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_第1页
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_第2页
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_第3页
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_第4页
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赵斌: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湖北日报讯 (见习记者刘天纵、通讯员鲁国梁、张抗抗)14日,副省长赵斌赴省农科院调研,视察了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国家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并与省农科院领导班子及部分专家座谈。赵斌强调,省农科院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育种、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水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加快农业前沿技术研究,保持我省在优质水稻、优质棉、优质畜禽、水产品、双低油菜、生物农药、高山蔬菜等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强化农业生物技术、涉农信息技术、农机高端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赵斌指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坚持市场运作方式,农业科研单位要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探索农业科研单位参与、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大做强农业科技产业链焦家良:创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刻不容缓焦家良:全国政协委员、龙润集团董事局主席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人员聘用制度、责任推广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尤其是2008年以来,农业部门推行的建立乡镇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财政保障有所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总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适应性逐步增强。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仍然表现出来的问题是:(1)计划经济“大锅饭”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仍未改变,基层科技推广工作缺乏动力与活力;(2)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渠道单一,资金短缺,基层科技推广工作队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3)推广体系内高素质人才缺乏,知识老化,人员流失,推广队伍人员素质下降;(4)条条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互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5)推广方式方法陈旧,不能反映新形势下市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科技推广活动速度慢,时效性差,无法保证农民对技术和信息的有效需求;(6)基层科技推广活动经常是为完成任务、为执行项目而推广,是自娱自乐的工作,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动力不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政府的科技推广工作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科技需求缺乏有机联系,工作的合力不足。当前,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之一是增加投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稳定队伍,这种改革思路仍然是传统思维的惯性,仍然没有牵到“牛鼻子”,因为基层科技人员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仅靠改善条件和提高待遇是不能有效解决的,或者说,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民生。因为改善了条件的科技人员并不会必然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有时只会导致要求更高的条件。创新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核心,以提升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为目的,强化政府在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保障作用,突出企业在效益型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农民在涉农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决策地位。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一、强化政府在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保障作用对于一些没有直接和现实经济效益但又对社会民生影响较大的基层科技活动,如动植物疫病的防控、流行病的监测与报告、定期免疫活动、重大地方性灾害预警等,要强化政府在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方面的保障作用。同时,将基层科技推广组织建设成为独立的、社会性的专业性组织,通过竞争得到政府的科技推广项目,政府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发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的质量。二、突出企业在效益型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对于一些效益直接而又明显的科技推广活动,如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和创新产品方面的科技活动,则应该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合科技资源,包括将研究资源交给企业,由企业采用市场机制来选择研究机构,确定研究方向,以解决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或者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企业自身或者企业与其它社会主体联合进行科技推广和创新活动。三、提升农民在涉农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决策地位对于一些涉及广大农民直接利益、目的在于提升农户生产经营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的科技推广活动,如种养殖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选择和农村文化建设等,则一定要强调并保障农民的决策地位。要从认识和理解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出发,尊重农民的发展选择,按照“干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的科技推广思路,将基层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与农民的发展愿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双赢。 我省代表委员为农业科技创新 “开良方”黑龙江日报3月9日讯 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不断提高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日益加大。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包括黑龙江在内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进一步登高望远,再上新台阶?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我省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争相发言,积极建言献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种子革命,抢跑“开头一公里”3月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北京共商大计加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寒地杂交粳稻育种技术体系,完成选育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攻关目标。在与袁隆平会见后的第二天中午,隋凤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兴奋不已。隋凤富说,为了给粮食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速寒地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创新培育进程,省农垦总局这次是“借船出海”: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展技术合作,借助他们的杂交稻品种创新优势,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大荒分中心,在黑龙江垦区共同实施寒地杂交粳稻技术攻关,开发具有抗寒、早熟、大穗型等特点的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搞好良种繁育,减少用种,提高优质良种使用效率。“北大荒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水源质量好、稻米品质好,具有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优势,能请袁老亲自挂帅,开展寒地杂交水稻研究,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对于搞好“种子革命”,抢跑农业技术推广“开头一公里”的比喻,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说,“要下决心早日解决好种子问题。”在黑龙江大面积采用的玉米种子,要么是部分老品种受饲料行业和养殖户欢迎,但产量低,还不抗旱、不早熟;要么是有的进口新品种产量高,抗旱抗逆、早熟,但粗蛋白、粗脂肪等指标含量不适合养殖业作原料。更令人担心的是,“大量进口种子让农业受制于人的风险日益加大”。“应加快更新改良农作物品种。”全国政协委员吕树文说,农作物新品种每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有8%10%的增长。