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用 对联基础知识 本文引用自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联基础知识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2(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6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73、婚联. 84、寿联. 87、堂联. 98、名胜古迹联. 9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92、叙事咏史. 103、抒情寄怀. 104、交际酬赠. 105、励志警策. 106、宣传教育. 117、讽刺檄讨. 118、文字游戏. 114、出句征对:(1)高原处处春光好;. 11三、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113、结构相应. 154、节律相协. 166、平仄相对. 17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 21四、对联的结构和形式. 244、出句征对:(1)赋对吟诗,诗吟对赋弘传统;. 27五、对联的修辞和用字技巧. 27六、对联的横批及用语. 31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瞧采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到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对偶修辞方法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从整个文学艺术史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整个汉语言艺术是密切相联的。它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是从对偶修辞手法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独立别致的文体。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201200)还编有联语,可见楹联已开始盛行。到了明代,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说“春联”一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创造的,并且开始采用红纸写春联。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清人陈元澹簪云楼杂话记载)。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老百姓门户。他不仅下命令,而且在第二天(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游”,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城门口有一骟猪户因无钱买纸来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亲自挥毫,为该户题上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它更多的种类。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3、各种文体促进完善了对联(1)对联与赋、骈体文对联的产生,首先应当归功于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没有固定的篇幅,少则几字,多则几十字,数百字、上千字。它虽然是“诗”,却不强调押韵;它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和赋、骈文也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受到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促进,是显而易见的。(2)对联与律诗唐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文学史上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偶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至此,对联也就随着应运而生。对联是律诗的演变。对联与律诗中对仗的中间两联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律诗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余对仗的形式、要求,大体上都是一致的。(3)对联与词对联的对偶要求,虽然大体上与律诗的对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却又突破了律诗对仗的严格限制,更显自由和灵活性。这是受到词的影响。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律诗的对仗,要求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对联突破了这一点,在某些句脚上,不拘平仄声。例如: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其中句脚“苏”和“机”二字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贾氏宗祠的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上联句脚的“恩”为平声,而下联句脚的“盛”则为仄声。对联这种在句脚上有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出句平对句仄的特点,恰恰是词的对偶特点之一。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对联却以同字相对作为修辞和用字的技巧之一。如周恩来同志挽蔡元培同志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其中的“从”、“到”、“先生”、“之”、“在”都是同字相对,这种情形在对联中是允许的,这一点与一些词的对偶相似。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里”是同字相对(毛泽东沁园春雪)。