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方言与文化探析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 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我们所说的四川话,指四川人主流的话语,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学术上为与土广东话、老湖广话等其它四川方言区别,也称作“四川官话”。 四川话有别于四川地区的语言。四川话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人群中,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四川人当中。四川话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四川话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属于北方语系。四川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著。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口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川话分类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四川方言分布如下: 1.嘉蒲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较纯,一般是口腔空着吐气发音。分布在乐山、眉山市大部分地区、成都西南郊县、宜宾、泸州等地。 2.西南官话区。 此地区的方言发音如韵母是“an”,声母是摩擦音,则韵母发音较重。比如“吃饭(饭)”,“洗碗(碗)”等等。分布在成都、绵阳、德阳等地。 3.贡井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雄厚,zh、ch、sh发音如遇i,则发音分别为4声,2声和1声。分布在乐山的井研县,夹江县,峨眉山市、眉山市的仁寿县,丹棱县等郊县、自贡、雅安等地。 4.仿渝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象重庆方言。但有个别词发音的不同。例如:“孕妇”读成“run(四声)妇”,“花”读作“fa(一声)”等等。分布在广元、达州、南充、广安、遂宁、资阳、内江等地。历史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之后四川话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对现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大移民。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移民“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 义军入川留居,明军入川留居,避祸入川等,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朝前期的移民,有朝廷号召与民间自发移民两种类型,移民时间相继一百余年。朝廷号召“移民实川”具有强制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其强制就如民间传说的是捆绑入川,时间在移民填川初期,子民被成群结队的强制入蜀。民间自发性的移民,多是由于原籍天灾人祸,难以生存,闻西蜀沃野千里,是求生存的好地方,故举家、举族入蜀,这种自发移民的时间持续到乾隆末年。无论是官方号召移民还是民间自发性的移民,都具有地域集中、群体性强的特征,在入川落业以后,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语言乡音。1 四川汉语的第一大方言四川话的形成清代前期入蜀的移民以两湖、广东、陕西等地的为多,其中以湖北籍的为最多。如方言学家论述,早在六百年前,官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北)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的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一般称之为四川话。四川话的代表是成都话,就是说,四川官话是以成都话为标准的。四川官话的地域很广,遍及全川,其如汪洋大海。这便是四川汉语方言的第一大方言的形成。2 四川的客家方言四川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广东迁来的,时间在康熙、乾隆年间,入蜀后落业于四川各地,全省共有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由于客家人祖先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民系,历史上有五次大迁徙,进入四川的客家人是第四次大迁徙时从粤北、粤东迁来的。他们保持了祖宗传下的语言,在四川境内的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形成了客家“方言岛”(这与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相对应),人口约一百万以上。客家人虽然移民入川两百多年,老年人的客家话仍与粤北、粤东的客家话相一致。但随着四川经济的开发,交通的发达,客家“方言岛”今后将越来越小。现今客家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占第二位。3 四川的湘方言“永州腔”四川的湘方言,是由于清康熙年、雍正至乾隆年间,湖广省湘语区的乡民迁蜀,定居在沱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区和边远的山区,语言方能保留至今。湖广省湘语区入蜀的移民主要来自永州府、宝庆府,也有来自长沙的。这种保留在四川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山乡中的湘语,以永州话为代表,被称为“永州腔”,也就是通称的“老湖广话”。人口约90万。