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与教学.doc_第1页
寓言与教学.doc_第2页
寓言与教学.doc_第3页
寓言与教学.doc_第4页
寓言与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科:寓言与教学湖南省花垣县边城小学 唐发玉 416402 一、寓言的产生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就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用虚构的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读完故事,就能立刻体会一种道理,得到教益,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产生不外两种原因: 一是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原始社会流传着不少动物故事,到进入阶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形成了尖锐的阶级对立,统治阶级剥夺了人民的言论自由,人民就利用动物故事来打比方,对统治者和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斗争。 二是先秦时代的文人 、说客、哲学家提倡用寓言故事这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心里要说的话,在民间故事中吸取营养,就创作了寓言。 例如战国策:苏代止赵伐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他说:“今天我渡过易水时,一只河蚌刚出来晒太阳,就被一只水鸟啄住它的肉,蚌一下合拢来夹住它的尖嘴巴。水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只死蚌。蚌回答说:今天你嘴巴出不来,明天你嘴巴出不来,就会有一只死鸟。双方都不肯让步,打渔人看到后,把它们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赵双方久久相持不下,都感到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会做打渔人啊!所以希望你仔细考虑一下。”赵惠文望顿时回答说:“你讲得好,我决定不打燕国了。”这就是说客苏代用寓言这种形式,解除了燕赵一场战争的著名例子。 二、寓言的特征 寓言这种文学上的特殊形式,有它的基本特征: 其一是比喻。 比喻是寓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和修辞上的比喻有密切关系。古代人民喜欢用比喻来说一件事,如讲群众力量大,就用“众志成城”,如要提防敌人破坏内部团结,就用“唇亡齿寒”。但这种比喻,只能说一件简单的事,遇到比较复杂的事,就难于说清楚。随着斗争需要,要有更复杂的比方,甚至需要一定的人物和情节,寓言也就产生了。 寓言里的人物大部分是动植物、无生命的矿物,作家利用它们来比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它们象人一样会说话做事,会思想,有感情,它们简直代表着社会上某一种人。 这些动物来作比方时,有些是根据民族传统对它的看法,有些动物形成了固定性格,如东郭先生和狼中,狼是最凶残的家伙。狐假虎威中,狐狸是最狡猾的家伙,狼和小羊中,羊是善良的。但有时也不一定,哪些动物要揭露,哪些动物要赞扬,要根据寓言的主题思想来决定,因为它毕竟不是科学小品。写某种动物,一定要适合于它的自然特征。如近来报上登了一则蚕和蜘蛛的寓言,作者就是讲蜘蛛当然织网是为了保护自己,陶醉于自身的安乐,有人就提出异议,说蜘蛛是属于益虫,不能批评,这就是由于不了解寓言特点的缘故。当然,除动植物、无生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外,也有以人为角色的寓言,如叶公好龙即时。 寓言运用比喻有多种方法,有的是借此喻比,有的是借远喻近,有的是借古喻今,有的是借小喻大。 其二是道德教训。 用来说明某种道理的故事,是寓言的主要部分。作者让人听故事,目的是宣传故事中的道理,用来教育人,开导人,所以说,讽刺和嘲笑是寓言的灵魂。 讽刺和嘲笑既是寓言的特性,但使用寓言这一嘲讽工具的时候,不是没有准则的,它同样反映了不同的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毛主席讲:“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是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乱用。”因此,对敌人的讽刺,应采取无情的、冷嘲热讽和严厉打击的态度,对人民内部的缺点,则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的一种善意的讽刺。 其三是一个精炼的小故事。 作者为了让人们充分领会故事中寄托的意思,总是虚构一个故事,但结构总是很简单的,情节总是较单纯的,对人物没有细致的描写,更没有繁琐的议论,但短小精悍,意味深长。 寓言和童话这两种相近的艺术形式很容易混淆,它们的相同点在于:两种形式都有比喻、箴劝、歌颂或讽刺的作用,但它们又有不同的特点。寓言一般篇幅短小,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作者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就达到了目的,故事本身只要把一种哲理、一种思想、一个教训、一个经验讲出来就行。而童话就不同,它的篇幅较长,需要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需要塑造令人信服的,在特定环境中具有一定人格的人物形象。 三、寓言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小学语文中选了不少寓言,其原因在于: (1)它包含有鲜明的道德教训,比格言生动,比一般故事较容易找出中心意思,儿童在听故事时,易于接受教育。 如守株待兔就批评了把偶然现象当作一般规律的经验主义者,儿童读了它,就受到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则不同一般故事的中心思想不是由作者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人物、时间、环境的描写揭示出来的,而寓言则不同,作者为了使读者明白故事的寓意,总是用突出的句子来说明中心思想,不让人家去猜测。