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doc_第1页
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doc_第2页
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doc_第3页
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一些情况会让教师处于介入和不介入的两难境地,在介入时机的选择上往往也会出现不能适时介入或总是提早介入的情况。那么,教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介入?什么情况下不需要介入?现从列举的四种情况来分析这些问题。1当幼儿反复操作没有进展时在现实世界中,幼儿满眼都是有趣的事情,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尝试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但由于幼儿的能力各不相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会不同。比如在科学或数学操作活动中(或是角色游戏中),有的幼儿会出现重复性的行为,这些重复性行为在成人的眼中有时会被理解为缺乏创造性或是低效活动,这时教师就会忍不住对幼儿的行为加以阻止或者施与帮助。其实这是教师对幼儿学习能力的低估,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判断幼儿。重复性行为是幼儿阶段学习特点之一,也是幼儿内心情感的宣泄和体验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这种重复中积累着动作的经验,感受着自己的快乐,获得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教师在面对幼儿的重复性行为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要仔细观察,“以静观动”,先了解幼儿的行为原因。幼儿的学习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常常需要通过反复的尝试、操作获得相关的经验。教师只有通过耐心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观察者和参与者,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要善于等待,允许幼儿有反复操作的过程。当幼儿有“球”(问题)抛向自己,或是幼儿一直无法前行时,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2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出现认知偏差时幼儿通过活动积累经验,获得认知的提升。当然在进行活动时,幼儿所获取的既有正确的认知也有错误的认知,例如在“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或“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根本压不住。这时,幼儿又想了一个办法即“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结果泡沫板还是会浮起来当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再次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此时教师往往就会受“怕幼儿不会”的思维影响而急于为幼儿提供帮助,于是教师提出了:“那再加几块大石头”,结果实验成功了。就在幼儿离成功(放上很重的石头可以让泡沫板沉到水里)只有一步之遥时,正是教师的这种帮助,打破幼儿探索的氛围,使幼儿失去继续进行活动的兴趣从而造成活动的中断。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于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在教学或是游戏中,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面对幼儿的困境,教师需了解幼儿的困难之所在,适时介入但不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要通过投放材料或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幼儿搭起认知的桥梁,帮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刚才的例子中,实际上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再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3当幼儿之间冲突出现时许多幼儿到了幼儿园后,才真正有了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交流的活动。幼儿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会出现都要做娃娃家的妈妈或者是争抢新玩具的现象。一旦出现此类事件,有些教师会担心幼儿不能很好解决而马上介入,进行阻止和规劝,这就使幼儿丧失了一次自己解决冲突、体验情绪、达成理解的机会,甚至会造成幼儿社会化过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只是冷静观察和等待幼儿解决问题是很不够的,而应该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急于判断,留给幼儿更多的真实的交际空间,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支持,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4当幼儿不遵守某些规则时幼儿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的状况时有发生,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幼儿正处于一个对世界认识和探索的阶段,对许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同时自我约束能力又十分有限。面对幼儿出现的一些行为,许多教师会依据心中早有的好坏标准去判断,予以制止或批评。例如幼儿园教室里的钢琴,一般规定不让幼儿乱动,但有的幼儿还是会抓准时机去动一动,弹出点声响。教师此时如果去制止或批评,可能就会扼杀幼儿今后探索世界的勇气,或者打消对音乐的兴趣。规矩往往是成人思维的产物,体现的是成人世界的认识。当然,如果发生危险情况,教师必须立即介入。面对幼儿不同形式的违规,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和分析,只有在观察分析之后,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教师出现不恰当的介入,体现了积存于教师身上的一些不自知的教育定势,教师往往会按成人思维和常规思维去处理问题,出于“想把工作做好”和“怕出问题”的矛盾心理,就会出现急于介入而忽略了等待幼儿成长的现象。当然幼儿在幼儿园中会发生和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有些情况也是需要教师的介入,但教师的介入既不要打断和主宰幼儿做法,又应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介入的时机,要根据观察结果而定,介入之前,教师要预计介入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介入后要能适时促进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睿智,也需要教师能走进幼儿的心灵,知道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想象和如何表达的。把握好介入的时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如果在教学和游戏中,出现了这几种情形,比如:当幼儿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或游戏中并不投入时;当幼儿将活动或游戏情节延续下去有困难时;当幼儿进行想象或虚构的游戏时,一再重复自己玩过的情节或是难以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进行活动时等等,教师都可以适时介入。而当幼儿遇到以下情况时,比如:在活动或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出现过激行为时;在活动或游戏中因遇到困难、纠纷,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也有必要介入。在教师感觉到自己在干扰幼儿或是以为介入活动是对幼儿负责任时,当教师感觉到有心事或太劳累,无心参与幼儿活动,从中不能感受到乐趣时,教师最好不要介入。给幼儿教师真正松绑,就是给幼儿真正的尊重和解放。