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pdf_第1页
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pdf_第2页
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pdf_第3页
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pdf_第4页
21《人口社会学》教学大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社会学 教学大纲 毕向阳 编写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02 目 录 前 言 906 第一章 人口社会学导论 907 第一节 社会人口学 907 一 社会人口现象 907 二 人口学 907 三 人口社会学 907 第二节 课程介绍 908 一 主要内容 908 二 课程安排 908 复习思考题 908 拓展阅读书目 908 第二章 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 909 第一节 人口学思想 909 一 古典的人口思想 909 二 现代人口理论主要类别 910 三 主要流派介绍 911 四 现代人口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911 第二节 马尔萨斯与 人口学原理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911 一 马尔萨斯生平 911 二 写作动机 912 三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912 四 评价 912 五 马尔萨斯陷阱与中国历史 912 六 马寅初 新人口论 912 复习思考题 913 拓展阅读书目 913 第三章 人口学基础 914 第一节 人口数据来源与评估介绍 914 一 我们是怎样了解人口学现象的 凯菲茨 914 二 人口调查与人口数据来源 914 三 人口数据质量及其评估与校正介绍 914 第二节 基本统计指标 914 一 人口状态统计指标 914 二 人口变动统计指标 915 第三节 经典人口模型介绍 916 第四节 人口学分析方法介绍 916 一 队列分析 916 二 时期分析 916 三 生命表 917 复习思考题 917 人口社会学 903 拓展阅读书目 917 第四章 生育模式 918 第一节 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918 一 生育测量指标 918 二 生育模式的转变 918 第二节 生育理论 918 三 生育模型分析介绍 919 第三节 专题 生育政策 919 一 计划生育政策 919 复习思考题 919 拓展阅读书目 919 第五章 死亡模式 920 第一节 死亡测量与死亡模式 920 一 死亡测量指标 920 二 死亡模式 920 三 死亡差别研究 920 四 死亡原因研究 920 第二节 死亡理论 920 第三节 简略生命表编制 921 一 生命表的定义 921 二 生命表的发展历史 921 三 生命表的特点 921 四 生命表函数及其定义 921 五 生命表构造 921 六 生命表应用 921 第四节 专题 大饥荒研究 921 复习思考题 922 拓展阅读书目 922 第六章 人口自然结构 923 第一节 人口性别 年龄构成指标 923 一 性别测量指标 923 二 年龄测量指标 923 三 人口自然结构的现状 923 第二节 人口自然构成理论 923 一 对人口年龄构成的理论分析 923 二 对人口性别构成的理论分析 923 第三节 专题 性别比失调问题 923 第四节 专题 老龄化问题 923 一 老龄化概念的含义和实质 923 二 现状 924 三 原因分析 924 复习思考题 924 拓展阅读书目 924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04 第七章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925 第一节 人口分布 迁移指标与迁移状况 925 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 925 一 非经济理论模型 925 二 迁移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 925 三 微观理论 925 四 迁移选择性和迁移后果研究 925 第三节 城市化概念与理论 925 一 城市化的概念 925 二 城市化理论 925 第四节 专题 中国的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926 复习思考题 926 拓展阅读书目 926 第八章 婚姻与家庭 927 第一节 婚姻家庭测量 927 一 婚姻统计指标 927 二 家庭统计指标与相关概念 927 三 人口学对于婚姻问题的分析 927 四 婚姻与家庭的发展变化 927 第二节 有关理论 927 一 家庭人口学 927 二 家庭转变理论 927 三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927 四 最新研究动向 927 第三节 专题 婚姻挤压问题 927 复习思考题 928 拓展阅读书目 928 第九章 人口质量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929 第一节 人口质量测量 929 一 测量指标 929 二 综合指标 929 第二节 人口素质相关理论 929 一 优生学 929 二 人力资本理论 929 第三节 专题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929 复习思考题 930 拓展阅读书目 930 第十章 人口增长与人口转变 931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概念与理论 931 一 人口增长的概念 931 二 人口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 Logistic 增长公式 宋健模型等 931 三 人口增长的相关理论 931 第二节 人口预测 931 人口社会学 905 第三节 人口转变的概念与理论 931 一 人口转变论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 931 二 人口转变模式 931 三 人口转变论的新动向及其评价 932 复习思考题 932 拓展阅读书目 932 第十一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933 第一节 概念和背景 933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933 第三节 进一步发展 933 复习思考题 933 拓展阅读书目 933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06 前 言 课程性质 社会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 基本内容 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专业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人口社会 学的主要领域 基本概念和常用分析方法 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人口现象 进行专题性的讲解 如计 划生育政策 性别比例失调 流动人口与城市化问题 老龄化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本课程 特点是 基于社会学视角 多学科交叉 注重基础概念 理论与方法 按主题结构 案例教学 理 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的取向 