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方便的城乡落户的潮语移民,经过长期与四川居民的互相影响,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所融和,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语。但这些被融合的湘语移民的后代,他们所说的四川话中,又带有原籍的余间或变间四川话的特点1、语音方面以成都话为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 声母无卷舌音zh、ch、sh、r不卷舌,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shng,四川话为zsng 注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osh,四川话为cos(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ch,四川话为zci(音同“资瓷”)。2)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混淆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成都话的“n” 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3)韵母中无后鼻音韵母eng、ing、ueng,无单音韵母e、-i,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o。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混淆,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混淆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而在声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 普通话中以韵母(元音)开头的音节,大多都冠以鼻音“ng”,如“安”ngan、“恩”ngen。四川东北部的巴中、仪陇;四川南部的仁寿、井研、威远、自贡、荣县、隆昌、筠连和四川西南部的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等地的人能够区别平舌与翘舌。同时成都市所辖彭州市、郫县、都江堰市和新都区西部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4)声调调值无高升调。在声调上,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话差别较大。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话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2、构词法方面1)名词的重叠。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式第二字儿化(川东比川西多)。重叠式表示小称。非重叠式有单字单用、加“子”尾、加“儿”尾或儿化等几种方式。具体的词各地不尽相同。例如:草草草 虫虫虫儿 壶壶壶儿洞洞洞儿 人人人儿 嘴嘴嘴儿某些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也能重叠,重叠后构成名词。例如:沉沉(沉淀物) 抽抽儿(抽屉)皱皱(皱纹) 方方儿(方形木块)2)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都有尝试的含义。四川话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或“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例如:看一下 看下儿 看一哈哈儿听一下 听下儿 听一哈哈儿一些地区动词有“a-a”的格式,作谓语、状语或补语。例如:他飞一飞的跑。肚子痛得绞一绞的。3)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虽然普通话也具有相同的构词方式,但四川话这类词远比普通话多,而且表意丰富,感情色彩浓烈,使用频率高。这从川剧、方言作品和地方报刊上都可明显感觉到。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语缀构成这种生动形式,表达不同的状态或感情色彩。例如,“火巴 ”(软)前面加“溜”、“稀溜”、“捞”、“捞捞”,后面加“溜溜”、“捞捞”、“稀稀”等都表示很软,但程度却有细微的差别。这里a+bb的格式尤其值得注意(a表示中心意思,一般能独立成词,bb是叠音后缀,表示某种状态或感情色彩):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但也可以是动词性语素或名词性语素,组成的abb格式都是形容词。例如:红扯扯 黑黢黢 臭烘烘 慢梭梭;翻叉叉 吊甩甩 闪悠悠 垮筛筛;风浩浩 心欠欠 猴抓抓 嘴刮刮。 相当一部分abb式形容词可变换为abab格式,语意较abb式略轻。例如:活甩甩/活甩活甩 扯稀稀/扯稀扯稀蔫梭梭/蔫梭蔫梭 慢吞吞/慢吞慢吞大部分abb式是由a+bb构成,但有些可以认为是ab重叠b而构成的,它同时存在ab的重叠式aabb。例如:光生/光生生/光光生生伸展/伸展展/伸伸展展死板/死板板/死死板板。还有些abb式没有与之相应的aabb式。例如:密匝匝/密密匝匝 昏沉沉/昏昏沉沉。语素a的词汇意义很清楚,语素bb的词汇意义有些是清楚的,如“展展”、“甩甩”;有些则要同a组合之后才显示出来,如“生生”、“筛筛”。什么bb与什么a组合是约定俗成的。3、句法方面四川话在句法上与普通话对比,显著的不同是在补语的构成上。1能直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程度补语(后带“了”)的词相当丰富,且富于表现力。例如:很:累很了/胖很了/看书看很了。惨:喜欢惨了/安逸惨了/热惨了/方惨了/好惨了/坏惨了。完:对完了/好完了/体面完了/精灵完了。2动词后用“倒”、“起”、“倒起”作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着”或用“到”、“了”、“起来”等作补语。例如:看倒看倒就睡着了。(着)到处都买得倒这起布。(到)管不倒那么多。(了)坐起说不如站起干。(着)赶紧睡倒!(下)把裤脚挽起。