给幼儿教师减负,使他们走出被动应付的困境,自觉进入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从而形成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在这种反思中,他们才能体尝到与幼儿交往的快乐,才能体验到他们自己工作的激情。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马拉古兹的“其实有一百”这首诗大家都读过,它告诉我们“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种”。这是因为幼儿是生活在我们成人的包围之中,生活在教师家长的庇护中,因此教师应解放思想,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介人,更不可因过度介入而影响和代替幼儿活动。幼儿园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孩子看见别人的东西很想据为己有,却克制着自己不去争抢;初上幼儿园的孩子尽管依恋妈妈,但每天离开妈妈上幼儿园时仍然努力克制自己,想哭的时候也会用力抿住小嘴这些都是儿童具有自制力的表现。科学的讲,自制力是指幼儿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和意志的品质,包括善于促使自己去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善于抑制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抑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和冲动。与此相反,幼儿园里也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明知道打人不好,却总爱对别的小朋友动手动脚;有的孩子尽管知道上课不可以讲话,但仍要喋喋不休的讲这样的幼儿就比较缺乏自制力,因而在幼儿园里经常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自制力在人生之路上至关重要,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失去控制,以致于做出十分荒唐的事情。而自制力不是自然获得的,它是在教育者有意识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的。幼儿期是各项能力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对幼儿进行自制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将关系到他们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应如何培养幼儿自制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善于随机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常会遇到挫折或者不愉快的事,这时教师就应注意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眼前的问题,而不要一味的迁就他们。如:当一个小朋友撞上了另外一位小朋友,被撞的没哭,而撞人的却大哭起来。教师为了哄孩子不哭,便对被撞的孩子说:“谁叫你撞他的,都怪你。”这样做,可能使孩子止住哭声,却给孩子们留下不好的影响。如果教师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换种说法:“你如果不跑,便不会撞到别人,现在xx小朋友也被你撞疼了,快去帮他揉揉。”这样的方式便能起到不同的效果,即让孩子学会了理解人,体贴别人,知道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了。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并能抓住契机进行教育,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我们要给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处在幼儿期的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会时时效仿老师的举手投足,所以,教师应时时注意用正确的行动去影响他们,并应该经常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如英雄人物、伟大人物等,也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身边自制力较强的伙伴讲讲这些伙伴是如何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如:有的孩子总喜欢在老师说话的时候插嘴,对这种行为教师每次仅以简单的训斥去制止,幼儿便难以改进;而如果教师能将周围的榜样的行为列举给他们听,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样幼儿便能渐渐学会用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了,这对增强幼儿自制力是很有益处的。用适当言语暗示也是培养幼儿自制力的好方法。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中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教师对此不应动辄发怒训斥,而应冷静沉着,最好用言语暗示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处于兴奋状态的幼儿竟把老师刚贴好的墙饰给撕了下来。这时如果老师大动肝火,只能使孩子产生一时的惧怕,教育效果未必好,而如果教师能假装不知的问“哟,画上的小花小草哪儿去了,没了小花小草不好看了嘛。”通过暗示,让破坏墙饰的孩子知道不该这样做,从中明白撕墙饰的后果。这种言语暗示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领悟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行为,从而在暗示中学会克制自己,形成初步的自制能力。让孩子适当经受挫折,学会稳定心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每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均会遇到挫折。挫折感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心里状态。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事情让幼儿明白,挫折和困难是每个人必然会遇到的,而人生就是要同困难和挫折做斗争。幼儿有了这种认识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如:下棋或打牌时,常会看见输了的孩子把棋或牌一扔说:“不来了!”有的孩子输了还会大哭大闹,这就是一种经不起失败考验的表现。这时,教师就应积极诱导,鼓励失败了的孩子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维持心里平衡,在失败或困境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此外,多让幼儿自我决定也是一种好方法。多数成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因而便时时处处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扮演指挥者的角色。而幼儿呢,则要按照成人的决定行事,顺从型的孩子倒也罢,而抵触心里较强的孩子,往往对于成人决定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能控制自己专心致志的去做。这对培养幼儿的自制力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平时应多给孩子提供自我决定的机会。如:今天你愿意帮老师收碗吗?你想玩“娃娃家”还是“农贸市场”的游戏呢?通过询问,让幼儿自己决定,即使他选择了拒绝也是可以的。但教师切不可用“你看行吗?”“请你好吗?”等委婉的发问作为发号施令的幌子。如:当一个孩子明确表态不愿玩“水果店”游戏时,教师就不要硬指派他去或劝他改变主意。另外,既然给了幼儿选择的权利,教师就应该能接受决定,而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时,最好不要让孩子选择。如:一定要让孩子说出到底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这不仅使孩子感到为难,而且也不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由能力而产生的自尊感也能强化自制力,相信自己的幼儿往往容易接受命令和控制自己。如:教师教幼儿书写汉语拼音,自信心强的孩子就能认真的按要求去写,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而自信心不强,总担心自己写不好的孩子,则无心去写,且安静不下来。教师对能力弱的幼儿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不厌其烦的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