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经验.doc_第1页
别人的经验.doc_第2页
别人的经验.doc_第3页
别人的经验.doc_第4页
别人的经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做好入学前期准备,多与导师交流沟通,争取选择一个有创新点的研究方向。 有创新点的研究方向是后期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自己的研究方向要与导师进行充分沟通,争取获得导师的全力支持。要敢于向导师表达自己的研究想法,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不过,我们刚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时候,一般对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都很盲目,没有整体认识。因此,在与导师进行沟通前要做精心的准备,最好能够像国外大学那样提交一份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 这时候,我建议大家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快速入门: 认真阅读导师或实验室师兄师姐以前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如果能拿到师兄师姐的硕士毕业学位论文,进行认真研读,则对自己快速熟悉实验室及导师的研究内容很有帮助。从这些方向入手,提炼出自己的研究想法,很容易获得导师的支持。 较为深入地阅读本科学的学术文献。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深入阅读比较困难,不过贵在坚持。我个人觉得阅读的时候不要贪多,每天能够认真阅读12篇就足够了,关键是要勤于思考,找出该文献的核心思路以及能够进一步深入提高的可能点。这样有助于自己对本学科目前的研究热点及遇到的困难形成一个初步概念。这样与导师商量的时候,也能够做到胸中有数,较容易得到导师的认可和支持。 二、积极参与导师相关课题,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自己处理复杂技术和事务的综合能力。 建议积极参与导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可能部分学科导师所承担的课题较少,则可以自己申请学校的创新选题和创新计划资助。个人觉得完整地参与一项课题对培养锻炼自己的全面素质非常重要。因为,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遇到许多技术和事务上的问题。通过不断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对促进和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交流、为人处事等方面素质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参与课题的时候,要学会团结课题组成员,当遇到意外的矛盾和冲突时,也要尽量克服自己,要有全局观念。此外,导师所交办的任务,不管是技术或是事务上 的,建议都认真对待,因为这是导师考察你综合素质的绝好机会。三、多思考,多动手,争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要顺利答辩毕业,学校都要求其发表一定水平和数量的学术论文。经过自己的总结和向其他前辈请教,我觉得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时候可以注意下面几点: 刊物级别:如果你即将投稿论文的思路与近三年前相关文献相似,那么除非你的结果规律优于那篇文献,或是你研究完成的较为全面到位,否则通常只能发表在低一个级别的刊物上。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从事优化算法研究的,你的文章是单种算法建模仿真,那么除非该单种算法以前没有在该领域运用过,或是运用的功能不够全面,而你的研究结果非常好,否则你很难投中相当级别的刊物。而如果你的模型是几种算法混合集成建立的,同时具备几种算法的优点(如计算复杂程度、模型精度等),那么你的文章只要撰写得当,肯定能发表在高于相对级别的刊物上。 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可以大胆将其他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是方法引入到你所研究的领域,同时将自己本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尝试解决其相关问题,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 引用高级别论文的重要研究结果:多到国外知名数据库上面去下载文献。从国外研究学者的文献中寻求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往往能够获得一些不错的研究结果。不过,要注意不能直接抄袭人家的成果,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如果你觉得人家的方法有用,那么可在参考文献中加以引用,在引言中加以说明。 多听导师的意见:发表论文的时候,多与自己的导师交流。你的导师毕竟在这个学科从事研究的时间和深入程度远优于你,他的专业建议对你的文章非常有用。不过,由于导师时间较忙,建议将较为成熟的稿子给他看,不要浪费导师的宝贵时间。四、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积极参加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自己的学术眼界。 如果精力允许,建议参加一些学科竞赛活动。