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09392.doc_第1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09392.doc_第2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09392.doc_第3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09392.doc_第4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0939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北京101中学 刘子森一课标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学内容分析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三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五. 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一)货币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探究活动一”)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2货币的产生(板书)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3.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情景】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假设每个月工资2000元。201X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2000元,说说你的打算?【学生答1】交给父母【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他们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买股票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也为第二单元投资与理财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问题】 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2000元存起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保存起来贮藏手段 (2)买一些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流通手段(实实在在的钱,即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2000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支付手段【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是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世界货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7相关内容,掌握板书(二)所列知识)(二)货币的职能(板书)1.基本职能(板书)(1)价值尺度 A.含义 B. 价格 C. 观念中的货币(板书)(2)流通手段 A.含义 B. 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 现实的货币(板书) 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见教材P7“专家点评”)用公式表示 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7探究活动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垠条块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的过程)。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三)纸币(板书) 1、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任意发行呢?我们已经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见P8“名词点击”)。而且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币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假币有什么危害?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假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会造成纸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犯罪分子为什么要制造假币呢?是希望有更多的钱,但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四. 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快乐、健康、自由、亲情、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如果这些都需要金钱来维系,那么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太悲哀了。 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你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 当你有钱的时候,那能不能任意的挥霍呢?刚才已经提到了,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宗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付款?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五. 电子货币(板书)【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河南郑州十一中 王德长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老师的洋洋洒洒、宏论滔滔,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第二部分 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正确对待金钱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一 货币的本质(板书)1、商品的含义(板书)师生对话: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购买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我们把它们通称为商品。请同学们从卖炭翁这首诗中,找出可以称为商品的东西。生:炭 、衣裳、食物、红纱、绫。师:好,除了这些物品之外,这首诗里还有哪些物品?生:还有牛、炭车。师:为什么牛和炭车不是商品而炭和食物等却是商品呢?(学生讨论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什么是商品)设计思路:在师生对话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共同特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得出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货币(板书)(1)货币的产生(板书) 现实生活中,购买任何商品都需要货币,与之相对应,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即出卖商品是可以得到货币的,看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果真如此吗,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活动一:现代学生版“卖炭翁”表演市场上的商品有:炭、衣服、粮食、贝壳、盐、黄金、白银等,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并解决问题。情形一,卖炭翁家里的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他想用炭换点粮食回去;恰好卖粮食的也想换点炭回家取暖。学生表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偶然的物物交换。(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情形二,卖炭翁“身上衣正单”而天寒,急需能够驱寒保暖的衣服,然而,卖衣服的这位大娘一家老小肚子尚且吃不饱,要炭何用!她想要粮食,而卖粮食的这位已经有炭了,他现在想要点盐,给生活一点滋味。老师总结: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大的物物交换。(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依然是商品商品),在这个过程里,交换行为变得比较复杂,商品交换者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情形三,卖炭翁家里有了粮食果腹,有了衣服避寒,他又烧出了一车炭,换点什么比较好呢?大家争相说服他用炭换自己的东西,卖炭翁左思右想,反复比较之后,拿一车炭换了一些贝壳和粮食。老师总结: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贝壳、牲畜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情形四,随着买卖次数的增多,卖炭翁发现,如果把一车炭换成黄金或白银,就可以随时再用它们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他以后就总是用炭去换了黄金和白银。老师总结: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候,货币就产生了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可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本质(板书) 多媒体逐步展示:二 货币的职能(板书)1、价值尺度职能(板书) 货币产生后,卖炭翁总是把炭换了黄金或白银,但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烦恼。活动二:学生表演,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 卖炭翁在卖炭,不断有人来问价,有人问,木炭多少钱?另一个人问:竹炭多少钱?于是他不停地回答: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一会儿,他就口干舌燥了,旁边一个书生摸样的人给他出主意,拿张纸分别写上木炭和竹炭的价格放在炭车上,顾客自己看着标价牌就明白价格了。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哪种炭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2)卖炭翁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表现的是什么?(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结论2: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木炭一两白银。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结论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职能(板书) 材料:河南省中牟县是我国大蒜的一个重要生产区,这里的大蒜产量高、质量好,多年来名扬海内外。2007年中牟25万亩大蒜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当地蒜农却陷入了丰收的苦恼中,今年的大蒜销售形势恶劣,市场上每斤大蒜报价4000元每吨,实际销售中,大蒜通常才卖到不足1元每斤,而且,伴随着新蒜的上市,大蒜的价格还在下跌,2008年春天,郑州市场的大蒜更是便宜到0、4元甚至0、3元,蒜农愁苦不堪。阅读材料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1)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3)2007到2008年上半年,蒜农卖不掉大蒜,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结论1: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再换取自己生活必须品的一种手段,可见,货币在这里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把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结论2:与物物交换(商品商品)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克服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使商品交换更加便利、通畅,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结论3: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中牟蒜农付出了许多辛劳,却在这个跳跃中摔了个大跟头。结论4:蒜农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引导学生思考:从中牟蒜农的失利中,我们了解了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卖炭翁里的老人也“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那么,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为中牟蒜农以及所有的商品生产者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实现商品货币这一惊险的跳跃?学生思考后回答: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市场调查与分析,扩大销售渠道,做好售后服务等。3货币的一般职能(学生看书自学老师简单点评即可)(板书)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三 纸币(板书)1、纸币的产生(板书)回忆货币的产生过程,我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总会想出办法来解决;我们再来看货币的发展史,再一次领略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智慧,感受“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魅力。货币产生了,卖炭翁辛辛苦苦地烧了炭拉到市场上,小心翼翼地核查买家给他的黄金或者白银的成色、重量等,非常麻烦;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我国秦朝时秦始皇就统一了度量衡,到了唐朝,铸币都已经用了许多年了,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这个钱就是我手中的这种钱(展示方孔铜钱给学生看),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铸币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却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优点太多了,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帐、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帐业务。 多媒体展示货币的发展史: 金银(需要人们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麻烦)铸币(容易磨损且重量大,不方便携带)纸币(优点多多)电子货币即信用货币(太方便了)2、纸币的发行(板书)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讨论: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使许多人无家可归,人民流离失所,国家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达 数 百亿以上。为了弥补损失,尽快走出困境,国家要赶快大量发行纸币。通过讨论,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即货币的发行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或小于这个限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3、反对假币,爱护人民币(板书)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同学们,你遭遇过假币吗?当你和假币面对面时,你是怎么处理的?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这是严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可见,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金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但我们应该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决不能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同时,还要认识到,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做到不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揉搓、毁坏人民币,而且,我们还要尽量影响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名言共赏: 1“你到一个国家所见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钞票,它就像一个国家的面子,马虎不得”。2商品社会里,纸币就是形象的“国家名片”。效果体验1( 2007年上海文综)二战期间,国家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烟等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用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