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首届民间杂技艺术节由安徽省文化厅和阜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阜阳市文化局和临泉县委、县政府共同承办的安徽省首届民间杂技艺术节于2009年9月上旬在临泉县举行。 作为“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的临泉县,杂技团队占全省半数以上,呈现原生态、群众性、市场化的特点。临泉县32个乡镇共有各类民间文艺表演团队1180个,其中杂技、魔术、马戏团队就有890多个,直接从业人员近2万人,演出30万场,全年收入超3亿元。 首届民间艺术节以“荟萃杂技艺术,展示魅力临泉”为主题,为期共5天,从9月8日开始至9月12日结束。举办形式采取室内表演与室外表演相结合,届时将有踩街巡游、综艺晚会、杂技表演、公益专场、民间艺术发展论坛、农产品展销会、招商引资项目对接会、书法美术摄影大展、山羊斗羊大会等12场专题活动开展。本届艺术节将以发掘临泉民间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培育“临泉杂技”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为特色,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临泉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杂技马戏之乡”的地位和影响,做大做强“临泉杂技”文化品牌,促进该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安徽首届民间杂技艺术节主要活动】 一、踩街巡游;二、开幕式暨综艺演出;三、杂技比赛演出;四、公益专场演出;五、民营杂技艺术发展论坛;六、中国临泉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七、中国临泉09金秋招商引资项目对接会;八、“我的祖国我的家”书法美术摄影大展;九、临泉山羊斗羊大会;十、迎“三节”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十一、姜子牙文化研讨会及姜子牙雕像揭幕典礼;十二、闭幕式暨颁奖综艺晚会。 【背景资料】临泉民间杂技的悠久历史和现状 临泉地处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之间,是多样文化的汇集地,中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融汇集聚,风情独特,古朴典雅。县内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多项民间文化技艺在全国、全省均享有一定知名度,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杂技、马戏)”,肘阁、抬阁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临泉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就是其中的一朵耀眼奇葩。临泉杂技诞生于西周,盛行于汉代,在明朝时就有了深远影响的杂技班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各个民间杂技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发展,纷纷到全国各地巡演,活跃在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个省区市,并在安徽省第二、第三届杂技大赛中摘金夺银,享誉省内外,还应邀参加了红姑寨恩仇记等多部影视剧拍摄,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红旗杂志、农民画报、杂技与魔术等报刊及北京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媒体报道演出盛况和发展情况。近年来又多次走出国门,到加拿大、泰国、菲律宾等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目前,全县拥有各类杂技团队890多个,遍及全县各个乡镇,涌现了庞营乡耿庄、王闫庄、韩杨寨和韦寨镇韦小庄、张营乡马楼、黄岭镇彭小庙等十几个专业村,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创收入逾3亿元,占据全省民营艺术表演的半壁江山,成为临泉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临泉杂技被列入文化部和安徽省重点扶植的区域文化品牌。 为做大做强临泉民间杂技艺术,使其以原生态、群众性、市场化的鲜明特点成为民间文化大观园中的奇葩,近年来临泉县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扶持民间杂技艺术健康发展。今年月份,在国家、省出台扶持民间杂技艺术发展政策后,临泉县再次出台九项扶持优惠政策,同时积极联合省文化厅、阜阳市政府、阜阳市文化局举办主题为“荟萃杂技艺术、展示魅力临泉”的首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希望通过杂技节这一平台,全力打造临泉“淮北粮仓、生态家园、豫皖商都、美食之城、姜尚故里、杂技之乡”六张名片,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临泉新形象。 天长民间艺术介绍时间:2007-11-28 22:08来源:网络收集 作者:佚名 点击: 449次 一、民歌天长民歌从种类上分,有小调、秧歌、号子等,以各种小调流行最广。较著名的有:“小放牛”、“大补缸”、“孟姜女”、“道情”、“杨柳青”、“三十六码头”、“卖油郎”、“打驴蒿”等。唱词结构主要有“四句头”、“五句半”、“七字韵”、“传十字”、“七说八唱”、“四说四唱”等。唱法有独唱、对唱、合唱、和唱等。曲调音域窄,节奏舒缓,人人能上口风格柔和,婉转悠扬。由于歌词创作有很大的即兴性,曲调变化不多,单乐句的多次反复构成一段。许多曲子独唱、对唱、合唱等并无定规,全由当时场景、气氛而定。民国31年(1942),经常活动在天长地区的淮南大众剧团大兴采风,革新小调,将流行的小调填上新词,改编成小调剧和新民歌,风靡一时,许多民歌和小调被编印成册,流行路东各县。