我觉得不管该竞赛是哪个级别的,是否能够获奖都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认真准备一次竞赛活动,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次很好的疏理。 此外,可以有选择性性地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虽然部分会议纯粹是为了挣钱,不过仍然有许多会议还是起到很好的学术交流。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每年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所举办的一些会议水平还是很高的。不仅有大量的学科重量级专家出席做主题报告,同时有许多跟你研究相似的杰出学者出席,给你提高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我们学院一个牛老师,76年生,已申报教授,每年发N篇论文(n10.我们学科不是很重科研,一般老师平均1年23篇,有些好几年都不发一篇论文),主持课题数即使不做工程项目也足以养活家庭(普通老师能有1项主持的就不错了),相当突出。令人佩服的是他不是那种只顾科研别的什么都不管不顾的类型,家庭、子女教育、休闲生活都很丰富。跟他合作过几次项目,对其工作方法印象相当深刻,对我影响挺大的,总结如下:1.明确的目标,针对目标确定核心问题。他的名言是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所以只要做最核心的几件事情,次要的事情可以放到后面或者不做。这样就空出了思考和娱乐的时间。2.制定步骤,将核心问题化解为阶段性任务,分步完成。有时核心问题难度很大很棘手,这时不免让人产生畏难心理(我就是),但他会很自然的把任务划分为阶段性的,分步骤完成。当遇到问题都自觉的这样去做去解决的时候,问题自然迎刃而解。3.积极进取的心态。他的心态差不多是我见过的学生,老师里最乐观积极的,并且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经过充分衡量和理性思考,思考问题总是以很进取的方式,透露着强烈自信。(老师的心态其实很重要,会感染到学生的)4.科学高效的方法,少走弯路。他博士是2年半毕业的,博士论文非常优秀,这在我们学院可以说绝无仅有。这与他的高效的方法应该密不可分的。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迅速,走路很快,语速也非常快,迅速而且条理非常清晰。5.坚定的信念,独立科研能力。他总是跟博士生说不要依赖老师,要能够出去独自面对各种状况,独当一面,说他博士期间就是这样做的。他的性格非常强势,不惧权威,科研成果很有创新性。6.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十点半休息,雷打不动,他称之为可持续发展。仅这点就让我十分佩服。国外SCI学术论文发表秘籍首先请问一下科学网的同人,有谁投稿科技期刊没被编辑部直接退稿而没能进入同行评议过?纳米期刊领头羊Nano Letters明确宣称直接退稿率75%。相信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超一流期刊直接退稿率只会更高。没有统计数据,我相信二流期刊的直接退 稿率平均也会高达30%。现在的同行评议大都建立在科研工作者自愿的基础上,而科研工作者大都是不自愿的。这就导致期刊编辑部需要化很大成本去寻找合适的审稿人。编辑部减少成本消耗的简单办法就是提高直接退稿率。 ; 5 h0 W6 D/ C( z4 b3 3 W9 R, A3 N0 ! X0 s m 在编辑部决定送审后,送给谁去审也很微妙。如果论文表面质量很高,很合编辑部的口味,这样的稿子也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落到作者倾向的审稿人手里。论文发表的 最终决定权在编辑部。出于对自愿奉献的审稿人尊重,编辑部一般是会听从审稿人的建议。但是,当评审人之间有争议的时候,决定权就又回到了编辑部。 ! % H: H/ 9 G1 ) B) O- I, f: f V+ J6 h. p+ i3 P! m/ Y 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投稿首先要过编辑部这一关。 / R4 _7 X/ s* d8 ?. B3 q6 V8 H. e9 y k 编辑面对的是大量投稿,即使编辑本身是科研工作者,也不太可能是投稿的同行专家。就是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的决定,影响了论文在该刊大半的命运。那么,作者应该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论文推销出去呢? 4 G3 1 h/ h0 G( F d3 $ g- X! 首先当然是论文写作一定要专业,从题目摘要到引言结果图表讨论再到结论文献都要规范。具体请参阅任胜利编辑的博文系列“科技写作漫谈”。特别针对中国投稿 人,要多化点时间在英文上。如果编辑在5分钟内看到语言上尴尬的毛病,就很难送审了。这都是要炼好基本功的。不过,我在这主要是谈秘籍,只谈两点可以短期 奏效的绝招。 + r3 sf8 ?. A4 K- n2 J* D2 T6 _& q8 S4 e9 k6 ( Z 1. 充分利用推荐审稿人的机会。由于编辑部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现在绝大多数的国外SCI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3-5个潜在审稿人。很遗憾,很多投稿人都没有好好利用这 个机会。有人干脆就不提供。如果作者自己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审稿或是没有人会让这个稿子通过,那编辑部会送审吗?也有人明显提供的都是自己的朋友。给编辑的 印象就是,这个稿子出了作者的朋友圈,就会被弊了。那编辑部怎么办呢?一个看上去平衡的潜在审稿人列表,在编辑的眼里才是有价值的,投稿也更有可能发到作 者倾向的审稿人手里。