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所以,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要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要了解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其次,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上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第三,要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因为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这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第四,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 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选择和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选择和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和判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选择和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其实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专家认为,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教师如果都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余地,学生将来能够有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吗? “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是最有效的激励之一。我经常用期望来教育、指导孩子。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皮格马利翁是个著名的神话故事。 皮格马利翁以真情打动了这座冰冷的雕像。借鉴这一寓意,“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等都受到了家长和教师学生的欢迎。 一个经典的教育案例: 一个小朋友特别好动。幼儿园家长会上,老师数落了孩子几大缺点,家长心里很难过。回家的路上,家长忍住失望鼓励孩子,称老师夸他有进步。后来,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家长总是坚持以激励为主。最后,奇迹出现了。孩子意外地考取了清华大学。家长的殷切希望收到了戏剧化的效果。这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当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倘若我们评价人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都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往往会弄巧成拙。尽管如此,这种“增减效应”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不是吗,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诸位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要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他自己却非常喜欢油画。然而,这两条路他都走得很不顺利,成绩很差,被教师称为“不可造就之才”。只有化学教师对他有信心,最后他终于成了化学家。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优势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这一效应对教师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太效应 所谓的马太效应则是对以占优势,在给予多方面的补、梆、贴。对 势的,认为帮补也不会有多大的提高和改善,索性少补帮获补帮贴。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教育教学本来就是感情对感情的碰撞。俗话说:“感情用事”,的确,对于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大多数教师都很喜欢,喜欢则会多关照,不喜欢则关照地少,这种马太效应,会使班整体形成两极分化,这是班主任应回避的。 林格尔曼效应 “林格尔曼效应”源自德国的林格尔曼所做的一个实验:他把男大学生分成2人、4人、6人各一组,要他们大声喊叫,并记录各人的音量。结果发现,虽然团体喊叫的总音量随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个人的音量却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降低。 也许每个参加过合唱团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这说明的确存在所谓的“社会浪费”,即在团体作业中个人工作效率随团体人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林格尔曼效应”。比如在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组织集体劳动、开展学习比赛等活动中,应该将劳动任务或学习目标分解到小组直至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即使在必须由集体共同完成的活动中,也应该将问题解剖为几个相关的任务或目标,并分解到小组或个人,使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职责固定,这样才能激励每一个人发挥水平,确保任务完成。 3对1规律 “3对1规律”是指在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比如在纸牌或麻将牌游戏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4个人参加的游戏中,当有人建议提高分值或导入新规则时,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个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人说服。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总会遇到某些违纪违规的学生,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动员科任教师及与他相好的同学共同说服他,那么这位学生就更容易认识错误,接受批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不良行为时,往往面对一群学生。根据“3对1规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学生是多数,教师是少数,学生认为违纪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必然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对教师的批评也会感到无所谓。这样的批评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霍桑效应 霍桑是美国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为员工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但工人们仍然牢骚满腹,生产效率也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其中有一项“谈话实验”,专家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找工人谈话两万多次。在谈话过程中注意耐心倾听,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不反驳和训斥。结果“谈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原来,工人对工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诸多不满,当他们得到发泄后,感到心情舒畅了,之后干劲倍增。心理学家称之为“霍桑效应”。 现实生活中,面对一节又一节课,一门又一门作业,一场又一场考试,学生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会积聚成学生的不满和懈怠。对此,教师应该运用“霍桑效应”,积极营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当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有时只需耐心听完即可;有时只需表示理解和同情就够了;有时可给予认真的引导和说服。事实上,最让学生感动的是能够受到教师的真正重视。此时学生会正视自己,树立信心,从而产生精神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这个故事说明了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极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的批评,导致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的地步,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人们常说“磨刀不费砍柴功”,但如果每天都磨,甚至每节课都磨,不仅占用了砍柴的时间,而且会将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因此,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本着“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也应努力避免“超限效应”发生。不该反复重复的问题不要过多重复,不然学生就会认为你啰唆。上课拖堂也是令学生很讨厌的事。事实上,拖堂时间内讲的知识没有几个学生能听进去、记得牢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物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媒体融合与传播》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品牌传播与推广案例分析》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健身及康乐体育中心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民商法概论》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二年级语文教学单元计划模板
- 职场新人入职培训课程开发指南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工作学》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垃圾知识分类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一)》测试卷 及答案(三套)
- 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数学试题(解析版)
- 汇川PLC培训课件
- 中建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 矿业权评估全参数确定指导意见
- 2025贵州民航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XJJ 077-2017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 智能零售门店智能照明系统维护方案
- 员工股权激励分红协议
- 2025年化学检验工(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真题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