(起来)你坐倒起说嘛。(下)你等倒起,我一哈儿就来。(着)3某些动词后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应该做某事,普通话往往用“能(可以、应该+动词”表示。例如:这起菌子吃得。(可以)这个小娃儿刚满一岁,就走得了。(能)十二点了,睡得了。(应该)四川话与普通话对比,在句法方面,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语气词。“得嘛”: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客观情况如此,有强调的意味。例如:我们是一家人得嘛。他走了得嘛。“哆”: 用在祈使句末或某些陈述句末,表祈使语气或委婉语气。例如:让我再看一眼哆。“哈” : 用在陈述句末,有强调和提醒对方的意味。又用在祈使句末,有较强的请求意味。例如:这是你自己的说的哈。这是你说的,我没得这个意思哈。莫搞忘了哈。做完了再走哈。“嘛” :有多种用法。用在陈述句末,表示事情显而易见或本应如此。用在祈使句末,加强祈请语气。用在特指疑问句句末,表示询问。例如:这种破烂大家都不要嘛。这衣裳早就该洗了嘛。快点吃嘛!莫哭了嘛!你要好多钱嘛?“嗦”: 用在非问句或反问句末,表示询问或增强质问、不满的语气。例如:这是给我的嗦?我说你几句你就烦了嗦?你是死人嗦?“哟”: 用在疑问句或感叹句末,表示责问或不满等。例如:你在搞些啥子哟?他把我整得好恼火哟!“在”: 用在陈述句末,常与“倒、起、倒起”等连用,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有补足语气的作用。例如:饭煮起在/煮起饭在。位子他坐倒在。那屋子还空倒起在。综上所述,四川话和普通话虽同属官话,但作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点。上面仅是撮其大要,至于更细微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中。四川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不开语言,在语言中存储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而就语言而言,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所有的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由于人类不同的群体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彼此对各自的客观世界都有着不同的感知,各种语言的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都是特定的,受到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因此,我们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反过来也促进着语言的发展;失去语言的文化是封闭的,无法传承与发展,失去文化的语言是空洞的,没有意义没有生命。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因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作用。1、语言中特定的语音或事物名称会促进某些习俗的形成 四川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因此川渝之地的人常常会因为某些字的谐音,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觉得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出现某些特有的忌讳词和吉利语,从而影响到一些独特的地方风俗。比如: 其一,“九碗、九斗碗、吃九碗”的习俗。“斗”,在四川方言中有“大”的意思。“九碗”是指筵席上的九碗主菜。一般在四川地区举行结婚或祝寿的宴席,席上的菜一般是九碗,不会是十碗,也不会是八碗。这是因为在川方言中“十”与“石”同音,只有牲畜类才“吃石碗”;而叫花子、乞丐来祝贺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多为八人一席,桌上八碗菜。因此,在四川某地区就把八碗席称为“叫花子席”,十碗为“猪狗席”。 其二,在四川方言中因为“舌”与“折”、“佘”同音,所以在四川凡做肉铺生意的人,一般都避讳提到“佘(舌)财”。因此,在四川买卖猪、牛舌一般都不直呼其名,都说成“猪招财”、“牛招财”。这种类似的避讳在四川射洪一带也有,在这一带的人们如果姓“佘(she)”都读做“梭(suo)”,也是为了避讳“折(佘)财”这一说法。同样的,四川人也习惯将与“佘”同音的“蛇”叫做“梭二棒”或“梭老二”。总之就是避讳提到“佘”字。 其三,因为川方言独特语音的缘故,在四川给人送花也有讲究,比如在四川的三台、安县、武胜等地,探望病友是不会送“梅花”的。这是因为当地的人发音“h”、“f”不分,“花hua”读起来就好似“法fa”,这样一来“梅花”就成了“没法”了,寓意不好。同样的,“茉莉”花也一般不会送给经商的亲友,因为“茉莉”音同“没利”。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因方言语音而产生的一些忌讳。2、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迁徙导致地方方言与外来方言的融合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通过日后的语料研究发现,至今仍活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同时,在当时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和重庆的方言也对当时四川其他地方语言影响极大。在语言融合过程中,这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作为了基础方言。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由此可见,移民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2) 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多、沟多、坎多,是川渝特有的地理环境。