基本要求 掌握人口学的主要概念 常用指标和基础理论 掌握人口学基本分析方法 如人口 金字塔 简单生命表 常用人口预测模型 理解生育死亡 婚姻家庭 城市化 人口流动等社会人 口现象 了解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对常见社会人口现象主题的研究思路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交流 考核方式 作业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10 分 课程论文 使用已有数据 使用统计方法就 某主题进行定量分析 40 分 期末考试 50 分 主要教材 佟新著 2006 人口社会学 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John R Weeks 2005 Popu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 9th Edition Belmont Calif Thomson Wadsworth Learning Preston Heuveline and Guillot 2001 Demography Measuring and Modeling Population Process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Livi Bacci Massimo 2001 A Concise Hisotry of World Popula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3 edition 马西姆 利维巴茨 2005 繁衍 世界人口简史 第三版 郭峰 庄瑾译 北京大学出 版社 顾宝昌编 1992 社会人口学的视野 商务印书馆 李若建编 1992 人口社会学基础 中山大学出版社 黄荣清等编 1989 人口分析技术 北京经济学院 张纯元 曾毅编 1996 市场人口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邬沧萍等编 2006 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荣清等编 1989 人口分析技术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曾毅编著 1993 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勇 尹勤编 2006 人口统计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李竟能编 2004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凯菲茨 Keyfitz N 2000 应用数理人口学 华夏出版社 奥威毕克 Overbeek 人口理论史 1988 商务印书馆 马尔萨斯 2007 人口原理 郭煌文艺出版社 其他专题研究文章若干 推荐阅读 参考书 论文列每节节后 人口社会学 907 第一章 人口社会学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介绍本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人口社会学的特点 学习人口社 会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学时分配 2 课时 第一节 社会人口学 一 社会人口现象 猪宝宝 羊年不生子 婴儿潮 baby boom 独生子女问题 四 二 一家庭模式 养 老保障问题 民工荒 代沟 Cohort 70 年代 80 年代 性别比失调 婚姻挤压 特权阶层生多 胎 包二奶问题 高知女性婚恋问题 单亲家庭 丁克家庭 空巢家庭 二 人口学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和过程 研究人口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 律 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三 人口社会学 Sociology of Population 人口社会学 vs Social Demography 社会人口学 人口社会学探讨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的状况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迁移类型 人口 基本构成等是其研究的重点 它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 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 影响 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 社会学和人口学都是 19 世纪中叶先后在法国产生的 当时法国的社会学家 E 涂尔干把人口作为社会形态学的研究内容 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 M 阿尔伯 瓦克斯把人口科学定为社会学的本质研究领域 法国社会学家 A 迪蒙创立的社会毛细管现象学说 可以看作是社会学和人口学融合的例证 美国社会学家 F H 吉丁斯最先在美国把人口研究置于社会构造论的中心 30 年代美国出生率 下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率回升 促使美国人口学家从形式人口学角度研究这种变化 也从 社会的 经济的因素关系中研究这种变化 关于研究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与出生率变化关系的代表 人物是 C V 凯泽 人口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又并不只属于社会学 W E Moore 社会学和人口学是两 个不同但有联系的学科 对于人口现象有不同的视野 C B Nam 从历史传统上看 美国人口学研究被视为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尽管社会学的人口理论还不成熟 人口社会学的体系和结构也未成型 然而社会学家都将人口变化放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之 上 例如 美国社会学家 K 戴维斯在其著作 人的社会 中 使用大量篇幅论证影响出生 死亡 迁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制度的关联 人口社会学的方法论特点是 深入城乡社区进行实地 调查 以期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 调查方法通常可分为个案调查 抽样调查 回顾调查 跟踪调查 等 在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从定量定性结合 微观宏观结合中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08 第二节 课程介绍 一 主要内容 1 人口学基本概念 常用指标与基础理论 2 人口学核心领域 生育 死亡 分布 迁移 3 当代中国人口专题 性别比失调 人口老龄化 城市化 婚姻家庭 流动人口 人力资本 生育政策 社会分层等 4 人口学基本研究方法 人口普查 常用统计指标 队列分析 人口金字塔 生命表 人口 预测等 社会研究方法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 二 课程安排 一 课程介绍 1 二 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 1 1 古典人口思想 2 现代人口理论 三 人口学基础 2 1 