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对大气甲烷行为分异机制.pdf_第1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对大气甲烷行为分异机制.pdf_第2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对大气甲烷行为分异机制.pdf_第3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对大气甲烷行为分异机制.pdf_第4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对大气甲烷行为分异机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O卷第 4期 4 7 0 4 7 7页 2 0 1 2年 7月 山地学报 J OURNA L OF MOUNT AI N S CI E NC E Vo 1 3 0 N o 4 p p 4 7 0 4 7 7 J u l y 2 01 2 文章编号 1 0 0 8 2 7 8 6一 2 0 1 2 4 4 7 0 0 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对大气 甲烷行为 分 异 机 制 郭 小 伟 韩 道瑞 杜 岩 功 林丽 张 法 伟 李以 康 李 婧 刘 淑丽 曹 广民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 西宁 8 1 0 0 0 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 0 0 0 3 9 摘要 采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 1 5种优势植物进行室内沙培实验 利用静态箱 一气相色谱法测定其甲烷通量 以 确定其对大气甲烷的源汇效应 对植物体实施横切 纵切处理 研究植物甲烷排放的机制 结果显示 8种植物为大 气甲烷的源 多为草本植物 7种为大气甲烷的汇 多数灌木植物吸收甲烷 横切 纵切处理对于植物甲烷释放速率 的影响显著 p 0 0 5 释放甲烷的植物中5种植物纵切后甲烷释放速率增加 增幅 1 0 9 2 4 4 0 6 6种植物 横切后甲烷释放速率增加 增幅2 7 0 4 3 7 44 灌丛植物在横切 纵切处理后甲烷通量都呈降低的趋势 对植 物纵切处理后甲烷释放速率显著高于未处理与横切处理后植物甲烷释放速率 推测是由于几种处理间对于植物维 管束处的气腔破坏程度不同造成的 温度对于植物的甲烷行为影响显著 P2 m m 导致平均湿度仅 1 5 土壤处 于氧化状态 没 有形成甲烷的环境条件 L 1 引 1 3 植物气腔物理损伤实验 采集野外 1 4种 主要高寒草甸植 物整体 包括 根系 用冰壶尽快带 回实验室 用清水洗涤干净 以吸水纸吸干植物体外水分 设置 3个处理整体 纵 切 用单面刀片将植物体延长轴剖开 4份 迅速放 人洗气瓶进行测定 横切 用剪 刀将植物体剪碎成 2 m m左右的小段 迅速放人洗气瓶进行测定 每 种处理设置 3个重复 烘干称重 1 4植物 甲烷通量测定 气 体 测 定 采 用 气 相 色 谱 法 HP 4 8 9 0 D A g i l e n t 检测器为离子火焰化检测器 F I D 分离柱 为 S S一 2 m 2 m m 1 3 X MS 6 0 8 0 检测器和分 离柱温度分别为 2 3 0 oC和5 5 标气中C H 浓度 分别为 2 2 4 L L 最小检测限 0 0 8 L L 植物培养后 的第 1 0 d开始进行 甲烷通量的测 定 每次气体采集大约在浇水后 的 2 h后 进行 木 本和草本植物密闭箱分别为 1 9 5 c m H 2 9 8 c m 1 4 3 a m H 2 0 c m 每月测定 2次 1 5 通量的计算 F p v P 了 T o dC 式 中F是 甲烷气体排放通量 是箱 内空气体积 A是有机玻璃箱覆盖的面积 c 是 t 时刻箱 内被测 气体的体积混合 比浓度 t 是 时间 P是标准状态下 的被测气体密度 和 P 0 分别为标准状况下的空 气绝对摄氏温度和气压 P为采样地点的气压 为 采样时的绝对温度 排放通量和土壤温度以及湿度的关系采用相关 性分析 不同植物甲烷排放通量 间比较采用单 因素 方差分析 S P S S 1 6 0 2 实验结果 2 1 植物 甲烷行为分异 室内盆栽试验中 有 8种植物表现释放 甲烷的 现象 另外 7种植物表现出氧化 甲烷的现象 而无论 是释放 甲烷植物还是氧化吸收甲烷植物其甲烷通量 随着植物的生长 生物量的增加 甲烷释放 吸收速率 都呈现增加趋势 到 8月中下旬随着植物枯死 甲烷 释放 吸收速率又表现出下降的现象 图 1 图 2 8种释放甲烷的植物分别为矮嵩草植物其 甲烷 通量 0 3 0 4 0 1 1 m s 盆 h 藏嵩草 0 2 9 4 0 1 0 m g 盆 h 垂穗披碱草 0 3 3 0 1 1 m g 盆 h 鹅 绒 萎 陵菜 0 2 6 0 1 5 m s 盆 h 沙棘 0 3 4 4 0 0 7 m s 盆 h 线叶龙胆 0 3 0 0 