应大力抓好主要农作物和果蔬品种与栽培技术的更新,做到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示范一批。强化航天育种、基因改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使主要农作物品种能在35年内更新一次,形成适合我省特点的供种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朱清文认为,解决“原创之困”拖不起、绕不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性优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新品种,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和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农技推广,冲刺“最后一公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刘清泉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倍感振奋,他说,“保持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必须依靠三良,即良种、良田和良法。”刘清泉认为,良法既包括各种种植养殖技术、管理方法,还包括组织形式。黑龙江垦区近年来粮食产量能持续大幅度增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大农场套小农场和家庭联产承包相结合的良好组织形式,组织化程度高,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能够“一竿子插到底”。“中国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黑龙江省粮食连续两年超千亿斤,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功不可没。”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认为,面对资源、环境两大限制因子,保障粮食总产继续增加会更加困难,这需要基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前沿技术,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同时更加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农技推广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谭志娟说,由于机构改革所造成的乡镇级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以及农技推广人员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等,是目前全国粮食主产区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普遍问题。建议国家要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保障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与推广应用有一个稳固的平台;配置先进实用的服务手段,主要包括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检测检验设备及交通工具等,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四项经费”。使“农技推广改革示范县项目”常态化,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保证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业科技研发和投入,一个都不能少“发展农业科技必须加大对其投入。”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实现“八连增”的高起点上,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除了继续加大投入外,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她建议,国家应加大良种自主培育研发投入,尽快改变一些主要农作物品种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内种业发展。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在继续完善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同时,支持各地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将农业大专学校和科研院所纳入农业推广网络,使农业专家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实现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我省种植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必须下功夫提高单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出一条集约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付刚建议,应增强农机研发能力,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他说,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抢农时、争积温、上标准,大马力机械可以使小麦春播不超过5天,大豆、玉米不超过15天,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水稻机械化可以使播种、育秧、整地、插秧、收割等每个作业环节10天即可完成。现代化农机装备也是实施先进农艺技术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农业的“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的基本条件。应围绕增强农机研发能力、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创新农机经营机制、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等方面,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和推进力度,更加有效地调动和保护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要有效推广科学栽培技术。”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应体现在推广科学栽培技术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对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探索建立适于不同作物、不同积温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赵雨森说,大面积推广应用已被实践检验的玉米小垄密植、通透密植栽培,大豆窄行密植、“垄三”栽培等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做到新技术常规化、常规技术标准化,提高技术到位率。建议深入开展病虫害测报预警、专业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服务,扎实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加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力度,提高“规模化、模式化、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现代农业发展热切呼唤科技创新东北网北京3月8日讯 “中央一号文件主旋律的农业科技改革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随着一号文件的定调,2012年将成为农业科技改革年,而现代农业发展更是热切呼唤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海伦市长发乡长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为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李忠军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三农”,而科技创新又是他建议中的重点内容。他说,在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任务下,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李忠军代表就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相关问题带来了四点建议。一是种子问题。在玉米种子上要实行严格的控制,科学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大力开展科技支农活动,让农民知道种植国内优良品种的长期利益。同时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真正发挥科技服务站的作用,在经费保障及机构设置上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献身基层,为农民农业生产服务。要研究切实可行的补贴制度或控制体系,对优良种子实行鼓励补贴机制,发展自主种子产业或研发自主转基因品牌,防止国外转基因种子进入中国市场。二是肥料问题。要建立科研机构领先、龙头企业产品达标、基地有机利用普及的绿色有机农肥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有机肥生产产业体系;要研究传统化肥农药产业逐步退出机制和严格监管机制,打击各类扰乱市场的行为,由工商、质检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措施,充分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严防坑农、害农的行为,不能因肥料问题造成农民辛苦一年的劳作化成泡影;要加大科研及规模生产项目的投入,研发以天然物质为原料、高效节能、无污染、无残留、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肥料、新型农药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三是发展方式问题。要积极培育高科技、大规模、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引领中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要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绿色食品发展联合体,开展农业订单活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把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开发享誉世界的绿色食品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力增长。四是体系建设问题。