人口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介绍 1 2 基本概念指标介绍 1 人口平衡方程 人口总量指标 期初总人口 期末人口数 平均人口数等 人口结构主要指标 出生性别比 年龄结构 城乡结构等 人口变动主要指标 生育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等 四 人口结构 过程与变迁 按主题 1 生育模式 计划生育政策 1 2 性别结构 性别比失调问题 1 3 年龄结构 老龄化问题 1 4 死亡模式 生命表编制 大饥荒研究 1 5 空间分布 迁移 城市化 流动人口问题 2 6 人口素质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1 7 人口转变 人口增长 人口预测模型 2 8 婚姻模式 家庭结构 生命周期 1 9 生态环境 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 1 五 总结 人口与社会发展 1 复习思考题 1 举出身边的社会人口现象的案例 2 如何学好人口社会学 拓展阅读书目 马西姆 利维巴茨 2005 繁衍 世界人口简史 第三版 郭峰 庄瑾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顾宝昌编 1992 社会人口学的视野 商务印书馆 宋健 2005 中国人口总体状况分析 人口研究 第五期 人口社会学 909 第二章 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介绍人口学主要思想和理论 以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 为重点 学时分配 2 课时 第一节 人口学思想 一 古典的人口思想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 古希腊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 剩余产品的出现 人口也缓慢增长到一定规模 人口与 社会之间出现新的矛盾 此时 主张控制人口和实行稳定人口的早期 适度人口 思想便应运而生 柏拉图认为人口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应当适度 他在 法 一书中强调 稳定人口是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关键因素 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口质量 主张优生 优育 优教 柏拉图人口思想主要见于其名著 理想国 和 法律论 他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当 因此 国家应注意调节人口数量 为了调节人口数量 他建议国家应干预人民的婚配 在决定每次 结构人数时 要以人民的多少为准则 要把战争 疾病等影响人口总数的因素考虑在内 必须不 使人民过多而使国家过大 也不可使人民过少而使国家过小 理想国 他甚至认为一个城 市国家公民的数量最好是 5040 人 要保持这个数量 就要避免人口的膨胀或减少 他还十分重视 人口素质 主张 使优秀的男子和优秀的女子进行婚配 这种婚配愈多愈好 使劣等的男子和劣等 的女子进行婚配 这种婚配愈少愈好 对于前一种情况所生育的子女 还要给以良好的教育 因为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口中的优秀分子不致退化 他还认为 女子的结婚生育年龄应为 20 至 40 岁 男子应为 25 至 55 岁 因为这时正是精神上 体质上都最健全的时候 才能生出健壮的后代 如果 超过了这个年龄 虽然允许结婚 但不准生育 如果生下残疾或孱弱的孩子 政府就应将其扔掉 重商主义 重农主义的人口思想 工业革命前后 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思想的活跃 16 18 世纪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 家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来达到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强调人口增长是一种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降低 生产成本 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加财富的手段 18 世纪中叶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主义认为 农业的发展在国家建设中最为重要 人口过度增 长会引起生活资料的不足 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但是 重农主义并非单纯地反对人口增长 而是强 调扩大农业生产 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 人口就不可能增加 亚当 斯密的人口思想 亚当 斯密的经济学是以经济自由为中心 反对国家干预 主张自由放任 在人口问题上 他 主张听其自然 让经济自发地调节人口的需求 他认为 如果经济发展 对劳动的需求增加 劳动 报酬提高 必然鼓励劳动者结婚和增殖 使人口不断增加 相反 如果经济停滞 对劳动的需求减 少 劳动报酬降低 从而使劳动增殖减少 他说 对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产 世 界各地 不论在北美 在欧洲 或是在中国 支配和决一人口繁殖程度的正是这一需求 他认为 经济的发展能够自发地调节人口的生产 使其与之相适应 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决定人口的增殖 所以 他认为 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 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 他还认为 贫困似乎还有利 于生育 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妇女 常生子女二十人以上 而奢移的上等社会妇女 往往不能生育 一般只能生两三个 但是 贫困虽不能阻止生育 但他们的儿童中 达到成年的却比较少 他 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他认为 现代社会中人们取得收入的方式不同 从而有三个基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0 本阶级 凡从事生产劳动以工资为收入的方式不同 从而有三个基本阶段 凡从呈生产劳动以工资 为收入来源的人口属于工人阶级 凡积累资本以利润为收入来源的人口属于资本家阶级 凡占有土 地以地租为收入来源的人口属于地主阶级 他还分析过旧中国的人口问题 他认为 中国一向是世 界上最富的国家 就是说 土地最肥沃 耕作最精细 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但是由于中 国经济不发达 下层人民十分贫困 所以中国人口 许久以来 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在 国富论 中 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虽然李嘉图和卡尔 马 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 所谓的 工资钢铁定律 但是斯密 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 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 而李嘉图 和马克思是错的 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 