1 3 ms 盆 h 小嵩 草 0 3 8 0 1 5 m g 盆 h 小 叶杜鹃 0 3 2 4 0 0 4 m g 盆 h 8种 释放 甲烷植 物 甲烷 通量平均为 0 3 1 0 0 3 m g 盆 h 种间差异不显著 7种吸收 甲烷的植 物分别 为大 叶杜 鹃 一0 3 6 0 0 6 m s 盆 h 美 丽风毛菊 一0 2 4 0 1 0 m s 盆 h 鬼箭锦鸡儿 一 0 3 2 4 0 1 0 m s 盆 h 金露梅 一 0 3 2 0 1 3 m s 盆 h 苔草 一 0 1 7 0 6 1 m g 盆 h 细叶亚菊 一 0 3 1士 0 1 3 ms 盆 h 和鸢尾 一0 3 5 4 0 0 7 ms 盆 h 7种吸收 甲烷植 物 甲烷 通量平均 0 2 9 4 0 0 6 mg 盆 h 种间差异不显著 4 7 2 山地学报 3 O卷 墼 嗣 墨 U 嘀 娟 冀 U 啦l 赠 靶 Ma y 1 0 J u n 1 0 J ul l O I 苦 I l 0 日期 D a t e m o t h d a y 日期 Date mot h d a y 豁 岜 U 冀 U 0 皇 墼 羹 岜 蕾 U J t m l O J s d l O l O 臼期 Dat e moth d a y 日期Dat e mo t h d a y Ap l O Ma y 1 0 一l O J l l l 1 0 Ap l O Ma y l O J u l 1 0 日期D a t e mot h d a y 妇期D a t e moth d a y 日期 Dat e mot h d a y 图 1 8种释放 甲烷植物 F i g I 8 s p e c i e s o f me t h a n e e mi s s i o n p l a n t 培养使用的沙体较粗 2 mm 水分含量低 且处于氧化状态 因此通过沙培实验得 出的 甲烷通 量即为植物本身 的甲烷行 为 盆栽试验 中 l 0种草 本植物种 7种表现为排放 甲烷 5种灌丛植物 中的 3种能够吸收甲烷 其中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的莎 草科植物藏嵩草 矮嵩草 小嵩草均表现为 甲烷源 经常用于人工植草的垂穗披碱草也在释放 甲烷 而 一 些杂类草如美丽风毛菊 细叶亚菊表现 出吸收甲 烷的特性 2 2 植物 甲烷通量影响因素 2 2 1 植物 甲烷通量对横纵切处理的反应 释放 甲烷的植物 甲烷释放速率在 3 2 1 2 4 9 9 n g g h 之间 平均甲烷释放速率为 1 0 1 6 6 7 8 n g g h 吸收甲烷 的植物 甲烷吸收速 率在 一 3 0 8 3 6 0 4 n g h 间 均吸收率为 一9 6 5 1 O 5 1 n g h 所采集的 3种灌丛 甲烷平均通量 为 一2 6 7 3 4 9 n g g h 而 1 1 种草本植物 甲烷 平均通量为 1 5 9 1 0 5 6 n g g h 横切 纵切处理后 8种释放甲烷 的植物的的 甲 烷通量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经整体 1 2 9 2 9 8 2 ri g g h 横切 1 6 7 0 1 2 0 9 n g g h 纵 切处理 2 2 0 1 1 4 0 9 n g g h 后三者间甲烷通 量差异均达到 显著水平 P 0 0 5 纵切处理后 甲 烷释放速率增幅最大的为小嵩草 2 4 4 0 6 最小的 为垂穗披碱草 1 0 9 横切处理后甲烷释放速率增 幅最 高 的为 矮 嵩 草 3 7 4 4 最 小 的 为 棘 豆 2 7 0 4 在对 3种灌木金露梅 鬼箭锦鸡儿和沙棘 横切 纵切后发现其甲烷吸收速率减小 而除灌木的 4种吸收甲烷植物美丽风毛菊 苔草 细 叶亚菊和鸢 尾横切 纵切处理后甲烷吸收速率增加 图3 8 种释放甲烷植物纵切处理后植物甲烷释放速 率显著高于横切 处理 p 0 0 5 推测是 由于 2种 八 一 胁 叫 翎 昌 基I 墨 u l 圈 靶 第 4期 郭小伟 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 势植物种对大气 甲烷行为分异机制 4 7 3 鍪 U 鼙 丑 壬 目 羹 A W 1 0 Ma y 1 0 J u n l O J l l 一 1 0 Au g 1 0 日 D a t e m o t h d a y H O a t e m t h d y 篓 羹 咖1 鎏 U A p t 1 0 Ma y l O J u n 一 1 0 J u l l o Au l 0 日期D a t e m o t h d a y A p r l O Ma y 1 0 J u n 1 0 J u l l O 日期D a t e m o t h d a y 注释 o r 鹅绒委陵菜 c p 垂穗披碱草 n 小嵩草 I d 线叶龙胆 B j 沙 z s 藏嵩草 u 矮嵩草 I j 小叶杜鹃 d j 大叶杜鹃 f m 风毛菊 tc 苔草 x 州 细叶亚菊 面 鬼箭锦儿 j 1 金露梅 鸯尾 No t e e r 阳 肼讲 k 帆l 加 叩 酌 r I埘 肼枷 柚 K o b r e d a P 帆 u x d t l f m 8 i H p o p h a e