要加快标准、认证程序和相关法则与国际接轨,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要加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证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保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定期对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等指标进行检测,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严格的检验检测网络,真正树立食品安全认证机构权威,把绿色农业推向国际市场。在这一年,中央财政的支出无疑将会向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需要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钱用到“刀刃”上。李忠军说,率先在产粮大省大县以及粮食主产区推行功能分区策略,建立与农副产品生产相适应的干部评价体系,建立工贸发达地区反哺农业地区的财政运转机制,使粮食主产区干部和农民都能够专心于农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及高效农业上发挥作用,使国家财力与地方财力形成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合力。政府和金融部门对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予以财政扶持、信贷支持,设立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出台税收减免、产业保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推进绿色农业向纵深发展,最终为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保障农产品供给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于2月1日出台。全文共分6个部分23条,重点强化了“三大支撑”。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的问题,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一号文件出台不久,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制定下发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区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把今年确定为农牧业科技创新年。冬天的脚步渐行渐远,一号文件像春风一样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新气象。那么,我区将如何贯彻和执行一号文件?在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区农牧业科技会取得哪些突破?作为直接受益的广大农牧民,对一号文件精神有何切身感受?农业科技定位定性定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号文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农业科技已成为近期农业发展领域的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急需科技支撑。近几年,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从中长期来说,国家将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等难题,农业加快科技化建设就变得极为重要。一号文件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并明确判断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大方向。近年来,我区围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支撑引领现代农牧业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农牧业部门和科技部门以加快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惠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度调整科技计划,大力实施科技项目,着力打造平台建设,努力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了农牧业科技发展的新跨越,有力支撑了农牧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科技引领发展路这是绝对的。以前种菜全凭经验和感觉,去年农业科技人员亲自上门指导,我的甜叶菊种植收入将近翻了一番!”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黄家店嘎查甜叶菊种植户杨春和一点也不含糊。他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突出了农业科技,这才是我们农民最想要的。”我区经济界专家表示,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的“三定”令人振奋,非常鼓舞人心,必将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对农业科教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而且,从国家最高意志上确定的农业科技工作的定位,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指导思想摇摆、发展措施不力、创新机制不足的问题,将从认识和行动上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长远影响。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 改善创新条件一号文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眼下,尽管刚出了正月,和林县农民王奎就琢磨着怎么扩大小杂粮种植的品种,提高产出率了。种了36年地的王奎说:“虽说我是种地的老把式,不过要论科学种田,我还是个小学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靠科技创新保发展,这是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真是说到农民心坎上了!”一号文件指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在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方面,要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据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平台载体升级工程,加大了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升级力度。依靠农业领域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形成了优势明显,布局合理,能够有力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科技平台。其中,和林格尔县畜牧业高新技术科技园、赤峰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此外,我区还建成26个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园区,21个自治区级科技特色产业化基地。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农牧业科技创新年。实施意见从三方面对今年的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部署,一是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牧业建设,对深化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把握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确立农牧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做出具体部署。二是提升农牧业技术推广能力,强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将从政府、科研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方面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三是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人才队伍。“种业科技创新”是今年一号文件的亮点。根据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我国乃至我区种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一号文件确立了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重要地位,指明了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思路。我区经济界专家认为,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培养一批具备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种业科技的创新之处在于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即以需求为导向、以某一品种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让企业成为从研发投入到研发成果应用的承载主体。今年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传递出来的信息表明,我区要大力实施良种培育工程。要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在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畜种的新品种选育和改良扩繁方面,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配合自治区政府做好南繁基地建设工作,鼓励引导我区23个有条件的种业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强化基层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一号文件: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科技特派员张忠祥坚持在研发中服务,在服务中研发,组织创办了“通辽市康源动物研究所”。研究所上联龙头企业,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与生产,下联养殖场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与市场拓展,形成了企业+研究所+养殖户的网络体系关系。