1798 年 英国的托马斯发表了 人口原理 可以归纳为 1 两个前提 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人口增殖是人类的一 种本能 2 两个级数 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是不平衡的 前者要大于后者 一切生物的增殖都 有不断超过它所需要的营养物的趋势 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的 3 两种抑制 为避免或消除人口绝对过剩 他提出一是积极抑制 即贫困 战争 瘟疫 灾害 和罪恶等能够抑制人口的增长 使生活资料和人口的增长保持平衡 二是道德抑制 手段包括晚婚 避孕 流产和节欲等 无力抚养子女的人应该晚婚或不婚 4 三个命题 一是人口增长必须要受到生活资料的节制 二是只要生活资料增长 人口一定会 始终不渝地增长 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三是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 相平衡 马克思 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9 世纪下半叶 马克思 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 的正确途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是社会的 历史的范畴 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性和关系的总体 人口的变化与发展 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 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没有普遍存在的人口规律 资本主义 的 相对过剩人口 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 两种生产 的原理 生产有两种 一种是物质资料生产 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 物质 生产是根本性的 决定人的生产 人口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4 人口的阶级观 马克思认为人口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 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 5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 6 过剩人口 原理 7 人口再生产过程受生产条件的制约 包括规模 质量和时代更替的速度 只有在共产主 义社会 人类才能真正做到理性地 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的生产 二 现代人口理论主要类别 总人口理论 主要从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来研究人口发展及其增长极限 人口变动因素理论 主要从人口内在变动因素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来研 究人口变动 人口转变论 主要从考察社会经济发展和以出生率 死亡率的变动为标志的人口发展阶段 关系来说明人口转变过程 人口社会学 911 三 主要流派介绍 人口陷阱理论 马尔萨斯的 人口增长陷阱 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 过剩人口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赫茨勒等 人口爆炸理论 罗马俱乐部 增长的极限 人口零增长 适度人口理论 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 索维的 适度人口理论 用人口适度增长而不是静态人口过 剩来看待问题 人口过剩是个相对问题 适度人口存在模糊性和伸缩性 人口承载力理论 美国生态学家 生存之路 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应有一种合理的生物物理关系 C B E C 土地负载能力 B 生产能力 E 环境阻力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世界无末日 经济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 传统人口转变理论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的传统型 高低高 的过渡型 低低低现代型 后续的一些发展 四 现代人口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适度人口论 人口转变论 社会学派人口学说的发展 数理学派和统计学派人口理论 西方经济学和均衡分析 可持续发展理论 多元深化阶段 第二节 马尔萨斯与 人口学原理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一 马尔萨斯生平 马尔萨斯 1766 1834 Malthus Thomas Robert 马尔萨斯生于 1776 年英国伦敦郊外的萨 力州 自幼好学上进 在剑桥大学里学习雨文学 哲学 古代史和神学等课程 马尔萨斯的经济理 论的形成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 1798 年 马尔萨斯将他与父亲针对 Godwin 与 Condorcet 所讨论 将 来社会改良问题 的构想 匿名发表 人口论 除了他父亲的影响之外 李嘉图对他经济理论的形 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1811 年 6 月两人开始交往 虽然两人的主张不同 不过见面后却一见 如故 并发展成为亲密的友谊 论影响社会改良前途的人口原理 兼论葛德文 孔多塞和其他作家的理论 1798 年 5 万字 后增加 论影响未来进步的人口原理 兼评高德文 孔多塞及其他作者的理论 1830 年 20 万字 一共六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2 二 写作动机 受到Godwin和Condorcet的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Godwin认为社会的环境或制度如果加以改革 则一切罪恶和贫穷都可消除 人类社会可以达到完整的状态 而改革基础诉诸理性 以正义观念为 手段使社会无贫富不均的问题 Condorcet 提倡人寿无限说认为理性的发达和科学得进步 人类的 物质幸福也会跟着增加 可以长生不老 但他对这两个理论并不能接受 因此促成了他写人口论的 动机 这两个理论并不能接受 因此促成了他写人口论的动机 三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两个公理 第一是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是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且 几乎会保持现状 两个级数 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 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 数增加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 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 根据自然规律 食物是生活所必需 