d mmn o id e s 蹦 K o b r v s i al lt t le d a l e i 髓 g o re s h u mi l is I j R h o d o d e n d r o n l 啪 d j E d c a c e a e s p p f m S o u u r e a s u r l m t c C a r e s p a c h y r r h i m A J te n u lf o l ia 西 C a mg a n a j u b a j l P o t e n t o f r m c ma y w Ir s g e c g o r m n 图 2 7种吸收甲烷植物 F i g 2 7 s p e c i e s o f m fl x l e a b s o r b t i o n p l a n t s 处理对于植物 维管束部 的气腔破坏 程度不 同造成 的 横切处理后植物气腔未完全遭到破坏 而纵切处 理后气腔遭到完全破坏使得甲烷完全释放 所以得 到了纵切处理后 甲烷释放速率更大 的现象 3种 灌 丛植物在横切 纵切处理后 甲烷吸收速率增加 推测 是由于气腔的破坏导致 甲烷释放抵消了部分甲烷吸 收速率 2 2 2 甲烷通量与温度 甲烷通量与温度 的相关分析显示 在没有 土壤 干扰 的条件下 8种 甲烷源植物甲烷释放速率与温度 正相关 相关性达到极显著 P 0 O 1 Q l O 1 7 5 而 7种甲烷汇植物 的甲烷吸收速率也与温度显著正 相关 p 0 0 5 Q l O 1 4 4 说明温度是影响植 物 甲烷通量速率的的重要因素 图4 3 讨论 3 1 关于植物是否能够释放甲烷的争论 甲烷的生物源来 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有机 质在厌氧细菌作用下被分解 产生 C H C O O H H 和 C O 这些分解产物在厌氧条件下可被产 甲烷菌利 用并生成 甲烷 卜 J 而 K e p p l e r 等 首次发现许多 植物能在有氧条件下能释放 甲烷 而且用 射线杀 菌后的植物叶片仍然能够释放 甲烷 由此引发了关 于植物源甲烷广泛 的讨论 C mt z e n等 早在 1 9 8 8 年的委内瑞拉稀树大草原进行 的通量观测就发现植 物有氧条件下能释放 甲烷 Wh i t i c a r 和 E d n i e 用 玉米和小麦等的新鲜和风干叶片做实验材料也都检 测到了甲烷的产生 关于植物不能释放 甲烷的报道 删圈 硅 八 h 叫 一 q 娟一 岛 u 蛳圈 覃 4 7 4 山地学报 3 O卷 图 3 植物横切纵切对植物 甲烷通 的影响 F i g 3 T h e e ffe c t o f t w o t r e a t me n t s t o me t h a n e e mi s s i o n r a t e 0 5 1 O 1 5 2 O 2 5 3 O 3 5 静态箱内温度 Te mp e r a t u r e i n c h a mb e r 静态箱内温度 Te mpe rat u r ei n c h a mh e r C 图 4 甲烷源檀物 甲烷汇植物分别与温度 相关性 F i 昏4 T h e C o r r e l a t io n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m e t h a n e e m i s s i o n r a t e 也有很多 D u e c k等应用碳 同位素标记 和激光 检测 技术测量了 6种不同陆生植物 没有发现 明显的 甲 烷释放 B e e t l i n g也 以 C 和 C 植物实验对象在 光照和暗环境下都没有检测到甲烷释放 关于植物排放甲烷机制大多采用间接或者推测 的方法 目前没有哪一种说法的到学术界完全 的认 可 在本研究沙培实验中细沙平均湿度仅 1 5 且 土壤处于氧化 状态 没有形成 甲烷 的环境条件 由此排除了土壤甲烷通量的干扰 植物 甲烷定性研 究显示 植物在有氧条件下能够释放 甲烷 作为青藏 高原草地主要植物种的一些莎草可植物藏嵩草 矮 嵩草 小嵩草均表现为甲烷源 而大部分的灌丛植物 表现为甲烷汇 这一结论相悖于 内蒙古草 原 7种 灌木植物具有排放甲烷能力 而其余3 3种草本植物 并没有显著的排放能力 j 推测是 由不同的环境条 件造成的 也有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植物长期适应 高山气候形成的特定 甲烷行为机制 3 2 影响植物甲烷排放机制及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植物释放 甲烷 的机理有 多重解释 植 物传输并释放土壤微生物产生的甲烷 1引 植物细胞 壁处的果 胶 和木质 素一 碳 单位 是 甲烷 的前体 物 质 植物维管束 中的气腔 氧化与贮存 甲烷作 舳 o 加 m i妻 m 姗 瑚 啪 o m 抛 善 枷 湖 枷 蚕 娟 矾 j 罱 稠赠骐壬瀑辑瑟 加 帅 m o 8 7 6 5 4 3 2 l 一 翎 x r I 譬 嗣 昌 捌暇骐 瀑靶筷娟 第 4 期 郭小伟 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对大气甲烷行为分异机制 