2003年以来,研究所相继扶持了上百家规模养殖场,上千个养殖户,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利润过百万的就有10多户,有效带动了科尔沁区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区自2003年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以来,科技特派员的数量达6170名,共实施2152个项目,目前,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已实现了盟市、旗县全覆盖,有力推动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一行动,使科技深入农村牧区,改变了农牧区生产方式,改变了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为引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人员深入农业一线,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农村牧区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突出表现在:加大了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牧业产业科技服务,以12396为依托提升农村牧区信息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引进和培育农牧业科技人才取得新进展。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今年将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场),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将覆盖全部的乡镇,主要是改善办公条件,如房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此外,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大家看看,咱们合作社确定的这个发展思路是对的,一号文件上都说了强科技保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春节过后,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绰勒银珠专业合作社书记方其正激动地说:“我们不仅要在硬件上提高科技含量,在规范种植上和提升合作社成员的素质上更要下功夫。”实施意见指出,今年内蒙古要加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公益性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引导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开展农牧业服务,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组织。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一号文件:振兴发展农业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在引进和培育农牧业科技人才方面取得新进展。首先是以“草原英才”为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制定制度方案、创造政策环境、创新引进机制、扩大对外宣传等有效措施,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其次是以星火计划为主培训了大批乡土人才。充分利用星火培训网络、遍布各旗县的星火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农牧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及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乡土人才的技术技能。但目前,推进农业“产学研用”相结合还有一定的困难。他建议,一是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改革“产学研用”各自的绩效评价体系。三是构建稳定长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此外,要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其开展农技推广。他认为,在这方面激励机制很关键。农牧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是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保障长效机制的运行。实施意见指出,要振兴发展农牧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农牧业科技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关注“三农”2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包含“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六个部分共23条,确立了“通过农业科技驱动农业发展以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核心思想。“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2004年至今,中央已经连续发布9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按照惯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每年12月下旬召开,会议主要议题包括讨论次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稿,意见稿定稿后下发地方。每一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常颁布时间约为当年1、2月份。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明确把“三农”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年至1986年间,中央就曾连续出台5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时隔18年后的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和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今年,中央连续第九次把“三农”工作列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将“农业科技”作为2012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视,也突出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主要包括六部分的内容: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农业装备科技创新是农科创新关键环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这已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6日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就是农业机械装备的科技创新,而精准农业是农业机械装备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要靠科技推动王金富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美国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但农业及其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17,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的人数达到125人。日本水稻每公顷产量6.52吨,为全球水稻平均产量1.98吨/公顷的3.3倍。日本农业人均产值3.19万美元,是中国农业人均产值近9倍。王金富分析说,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精准农业生产方式功不可没。美国自9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广精准农业,现在精准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美国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问题的保障。日本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样得益于精准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障粮食安在全与耕地资源,实现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就必须与世界同步,快速步入精准农业阶段。”王金富认为,运用数字化精准农业技术对传统的农业装备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将是推动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约为11450亿斤,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与高企的粮食需求相对应的,是逐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和日渐降低的农业人口。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增产,但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样保持高速增长。仅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一项,就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农业机械化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从而降低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产量。而要降低化肥农药的利用率,确保粮食安全,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王金富说,精准农业技术可以进行变量的施肥、播种、喷药,进行土壤有机质层的监控,从而达到省种、省工,提高水肥的利用率的作用。精准技术实现农业智能化据了解,精准农业就是把科技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做到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定位实施。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测算,通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可以减少种子浪费50%,降低农药95%使用量,减少70%化肥使用量,节水12%-38%。精准农业技术既能够节约日益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金富认为,集约化生产是农业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迈向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方向,而精准农业则在农业机械化集约生产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实现农业智能化。