(4)对联与曲:明清以后的对联,如谐趣对、叠字对、复字对、以及口语、俚语、成语等用到对联之中的情形日渐增多,说明它受到元曲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张可久双调 折桂令赠歌者秀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园对联)。由此可以说,对联是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的。(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势必带来了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联的创作、应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逢年过节,又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对联出现于千门万户。民间红白喜事,企业开张庆典,对联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达感情的载体;许多报纸、刊物,也都重视刊载对联研究文章;一些研究汇集对联的专著、史料也相继问世;有的文化部门、出版单位为了繁荣对联的创作,还开展了征联求对活动等等。中国楹联报已创刊二十多年,为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律通则的颁行(2007年6月1日起试行)为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研讨与练习1、什么是对联?2、简述对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3、区别“对仗”、“对偶”、“对联”三者之间的异同。4、收集你家周围的对联几幅供大家欣赏。5、出句征对:(1)经常撰对有收益; (2)王乃山前花万树; (3)罗甸二中风景美。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一)对联的种类1、春联(含节日联)春联又叫“春贴”,是对联应用最早、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类型。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的第一副春联出现,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的普遍推广,在旧历“春节”时贴春联,就作为我国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延流传至今。万众欢腾歌大有;百花艳丽庆新春(杜正尧金猪贺岁万众迎春)。王乃山前春色好;莲花溪畔锦灯明(罗磊金猪贺岁万众迎春)。风调雨顺年年顺;政善人和处处和(唐定兴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居尾金猪辞旧岁;当头银鼠贺新春(罗方友中国楹联报2008年第4期总771期)。总之春联要有春的气象,要姓“春”。2、门联(含行业联)门联也叫“门贴”、“门对”。贴门联的习俗,在明代就已有之。什么门第用什么对联,不能混淆和更易,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联还具有行业“招牌”、“幌子”的作用,如豆腐店联:天然滑腻出磨孔;本质清香留世间(罗方友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学校联:三尺讲台,屡出栋梁匡社稷;一园清境,频添智慧育英才(吴忠祥金猪贺岁万众迎春)。3、婚联婚联又叫“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婚联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花、鸟、鱼、月、水、珠等一类美好的事物,来比喻佳期美满,男亲女爱的情景。如: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春日婚联)。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冬日婚联)。移风易俗文明礼,共德同心幸福婚(林昌华联草拾零)。月色入帘静;花容倚叶娇(黄林老师为其友撰婚联)。4、寿联寿联是为老年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寿联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色、仙鹤等比喻寿者,以寄寓延年益寿之意。如罗甸县诗联学会祝蒙泽民老先生八十寿龄联:岁月八十思泽润;诗联百味跃民风。乔松傲雪霜,丹鹤永栖开寿城;大德连天保,福星高照沐熙朝(林昌华联草拾零)。寿联分为自寿联: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自勉、希望等;贺寿联:别人对寿者写的联。有关寿联各种分龄表达:十年称秩、旬(七秩寿辰也叫七旬寿辰),二十称廿、双旬,三十称卅、五十称半百。又人生十岁称幼学,二十称弱冠,三十称壮(也叫而立),四十称强(也叫不惑)、五十称艾(也叫天命),六十称耆(q)(也叫花甲),七十称老(也叫古稀),八十称耋(di)、八十八称米寿、九十称耄(mo)、九十九称白寿(白加“一”为百,意为“一百”少“一”为99岁),百岁称期颐,108岁称茶寿(“茶”字上为廿、八,廿八为28,下为木,木为八十,共108岁)。如: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这是自对联,即上联中“何止”对“相期”、“于”对“以”、“米”对“茶”即八十八岁对一百零八岁;下联“心怀”对“意寄”、“四化”对“三松”。上下联是不相对的。5、挽联:挽联,也叫“丧联”,“挽词”,是生者哀悼死者,治丧、祭奠时专用的对联。例如:成家立业于黔东,光荣退休于黔东,返故寻亲寻友,离妻离子音顿杳;失倚成年在罗甸,不幸逝世在罗甸,思前尽职尽心,克俭克勤事长存(林昌华联草拾零)。芳名正气存天地;美德良操惠子孙(通用挽联)。另外孝联也属丧事联,孝联的上联表达死者的牵挂、遗憾,下联是生者的身份,表达哀思。6、交际联(也叫赠答联)交际联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名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它可以分为文字形式的和口头形式的。如2007年11月14日晚,二中诗友应黄林老师邀请于白龙村新居聚会,诗友送诗词联贺之,杨忠老校长也当场出句征对以贺:家居百龙家和人和万事兴。罗磊老师沉思片刻后对出:名上皇榜名旺族旺全村旺(其中“百”为“白”的谐音,“皇”为“黄”之谐音)。处事立身,须有一腔正气;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黄壁光心话吟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与苏轼即景联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7、堂联堂联,也叫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店、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撰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红楼梦第二回荣国府正堂联)。