4 7 5 用 经过横切 纵切处理后大部分的草本植物 甲 烷释放速率增加 而灌丛植物吸收速率下降 物理伤 害使得更多的细胞壁暴漏 增加了 甲烷前体物质一 碳单位的释放 为适应高 山地 区缺氧 低温 强辐射 等 自然条件多数高山植物在维管束部位都有气腔存 在 引 植物体横切纵切与植物整体相比 其甲烷通 量受到了显著的影响 横切纵切使得植物 甲烷通量 变化的原因为物理伤害形成胁迫条件导致植物代谢 加速加速 了甲烷释 放 J 有报道 则称是植物体 内 的气囊受到破坏所致 J 而纵切相 比横切具有更大 程度的气腔破坏 导致 了 2种处理后植物 甲烷通量 差异显著 在水 分含量很低 1 5 状态下进行的 盆栽试验结果显示 温度与 甲烷排放 吸收 速率相 关显著 温度大约每增加 1 0 甲烷源植物 甲烷释放 速率增加7 5 而甲烷汇植物的甲烷吸收速率增加 4 4 温度和 u v辐射有着 相似的促进 甲烷释放 机 理 都加速了甲烷前体物质 的细胞壁组分果胶和多 聚半乳糖醛酸释放 3 3 青藏高原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甲烷行为 K e p p l e r 等提 出植 物细胞壁果胶 种的 甲氧基 为 植物排放甲烷的前提物质 2 由此可知所有的植物 都可以释放 甲烷 但这一结论似乎相悖 于本研 中大 部分 的草本植物为 甲烷源植物 大部分 的灌丛植物 为甲烷汇植物 在对植物进行横切 纵切处理后 其 甲烷释放速率产生显著变化 植物维管束遭到破坏 后释放出的甲烷 或源 自植物体释放 或从大气中吸 收 因此我们推断不同植物类群的甲烷行为差异是 由于其维管束构造差异引起的 青藏高原杂类草相 比于原生草甸植物要 面对更为恶劣 的环境条件 低 土壤湿度 更强的 u V辐射等 有些杂类草 页面附 绒毛 角质层加厚 推测这些结构特征是其表现出甲 烷源行为而异于草本植物整体甲烷行为的原因 高 寒草甸的退化 杂类草增 多 与不能简单 的理解为 甲烷源的减弱 由此得出对温室效应的缓解 应考虑 到高寒草甸的退化伴随着土壤微生物的甲烷吸收减 弱以及草地碳封存的变化 J 3 4 植物甲烷行为对于甲烷库的影响 C a o等 在青藏高原进行的野外观测通过植 被系统甲烷通量与相应的裸地 甲烷通量相减 得到 了植物在有氧条件下能够释放甲烷的结论 而 Wa n g 等 则对于野外条件下 的植被 系统 与裸地 甲烷通 量相减的做法提出质疑 认 为相减得到的 甲烷净排 放通量是 由土壤水热及其他条件改变引起 的 本研 究通过沙培青藏高原 1 5种植物 得到了多种草本植 物植物能够释放甲烷的结论 甲烷源植物释放速率 在 3 2 1 4 0 5 8至 2 4 9 9 I 2 7 8 n g g d w h 间 与 C a o等的观测结果一致 略高于 Wa n g等 在内蒙 古进行的植物体 去根 3 0 9 1 3 5 n g g d w h 的甲烷排放速率 这可能是去根处理造成 的说明植 物根系与释放 甲烷有着密切联系 也可能是因为青 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长期受低温和高 u V辐射影 响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形成 的独特的适应性策略 在青藏高原大部分 的草本植物为 甲烷源 而大 部分的灌丛植物为甲烷 的汇 全球土壤中微生物能 移除 3 0 T g G H 2 大气氧化作用为 甲烷 的最主要 汇 长期 的自然适应使得甲烷循环的维持于平衡状 态 人类过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化会对这个平衡产 生严重影响 高寒灌丛的退化 草地退化导致的土壤 微生物活性与生物量的降低 削弱了甲烷的吸 收 而大气甲烷浓度的升高又将加速气候变化 温室 气体甲烷将是气候变化的放大器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植物沙培实验主要得 到以下结论 1 在中科院海北定位站附近采集 的 1 5种植物 中 8 种为甲烷源植物 7种为 甲烷汇植物 5种灌丛种 3 种为甲烷汇 1 O种草本植物 中7种为 甲烷源 2 温 度显著影 响植物 的甲烷行为 3 大部分 的甲烷 源 植物在进行横切 纵切处理后 甲烷通量增加 而灌木 在横切 纵切处理后甲烷吸收速率减小 4 释放甲 烷的植物种纵切处理后 甲烷释放速率显著高于未处 理和横切处理后甲烷释放速率 推测是 由于纵切处 理使植物维管束 处 的气腔破坏更 完全导致 的 5 植物维管束以及植物体表面附着 的绒毛 角质层 与 其甲烷行为联系密切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1 R o d h e H A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v a r i o u s ls e 8 t o the g r e e n h o u s e e ff e c t J S c ie n c e 1 9 9 0 2 4 8 4 9 6 0 1 2 1 7 1 2 1 9 2 I P C C WGI C l i ma t