发展精准农业已具备基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5%和54.5%,为精准农业的实现提供了装备保证。”王金富认为,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人蓄力向机械化转变的伟大历史转变,现在需要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农业装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据王金富介绍,我国在精准农业研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一流的精准农业技术研究单位,奇瑞重工等农机生产企业也已进入精准农业领域。王金富认为,作为传统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产品与业务升级的方向,精准农业是代表着当今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最强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业精准化生产,将是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以精准农业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现代农业: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关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 “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指明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农业科技创新刻不容缓过去8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可喜的成就。2011年,粮食生产呈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然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所谓现代农业,即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首先,加快科技创新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当前,由于农业科技落后,使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工业和城镇,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其次,加快科技创新才能缓解制约农业资源环境的“瓶颈”。就耕地而言,我国耕地总数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并表现为不断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给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难度。尽管这些年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如不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大局。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土地、劳动力和以柴油、塑料膜为代表的石油制成品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我国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比较效益呈持续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0%左右。这表明40%的农业劳动力仅创造了不到10%的财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第四,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继续强化农产品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农民外出务工增收,而且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前景广阔。从国内来看,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科技贡献已经超过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投入和制度的贡献份额。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为推动单产增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从国际比较来看,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除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目前我国有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还是依赖进口;有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而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仍然存在较大潜力与广阔空间。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农村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首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要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其次,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要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第三,支持农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第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要坚持农业科研公益性特征,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立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农业科技联合协作;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开展集成创新。第五,加快农业投资体制创新。要使农业科技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农业科技企业优惠贷款,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多、风险大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关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担保机制;通过农业科技与金融业之间的结合,实行金融创新,走市场化的投资融资之路。总之,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关,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脱节问题。各地财政大力支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2012年2月6日 来源:相关省(区、市)财政厅(局)办公室 编者按: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促进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加大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和增强科技对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西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20092010年,广西区本级财政安排1200万元支持实施自治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2项。项目实施后,目前已建立中试线12条、生产线12条、农业示范基地108个;开发农业新产品新品种22个、工业新产品10个;转化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25项、专利技术19件,制订标准12件;新增就业人员3.53万人,带动农民8.72万人;举办培训班570期,培训科技人员62人,培训农民4.74万人次。 2011年,区本级财政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750万元,用于支持31个项目实施。其中:种植业20项、农产品12.27 3.11% 股吧 研报加工1项、水产业1项、畜牧业3项、林业1项、植物保护2项、农业装备2项、现代物流1项。预计项目实施后,将转化31项科技成果,开发33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形成4条农产品加工生产线,生产农作物种子2117.9吨,示范种植1.3万亩;建立种畜种禽核心群10万只,生产商品畜禽1200万只;生产水产苗种6000万尾;生产农业装备7000台套;申请专利1项,建立基地71个。在自治区财政资金的带动下,2011年全区获得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立项支持的项目16项,共计1240万元,金额再创新高。 海南财政积极支持省农业科技“110”重点民生项目 海南省农业科技110项目自2002年在全省试点推广以来,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显著成效,是海南省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成为叫响全国的农业科技服务品牌,被评为海南省十大民生亮点之一。 2003-2007年,海南省农业科技110项目共投入7386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353万元、市县(区)财政投入1692万元;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协会等投入4166万元。 2008年,省农业科技110项目被列入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规划,并明确省财政从2008年开始对该项目进行为期5年的资金支持,总体投入3500万元,其中:2008年投入500万元,2009年投入600万元,2010年投入700万元,2011年投入800万元,2012年投入900万元。2011年的项目资金800万元已经拨付,主要用于建设35个示范基地,建设5个集成科技示范园,改造升级省、市县(区)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市县和农垦服务站以及对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培训。 2010年,全省农业科技110服务站达到300个,实现了农业科技110服务站覆盖全省各乡镇,提前两年完成中央提出的在乡镇普遍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进一步实现:服务网络由乡镇向行政村延伸;服务手段实现互联网、电视、电话三网融合;服务内容集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