8、名胜古迹联名胜古迹联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山水风光名胜地的对联;另一部分是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棒一瓣心香,神圣陵前移步缓;歌三生业绩,宝珠山上应声高(周继勇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在明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中,作者往往插入一些对联创作,形成文艺作品中的对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对联作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诸葛亮题门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抒怀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蒋门神酒店联)。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西游记第十七回 黑风洞联)。l 0、其它杂联:其他形式的还有宣传联、寺庙联、庆贺联、喜联、趣巧联、戏台联、灯联、器皿联、笔联、砚联、无情对、墨联、谜联等等。例如无情对: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表面看,上下联毫不相干,但仔细看,“公”对“法”,“门”对“国”,“桃”对“荷”,“李”对“兰”,“争”对“比”,“荣”对“利”,“日”对“时”,很工整。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对“果”,“已”对“然”,“半寻”对“一点”,“休纵”对“不相”,“斧”对“干”,很工整。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其中“三多”指“多寿、多福、多子”,“四美”指良晨、美景、赏心、悦事。庆贺联也叫喜事联,分为自题联和贺联。自题联多为主人的想法、谢意、喜意、歉意等。如:楼高人矮承众亲抬举;宇竣心安愿诸友尽欢(罗磊为其友新居撰联)。(二)对联的功能1、写景状物以描绘风景,状摹事物为主,用凝练简洁的文字,画龙点睛地点透山水神韵,发掘事物微妙。如月明如画;江流有声。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2、叙事咏史记叙往事以遣怀,评述历史以喻今。如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联)。做戏何如看戏乐;下场更比上场难(戏台联)。3、抒情寄怀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的胸襟怀抱,表达作者的爱憎立场,反映作者的志趣理想。如望月情怀千古事;登楼志在九霄云(颜登荣题贵州罗甸望月楼联)。登楼须稳步;近月莫贪光(罗磊老师题望月楼联)。4、交际酬赠 赠人赠友,以示交谊劝勉或祝贺某种成功。如喜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周恩来题赠何香凝画的“牡丹图”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赠黄兴)。陋室茶粗惭挚友;珠玑意励慧愚心(孙俊老师答诗友贺乔迁之喜)。5、励志警策以修身、励志、劝学、醒世等言情论理,或给人以警策,或给人以劝勉,或讲修身处世之法,或述事业技艺之妙。如古今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低调做人姿态美;诚心谋事感情浓(陈邦禄金猪贺岁万众迎春)。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赠青年联)。6、宣传教育向人说明讲解政治主张和目的等,使人民相信并跟着行动。如继承传统中华文艺兴全世;建设文明学校容颜焕雅风(沈联方为罗甸二中诗联分会成立题联)。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响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朱德总司令)。社会和谐谋发展;科学发展促和谐。教育要优先发展;民生须高度关怀。举旗走路定方向;改革创新奔小康(罗方友为中共十七大精神撰联)。7、讽刺檄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讲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讽喻慈禧“万寿节”)。8、文字游戏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初一语文课本上册)。水牛下水,水淹水牛牛鼻“伏”;山狗上山,山绊山狗狗脚“匡”。一点、两点、三点冰冷酒;百头、千头、萬头丁香花。淼淼三水,三水何在?出出两山,两山又多(联连网络情王天学出句,一曲绝情对句)。研讨与练习1、常用对联有哪几种?2、举例说明对联的功能。3、春节、红白喜事期间自撰几副对联贴在大门上。4、出句征对:(1)高原处处春光好; (2)双江口里春潮涌; (3)诗联学习乐无穷;三、对联的特点和要求(一)对联的艺术特点1、民族艺术对联是中华民族汉语言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艺术之所以能在我们国家在使用汉语言的民族中产生和发展,而不能向其它国家和民族传播或被其它民族引进与仿效,就在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字是方块字,是表意文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行书的七体发展,具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等特征。此外,它还具有民间性,即既是高雅文学,又是民间文学。例如: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初一语文课本上册)。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2、实用艺术人们进行某种生活的或社会的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应用某种对联。如春联、门联、堂联、酬赠联、贺联、挽联、名胜古迹联等等。对联作为一种实用艺术,还在于它是一种可以“立”起来的文字艺术。它不但形成于口头、纸面上,而且大多数对联,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张贴、悬挂起来,才算正式问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火烧、水灌、石崩、写惊天故事;勇气、恒心、妙技、赞当代愚公(陈治中题罗甸大关村火烧田联)。