e c h a n g e 2 0 0 1 T h e s c ie n t i f i c b a s i s M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wo r k i n g g r o u p I t o t h e t hir d a s s e s s me n t r e p o r t o f t h e i n t e r g o v e mme n t a l p a n e l o n c l ima t e c h an g e Ca mb ri d g e Ca mb r i d g e Un i v P r e s s 2 0 01 8 8 1 3 Z h o u L i n g L i J i n l o n g T ang J i e e t a 1 V a r i a t i o n s o f b a c k g r o u n d a t m o s p h e r i c m e t h ane a t m t Wa l i g u an C h i n a J A c t a S c i e n t i a e C i r c u ms t a n t i a e 2 0 0 4 2 4 1 9 1 9 5 4 I P OC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2 0 0 7 The p h y s i c a l s c i e n c e b asi s J A g e n 4 7 6 山地学报 3 O卷 d a 2 0 0 7 6 0 7 5 K e p p e r F B o r os M F r a n k e n b e r g C e t a 1 Me t h a n e f o r m a ti o n i n a e r o b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J E n v i ron m e n t a l C h e mi s t r y 2 0 0 9 6 6 4 5 9 4 6 5 6 G ngo i N i r m a l i B a r u a h K K B o b y C ngo e t a 1 M e t h ane e m i s s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i c sandi t s r e l a t i o n s wi t h p l a n tand s o i l p a r a me t e r s u n d e r i r r i g a t e d r i c e e c o s y s t e m o f n o r t h e a s t I n d i a J C h e m os p h e r e 2 0 0 5 5 9 1 1 1 6 7 7 1 6 8 4 7 Hi romMi ts u r e T a n gYH H uQw e ta1 Me thane e mi s s i o nf r o m d iff e r e n t v e g e t a t io n o n e s i n a Q i n g h a l T ib e t a n P l a t e a u w e d a n d J S o i l B i o l o g y B i o c h e mis t r y 2 0 0 4 3 6 8 7 3 7 7 4 8 8 A n t h o n y J P a r s o n s P a u l C D e t a1 S c a l i n g m e t h ane e mi s s i o n s f r o m v e g e t a t i o n J T r e n d s i n E c o l o g y a n d E v o l u ti o n 2 0 0 6 2 1 8 4 2 3 4 2 4 9 K a z u h i k o T e r a z a w a a S h i g e h i ro I s h i z u k a b T a d a s h i S a k a t a c e t a1 Me t h a n e e missi o n s f r o m s t e ms o f F r a x i n u s m a n d s h u ri c a v a t j a p o n i c a t r e e s i n a fl o o d p l a i n f o r e s t J Soi l B i o l o g y B i o c h e m i s t r y 2 0 0 7 3 9 1 2 2 6 8 9 2 6 9 2 1 0 K o seh o r r e c k M C o n r a d R O x i d a ti o n o f a t m o s p h e ri c me t h a n e i n s o l l me a s u r e me n t s i n t h e fie l d i n s 0 i l C O reS a n d i n s o i l s a mp l e s J G l o b