和创造价值,把人等同于自然,从而淡化了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探索;它过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面,忽视或淡化了人与自然对立、矛盾的一面。在促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因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自身和协同人与自然的相依关系,因而未能有效的改善自然、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客体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如果说,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较典型地经历了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化,这便是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所完成的任务,现在已步入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正处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的过程之中。中国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或曰人与天)的分离,“天人合一”观念始终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关系。必须清楚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思想没有在实践上解决发展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态的矛盾问题,因此,在农业文明时期,中国的生态环境并未保持良性状态。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的土地过度垦殖,中国的生态环境在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阶段恶化程度渐增,森林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大面积消失,黄河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地区的沙漠化,都是突出的表现。过分注重“天人合一”,近代基础科学和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发展依靠经验,缺乏科学合理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撑,农耕在进入生态环境脆弱区后产生了预想之外的后果。此外,我国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仍是在实践经验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有些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出现了盲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现象,破坏了土地生态,影响了蓄洪行洪,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3 农耕文化科技观的合理内核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农耕文化科技观的内核是合理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本质,是土地利用中的先进文化部分。但农耕文化科技观没有在实践上解决发展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态的矛盾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其除内核之外的部分属于土地利用中相对落后的文化。农耕文化科技观念没有也不能树立一种人与土地资源和谐发展的可仿效的样板。它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由于农耕文化没有完成“主客体浑然一体”向“主客体两分对立”的转化,这本是农耕文化科技观的一种时代性缺陷,但其充分阐扬的人与自然的一体观从自然规律经过人的自觉而发展出伦理观,以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的观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可持续发展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阐述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有这样的表述:“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可持续发展观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即优先考虑人类所必不可少的必需物品的概念;另一是不损害下几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即限制的概念。对于农业来说,土地资源就是适宜于农业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自然物质、能量、必要的环境条件及所作用的空间的综合体。总体上来说,土地资源是一种数量有限的可再生资源,但形成土地生产力的许多组分的可再生性是有限的。一旦其内在的可再生能力受到损害或抑制,资源就会枯竭,失去继续存在和持续利用的可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础,而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潘明才(2004)这样定义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天人合一”是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其内核是合理的。“天人合一”不否认人与自然的区别,但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关系。“天人合一”作为实践理性精神的体现,它对于人的行为方式起着控制作用,从而对于如何解决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具有导向的作用。此外,可持续发展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整体协调性原则都与我国“天人合一”的科技观有着共同的实质内容。4 结语“天人合一”观念虽然面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端,但其哲学理念在当今可持续发展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解决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只有在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才能做到实现人类发展的高层次的“天人合一”,而不是抑制、牺牲发展为中心的原始的“天人合一”。土地利用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