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doc_第1页
旅游文化学.doc_第2页
旅游文化学.doc_第3页
旅游文化学.doc_第4页
旅游文化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文化学第一章 绪论 1、1977年由被称为旅游业教育先驱者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首次提出“旅游文化”概念。2、国外旅游文化的研究的特点: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旅游文化研究已超越旅游经济的研究。重视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旅游文化研究多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为着眼点。3、1984年第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分册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4、旅游文化学理论研究框架:“三要素结构论”(建立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认知构架上)和主体结构论。5、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6、旅游文化学内容体系(图) 21页7、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旅游学和文化学交叉与综合性质的学科8、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田野工作、模型或模式分析、统计分析第二章 旅游文化的本质与特征1、旅游文化本质与相关范畴的认识框架(图) 35页2、旅游文化的特征:一般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对象性、价值性、时空性、民族性、继承性 基本特征:流动性、开放性3、旅游文化定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是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以旅游目的地作为最终极的载体相互作用、共创共生的过程和结果,是由旅游活动引致并迸发出来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其实质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4、 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区别主体客体性质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旅游者、旅游服务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精神现象5、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本质文化来源学科归属所属范畴主要研究内容文化旅游愉悦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不因旅游存在与否而客观存在旅游管理应用学科旅游(产品、类型与旅游活动)文化旅游对象物的开发、经营、营销与管理旅游文化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旅游文化中的文化因旅游活动的发生而形成文化学基础学科文化旅游活动引致的旅游文化现象的运动规律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形成、功能与地位1、旅游文化形成机制模型(图) 68页2、旅游文化的功能:改塑自然;发展文化;推动社会;繁荣经济;陶冶人格3、旅游文化功能:从旅游者角度:神话传说、游记文学(游记、旅游诗等)、山水画、旅游摄影和历史遗踪从旅游业角度:神化、史化、名化、附会、创造第四章 旅游审美文化1、 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表现形态:优美、壮美、悲美、喜美2、 审美特征: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征。3、 旅游审美感受的文化层次分析: 悦耳悦目的感受(主要是直观性) 悦心悦意的领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悦志悦神的升华(唤醒激发旅游者的情感)4、 旅游审美文化,是旅游审美主体(旅游者)开展旅游审美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文化现象和精神文化现象,是旅游审美主体(旅游者)通过生理和心理机制进行审美创造所形成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5、 中国园林风景的四大要素:叠山、理水、植木、建室。第五章 旅游消费文化1、旅游消费文化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意识支配下,渗透到旅游消费活动过程中的、逐渐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消费观念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以及反映在旅游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2、旅游消费文化的特征:旅游消费文化的精神需求特征旅游消费文化的动态地域特征旅游消费文化的变异性旅游消费文化的扩散性3、旅游消费的文化走向:(一)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二)旅游消费内容多样化(三)旅游消费方式多样化(四)中国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奢侈化走向4、旅游消费文化发展现状:(1)旅游消费文化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色彩逐渐增强(2)旅游消费文化层次不断提高(3)假日型旅游消费文化特征鲜明(4)跨代型旅游消费成为旅游消费文化的主流5、旅游消费文化现象中存在的问题(1)奢侈性(炫耀性)旅游消费文化现象(2)欺骗性旅游消费文化现象(3)愚昧性旅游消费文化现象(4)不文明旅游消费文化现象(5)恶习性旅游消费文化现象(6)非理性旅游消费文化现象6、旅游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一)传统现代后现代消费文化变迁路径(二)地方特色消费文化向区域消费文化融合(三)大众化旅游消费文化向个性化旅游消费文化发展(四)旅游消费文化的国际化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1、休闲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休闲活动的过程中,将那些使自己感觉愉悦的活动与自己的审美活动、创造活动等联系在一起,经过充分自由选择和纯粹兴趣所致,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由(旅游)休闲活动引致并迸发出来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等文化现象。