a l B i ege och e m C y c 1 9 9 3 7 1 0 9 1 2 1 1 1 P e t e m V C o n r a d R S e q u e n t i a l r e d u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i n i ti a t i o n o f c h 4 p r o d u c t i o n u p o n fl o o d i n g o f o x i c u p l and s o i l s J Soi l B i o l o g y B i o c h e m i s t r y 1 9 9 6 2 8 3 3 7 1 3 8 2 1 2 S e g e r s R Me t h a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and m e t h ane c o n s u mp t i o n A r e v i e w o f p r o c e s s e s u n d e d n g w e t l a n d m e thane fl u x e s J B i ege o c h e mi s t r y 1 9 9 8 4 1 1 2 3 5 1 1 3 C r u t z e n P J S a n h u e z a E B ren n i n k me i j e r C A M Me thane p r o d u c t i o n f r o m m i x e dt r o p i c a l s a v ann a and f o r e s t v e g e ta t i o n i n v e n e z u e l a J A t mosp h e ri c C h e mi s t r y a n d P h y s i c s D i s c u ssi o n s 2 0 0 6 6 2 3 0 9 3 3 O 9 7 1 4 W h i t i c a r M J E d n i e A C A e r o b i c m e th ane g e n e r a t i o n f r o m p l a n ts a mp Y e s m o s t l y J A me r i c an G e o p h y s i c a l U n i o n F al l M ect i n g 2 0 0 7 a b s t r a c t 2 0 0 7B 5 3 A 一0 9 3 9 1 5 D u e c k T A D e Vi s s e r R P o o r t e r H e t a 1 N o e v i d e n c e for s u b s t a n t i al a e r o b i cme t h a n e e mi ssi o n b yt e r r e s t r i al p l a n ts A 1 3 c l a bel l i n g a p p r o a c h J N e w P h y t o l o g i s t 2 0 0 7 1 7 5 1 2 9 3 5 1 6 B e e d i n gD J G a r d i n e r T L e g g e t t G e t a1 M i ss i n g m e t h ane e mis s i o n s f r o m l e a v e s o f t e r r e s t r i al p l ant s J G l o b a l C h a n g e B i o l o g y 2 0 0 8 1 4 8 1 8 2 1 1 8 2 6 1 7 Wa n g Z P Han X G WangGG e t a1 A e r o b i cm e t h a n e e mis s i o n f r o m p l ant s i n t h e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t e p p e J E n vi ro n m e n t a l So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8 4 2 1 6 2 6 8 1 8 N i s b e t B E R F i s h e r R N i m m o R H e t a1 E m i s s i o n o f m e th ane f r o m p l ant s J P r o c e e d i n g s oftheR o y al S o c i e t yB B i o l o g i c al S c i e n e e s 2 O O 9 2 7 6 1 6 6 0 1 3 4 7 1 3 5 4 1 9 Mu k h i n V A V o mn i n P Y Me t h a n o g e n i e a c ti v i t y of w o o d y p l ants J R u s s i a n J o u rnal o f P l a n t P h y s i o l o g y 2 0 0 9 5 