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坊地方文化.doc_第1页
重坊地方文化.doc_第2页
重坊地方文化.doc_第3页
重坊地方文化.doc_第4页
重坊地方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名称:重坊镇外文名称:The Town Of Chongfang别名:中国银杏之乡行政区类别:乡镇所属地区:山东省郯城县下辖地区:管前、管后、新村银杏产业区等政府驻地:重坊镇电话区号:0539邮政区码:276129地理位置:山东省最南端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9.21万方言:郯城方言气候条件: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新村银杏古梅园(AAA)、广福寺等机场:临沂机场火车站:郯城火车站车牌代码:鲁Q特产:银杏历史沿革重坊镇 重坊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时有孙坊上、倪坊上、田坊上合并而成,因原村名“坊”字村重,故名重坊。明清时期,该村是郯城赴兖州府南路驿站。乾隆郯城县志载:“清雍正二年大安乡出口社”。民国初年改称重坊镇,属郯城县第三区。1944年首次解放,划归江苏省邳州。1947年国民党占此,为郯城县重坊乡驻地。1948年再次解放,仍属邳州。1953年复归郯城县,为五区驻地。1958年2月撤区并乡后,为重坊乡驻地。同年建社后为重坊公社驻地。1984年4月后,为重坊镇人民政府驻地。现有1261户、4997口人。 中华银杏品种园中华银杏品种园位于重坊镇驻地东北沂河岸边,是由徐出口、孙出口两个村的银杏大园组成,和相邻的朱出口、刘马、宋元等十几个村的银杏园相依相连构成“万亩银杏园”。20多年来,它集千年银杏嫁接工艺于一身,全国优良品种于一园,逐步发展为全国独树一帜的银杏优良品种园,2004年11月,被郯城县人民政府冠名为“中华银杏品种园”。该园始建于1978年春,当时由郯城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指导,按株行距67的标准栽植胸径不足2厘米的银杏小苗。1988年春,由郯城县林业局组织全县科技人员和广大果农,从国内外6万余株结果大树中筛选出53个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人工嫁接植株,嫁接后的第三年便开始结果。之后的十几年间,镇村两级不断推广新技术、嫁接新品种,培育了大批优质银杏品种。现在全园共有103个优质银杏品种,其中郯丰、郯早、郯艳、郯魁、郯新5个早实丰产优良品种,于1996年由省科委鉴定命名,属全国优质品种,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98年山东省名优经济林鉴定会上郯新、郯魁、郯艳三个品种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面积已突破120万亩。该园倍受国内外林果专家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青睐,是山东省科委、上海医药集团、山东农业大学的“银杏科研基地”,被中国林学会冠名为“全国银杏良种基地”。目前园内拥有银杏树木9240株,银杏树大多胸径20-40厘米,平均胸径28厘米,最大胸径42厘米。结果量逐年增加,大树结果在90公斤以上,小点的树结果在50公斤以上,平均结果量达65公斤,亩收干果750公斤以上,按现行最低价格每公斤10元计算,亩收入达7500元以上,比正常种地效益高出3倍之多,切实体现了栽植银杏的高效益、高收入。今年春天,我们又在银杏树下试种百合,预计亩增加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银杏、百合间作亩收入将达到13000元以上,这一模式试种成功后将在全镇2万亩银杏片林中推广。 银杏古梅园是全省首家农民公园,坐落在美丽富饶的全国银杏之乡新村乡,西临沂河,东望马陵山,背靠红石崖。园内景观众多,各具特色。有老神树银杏王。树高47米,胸径2.3米,胸围7.1米。树荫占地面积约0.85亩,在春季开花时可为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的雌树授粉。银杏树的表层根系大部分露出土层,但比其他银杏树发芽早、落叶迟,生长旺盛,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神树”。据史料记载,该树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老神树”至今枝叶茂盛,耸天矗立,巨影婆娑,系全国银杏雄树之冠。该树于197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园内有广福寺,始建于北魏正光辛丑年,即公元521年。,是郯城县内最为古老的一座寺庙。