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技巧.doc_第1页
格律诗写作技巧.doc_第2页
格律诗写作技巧.doc_第3页
格律诗写作技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律诗写作技巧 诗的格律是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由诗人、诗理论家长期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高度艺术化、音乐化的民族形式。由这种格律构成的格律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音韵回环流转之美,声调交替抑扬之美,句式骈散变幻之美,词语精炼含蓄之美,构成了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今多少伟大诗人都能娴熟地运用这种格律,施展他们的文学才华,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一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汉字的平仄规定为: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表按格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符号右边加*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平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二步: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成为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讳孤平。 根据这一规定,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即为下式: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第三步:解决每句末一字的平仄和押韵问题。按规定,第二句和第四句末一字,一定用平声且要押韵;第三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第一句末一字可平可仄,如用平声,一般要押韵。七言第一句末一字,以平声为常格,以仄声为变格;五言第一句末一字,以仄声为常格,以平声为变格。在第二步式子的基础上,每句末加一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第二句: * 第三句: 第四句: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第二句: * 第三句: 第四句: * 这样就完成了第三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第四步:每句末三字,防止三连同。每句最后三字,不准平平平(三平调),也不宜仄仄仄(三联仄,古人诗中偶尔有之)。按此规定,在第三步式子的基础上,各句增加第五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第二句: * 第三句: 第四句: * 此式中第二句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中第三句第五字是平声时,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这样第四字也不会犯孤平,因它后面的一个字已经是平声了。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第二句: * 第三句: 第四句: * 此式中第四句第五字,以用仄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中第一句第五字用平声了,那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 这样就完成了第四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至此,以上各式中其余空格都是可平可仄的了(当然,一个节奏内的平仄,最好一样)。OK!全诗完成!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各句末三字成为 时,其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若用平声,也不会出现“三平调”,所以此处古人也有用平声的。例如: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花”字,望庐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第四句“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今”字,都应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可见,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在用平用仄都不会出现“三联同”的情况下,对格律规定用仄声字,要求是不严格的,是可以通融的。在唐诗中,此处用仄声的较多,用平声的较少。 以上说的是绝句,但也完全适用于律诗。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所以,只要将上面四个步骤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指出,律诗第五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不像绝句第一句末一字是可平可仄的。 简述拗救法: 诗中凡平仄合乎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如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那就要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这就是拗救,仍算合律。拗救,除了格调张显高古之外,就是给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更多的自由。举例来说,像“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这样优美精练的诗句,只有用拗救才能写成,才能使“六七”巧对“三四”。因为六、七二字属古入声字,都是仄声,而此处按律应该用两个平声字,这样该句就成了拗句,必须在对句第五字的位置用个平声字“三”字,这样就算合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属此类,“八、十”属古入声字为仄声,而此处应为平声,也是在下句第五字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一个“烟”平声字予以拗救。这一类叫对句相救。本人小诗:“东篱把酒又重阳,一梦黄花别日长。魂断当年古城下,今秋依旧更凄凉”,“古城下”此处安律应是平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