8 1 1 3 8 1 4 0 2 0 B r O g g e m a n n N M e i e r R S t e i g n e r D e t a1 N o n m i c r o b i al a e ro b i c me t h a n e e mi ssi o n f r o m po p l a r s h o o t c u l t u r e s u n d e r l o w l i g h t c o n d i ti o n s J N e w P h y t o l egi s t 2 0 0 9 1 8 2 4 9 1 2 9 1 8 2 1 K e p p l e r F r a n k H a m i l t o n J o h nTG M e R o ber t s W C o li n e t a 1 Me t h o x y l g r o u p s o f p l a n t p e c ti n a s a p r e c u r s o r of a t mosp h e ric me t h ane E v i d e n c e f r o m d e u t e ri u m l a b e l l i n g s tud i e s J N e w P h y t o l o s t 2 0 0 8 1 7 8 4 8 0 8 8 1 4 2 2 Wa n g Mi n g x i n g l i J i n g Z h e n g X u n h u a Me thane e mi ssi o n and me c h an i s ms o f me tha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x i d a t i o n t r a n s p a r t a t i o n i n t h e i c e fi e l d s J A t m osp h e ri c S c ie n c e 1 9 9 8 2 2 4 6 O O一6 1 2 王 明星 李晶 郑循华 稻 田甲烷排放及产生 转化 输送机理 J 大气科学 1 9 9 8 9 9 4 6 O O一 6 1 2 2 3 Wa n g W e n h e Y u J i a n j u n T ia n Y e l i n C o m p a r a ti v e S t u d i e s o n th e A n a t o mi c al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L e a v e o f 3 S p e c i e s i n S a u s s u r e a J B ul l e t i n o f B o t a n i c al R e s e a r c h 2 0 0 7 2 7 0 0 3 2 7 5 2 7 8 王文和 于建军 田晔林 风 毛菊属 3种植物 叶的解 剖结 构 比较 J 植物研究 2 0 0 7 2 7 0 0 3 2 7 5 2 7 8 2 4 Wang z G u l l edg e J Z ben g J Q e t a1 P h y s i c a l i n j u r y s t i m ula t e s a e r o b i c m e t h a n e e m i ss i o n s f r o mt e r re s t r i al p l a n t s J B i eg e es c i e n e es 2 0 0 9 6 4 6 1 5 6 2 1 2 5 G u o X i a o w e i H an D a o r u i Z h ang F a w e i e t a1 T h e r e s p o n s e o f po t e n t i al c a r b o n s e q u e s t r a t io n c a p a c it y t o d iff e r e n t l an d u se p a t t e rn s i n al p i n e r a n g e l and J A c t A g res ti a S i n i c a 2 0 1 1 1 9 5 4 D一 7 4 5 郭小伟 韩道瑞 张法伟 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增贮潜 力的初步研究 J 草地学报 2 0 1 l 1 9 5 40 7 4 5 2 5 C a o G u a n n i n X u X i n g l i ang L o n g R u ij u n e t a1 Me tha n e e m i s s i o n s b y alp i n e p l a to c o mm u n i ti e s i n the q i n gha i ti bet p l a t e a u J B i o l o g y LeR e r s 2 0 0 8 4 6 68 1 6 8 4 2 6 Wang S h i p i n g Y ang X i a o xi a L i n X i n g w u e t a1 M e t h a n e e m