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 两种抑制 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 二者出现不平衡时 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 恢复平衡 恢复平衡的手段 一种是战争 灾荒 瘟疫等 对此 马尔萨斯称其为 积极 抑制 现实性抑制 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 马氏称其为 道德 抑制 预防性抑制 三个命题 人口波动理论 人口增加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只要生活资料增长 人口定会一直增长 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 料相平衡 四 评价 人口问题的理论化 指出了人口增长和资源之间潜在的不稳定性 思想史上的贡献 对达尔文 马克思等的影响 世界人口正在经历转变 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 科技的发展突破人口陷阱 粮食生产 避孕技术 性与生殖的分离 生活方式的转变 城市化 生育观念 人口变动和收入变动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关系 而是和宏观的社会制度 政治环境等有关 五 马尔萨斯陷阱与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人口巨大波动 大量死亡的事实说明马尔萨斯 现实性抑制 的存在 六 马寅初 新人口论 新人口论 首先对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作了分析 认为由于新中国解决了失业 灾荒 饥饿 和瘟疫等一系列问题 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地降了下来 出现了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 其次 人口增 长过快同国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 主要是 1 同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 2 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 3 同提高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 4 同发展科学事业之间的矛 盾 在一穷二白的中国 资金少 人口多 把人民组织起来 利用它作为一种资源 不是没有好 处的 但不要忘记亦有人多的坏处 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 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新 人口论 主张保留人多的好处 去掉人多的坏处 保全这个大资源 去掉这个大负担 方法是提高人口质量 控制人口数量 为提高人口的素质 主要是 提高知识水平 为控制 人口社会学 913 人口数量 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 破除 早生贵子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等封建残余思想 第二步是修改婚姻法 实行晚婚 男子 25 岁 女子 23 岁结婚比较适当 第三步是实行经济措施 少生孩子的有奖 生三个孩子的征税 生四个孩子的征重税 复习思考题 1 马尔萨斯人口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结合世界人口的转变 如何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学理论 拓展阅读书目 马尔萨斯 2007 人口原理 郭煌文艺出版社 亚当 斯密 2005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 奥威毕克 Overbeek 人口理论史 1988 商务印书馆 曹树基 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 历史研究 2002 年第 1 期 梁方仲 1980 中国历代户口 土地 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何炳棣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 1953 三联书店 2001 葛剑雄主编 中国人口史 六卷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中华书局 2000 李中清 王丰 人类的四分之一 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 1700 2000 三联书店 2000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4 第三章 人口学基础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人口研究主要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掌握人口学分析基本概念 如出生率 死亡率 机械增长率等等 学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节 人口数据来源与评估介绍 一 我们是怎样了解人口学现象的 凯菲茨 二 人口调查与人口数据来源 人口普查 生命事件登记 人口经常性登记 以及抽样调查三种 三种方式各有特点 互相补充 人口普查过程介绍 我国 5 次人口普查的情况 三 人口数据质量及其评估与校正介绍 误差的形式 访问误差 内容误差 误差来源 回答误差 回答偏向 回答方差 记录误差 编码和 录入误差 编辑误差 其他错误等 数据评价 将观察值和理论期望值相比较 将国内观察到的一组数据语其他同一文化系统 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 省市之间的比较 人口调查数据与其他非人口研究目的而进行的调 查相比较 检验数据互相关联的平衡关系 直接检验 数据调整 在人口普查数据中 最常见的数据误差是年龄报告偏差 常用的检验指标有四 个 各年龄性别比及年龄比例 韦伯指数 玛叶指数 联合国综合指标法 第二节 基本统计指标 一 人口状态统计指标 一 人口数统计 1 基本概念 人口数是指一定时间 地域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2 现有人口与常住人口 现有人口 常住人口 外来人口 常住人口中暂时外出人口 3 时点人口 某一时刻瞬间的人口数 年初人口 年末人口 年中人口 4 时期人口 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平均人口数 一般用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代替 5 平均人口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在一定时期的平均规模 有时以期中人口数代表平均人 口数 6 平均人口数计算 二 人口性别构成 1 性比重 人口社会学 915 2 性别比 年龄性别比 出生婴儿性别比 孩次出生性别比 三 人口年龄构成 1 计算年龄的口径 周岁年龄 确切年龄 虚岁年龄 2 平均年龄 3 年龄中位数 4 年龄众数 5 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6 老年人口系数 7 抚养系数 8 老化指数 9 桑巴特模式 10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11 人口金字塔 四 人口社会构成 1 人口民族构成 2 