清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八年的两部郯城县志均有记载:“广福寺又名官竹寺,在县西南四十里新村。”该寺历史上多次重修,现存寺庙碑三块,记载了该寺的历史情况。 重坊镇东庄村书法碑林 重坊镇沂河瀑布 郯城特产 银杏俗名白果,落叶乔木,素有“活化石”之称,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银杏全身是宝。干果既是高级食品又是珍贵的中药材,含淀粉、粗蛋白、粗脂肪、蔗糖、还原糖、核蛋白、粗纤维、矿物质等,具有温肺、益气、定喘、降痰、消毒、杀虫、缩小便、止白浊之功效,可制作罐头、白果精、点心等。以银杏为主要原料的名菜“蜜汁银杏”是临沂地方菜中的佳品。银杏外种皮含白果酸、白果醇等成分,银杏叶含黄酮类成分,近年来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银杏树干挺直,木质优良,纹理细致,富有弹性,不生蛀虫,是优质木材。郯城县银杏栽培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银杏集中产区,有“银杏之乡”的美誉。 琅琊草帽郯城琅琊编织品,是我省名牌出口工艺品。它造型美观,工艺精巧,款式新颖,色泽光洁如银,又具有轻便凉爽、经济实用的特点,一向畅销国际市场,是郯城的重要出口创汇产品。琅琊草帽编织技术的改革,是工艺上的一大创新,一是跨出了传统的编织技术,创造了新工艺,不仅使产品别开生面,并为不断革新打下了基础;二是由单一帽型发展为平顶、圆顶和时式坤帽等多种型号;三是改单一为多种编织型;四是产品达到了精美、轻便、耐用、不变型的优点。工艺精巧的一顶“单草单编法”草帽,只有5钱重(16两秤),被誉为“环球所罕见”。近年来,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新编法、新产品、新工艺。由民间的单、双草编法,发展到单双草合编、草绳混编等新工艺。新创造了布纹花、菱花、席纹花、窗花、鹰爪花、通风眼等多种花样。在编发上由过去的二梢起头,梢替草,改为根起头,乱替草。并采用了“水洗、黄熏、-处理”草帽成型的新工艺,增强了琅琊草制品的韧性和拉力,使产品花样翻新,色泽纯正,轻便柔软,牢固耐用。它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在临沂市、郯城等地商店有售。 郯城杞柳杞柳,俗称白柳条,又称条子。郯城白柳条具有白润光亮,白中含亮,亮而映白,有柔、韧、坚的特点。郯城县是著名的白柳之乡,白柳的种植和编制工艺品生产,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李庄、黄山、沙墩、庙山、高峰头等乡镇。这里的农民有着种植白柳的习惯,据沙墩乡朱佰村、黄山镇柳行村的民间传说,他们种柳、编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传统柳编制品,主要编织簸箕、针线筐、条箱等农家日常生活必需品,当地生产柳,当地加工,当地销售。自1972年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开始生产柳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究,大胆革新创制新产品,同年就使白柳编制新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畅销不衰。1986年产值580万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1988年根据市场需求,柳制品第二次进行了改革创新,其柳制工艺品,工艺精湛,样式新颖,造型优美,色调和谐,美观大方,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深受客商赞赏。出口产品种类,有提篮,果盘,洗衣篓,婴儿篮,洗菜筐,吊花篮,狗窝等采取编制、喷漆、烘干包装一条线生产。到2001年全县柳编工艺品发展到16大系列,500多个花色品种,年社会总产值达到1亿多元。郯城柳编工艺品质量高,款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产品先后畅销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县种植白柳条5万多亩,年产白柳条近3000万斤,为农业创汇和进一步开发柳编工艺品生产打下了坚强基础。郯城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柳编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1999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 郯城板栗板栗是郯城名特产品,是全国板栗重点产区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板栗称之木本粮食,素有铁杆庄稼的美誉,栗子味道甘美、香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上等食品。