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文学常识重点字词.doc_第1页
必修一文言文文学常识重点字词.doc_第2页
必修一文言文文学常识重点字词.doc_第3页
必修一文言文文学常识重点字词.doc_第4页
必修一文言文文学常识重点字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文言文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翻译、主旨、写作特点要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1、 文学常识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因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又称“春秋三传”,该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三百四五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2、 重点字词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罢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4.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携带的(装有衣物,食品等的)包裹,箱子等亦去之去: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离开所在地方去往别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夫f,那个人 今义:夫f,多用于外交场合,尊称一般人妻子使动用法1.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2.若不阙秦阙:使侵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4.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兵5.阙秦以利晋利:使有利形容词作名词 1. 越国以鄙远 远:偏远地区 2.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东:把东部文言虚词而1.表承接“才”:今急而求子/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表转折“却”:因人之力而敝之3.表修饰:夜缒而出3.表修饰:夜缒而出且1.并且:且贰于楚也2.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以1.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2.因为:以其无礼于晋3.把,与“为”连用,以之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1. 代词:公从之(代指佚的建议)/许之(代指这件事)/将焉取之(代之土地)/唯君图之(代指这件事)/杨孙戍之(代指郑国)/子犯请击之(代指秦军)2.位于句子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3.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4.的:是寡人之过也焉1.句末语气词:子亦有不利焉/朝济而夕设版焉2.疑问语气词:将焉取之(哪里)/焉用亡郑以陪邻其1.代词:以其无礼于晋(代指郑国)/君知其难也(指示代词,那)/共其乏困(代指他们)/又欲肆其西封(代指晋国)2.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吾其还也文言实词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7)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9)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11) 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三、重点句子翻译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再干什么了。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7.朝济而夕设版焉(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4、 主旨与写作特点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的形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溢于字里行间。写作特点1) 伏笔与照应。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波澜起伏。本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打起了退堂鼓,使拯救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详略得当。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分析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荆轲刺秦王文学常识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 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是礼品,今义是货币。樊於期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是贫穷。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今义是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是宫廷的侍卫,今义是指中医医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是指投击,今义是拿着。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卒起不意:通“猝”,突然。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惊害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捧着。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诀别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现出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通“猝” 秦王还柱而走 “还”(hun)通“环”环绕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燕王诚振怖 “振”通“震”惧怕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名词活用 进兵北略地:向北,名词作状语。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箕踞:像箕一样,名词作状语。又前而为歌曰:向前,名词作动词。一词多义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使: 使使以闻大王:前一个“使”是出使,动词;后一个“使”是使者,名词。文言实词进兵北略地:掠夺。微太子言:如果没有。谒:请。邑:封地。愿足下更虑之:改变。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发图:打开。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操其室:剑鞘。王负剑:指负剑于背。3、 重点剖析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如何交待为什么要行刺的?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交待的。一方面,秦军所向披靡,“破”“虏”“收”“进”“略”“至”短短的六个字就写清楚了。而燕国太子丹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是非常“恐惧”。这就使故事的一开头就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也为下文写行刺作好了铺垫。2荆轲是如何准备行刺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准备信物、寻找利刃、配备助手。“信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樊於期的人头,一个是燕督亢地图。从徐夫人那里获得利刃。助手本来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荆轲自己的好友,一个是秦武阳,但是由于太子丹催促太紧,荆轲的好友还没有到,荆轲和秦武阳就出发了。3有人说荆轲行刺必然失败,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预示了这一点?文章有两个地方预示了这一点:一是荆轲的助手还没有到,太子丹就摧着荆轲出发了。二是在易水边送行的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更能够突出荆轲的机智、镇定自若,神勇过人。荆轲的一“笑”一“顾”就化解了当时的危险场面,表现了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5. 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侠肝义胆、知恩图报、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处事沉着机智。6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7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8易水诀别一段中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4、 主旨与写作特点主旨:文章主要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的完整过程,以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反抗强暴、扶弱救国、勇敢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写作特点:1) 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来写人物。2) 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神态描写。3) 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4) 精彩的场面描写。鸿门宴1、 文学常识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本文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重点字词通假字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不者(“不”通“否”)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都)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词性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 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发上指(向上)2) 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3)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3) 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