于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就产生了很多与沟沟坎坎有关的词语,例如:“拿不过沟、翻不过坳”、“爬坡”、“上坎”、“翻山”等方言词语。 再比如,由于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不少区域都在沿江地带,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与江河、码头有关的语言,例如,重庆人将“弄虚作假”叫做“踩假水”;“事情没办成”叫做“事情水了”;“找错了人”叫做“找错码头”;“哪儿出现了问题”叫做“哪河水发了”等等,以上俗语皆因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产生。3) 历史原因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川渝民间,人们习惯将内裤俗称为:“裤”,这一叫法与古时农耕习作有关。最初“裤”是指旧时流行于四川民间的一种长度在膝盖上下的便裤。当时,此裤只被富裕人家当作贴身内裤,但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经常直接外穿,因为此种便裤既省布,又不影响观瞻。尤其对农耕人民来说,十分方便劳作。我国古代民间基本自己纺布织衣,由于工艺流程的原因,原色布要比有色布便宜许多,因此裁剪这种便裤时,为了节省,腰部都多用土白布缝制,然后再用一根带子将其固定在腰部,由此便被称作“腰(yao)裤”。久而久之,“腰(yao)裤”读音变调为“窑(yao)裤”,成为现在仍在说的内裤俗称。 再比如,四川方言中“打牙祭”(指吃肉、开荤)这一俗语也与古时军旅文化有关。“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在古代,将帅的营帐前,往往立有一根饰以象牙的大旗,叫做“牙旗”。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宰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后来四川人就俗称“吃肉”为“打牙祭”。关于此在一些文献中有曾有记载。例如,民国二十七年的沪县志风俗中有这么一段话:“肉食则不常御,寻常人家半月或十日食豚肉一次,谓之打牙祭(有雇佣者以废历每月初二、十六行之)。每食必肉或间以其他肉类者(鸡、鸭、鱼类)绝少。”以及李劫人大波第三卷中的有关记录:“隔几天,还是搞些鸡、鸭、鱼、肉回来,让我们再打一次牙祭好娄。自注:打牙祭是四川人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4)地方戏剧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四川方言中有一组很有生命力的词:“幺台”、“幺不倒台”、“过潮、“做过潮。这组词都带贬义,“幺台”有事情结束了,垮台、下台的意思。“过潮说的是,表面现象,花招、花样,故意做作的假样子。“做过潮的意思是,做表面现象,耍花招,摆花样,让人看其故意做作的假样子。不难看出这组词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幺台”本来是指戏剧的最后一幕。四川多将高筑的四方平地称为台。旧时在农村和乡镇,演戏都需要临时选择空地搭建表演用的戏台。而且,由于一般都只是逢年过节才请来戏班搭台演出,于是,慢慢的“台”就成了戏的量词,演一出戏,就被人们说成唱一台戏。幺,在四川方言中有末了的意思,因此,幺台,也就是最后一场戏,意味着演出将结束。久之,就有人借这个意思来表示事情的结束。例如:“要下雨了,你赶快把事情做完,回家幺台算了。”“幺不倒台”也就是无法收场,无法结束的意思。如今,人们经常还用“幺台”来暗指一些贪官污吏坏事败露,最终下任卸职的情况。 “过潮是戏剧的一个术语,是传统戏剧舞台的一种调度手法。这一手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动作来弥补戏剧舞台表演中涉及到长途跋涉、追逐、逃亡,以及较大的空间位置转移时不便表演的局限。于是,方言在吸收了“过潮这一戏剧术语后,就为其赋予了“耍花招、摆花样”的意思。现在这个词在口语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形式也很多样,有“走过潮、“过场多”、“走啥子过场嘛”、“没得过潮等等用法。另外还有一个有关戏剧的例子,“打假叉”。打叉是川剧武生的一种特技,需要打叉者用数根钢叉,连续掷向另一个人的周围,钢叉距被掷者只差分毫。然而在真实演出时,表演者有时要表演“打假叉”,即被刺者在打叉时故意表现出胆怯害怕,目的是为了营造更刺激的舞台效果。由于“打假叉”表演时的叉子都是纸做的假叉,因此就产生“打假叉”这一惯用语,表示说假话,做假事。5)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 川渝方言里也有很多受到人文因素影响的地方,比如重庆人以性格豪爽、耿直出名,于是在重庆方言中,就有很多类似“吃得亏,打得拢堆”、“不存在”这种俚语,这些话言简意赅,一说就很有豪气,很符合重庆人的性格。 再有一个影响了川渝方言的,就是重庆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火锅。重庆话中有不少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比如“内部油碟”这个说法。在吃火锅的时候为了减少辛辣食物对胃部的刺激,人们在吃火锅的同时往往会用一个加有麻油、味精、蒜泥等佐料的小碟子,作为油碟。而经常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比如会多一点麻油之类的。因此就有了“内部油碟”一说,用来比喻有内部关系的人,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川话中的典型词汇或语句语气词。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唦(两音都拖长)表肯定语气,绝对正确。“唦”有的写成“撒”。 (以上三个用法在电影抓壮丁中,三个女人回答王保长的问题时接连使用)哈语气助词,、轻微的疑问;、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哈(三声)“傻”的四川发音,如:“傻儿师长”,四川人念“哈儿师长”;“哈绰绰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样子。 