据本草纲木记载:栗子味甘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效,药用价值很高。本草纲木上介绍,人有内寒,暴泄如注,食煨栗二、三枚顿愈。板栗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盛誉。郯城板栗主要分布在沭河、沂河两岸的郯城、高峰头、红花、马头、胜利、新村等10多个乡镇栽植。建国前全县曾有2万亩栗园,最高年产200万斤。沭河沿岸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几十华里的板栗村带。其中东庄、坝子两个自然村是集中产地,栗树多,收益大,素有金东庄,银坝子的美称。由于战争年代破坏和0中乱砍滥伐,板栗产量显著下降。七十年代以前,尚存栗园8000亩,7万株,板栗年产量一直徘徊在五、六十万斤。三中全会后,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产量超过了百万斤。近年来,由县科委、林业部门配合乡镇、村建立了科研机构,大搞板栗矮化嫁接,密植,丰产及劣品种老栗树换头嫁接等试验研究,取得了矮化密植,幼树嫁接,三年结果,第四年亩产448斤的好成果。在全县内,以点带面,推动了板栗的大发展。1994年全县板栗发展到4万亩,新老栗树定植300万株。年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产量350万斤。郯城板栗,分油栗,毛栗两大类型。其中郯城大油栗为最好,籽粒大(每市斤40粒左右),色泽油光发亮,肉质松,味香甜,糯性大等特点。近年来,经两次选种,先后选育郯城207、郯城023、盘龙栗等单株优良品种,经省验收确定为区域性发展品种,已在省内外推广。1983年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展览会上,郯城板栗参加展出,获外经贸部荣誉证书。十多年来,郯城板栗出口量不断扩大,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日本客商点名要郯城大油栗,郯城板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声誉,闻名遐迩! 郯城马头烤牌吊炉烤排是郯城县马头镇的地方小吃。所谓吊炉,是一种上下两节同时能够烧火,而上节连一随意移动杠杆的炉子,这种炉子烤制面食可随时调整角度,致使受热均匀,两面酥透。烤制前,要经多道工序方能上炉。先是和面,要用很讲究的三合面,即老面、烫面、嫩面各占三分之一;再是揉面,要下力气反复揉,一直揉到面皮滑,一拍“嘭嘭”作响方可;最后是揪剂子擀面皮,在面上放适量油盐、花椒面,再卷起擀匀,然后刷上特制的糖稀,撒匀去皮的芝麻。吊烤时上下炉同时烤火,底蒸上烤,火要先急后缓,并不断移动杠杆,直至酥透及里方可出炉。这种吊炉烤制的烤排,两面黄澄澄、晶亮亮、吃起来脆酥酥、香喷喷、满口溢津,久食不厌。名闻遐迩的临沂小吃-糁(sa),向以香辣可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的特点而为临沂人民所喜食,也为省内外品尝过这一美味的顾客所称誉。糁,是用禽畜肉类、麦米、葱、姜、盐、面粉、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多种精料调制而成的一种肉羹。喝糁,讲究“热、辣、香、肥”四美。其中“热”是关键。不热,就无从突出“香、辣、肥”等特点了。所以,俗话说:“开锅糁,剐缸粥”。一碗热糁,配以适量具有临沂地方色彩的面食,如油条、烤脾、马蹄烧饼、油瓤锅饼之类,不仅是一餐理想的早点,也实在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充分享受。不唯果腹,冬令食之,且具祛风除寒,开食健胃,怡情爽神之功效,对于改善生活,增进健康,实在大有裨益。 在鲁南地区郯城县西南部有一个以盛产水稻和稻田养蟹而闻名遐迩的乡镇归昌乡。据史料记载归昌乡古时称为兴隆镇,周代周文王姬昌曾带兵在此作过长时间的休整,后为纪念文王(姬昌)访贤归来,更名为归昌,后又因该乡盛产水稻而改称稻田乡。在乡驻地东南2公里处,有一片低凹涝渍地,当地人称之为姜湖。传说姜子牙曾在此以直钩垂钓(惑者问之,答曰:“愿者上钩,不愿上钩顺水流”),姜湖由此而得名。当初姜湖方圆几十里都是一片涝渍地,水深处深及几人,水浅处没及脚面,五谷不生,长年生长着“樟巴”、“荸荠”、“老鸹爪”(当地俗名)等浅水植物,每当秋、冬季节,老百姓便手挽提篮到田里挖采其根茎充饥。传说有一年冬天,王婆正在姜湖边上挖采樟巴,忽听身后有一男子道:“老人家,你挖这些草根作何用处?”王婆答曰:“此处五谷不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