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霉素发酵的代谢控制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通常通过筛选优良菌株种类,调节菌体的代谢 发育和生长等生物过程,给予最适 PH、温度、以及发酵液中的碳源和氮源,是 生物产量达到最大值。这些控制条件以及各种生物、理化和工程环境因素对这些 过程的影响很大,因此研究菌体的培养规律,外界控制因素和达到最佳效果等问 题就成为发酵工程的重要任务。 关键字: 关键字:青霉素、菌株、代谢、发酵控制 一、概述 发酵工艺过程不同于化学反应过程。它既涉及生物细胞的生长、生理和繁殖 的生命过程, 又涉及微生物细胞分泌的各种酶所催化的生化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的 多酶反应过程, 所以发酵是微生物、 化学和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综合利用, 由于发酵过程的复杂性,控制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控制青霉素等次级代 谢产物的发酵。 二、青霉素的用途及主要生产流程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 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作为杀菌药,主要作用于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 阴性球菌、螺旋体和放线菌。青霉素阻抑粘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由于敏感 菌菌体内渗透压高,使水分不断内渗,以致菌体膨胀,促使细菌裂解、死亡。青 霉素的杀菌作用特点为: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对繁 殖期细菌有作用对静止期细菌无作用;因为哺乳类动物和真菌细胞无细胞壁, 故青霉素对人毒性小,对真菌无效。 生产流程: 冷冻干孢子琼脂斜面米孢子种子罐发酵罐过滤醋酸 丁酯提取脱水脱色结晶洗涤晶体工业盐菌丝体综合利用在发酵过 程中添加碳源、氮源和前体、消泡剂 三、青霉素产生菌的选育 1、出发菌株的选择 青霉素产生菌主要是产黄青霉 51-20 和点青霉。以产黄青霉 51-20 的菌株为 亲株,经不断诱变,目前已获得产青霉素为 30000u/ml 以上的高产菌株。青霉菌 在固定培养基上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开始生长时,孢子先胀大,长出芽管并急速 伸长,形成隔膜,繁殖成菌丝,然后产生复杂的分支,交织成网状而形成菌落。 菌落外观有的平坦有的褶皱很多。在营养分布均匀的培养基中,菌落一般都是圆 形的,其边缘或整齐或呈锯齿状或呈扇状。在发育过程中跟中从气生菌丝大梗和 小梗,于小梗上着生分生孢子,排列成链状,形状似毛笔,称为青霉穗。分生孢 子成黄绿色、绿色或蓝色,老了以后变成黄棕色、红棕色和灰色等。分生孢子有 椭圆形、 圆柱形、 圆形, 每种菌种的孢子菌具有一定的形态, 多次传代后也不变。 在沉默培养是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 2、切断支路代谢途径 当菌种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处于分路途经事, 初级代谢产物的营养缺陷型 菌株常可使相应的次级代谢产物增产。 有人采用了诱变的方式获得了亮氨酸营养 缺陷型菌株结果是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四倍。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受赖氨酸的反馈抑制,这是由于赖氨酸可使高柠檬酸合成 受到抑制或阻遏,因侧悬于赖氨酸缺陷突变菌株,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赖氨酸,可使青霉素产量明显提高。 3、解除菌体自身的反馈调节选育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 (1) 筛选自身耐受性突变株 不同活性的菌株, 其自身耐受性不同, 高产菌株能耐受高浓度的自产抗生素。 为此,可以用自产抗生素来选育高产菌株。如有人选遇到能耐 100000u/ml 青霉 素 V 的突变菌株,是青霉素的发酵单位提高到约 40000u/ml。这种自身耐受性突 变型菌株可能是由于反馈抑制被解除,使青霉素合成酶的活力大为提高,因而促 进青霉素 V 的合成。 (2) 筛选前提或前体类似物抗性突变菌株 毒性前提或其类似物对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且可抑制代谢中产 物的生物合成。选育毒性前提及其类似物的抗性菌株,就可以消除他们对微生物 生长及其生物合成终产物的抑制作用,提高终产物的产量。以苯氧基乙酸为青霉 素发酵的前体,选用耐 1.3%苯氧基乙酸的突变株,青霉素 V 的发酵单位可达 50000u/ml。此外选育苯乙酸、苯乙酰胺抗性突变株,也可以明显提高青霉素的 产量。 (3) 选育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 有人采用将原养性菌株诱变成营养缺陷型菌株,再诱变成原养性菌株的途 径,获得了比亲株单位高 2 倍的青霉素高产菌株。当一种初级代谢产物是次级代 谢产物而前体时, 这种初级代谢产物营养缺陷型的恢复菌株可能是获得高产菌株 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人采用了诱变的方法获得了 a-氨基乙二酸缺陷的回复突变 株, 截过是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 2.4 倍。 此外选育半胱氨酸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 异亮氨酸缺陷型回复突变株和苏氨酸缺陷的回复突变株, 均可使青霉素的产量大 幅度的提高。 4、增加前体物的合成 缬氨酸是青霉素合成的前体物。如前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将丙酮酸转变成 乙酰乳酸,最后形成缬氨酸。但是过量的缬氨酸会反馈抑制乙酸羟胺合成酶。通 过诱变选育的产黄青霉的青霉素高产菌株, L-缬氨酸对乙酰羟酸合成酶的反馈抑 制比亲株小得多,从而使细胞内积累较多的缬氨酸,结果是青霉素产量大幅度的 提高。 5、选育形态突变株 在长期的选育过程中,发现青霉菌在产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菌落直径逐渐 变小,菌体表面结构由平坦变为褶皱,孢孢子也逐渐减少。头孢菌素产生菌在沉 默培养基中,呈现菌丝、节孢子、分生孢子等多种形态,菌丝分化期转移至节孢 子阶段直接与-内酰胺抗生素合成的最高速度相吻合。随着发酵液中节孢子数 量的增多,抗生素的活性也增大。因此通过挑选形态突变株,可获得青霉素高产 菌株。 6、其他标记 (1)筛选抗生长抑制剂突变株 在青霉菌和头孢霉菌选育中,经常应用筛选抗重金属离子突变株的方法。重 金属离子本身有毒性,与青霉素结合能消除毒性,产生抗性菌株,可提高抗生素 的产量。 (2)筛选耐消泡剂的菌株 在青霉素的生产中,需耗费大量的植物油,为减少植物油的消耗,可以筛选 耐合成消泡剂的高产突变株,其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合成消泡剂,挑取耐消泡剂的高产菌株用于生产。 (3)选育细胞膜渗透性良好的菌株 有人通过诱变的方法获得了产黄青霉细胞膜渗透性发生改变的突变株, 发现 其摄取无机硫酸盐的能力比亲株提高了两到三倍, 并可减轻了无机硫的调节机制 控制,从而有效的转变了半光氨酸,结果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 2.4 倍。 (4)构建基因工程菌株 前苏联科技工作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青霉素 G 酰化酶基因进行了克隆 强化了青霉素生物合成能力, 构建出的工程菌株, 其青霉素的产量可提高 3.3 倍。 四、发酵的优化控制 1、碳源 青霉素能利用多种碳源,如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淀粉、 天然油脂等乳糖是青霉素生物合成的最好碳源,葡萄糖也是很好的碳源,但必须 控制好其加入的浓度, 因为葡萄糖容易被菌体氧化并产生抑制抗生素合成酶形成 的物质,从而影响青霉素的合成,所以采用连续添加葡萄糖的方法来代替乳糖。 苯乙酸或其衍生物苯乙酰胺、苯乙胺、苯乙酰甘氨酸等均可作为青霉素 G 的侧链前体。菌体对前体的利用有两个途径:直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或作为养 料和能源利用,即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前体究竟通过哪个途径被菌体利用,主 要取决于培养条件以及所用菌种的特性。 例如早期采用的 Q-176 菌株将大部分前 体(71%-94%)氧化消耗掉,只有 2%-10%转化为青霉素。而现代工业所用的菌 种,前体转化率为 46%-90%,为了避免前提加入浓度过大而对菌体有毒害,除 基础料加入 0.07%的前体外,其余按需要同氮源一起补入。 卢里叶等比较了苯乙酰胺、苯乙酸及苯氧基乙酸的毒性。除苯氧基乙酸外, 苯乙酰胺和苯乙酸的毒性取决于培养集中的 PH 和前体浓度。苯乙酰胺在碱性时 有毒,PH8 时抑制霉菌生长;苯乙酸在酸性(PH5.5)时毒性较大,碱性时不抑 制菌体生长;当培养基 PH 为中性时,苯乙酰胺的毒性大于苯乙酸。前体用量大 于 0.1%时,除苯氧乙酸外,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均下降,尤其苯乙酰胺。一般认 为,发酵液中前体浓度以始终维持在 0.1%为宜。 在碱性条件下,苯乙酸被菌体氧化的速度随培养基的 PH 上升而增加。年幼 的菌丝不氧化前体,而仅用它来构成青霉素分子。随菌龄的增长,氧化能力逐渐 增加。培养及成分对前体的氧化程度有较大影响,合成培养基比复合培养基对前 体的氧化量少。在摇瓶发酵试验中发现,通通气条件差的情况下,微生物氧化前 体的能力显著降低。 为了减少苯乙酸的氧化,在生产上多用间歇或连续添加低浓度苯乙酸的方 法,以保持前体的供应速率仅略大于生物合成的需要。据报道,用蔗糖和苯乙酸 钠盐压成的片剂对青霉素摇瓶发酵进行间歇补料, 这种片剂内含物在溶液缓慢释 放,以控制其释放的时间和速度。