3、文字艺术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从一字、二字到百字、千字不等。二是以汉字本身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如嵌字、拆字、析字、叠字、数字,正看反看都是字,倒读顺读均成句。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如大井三源,暗洞藏深邃;长河两岸,修篁映碧波(刘成德大井诗联专辑)。井有莲泉莲有井;滩藏洞景洞藏滩(吴忠祥板庚滩诗联专辑)。砚边寻句石为伴;闲里吟诗月是灯(王天学闲逸辑第七期)。4、声律艺术由于对联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诗词赋曲的影响,因此,在声律上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首先,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其次,在创作上,用到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技巧,从而产生某种声律上的艺术效果。如度大忧思少;家和美梦多(徐文仲贵州楹联)。万里慕名声,最赏湖中天上月;千秋期陆海,行看贵往粤来船(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题罗甸望月楼)。(二)对联的创作要求对联是一门艺术,是诗的一个分支。短联有人称为二行诗,长联就象一首长诗或一篇骈体文。对联的写作要求,主要应该弄清它的对偶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即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应、节律相协、语意相关、平仄相对等“六相”要素。1、字数句数相等 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 (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但也有极少数字数不相符的,主要用于讽喻。如袁世凯千古(上联五言);中华民国万岁(下联六言,不仅字数“袁世凯”三字对不起“中华民国”四字,而且“千古”与“万岁”平仄也对不起。主要讽喻袁世凯窃国大盗对不起中国人民。2、词性相当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所谓词性是清朝时从国外引进而遗留下来的,中国古代不叫词性叫字类,如名词叫名字,动词叫动字,数词叫数字等。现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字和量词六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花 外 子规 燕市 冷 (名词) (方位词) (名词) (名词) (形容词) 柳 边 精卫 浙江 潮其中“潮”转化为形容词“潮湿”的“潮”。词类转化:开容词+“了”变为动词,“红了”、“绿了”。形容词+“地”变为副词,“仔细地学”。动词+“的”变为形容词,“破的、生的,如破碗、生饭”。词类常识如下:名词 具体名词:贵州、汽车、诗词、李白等。 抽象名词:思想、文艺、主义、感情等。 时间名词:早晨、中午、今朝、深夜等。 方位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动词 动作动词:走、看、说、写、画、骂等。 行为动词:讨论、研究、保卫、打击等。发展变化动词:扩大、缩小、增加、减少、生长等。心理活动动词:爱、恨、喜、思、悲、乐、希望等。能愿动词:能、可以、应该、必须、愿、肯、敢等。趋向动词:来、去、进、出、下去、过来、起来等。判断动词:是、系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聪明、光荣、正确、诚实等。形状形容词:大、小、长、短、高、矮、方、圆等。状态形容词:高兴、流利、紧张、漂亮、认真等。数词 基数词:一、二、四、六、百、亿、兆等。序数词:第一、第二、正月、头一回、冠军、亚军等。概数词:一两天、七八岁、四五十斤、九百左右等。没有数字的数词:单、双、孤、众、群众、全、齐等。量词 人的量词:个、名、位、群、队、邦等。物的量词:件、把、所、对、副、首、斤、寸等。数词和量词合起来用,叫数量词。如:一辆车等。代词 人称代词:你、他、自己、别人、大家等。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怎样、多少、多么等。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副词 程度副词:很、极、顶、最、太、格外等。范围副词:都、只、光、仅仅、总共、全部等。时间副词:才、就、刚、立刻、马上、已经等。重复连续副词:还、也、再、又、一再、再三等。肯定否定副词:不、没、别、谁、肯定、不必等。介词 方式介词:替、以、沿着、根据、经过等。时间地点介词:于、从、到、向、把、自、往等。目的原因介词:为、为了、因为、由于、因等。对象和关系介词:同、跟、把、对、关于、对于等。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等。时态助词:着、了、过等。叹词 感情的叹词:啊、哼、唉、哈哈等。呼唤的叹词:嗯、哦、喂、嗨等。连词 连接句子与句子的: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只有才如果就虽然但是不是就是等。3、结构相应指语法结构相称。什么叫语法?用字组词,以词组句的方法叫语法。所谓结构,即几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叫结构。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要对应平衡。对联的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复句对复句等等。 水 作 青罗带 (主语) (谓语) (宾语)主谓 动宾 山 为 碧玉簪常用的语法结构有以下几种:联合结构:组成联合结构的词是并列平等的关系。如天地、古今、山河、诗联、鸟语花香、万水千山、明月清风等。主谓结构:前后两部分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如日出、花红、水清、月圆、意志坚定、作风正派、态度谦虚等。偏正结构:组成结构的两部分是“正”和“偏”的关系,“正”是中心词,“偏”是修饰语,如青山、绿水、红花、绿叶、伟大祖国、热血青年、优秀学生、五好家庭等。动宾结构:组成结构的两部分是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如吟诗、作对、入伍、练兵、唱歌、热爱祖国等。固定词组:词和词结构得比较紧密,共同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不可分割的意义,如诗联学会、解放军、共产党、青霉素、新华字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等。