哈(轻声)疑问。自问自答。轻度肯定。例子:“格是哈”?是不是?是么?“军医哈”是军医吧?是军医。嗦(发音so),或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咋个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oco)哪个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老汉儿:老爸 抓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抓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抓”是做啥的连读。“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意思就是你怎么了。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北方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么。” 你娃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洗白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贝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ao阳平声)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里头没碰到巴适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呡(min三声)嘴唇少少地沾一点儿,如“呡一口酒” 冒皮皮:吹牛。有道是“冒皮皮,打飞机”。 婆娘:女人,有时也指妻子。 扯(ce):发音时韵母音要拉长。表示跑题了。例如“扯远了”“胡扯”。 zua二声:踢。例如“zua球”,“zua你两jo(脚)”。 zua瞌睡:打瞌睡 罗兜、作登儿:都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 渠算儿:蚯蚓 丁丁猫儿、洋丁丁儿:蜻蜓 爪母儿、爪猫儿:蚱蜢 格蚤子gezao:跳蚤 巢冲:蛔虫 偷油婆:蟑螂 雀雀儿:小鸟 照鸡子:蛐蛐儿豁别个:骗别人 别个:别人 你虾子不胎害:骂别人不知道好歹 连二杆:人的小腿 趴耳朵:男人没骨气,怕老婆。在成都确实有一种自行车改装的交通工具叫做这个名字。不过引申出来也有“怕老婆”的意思。 龟*儿*子:骂人的话,标准的四川语言,指人出生低贱。很多时候只是用作口头禅,用来加强语气。 改手:上厕所 梭叶子:形容女人不检点的话语。妓女和生活作风不好的女人 冲壳子:吹牛 操油说:指一个人说话油腔滑调 直见滴(dia):指液状物一直不停的滴 走人户(一般读fu):去亲戚朋友家串门 猎巴骨:肋骨 飞辣、焦苦、甜:十分辣,非常苦,相当甜。(个人觉得这个比普通话表达形象生动得多)。 不存在:使用频率很高,表达意思也很广的一个词。没有问题,小事情等等,分语境意思太广,呵呵,我说不全啦。 he(用英语音标发音):很,非常。 狗的:“狗*日*的”的快读。这个词在四川话中,尤其在重庆话中是口头语了,一般没有骂人的意思。重庆女子有时说丈夫都说“我们那个狗*日*的”,说小孩“小狗*日*的”。一般是加重语气的力度,强调语气,发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S 5083:2025 EN Road vehicles - Safety for automated driving systems - Design,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 【正版授权】 ISO 19880-7:2025 EN Gaseous hydrogen - Fuelling stations - Part 7: Rubber O-rings
- 【正版授权】 ISO 11366:2025 EN Petroleum and related products - In-servicing of steam,gas and combined cycle turbines lubricating oils - Guidance and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权】 IEC 61194:1992 E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tand-alone photovoltaic (PV) systems
- 【正版授权】 IEC 61000-4-23:2016+AMD1:2025 CSV E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Part 4-23: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Test methods f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HEMP and o
- 【正版授权】 IEC 60904-1:2006 FR-D Photovoltaic devices - Part 1: Measurement of photovoltaic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
- 校园消防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北仑区工装装修知识培训课件
- gyp考试试题及答案
- 魔鬼食物测试题及答案
-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四则运算500道
- 电厂消防培训
- 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培训
- 基于谷歌云视觉自动图像标注技术的多模态语料库开发与分析
- 煤矿项目部管理制度
- GB/T 45089-2024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
- 脑水肿的诊断与治疗
- 脓毒症抗炎治疗策略
- 财务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
- 电动汽车V2G技术
- 田忌赛马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