这类句子有点象格言,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的中心思想放在故事开头,由作者用哲理式的语言表达出来,有的放在故事结尾,有的通过故事主人公的话来表现,无论怎样,它的中心思想是很容易抓住的。这样,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效果更直接一些。 (2)寓言故事一般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由于儿童直观形态的记忆比逻辑记忆发达,因之对寓言很容易记住,能很快地背诵出来。 (3)寓言的语言精炼、形象,儿童读了它,可以丰富口头和书面语言。 (4)寓言中的动植物、无生物,赋予了人类生活的装饰,易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 四、寓言的教学方法 首先,寓言的教学方法与童话教学的基本相同点在于:要把寓言的形象当作真的事情来讲,而不是要先把它看成比喻,在儿童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出课文的比喻和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有的教师担心寓言所写的动植物、无生物会对实在事物造成虚伪假象的危险,那是由于不了解儿童感知形象和对待游戏相同。 因此,在教学时不应直接提出“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而要对故事反复朗读,接触课文中的鲜明形象,让儿童对形象发生兴趣,进而激起情感,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以狐狸和乌鸦为例: 故事一开头,就显示了主角活动的环境:“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大树底下有个洞,洞里住着狐狸。” 从情节来分析,乌鸦给孩子们找了“一片肉”是费了力气的,是为了孩子的饥饿飞来飞去找的,因此它“很高兴”,而狐狸呢?“抬起头”,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的得直流口水”,看出狐狸自己不去找吃的,起坏心想骗取乌鸦这片肉,这就揭示了乌鸦和狐狸之间的矛盾,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狐狸对乌鸦进行欺骗,是用尽了花言巧语的手段的。乌鸦是不是顶住了呢?第一次狐狸向乌鸦问好,乌鸦觉察它不坏好意,没有理睬它。第二次狐狸问它的孩子好,乌鸦是爱孩子的,心里有些动了,“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沉住了气。第三次狐狸窥测乌鸦的弱点,用花言巧语把它奉承一番:“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这一招使的爱听奉承话的乌鸦心里动了。其实,乌鸦的毛一团黑,唱的调子也很粗笨,但它没有自知之明,被奉承话冲昏了头脑,觉得别人这样赞美,也应该答谢一番,就得意忘形地唱起来。这一唱,嘴里叼着的一片肉就掉下去了,正中了狐狸的奸计。从这一情节,看出了乌鸦善良、爱奉承的性格。 学生接触了课文的形象,受着故事情节的吸引,就会产生爱憎的感情,会对骗肉吃的狐狸感到可耻,对乌鸦的受骗感到同情,同时,对乌鸦的奉承感到可笑。 他们就会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激起想象:“乌鸦怎样才不会上当?”他们会提出:乌鸦始终应该不理睬狐狸,让狐狸馋得够呛,应该老早飞进窝里去,让孩子们能吃到这片肉;乌鸦不该听狐狸的奉承话,等等。 通过形象的分析,然后引出课文的寓意,不要直接问:“这篇寓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这样问:“寓言里狐狸的行为对吗?你要是处在乌鸦的地位,你将怎么办?”“这篇寓言嘲笑了什么人?” 当然,到了高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就可以直接提出“这篇寓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寓言提出的道德教训是什么?”这类问题。 揭示语言的道德教训,即使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缺点有所警惕,有所改正,因此,讲寓言时,要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一些类似的事情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接受积极的影响。 例如讲揠苗助长,就要问:“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学生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谈:我的爸爸妈妈希望我能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双休日给我报了很多补习班,连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类比事例,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能更深刻地了解比喻的意义,加强寓言的教育影响。但在低年级,学生还不能把寓言中的形象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这个工作就要由教师来做。 其次,讲读寓言时,可以提出口头语言中的谚语或成语来丰富学生的语言,扩大他们的艺术语汇。 有些寓言本身的故事内容,已经成为人民口头上的成语,如我国古代寓言中形成的成语就很多,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等。 有些说明道德教训的格言和谚语,与某些寓言相合,就可以挑选适合于他们所学习的语言内容的谚语提示出来。这样,使学生更能了解某些寓言的意思。如教狐狸和乌鸦,把“舌头上是蜜,舌头下是冰”“沙糠嘴,刀子心”“口蜜腹剑”等谚语、成语提出来。 其三,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