采用这一方法,发酵 9 天,青霉素单位可高达 16150u/ml. 2、PH 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PH 是通过下列手段控制的:如 PH 过高,则添加糖、 硫酸和无机氮源;若 PH 较低,则加入 CaCO3 、氢氧化钠、氨或尿素,也可利 用自动加入酸或碱的方法,使发酵液 PH 维持在 6.87.2,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据报道, 用补糖来控制 PH 比用酸碱来控制要好。 一种方法是采用恒速补糖, 用酸碱来控制 PH,另一种方法是根据 PH 来补糖,即 PH 上升快就多补,PH 下 降时就少补,以维持 PH 在 6.66.9 的范围内。3、温度 青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时 30,而分泌青霉素的适宜温度为 20左右,生 产上采用变温控制法, 使之适合不同阶段的需求。 如采用从 26逐渐降温至 22 的发酵温度,可延缓菌丝衰老,增加培养液的溶氧浓度,延长发酵周期,有利于 发酵后期青霉素单位的增长。Constantinides 等人对青霉素分批发酵进行了研究, 并以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发酵实验: 056h 维持在 27.2, 然后恒速降温至 18.7, 并维持到 184h 最后 24h 回复到 27.2培养。采用这种变温培养方法比常温 25 培养产量增加了 16%。 4、补料 发酵过程中除以中间补糖控制糖浓度及 PH 外,补加氮源可提高发酵单位。 经实验证实:若在发酵 6070h 开始分次补加硫酸铵,则在 90h 后菌丝含氮量几 乎不下降,维持在 6%7%,且 60%70%的菌丝处于年幼阶段,菌丝呼吸强度维 持在 CO2 量为 16l/(mg 菌丝h),且抗生素的产量下降为零,总产量仅为试验罐 得 1/2。因此,为了延长发酵周期,提高青霉素产量,发酵过程分次补加氮源也 是有效的措施。又如在基础料中加入 0.05%的尿素,并在补糖时加 2 次尿素,可 以扭转发酵液浓度转稀、PH 低和青霉素单位增长慢的情况。 在发酵过程中与料液一起补入表面活性剂, 如新洁尔灭 50mg/l, 或聚氧乙烯、 单油酸酯和三油酸酯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能增加青霉素的产量。 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加入少量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如 40mg/l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钠、聚二乙胺,能是青霉素产量增加 38%.这些物质能够提高产量的原 因是: (1)当发酵罐使用较大的搅拌功率和较快的搅拌叶尖速时,这些高分子化 合物能使临近搅拌叶的液体速度梯度降低,避免打断菌丝,而且促进氧在培养基 中充分溶解的同时还有利于除去 CO2。 (2)菌丝生长时,由于高分子化合物起到 分散剂的作用,菌丝不致成团,界面面积得以增加,因而增加了氧传递到菌丝体 内的总速度。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放射基本操作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铁路大宗货物运输市场格局与政策导向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医药行业消费者健康意识与需求变化报告
- 2025年技术培训劳动合同
- 2025商务拓展经理秋招试题及答案
- 2025企业与个人间借款合同范本
- 2025人工智能训练师招聘题目及答案
- 2025全栈工程师校招笔试题及答案
- 美术生铅笔测试题及答案
- 疯狗性能测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新三类人员安全员c证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
- 企业危机管理中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洞察及研究
- 幼儿园童话故事表演《丑小鸭》课件
- 2025年风力发电机叶片维护与性能提升可行性分析报告
- 村干部考入事业编面试真题(含答案)
- 西南交通大学2025年秋季管理岗位与其他专技岗位公开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陕西省招聘村居后备干部考试应知应会题库及答案
- 公司无人机驾驶员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维护保养技术方案
- 两委换届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2025广州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考点考试题库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