也请作者提醒一下自己的朋友,不要提供在编辑眼里没有价值的审稿报告,像直接发表就行了这样的,只会起到副作用。在同行评议存在很大 弊端的今天,作者可以考虑影响同行评议,玩一些技巧,但不要玩过头。 , |* k4 H2 ?$ F9 w: R) / V% d/ J- Y+ B3 IN/ E 2. 引用两三篇自己的高水平论文。既然编辑不是作者的同行专家,那他就很难了解文章的实际科研价值。不过,编辑也有编辑的办法。他不知道这个蛋的质量,就可能 会去研究一下这个下蛋的母鸡,是不是下过同质量或更高质量的蛋。作者最好在文献列表里引用自己的两三篇高水平论文,最好是发在影响因子更大的期刊上。一般 而言,作者自己的论文都是很相关的。还有,在互联网通天下的今天,编辑很有可能也会Google一下论文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也就是说,建立自己在互联 网上的知名度,把自己的学术简历和论文列表放在网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方面,中国科研工作者做的很不够。 & A J. U% X4 2 S# P, V3 5 O% 2 H: Np4 N4 B6 T7 c! N 简而言之,我谈的学术论文发表秘籍,就是投稿的时候多为编辑想想。 : & b2 T! a0 x7 i r3 U2 f X* o0 U6 v. ) T4 M 再补充: : ?/ s; f7 N2 N8 g( 3 $ I4 Z0 V; ?: G8 b: b 你也必须了解你要投的杂志,最好还能引用一下这个杂志里与你论文相关的他人工作。你可以说不行,这个杂志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那主编会说既然我们从来没做过,不是我们的领域,对不起,请你投到其它杂志去吧。有些IEEE会刊有个隐性约定,要求投稿人引用自己的文章。我曾做过七八个会刊的编委,一半如此。 引自王飞跃博文SCI: 谁的悲哀? 0 O3 , E) i4 Y h3 U5 s* d+ 6 L( w+ K A9 o! D5 B 推荐的审稿人最好同时也是引文的作者,但一定不能与作者源于同一机构。引自评论人任胜利 (换个说法,就是让编辑知道被推荐人确是同行,而且被推荐人在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前提下也更乐于奉献审稿。) y s$ q$ I5 V6 P; gq5 b+ i; B7 . w1 F- A2 c 请勿过度自引,两三篇就够了。 + s8 b! t( o6 aY4 w. D- f* v0 E N& |h7 T. O8 w- 5 h Y# / c9 M6 o! T3 E5 H SCI, ISI, JCR, IF 变奏曲 * 0 W! N6 s6 L! ?) W9 x: i4 J, m2 u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本文题目中的这几个英文简称,是学术科技出版界人士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国内出版界的同行们也在零星地向国人们介绍,更有专门从事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的专家们对其进行剖析和栓释。但近年来,这些“出版术语”也成为国内不少学者甚至研究生们的“口头禅” 乃至“紧箍咒”,倒是很有中国特色。本文无心对国内的有关政策指手划脚,但有意从出版的角度,把这几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此简要地介绍一下,希望能帮助学者们从正面理解它们在出版范畴内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关注它们相关的负面效果。 7 U7 x8 y+ h F4 _( R8 z* M2 R+ m, z7 Yy3 M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简称,旨在显示学术科技论文在发表之后在其他学术科技期刊中的引用情况。谈到科学引文索引(SCI),难免先要说说它的主人,ISI,即科学信息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该研究所是科学引文索引(SCI)诞生的摇篮,没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也就不会有科学引文索引(SCI)了。但说到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就又必然提到它的创始人Eugene (Gene) Garfield博士。Eugene于1925年9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后于1961年获得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有头脑和前瞻意识的市场开拓者。他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创立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便是很好的证明。研究所的成立,不仅发挥了他个人的学术才华,还为其创建的学术理论提供了充分展示的平台,不愧是变知识为财富的典范。据说引发Garfield博士和其同伴这一创举的火花源于Vanevar Bush先生于1945年发表的那篇著名文章 “As We May Think”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看看,也许同样能引发奇思异想。 & X7 J: I! 5 p4 u6 U/ E0 m2 w4 _- N H! e1 N7 p 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科技期刊自1961年后,数量遂年增加。目前收录的期刊从印本到网上期刊,加起来大约有6400 之众。