2、旅游休闲文化的基本类型:张弛(消遣)型休闲文化 竞技博弈型休闲文化陶冶型休闲文化 反馈型休闲文化求知探索型休闲文化 潜能型休闲文化3、休闲文化特征:世俗性、个体(主体)性、开放性、时代性、民族性4、休闲文化功能:愉悦功能、和谐功能、发展功能5、中国古代休闲文化的典型形式:旅游休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6、中国现代休闲文化:康体休闲、娱乐休闲、综合型休闲7、西方现代休闲文化类型:怀旧型休闲、探险型休闲、猎奇型休闲、文化型休闲、生态型休闲8、休闲文化困境:(1)休闲偏离文化,休闲文化被异化。(2)休闲淡化文化,休闲文化被“俗化”。(3)休闲摒弃文化,休闲文化被“虚化”。(4)休闲中民族文化缺位,休闲文化被“西化”。9、休闲文化建设:(1)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育全民族健康科学先进的休闲文化理念(2)提升休闲文化生态系统的环境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3)从实施路径来看,“休闲文化建设应以休闲文化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休闲文化下乡村、进社区”。第七章 旅游产品文化1、旅游产品文化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现代市场意识和营销意识支配下,渗透到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创造以及反映在旅游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取向。2、旅游产品文化的特征:旅游产品文化的精神需求特征旅游产品文化的愉悦性特征旅游产品文化的创造性特征3、旅游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路径 图7-2 177页4、旅游产品文化的建设原则和谐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可持续原则5、旅游产品文化主题提炼:从目标市场出发进行旅游产品文化主题定位以资源为依托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凸显旅游产品文化特点围绕主题,在形象和营销上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位6、旅游景观文化的的表现方式:主题化、情境化、游乐化、生态化、动感化7、旅游自然景观文化特点自然景观文化是旅游主体审美不断升华成熟的必然结果自然景观文化是通过自然美来体现的大自然的形象美 大自然的色彩美 大自然的声音美 大自然的气味美 大自然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自然景观文化表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8、旅游人文景观的文化特点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性突出表现在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性表现在功利性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性表现在可创造性9、旅游线路产品文化旅游线路产品文化是指旅游企业(主要是旅行社)为了方便旅游者旅游,将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路线(行程)、交通产品、餐饮产品、娱乐产品和购物产品等要素有机结合,在路线设计与相关要素的组织、设置和配置过程中,以创意、策划、设计和营销方式体现出来的文化层次与文化取向。 10、旅游定制化服务模式:个性化、人性化、极致化 第八章 旅游企业文化1、旅游企业文化内涵共同价值观是旅游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旅游企业精神是旅游企业文化的灵魂旅游企业道德是旅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是旅游企业文化的最根本要求2、旅游企业文化特征:旅游企业文化的服务性旅游企业文化的文化性旅游企业文化的协同性旅游企业文化的开放性或国际性3、旅游企业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品牌形象功能4、旅游企业文化塑建原则对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可以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来分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旅游企业最成功的经验。5、旅游企业文化塑建的基本路径培育共同的旅游企业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旅游企业道德风尚打造积极的旅游企业精神塑造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塑造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6、旅游企业文化塑建的基本方法领导垂范 、典型示范、关键事件、教育培训与故事传说、仪轨、文化网络7、旅游饭店企业理念绿色理念、特色理念、创新理念8、导游文化:导游礼仪文化导游语言礼仪规范导游服务文化导游文化知识体系9、导游文化知识体系模型 图 212页第九章 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态1、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地)是旅游文化现象的最终极载体和最佳观测点。2、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内容与程序:第一步:分析(1)地方性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也称地脉分析)。历史文化特征分析(也称文脉分析)。民俗考察。(2)形象替代分析(也称竞争者分析)(3)受众分析第二步:定位(1)领先定位(2)比附定位(3)逆向定位(4)空隙定位(5)原型定位第三步:本地塑造(1)旅游地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传统旅游地(点)形象隐含性大众旅游初期的旅游形象招揽性主题公园旅游形象行销性(2)旅游地视觉形象的区位与空间结构(3)旅游地形象视觉识别符号系统第四步:对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