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粗文盲率 文盲半文盲率 就学率 高等教育普及率 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比重 3 家庭户数和家庭人口数 五 经济特征统计 1 在业人口与非在业人口 2 在业人口行业和职业构成 3 劳动适龄人口 4 劳动力资源总量 5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6 负担系数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总抚养比 六 地区分布 1 人口地区分布与构成 人口地区构成指数 人口地区构成比 2 人口行政区域分布 3 人口城乡分布 人口城市化水平 4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构成指数 城市人口密度 乡村人口密度 农业人口比较密度 人均 可耕面积 人口集中系数 二 人口变动统计指标 一 出生统计 1 出生人数统计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6 2 人口出生率 总出生率 粗出生率 3 年平均人口出生率 二 死亡统计 1 人口死亡率 总死亡率 粗死亡率 2 年龄别死亡率 3 婴儿死亡率 三 人口迁移统计 1 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 2 迁入率 迁出率 净迁移率 总迁移率 四 人口平衡方程与人口增长统计 1 人口平衡方程 期末人口 期初人口 出生人数 死亡人数 迁入人口数 迁出人口数 2 人口增长率 3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 4 人口发展速度 5 人口倍增时间 第三节 经典人口模型介绍 静止人口 一个总人口数长期保持不变 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的人口 即每年出生人口 数与死亡人口数总是相等的人口 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都假定是封闭人口 没有发生人口 迁移现象 静止人口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并且与平均预期寿命成倒数 关系 原始社会的人口接近于静止人口 近代有些国家 如欧洲一些国家 也接近于静止 人口 稳定人口 一种处于特定状态的人口 特征是 人口总数每年都按一个不变的增长率 K 增加 或缩减 在人口总数增长 或缩减 的同时 人口的年龄结构 即各年龄人数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却保持不变 如果一个封闭人口 即无迁移变动的人口 的分年龄 生育率和分年龄死亡率长期保持不变 出生婴儿中的男女比例不变 长期发展下去 这个 人口便会达到稳定状态 成为一个稳定人口 已经达到稳定状态的人口 只要上述条件不 变 则稳定状态便继续保持下去 第四节 人口学分析方法介绍 一 队列分析 队列分析和时期分析是人口分析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具体采取列克西斯图 事件史等进行分析 可以系统 全面地反映不同年份出生的不同队列成员整个生命历程中经历各种人口事件的特点和规 律的变化趋势 二 时期分析 时期分析是某时点或时期的人口变动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时期研究分析的对象是许多处于生 命历程不同阶段的不同队列在同一时期的人口现象 人口社会学 917 三 生命表 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人口生存死亡规律的调查统计表 生命表不根据一定的调查时期所获 得的有关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普查资料 或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 生命表以年岁为纲 全面 完整 地反映了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定人群从诞生直至全部死亡的生死规律 当然 人口学中的生命表不仅 用来分析死亡 还可以分析生育 婚姻等其他现象 复习思考题 1 人口数据有哪些来源 2 人口学有哪些特有的分析方法 3 使用人口数据计算相应指标 4 编制人口金字塔 拓展阅读书目 凯菲茨 Keyfitz N 2000 我们是怎样了解人口学现象的 自 应用数理人口学 华夏出版社 曾毅编著 1993 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勇 尹勤编 2006 人口统计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18 第四章 生育模式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测量人口生育的人口学指标和理论 掌握人口学对于生育问题 的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节 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 一 生育测量指标 出生人数 人口出生率 粗出生率 一般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 孩次别生育率 婚后年数别生育率 生育间隔年数别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 终身生育率 人口再生产 粗再生查率和净再生产率 生育孩次递进比 平均世代间隔年数 人口内在 自然增长率 计划生育统计指标 早育率 晚育率 出生孩次率 计划生育率等 二 生育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生育理论 1 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 该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人口经济学教授 H 莱宾斯坦 在 20 世纪 50 年代 他最早用微观经济 学的理论来考察家庭生育决策 进行孩子生产的成本 收益分析 建立了生育率研究的微观人口经 济学理论模型 2 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该理论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 继莱宾斯坦之后 运用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行为理论来分 析家庭人口的生育行为 创立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3 生育率决定的供给 需求理论 该理论创立者是美国人口经济学家伊斯特林 运用供给 需求理论均衡理论 分析生育决策机 制 探讨生育率和人口转变问题 4 收入对生育率的影响分析 代表人物 J L 西蒙 主要研究收入 收入再分配等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5 代际财富流动理论 澳洲人口学家卡德威尔分析生育率变动的社会机制时提出的理论 认为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是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化革命 6 中介变量理论 中介变量理论是 20 世界末最流行的现代西方生育理论 由 1950 年代美国人口学家戴维斯和布 莱克提出 指出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过程以至生育率的影响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中介变量间接的 