复杂结构:组成结构的词两个以上,可以有很广,有的甚至很复杂,词组里套着词组,如发展才是硬道路,创作诗词对联等。我们 应该努力 提高 诗词 对联的 理论 水平 和创作 能力 偏正 联合 偏正 偏正 联合 偏正 动宾 主谓4、节律相协对联中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故无固定格式。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拍”。对语的节奏是音和义的停顿规律,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种。语意节奏:如“党兴盛举;春润神州”为“二二节奏”。声律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又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以此论节奏,如四言联为二二节奏,五言联为二二一节奏,六言联为二二二节奏,七言联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节奏。上下联对应的节奏必须相同。“风和千树绿;政善万民欢”为“二二一节奏”。“花雨春风苏万物;肥源神效富三农”为二二三节奏”。 不雨 山常润 二 三 无云 水自阴 为“二三节奏” 帆运 浮云 阔 二 二 一 江空 得月 多为“二二一节奏”。5、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对联。一般上联写景、下联抒情;上联轻,下联重;上联虚、下联实。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这一副上下联无关联,就不能称作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6、平仄相对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如张佑华题罗甸千岛湖:宝珠山下鲜花盛;千岛湖边游客多。上联“盛”为仄声,下联“多”为平声。庄严肃穆,烈士长眠长望月;馥郁馨香,清风永驻永临楼。其中“穆”与“士”是仄顶仄,“香”与“风”是平顶平。但也可以直接按马蹄韵走,如:蒙水东流,一线钓来沧海月;珠山北望,满城抖落碧天星(湖北阙东明题罗甸望月楼联)。那么,究竟什么是平仄?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古代汉语的四声(旧四声),分为“平声”,简称“平”;“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简称“仄”。古代汉语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古汉语的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的“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一致的;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入声字被归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见表 旧四声平 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四声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平声仄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平仄规律在对联的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仄相间,即当句内容的平声和仄声间隔交替出现,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若平声用“”表示,仄声用“|”,可平可仄用“+”表示,即 | | | 或 | | | | ,否则就“失替”,也叫“串声”。第二,平仄相对,即对句相应位置的字平声和仄声相反对立,在相同位置上的字,上联为平声,下联就是仄声;上联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即 | | | | | | 如:春回大地满园绿;恩惠苍生寰宇欢(罗甸二中初二(1)何景先)。否则就“失对”,又叫“串调”。“串声”、“串调”均为对仗之大忌。一般情况下,上联最末一字(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 |竹 送 清 溪 月松 摇 古 谷 风 | | 上联“月”为仄声,下联“风”为平声。但有时,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有个别字不是平仄声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的,以便灵活一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一般情况下,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管,但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对。运用于下列句式(以五、七言联为例):仄 仄 平 平 仄| | | 平 平 仄 仄 平 | | 但在下列句式中不适用,否则犯“三仄尾”、“三平尾”之忌,也称“三连脚”。 | | | | 若不论则为 | | | (三仄尾)| | (三平尾)杯 中 含 太 极 | |腹 内 孕 乾 坤 | | | “含”与“孕”平仄调换就不行。七言联适用于下列句式: | | | | |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在下列句式中也不适用:| | | | | | | 上联若第三、五字为“|”,即出现孤平又为三仄尾;下联若第五字为“”,出现三平尾。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天”与“我”平仄不能调换,“无”不能改为“|”声字。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只适用于“仄尾”、“平尾”联句;不适用于“二仄尾”、“二平尾”联句。关于孤平及其拗救:所谓孤平,是律诗中的一种犯忌,即仄平脚的诗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否则末尾五个字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孤平。 | | |春 风 惠 我 般 般 顺节 气 喜 人 岁 岁 丰 | | | | 下联是仄平脚句式,除句脚“丰”字是平声外,末尾五个字中只有“人”是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孤”即“独”之意。孤平是律诗之大忌,对联也应避免。若犯了孤平怎么救呢?本句自救。如田园铺锦舒人眼;商海弄潮启众心。下联除“心”是平声外,只有“潮”是平声,犯了孤平。