除了科学引文索引(SCI) 以外,还有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始于1956年)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 (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始于1975年) 。这样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几大领域期刊的迅猛发展。但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引文索引(SCI)已不再是国际科技信息市场上独领风骚的期刊索引,近年来随着电子出版的日益成熟,已经涌现出不少新秀,比如CiteSeer 和Google Scholar (GS) 等。但它们在国内的声望和影响,目前远不如科学引文索引(SCI)。 ( d0 |6 ( a5 Z+ G9 b! k( H M Y- w+ j 由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推出的索引系列数据除了常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 以外,还有即得索引 (The Immediacy Index),引用半周期(The Cited Half-Life),和总计影响因子(The Aggregate Impact Factor) 等 。每年承载这些数据的载体便是著名的期刊引用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英文简称为JCR。该报告的出版初衷是通过分析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和相应的数据统计,定量化的评估国际上相同学科/领域里学术和科技期刊的水平,为同一个学科/领域的不同期刊之间的相互比较提供方便。该报告出版后,逐渐地被学术和研究界接受,广泛地成为评价学术科技期刊的参考标尺,是衡量一本学术期刊是否重要的“量化”代言人。在50年代后国际学术科技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和发展的形势下,该报告的出现的确填补了图书馆管理和信息交流的市场空缺,受到管理者的欢迎。除了它的学术价值外,其商业价值同样令人瞠目。价格不菲的单价,众多的订户,为其经营者带来滚滚红利。仔细分析该报告,有两个特点。其一,它试图以量化的形式把各类期刊的水平数字化,便於比较。但使用的计算方法是否完全科学和公平,至今在部分学者中仍有很大的争论和分歧;其二,报告中的数据,不论从采样(期刊) 还是分析手段,都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几乎所有引用和被引用的期刊均是英文的,又比如许多文章因为是在商业性的出版物中被引用,便不能算在引用的次数之中。还有,搞出版的人都很清楚,不同领域的期刊虽然有许多共性,但同样存在着异性,统统按一个数据来衡量,难免有点过於简单化。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该报告最好用来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不适宜用来当做衡量所有期刊高低上下的绝对准绳。 0 A2 c* Y9 A& T0 Z; x. R3 P# I X( Y0 h$ W# s2 z3 _ 期刊引用报告 (JCR)的卖点之一便是刊物的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简称IF 或JIF (Journal Impact Factor) 。它是由刊物两年内发表的全部文章的被引用情况决定的。简单地说,如果一本科技期刊两年内发表的全部文章在第三年内都被引用过一次,则该期刊该年度(第三年)的影响因子即为1。不尽人意的是,因为两年内的引用数据要在第三年才进入计算程序,加上数据的收集以年为单位,故等到影响因子(IF)在期刊引用报告(JCR)中发表时,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对新创刊的期刊显得尤为尴尬。它们头两年发表的文章,虽然有的马上被其他文章/期刊引用了,但在报告里,该刊物的影响因子在创刊后的两年里只能标明为零。如此令人费解的地方还不少,同样也是引发争议的原因。 $ r5 K* m( q5 l/ Q( fB g6 I$ u9 Y; _& o1 U! S 在此背景下,又涌现出另一种影响因子,叫PAGERANK。它与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影响因子的计算过程大致相似,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影响广泛的重量级期刊和相对弱势的期刊区别对待。按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因子产生的期刊排行榜,在同一年是不同的。以2006年为例,按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影响因子(IF)排序,“自然”和“科学”分列第6和第8位;若按PAGERANK的结果排序,“自然”和“科学”分别为排行榜的状元和探花,该结果似乎更贴近现实中大部分学者的感觉。如果按两者结合的影响因子(Combined Impact Factor) 排行,榜上有名的前10位期刊和影响因子分别是:NATURE (51.97), SCIENCE (48.78),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84), CELL (15.34), PNAS (14.88),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0.62), JAMA (8.49), THE LANCET (7.78), NAT GENET (7.56), 和NATURE MEDICINE (6.53) 。从这个排序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既有趣又同样令人深思的现象。其一,从第一到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