起作用 7 生育率的社会学分析 生育率决定的社会文化观点 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流动和生育率理论 社会毛细 人口社会学 919 血管学说 8 生育率的宏观分析 生育率长期效应分析 城市化 现代化与生育率变动 生育政策与生育 9 生物 社会因素 理论模型 三 生育模型分析介绍 1 邦戈茨生育模型 2 寇尔 特拉塞尔生育模型 3 布拉斯的冈泊茨相关生育模型 第三节 专题 生育政策 一 计划生育政策 1 人口政策 2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复习思考题 1 人口数据有哪些来源 2 人口学有哪些特有的分析方法 3 试用 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解释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 拓展阅读书目 曾毅编著 1993 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勇 尹勤编 2006 人口统计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李竟能编 2004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约翰 邦戈茨等 1994 家庭人口学 模型及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20 第五章 死亡模式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测量人口死亡的人口学指标和理论 掌握人口学对于死亡问题 的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节 死亡测量与死亡模式 一 死亡测量指标 粗死亡率 年龄别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新生儿死亡率 标准化死亡率 死因死亡率 平均预 期寿命 自杀率 二 死亡模式 1 传统农业社会 2 工业社会 2 中国人口死亡模式 三 死亡差别研究 1 死亡率的年龄差别研究 2 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研究 3 死亡率的性别差别研究 4 死亡率的婚姻状况差别研究 四 死亡原因研究 1 死因分类研究 2 死因模式研究 第二节 死亡理论 1 对死亡率的早期理论分析 2 死亡率变动分析的 经济决定论 和 技术决定论 死亡率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低成本的医疗方法的发现 3 死亡率变动分析的 中介变量论 关于死亡率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 采用 中介变量 最接近决定因素 进行分析 4 对死亡率的 健康投入 产出 分析 舒尔茨根据经济学 投入 产出 和 生产率 原理 设计了健康生产函数 分析家庭经济和 社会区水平上的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5 马哈迪温对死亡率的 生命影响变量 分析 把生命影响变量分为 12 类 从 200 多个因素中 选择了 53 个对死亡率有更大和更直接影响的 变量 把从生到死看作一个生命过程 6 对影响死亡率变动的社会 政治因素分析 人口社会学 921 从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线索考察死亡屡水平和差别的演变 第三节 简略生命表编制 一 生命表的定义 根据已往一定时期内各种年龄的死亡统计资料编制成的由每个年龄死亡率所组成的汇总表 二 生命表的发展历史 1662 年 Jone Graunt 根据伦敦瘟疫时期的洗礼和死亡名单 写过 生命表的自然和政治观 察 这是生命表的最早起源 1693 年 Edmund Halley 根据 Breslau 城出生与下葬统计表对人 类死亡程度的估计 在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生命表的形式给出了人类死亡年龄的分布 人们因而把 Halley 称为生命表的创始人 三 生命表的特点 构造原理简单 数据准确 大样本场合 不依赖总体分布假定 非参数方法 四 生命表函数及其定义 五 生命表构造 生命表实例 美国全体人口生命表 生命表实例 美国全体人口生命表 年 龄 区 间 死 亡 比 例 期 初 生 存数 期 间 死 亡 数 在年龄区间共 存活年数 剩余寿命 总数 期初存活者平 均剩余寿命 天 0 1 00463 100000 463 273 7387758 73 88 1 7 00246 99537 245 1635 7387485 74 22 7 28 00139 99292 138 5708 7385850 74 38 年 0 1 01260 10000 1260 98973 7387758 73 88 1 2 00093 98740 92 98694 7288785 73 82 2 3 00065 98648 64 98617 7190091 72 89 六 生命表应用 第四节 专题 大饥荒研究 一 大饥荒与非正常死亡 二 相关研究介绍 xxt tx q x l tx d tx L x T x e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22 复习思考题 1 平均预期寿命具体含义是什么 2 根据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鉴相关数据编制简略生命表 拓展阅读书目 温勇 尹勤编 2006 人口统计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李竟能编 2004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龚启圣 近年来之 1958 61 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 二十一世纪 1998 年 8 月号第 48 期 范子英 孟令杰 有关中国 1959 1961 年饥荒的研究综述 江苏社会科学 2005 年 02 期 阿玛蒂亚 森 2006 饥饿与公共行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in J Y 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 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 1961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1990 Vol 98 No 6 人口社会学 923 第六章 人口自然结构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测量人口性别结构的人口学指标和有关理论 理解人口性别比 例失调问题 掌握人口学对于性别问题的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 2 课时 第一节 人口性别 年龄构成指标 一 性别测量指标 性比重 性别比 年龄别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 孩次初生婴儿性别比 二 年龄测量指标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年龄抚养系数 老年系数 老少比 少年儿童系数 三 人口自然结构的现状 老龄化 性别比失调 第二节 人口自然构成理论 一 对人口年龄构成的理论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人口金字塔 人口年龄构成的社会经济效应 老龄化理论 联合国 人口趋势的决定因素和后果 人口老龄化 对高龄老人的关注 工业社会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 