不合平仄,犯了孤平的句子称为拗句,采取补救的办法叫拗救。拗救的方法很简单,本句自救。将“启”改为“开”就行了。避免犯孤平的口诀为末尾五字有连平。关于马蹄韵之说,首先弄清楚什么叫马蹄韵?象马走路一样,每个脚印踏两次,即 | | | |这种韵脚叫马蹄韵。关于失替,失对: | | | | 大 地 春 色 艳 人 间 喜 事 多 | | 上联第二、四字“地”与“色”均为“仄”声,左右失替。上联“色”字与下联“事”字均为仄声,上下失对。因此,在一句中不能失替,一联中不能失对。关于合掌:词义相同或相近则称为合掌。词义相同等于重复,读起来没有新意,自然了无情趣,因为两只手掌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巴掌,对称也就荡然无存了。 九 州 飘 瑞 雪 四 海 起 宏 图其中“九州”与“四海”未拓展,属于合掌,应将“四海”改为“百业”。因此,在对创作中应避忌三点:合掌;不规则重字;上联三仄尾、下联三平尾。关于平仄宽严问题:平仄在句中要相替,联中要相对,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相替、相对,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该严须严,该宽则宽。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词组末尾平仄要严;长联句脚平仄要严。如沫阳水绿绕青山;罗悃山青环寨村(罗甸二中初三(3)班廖芝婷)。一小树林茂;二中花卉欣(罗甸二中初二(3)班敖文叶)。2、有四种情况放宽词组中的平仄可放宽:含成语、新词语、外来词语等。 对 牛 弹 琴 、 愚 公 移 山共 产 党、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末尾三连脚,平仄可放宽;发 展 就 是 硬 道 理 ;廉 洁 堪 称 好 作 风 。趣巧联、妙联平仄可放宽: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苏轼)。跑马灯,灯跑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平仄可放宽: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3、有三个观点值得注意:群众观点:在技艺上要总结、发展、普及;发展观点:继承与发展;时代观点:手机、电脑、非典、粉丝、禽流感等新词语要利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1、按音步调平仄: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一字或第二字,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字为一节叫音步,用“。”表示。其中第二字节平仄不能错。有仄起平收,平起仄起。第一字即:奇数字音步可不论 + + | + | 第二字即:偶数字音步重点必论 + | + + | | | |紫 燕 歌 春 晓 ;黄 茑 颂 政 廉 。 | | 2、按语意调平仄: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根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 | 与 有 肝 胆 人 共 事 ; 从 无 字 句 处 读 书 。 | 语意节奏是: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节奏点的字是:与人事; 从处书。平仄为 | | ; | 。3、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 | | | 雾 里 看 花 说 房 价 ;水 中 捞 月 谋 特 权 。+ + | | | 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字为短联,1220字为中联,2029字为长联,3060字为中长联,60100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腾;来日天翻地覆。其中“日”字相对,平仄相同,不讲究对立。研讨与练习1、对联的“六相”要素是什么?2、对联创作中应注意哪三忌?3、对联创作怎样调平仄?4、出句征对:(1)对联要素心中记; (2)联好学,学好联,联坛竞技求精品; (3)学对学诗,诗藏含蓄联藏巧;四、对联的结构和形式(一)对联内容构成的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事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2、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反对”。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咏煤联)。3、因果关系 上下联是原因和结果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如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4、连贯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培训知识通关课件
- 高一化学课件原电池
- 砖厂经营权承包与环保技术改造投资合同
- 标准化无财产无子女离婚协议书起草及审核服务
- 搬家搬家租车合同范本含司机搬运技能培训
- 施工合同签订前的合同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审查要点
- 冷链仓库保洁维护合同
- 环氧乙烷生产设备维护手册
- 人才引进与留住战略规划的成功实践
-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总结
- 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培训2024
- 住院患儿实施院内转运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课件
- 191118-锂离子电池专业术语英语对照大全
- 打包机吊装方案
- 如何列好小说提纲
- 【新教材】部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 文言实词本义引申义
- 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员)海南省赛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07J902-3 医疗建筑(卫生间、淋浴间、洗池)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4年网上大学智能云服务交付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8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