i ss i o n b y p l ant c o m mu n i t i e s i n an a l p i n e me a d o w o n t h e q i n ghai ti bet a n p l a t e a u A n e w e x p e rime n t al s t u d y o falp i n e me a d o ws a n d o a t p a s t u re J B i o l o g y Let t e r s 2 0 0 9 5 4 5 3 5 5 3 8 2 7 H o u g h t 0 n J T D i n g Y C l i m a t e C h ang e 2 0 0 1 T h e S c i e n t i fi c B as i s M C a m b ri d g e C a m b r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2 0 0 1 2 3 9 2 8 7 2 8 j u S h i r u i G e S h a o ro n g L o n g Z h ans h S t u d i e s o n mic r o o r g a n i s m n ume ber a n d mie o b i o ta o f d ege n e r a t ed r a n g e l an d s i n n o r t h we s t l e g i o n o f s i c h u a n J A c t a P r a t a c ul t u r a e S i n i c a 1 9 9 4 4 0 3 7 0 7 6 刘世贲 葛绍荣 龙章富 川 西北 退化草地土壤微 生物数量 与区系研究 J 草业学报 1 9 9 4 4 0 3 7 0 7 6 第 4 期 郭小伟 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对大气甲烷行为分异机制 M e t h a n e Fl u x o f Do mi na n t S pe c i e s o f Al p i n e M e a d o w o n t h e Qi n g h a i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GUO Xi a o we i l HAN Da o r u i Ya n g o n g Du LI N Li ZHANG F a we i L I Yi k a n g L I J i n g L i u S h u l i C AO G r a n g mi n 1 No r t h w e s t I n s t i t u t e o fP l a t e a uB i o l o g y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fS c i e n c e s X i n i n g 8 1 0 0 0 1 C h i n a 2 G r a d u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of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f S c ie n c e s B e l l i n g 1 0 0 0 3 9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0 d e t e r mi n e t h e me t h a n e fl u x o f d o mi n a n t s p e c i e s o f a l p i n e me a d o w w e h a d d o n e a i n d o o r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1 5 k i n d s o f d o mi n a n t s p e c i e s b y u s i n g c l o s e d c h a mb e r G C me t h o d f r o m ma y t o a u g u s t i n 2 0 0 9 a n d d i d a c 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t r e a t me n t a n d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t r e a t me n t t o fi n d t h e e f f e c t f a c t o r s o f p l a n t s me t h a n e e mi s s i o n r a t e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8 s p e c i e s o f t h e m e mi t t e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