在社会学中的应用 年龄分层 同期群效应 生命历程理论 二 对人口性别构成的理论分析 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专题 性别比失调问题 一 现状 二 有关研究介绍 第四节 专题 老龄化问题 一 老龄化概念的含义和实质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 65 岁以上 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 特别是指在 年龄结构类型已属老年型的人口中 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24 二 现状 三 原因分析 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看待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2 老年人口系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 性别比指标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4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 拓展阅读书目 曾毅编著 1993 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勇 尹勤编 2006 人口统计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陈卫 宋健 2006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人口研究 No12 人口社会学 925 第七章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测量人口迁移的人口学指标和有关理论 了解当前我国城市化 问题 掌握人口学对于人口迁移的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节 人口分布 迁移指标与迁移状况 一 基本指标 人口密度 城市化 迁入率 迁出率 净迁移率 总迁移率等 二 国内国际迁移状况 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 当代关于人口迁移 有众多的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 迁移新经济学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世 界体系理论 网络理论 制度理论 因果关系积累理论 迁移体系理论等 一 非经济理论模型 雷文斯坦德迁移规律 E S 李的迁移规律 斯文德尔赫福特对迁移规律的进一步论述 推 拉理 论 迁移量 迁移方向和距离理论模型 迁移社会模式 迁移生态学理论 迁移的系统研究模式 世界体系理论对于迁移的观点 二 迁移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资本鱼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 比较静态理论模型 人口压力理论模型 通 货膨胀过程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 两部门理论模型 托达罗模型 三 微观理论 迁移动机理论 迁移决策理论 四 迁移选择性和迁移后果研究 第三节 城市化概念与理论 一 城市化的概念 二 城市化理论 1 早期韦伯 芝加哥学派对于城市的研究 2 主要的城市化理论 区位理论模型 中心地理论模型 城市动力学理论 城市化发展规律理论 刘易斯 二元经济 结构理论模型 费 拉尼模式 托达罗模型 城市社会学理论 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 新经 济地理学 3 最新的发展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26 第四节 专题 中国的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一 城乡分割体制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流动人口 复习思考题 1 有关人口迁移主要有那些理论 2 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比较 3 中国的城市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李竟能编 2004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人口社会学 927 第八章 婚姻与家庭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测量人口学有关婚姻与家庭问题的有关指标和理论 了解当前 我国婚姻家庭结构方面的基本状况 掌握人口学对于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 2 课时 第一节 婚姻家庭测量 一 婚姻统计指标 粗初婚率 粗结婚率 一般初婚率 一般结婚率 年龄别初婚频率 总和初婚率 粗离婚率 一般离婚率 独身率 初婚年龄 二 家庭统计指标与相关概念 家庭规模 家庭类型 家庭生命周期 三 人口学对于婚姻问题的分析 四 婚姻与家庭的发展变化 单亲家庭 丁克家庭 婚姻积压 婚姻市场等 第二节 有关理论 一 家庭人口学 家庭人口学是指以婚姻家庭关系及其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 是以家庭为 统计单位的 系统研究在一定婚姻家庭关系下的家庭人口变动的人口学分支学科 二 家庭转变理论 家庭转变伴随工业化 城市化及人口转变 随着人口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家庭规模结 构由大家庭转向核心家庭 三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人口学上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 初婚 组成家庭 开始生育 结束生育 空巢家庭 家庭解体 四 最新研究动向 第三节 专题 婚姻挤压问题 受 70 年代以来生育率下降与 80 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双重挤压 使原本就存在的男 性婚姻挤压矛盾趋于激化 预计在 2010 年后将经历几十年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 因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28 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而引发的婚姻挤压矛盾的地区间转移将不可避免 并对社会稳定等构成严重 的威胁 复习思考题 1 家庭转变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什么是家庭生命周期 3 试对婚姻挤压做出分析 拓展阅读书目 李竟能编 2004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人口社会学 929 第九章 人口质量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测量人口质量的人口学指标和有关理论 了解当前我国人口素 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掌握人力资本的概念 学时分配 2 课时 第一节 人口质量测量 一 测量指标 直接指标 平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