较著名的有:“荡湖船”、“张家的姑娘要陪送”、“送公粮”、“高邮湖水白茫茫”、“姐缝衣裳为谁忙”等。1958年,本县创作民歌甚多,然多宣传“大跃进”之作,语多夸饰。丰富的民歌,培育了许多民歌手。1954年,草庙山女民歌手娄丽红在安徽省民歌会演中演唱“刮地风”得一等奖,获金质奖章1枚。1956年,在安徽省民间歌舞比赛中,本县女民歌手宗玉兰演唱的“格登台”、“黄花子”、“打对子”,庄风英演唱的“水斗”均获一等奖。还有两首民歌人选安徽民歌集。1958年,本县女民歌手雍桂兰参加省民歌会演获演出奖。县文化部门十分重视民歌的收集整理,1958年、1960年、1980年,县文化馆3次组织人员进行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二、舞蹈天长县内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舞龙也称龙舞、玩龙。天长舞龙历史悠久,套数较多,一般有走龙、跑龙、叠龙等。还有跪、坐、卧、穿、叉、擦等高难动作。舞龙时配以锣鼓乐。舞狮子也叫狮子舞。动作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以锣鼓乐伴奏。走旱船旱船以竹竿、纸、布等材料扎制而成,一人顶船(船心),船两边各有一人,主角“骚达子”,配角“大相公”,手持竹竿作船公状与顶船者相互逗趣、答唱。多即兴表演,基本动作有行船、撑船、打旋等,还有锣鼓丝弦伴奏。旧者船心多为男扮女妆。抗日战争时期,玩旱船在本县最为兴盛,淮南大众剧团以女角顶船,旱船扎制精细,挂满纸花,自此,旱船在天长被称为“花船”,其演唱内容也得以革新。老汉推车推车人化妆成老汉,车上坐着手持花布伞的小媳妇。二人载歌载舞,做出行走、拐弯、上坡、下坡等动作。蚌舞一少女身背用竹、布做成的大蚌壳,扮做蚌,一男扮老渔夫。渔夫撒网,蚌戏渔夫,主要动作有躲网、逃网、咬网等。钟馗舞用两根杠子夹一坐椅,由两“小鬼”抬着,扮演钟馗者于其上表演。一“小鬼”持一软竹条,挑一只纸扎蝴蝶逗引钟馗。钟馗便于椅上、杠上做出各种惊险的扑蝶动作,或从杠上翻跳而下表演,生动有趣。舞蹈时配以锣鼓乐。旧时此舞除在室外表演外,并进入民宅表演,借以“驱邪”。跑驴用竹条、布、纸合扎成驴套,分前后两截,扮演者将驴套分前后扎在身上,作骑驴状。扮演者2、4、6人不等,最多时可达12人,其中1人作领头,鱼贯而行,做出跑、跃、转、串、逗等动作,配以歌唱,诙谐风趣。打连响短竹竿上缠彩带、缀铁环,表演者持竿,边歌边以竿轻击身体各个部位,或两竿相击,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响声,谓之打连响。表演时可鱼贯而行,边走边歌边击,亦可8人、16人分两排相对击打,且有多种套路,易学、易表演,生动活泼。三、民间器乐天长地区明清时期流传着丰富的民间器乐。天长的民间器乐吸收了苏北、苏南的民间器乐、戏剧(扬剧、洪山戏)伴奏器乐和佛教、道教的打击器乐,经民间演奏者不断丰富变化,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建国前,天长地区流行的民间器乐曲牌有“万年欢”、“柳青娘”、“下江船子”、“小包妆台”、“鲜花调”等数十种。扬剧曲牌有“梳妆台”、“大陆板”、“满江红”、“八段景”、“道情”以及苏北、苏南的民间小调。打击器乐曲牌有“急急风”、“凤点头”、“叠宝塔”、“六苏”、“大开门”、“小开门”等。天长民间器乐中,管乐器以笛、唢呐、笙、箫为主,弦乐器以二胡为主,击乐器有锣、鼓、大铙、小钹、小锣等。建国前后,各种“吹手”班子活跃在四乡八镇,为婚丧喜庆演奏。其中城里的“吹手”大都为理发工人。天长的“吹手”以长兴朱文江最为著名,他12岁随父学艺,13岁正式外出演奏,建国后参加过省、地民间艺人会演,多次获奖。目前,天长尚有各种“吹手”班子300多个,各种民间艺人数以千计,但多已演奏现代歌曲和流行音乐,古老的民间曲牌已逐渐失传。四、曲艺说唱本县主要曲艺形式。用洪山调为曲,独唱或男女对唱。主要曲日有“孟姜女”、“唐明皇游月宫”、“魏征斩老龙”、“张良拜相”、“李三娘”等。大鼓建国后流行。在淮北大鼓的基础上,揉以天长说唱,形成独具风格的天长大鼓,说唱结合,击鼓伴奏,主要书目有说唐、杨家将、岳传、林海雪原等。“火笔画”等三项民间艺术申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字体:大中小】【时间:2006年08月10日】【信息来源:】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442号)的精神,根据关于申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皖文社文200463号)要求,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市民间文化艺术进行认真梳理,并经过研究论证,现确定“火笔画”以及去年申报的“洋蛇”、“门歌”等3项民间文化艺术作为我市申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予以上报。火 笔 画 简 介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工艺曾一度失传。直到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才真正走进民间并流传开来。 安徽火笔画是江淮地区独具特色、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以火笔画传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19161991)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安徽火笔画主要分布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安徽火笔画以其作画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画新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本土题材、内容的创新而形成独自的流派;并通过多年的规模生产,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工艺制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 安徽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透过“火烙”的本色线条尽显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的艺术魅力。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其制品共有200多个品种。火笔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安徽火笔画自1956年始生产出口,其制品远销东南亚、北美及西欧各国,名扬海外,为国家赚取大笔外汇。刘祝华、刘凯及其弟子等工艺传人的多幅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大展;多次参加国内外交流表演;并作为省、市对外馈赠礼品,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一定贡献。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火笔画这一极具历史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及其制作技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跌入低谷、凋敝零落,目前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境地,亟待国家和社会予以抢救和保护。合 肥 门 歌 简 介 门歌是安徽土生土长的曲种,源于凤阳花鼓,唱腔的基调是秧歌,表演和伴奏形式均为花鼓小锣,因“唱门子”而得名。所谓唱门子,就是逃荒行乞时站在东家门前的演唱。 门歌分为上、中、下三路,三路门歌风格各异。上路门歌分布在以六安为中心的皖西大别山一带。这路门歌又名锣鼓书、三棒鼓、花鼓、光棍溜子、老婆歌、高低调等。中路门歌分布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一带,滁州和江苏的门歌又名宫鼓锣、唱麒麟等。下路门歌的中心在无为,包括宣州一带的颂春、摇钱树以及苏南的高淳唱春等。门歌和省内其它曲种相比,它分布面广,影响也较大。门歌的再发展,便是庐剧,是安徽本土观众面较广的剧种。 关于门歌形成的时间,史无记载。据1982年合肥市文化局发现的立在巢县炯炀河镇的正堂陈示碑文所载,曲艺形态的门歌,形成期的下限是清同治七年,也可以说,曲艺门歌形成于清中叶。建国后,庐剧艺人不再兼唱门歌,业余演唱则因逃荒现象和逃荒习俗的不复存在,演唱活动因此结束。但这并不等于门歌的绝迹,在各地文化部门扶持下,新的门歌作品和新的门歌不断涌现,深受观众的欢迎。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门歌艺术家包河区骆岗街道贾德云。洋 蛇 灯 简 介 一个美丽的传说产生了洋蛇灯。洋蛇灯所在区域为肥东县解集乡大邵村。大邵村位于东山山沿,村风淳厚,民风纯朴。600多年前,即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迫害,在一山洞栖息。不巧正好遇到明兵追赶元兵,元兵见这一山洞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婆媳拼命反抗、呼救。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至18岁时,母亲告知其事,邵思明为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邵姓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节(1.6米)现洋蛇灯长度已达104米。 1984年,合肥市举办首届庐州灯会,肥东组织大邵村洋蛇灯来肥表演,获合肥市庐州灯会特等奖,以后成为省市重大文体活动必演项目。1992年9月,省召开七运会,洋蛇灯参加运动会闭幕式,在市体育馆内表演,观众鼓掌起立,杜宜瑾副省长亲切接见灯队,赞扬洋蛇灯玩得好。1993年春节在寿春路参加踩街活动,当时省市领导卢荣景、傅锡寿、王太华、钟咏三、施伟国等称赞洋蛇灯是庐州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1993年10月25日,参加中国相声节开幕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姜昆称之为集音、舞、美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把洋蛇灯誉为“中华一绝”。2004年2月4日,省暨合肥市举办“万众欢腾闹元宵”大型民间文艺踩街在长江路举行,洋蛇灯作为压轴节目,令观众大开眼界,赞不绝口。 在玩龙灯众多的民间活动中,玩蛇却只有一个孤本。应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梅戏的姊妹艺术 文南词系列介绍之一2007-08-04 21:31:46|分类: 旅游文化知识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文南词与黄梅戏同出一源,是根植民间的姐妹艺术。数百年来深受群众喜爱。宿松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这一地方戏曲艺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2006年在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文南词已被成功申报为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 文南词与黄梅戏同出一源,是植根民间的姊妹艺术,数百年来深受群众喜爱。作为地方戏曲音乐艺术的一枝奇葩,文南词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洋溢着乡土气息,有着丰厚的底蕴和优美的旋律。 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后发展为文南词。 文南词最初是一人手持渔鼓,击节而歌的沿门卖唱形式,传入宿松后,先与灯会歌舞、民间音乐相结合,后由田头地角、街头巷尾的卖唱、坐唱形式发展为地方戏曲。 乾隆六十年(1795)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弹簧调”和“南词弹簧调”,即是文南词主要声腔之一。1850年前后,宿松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灯戏是文南词戏曲的最初雏型,文南词就是在这种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民间戏班和民间艺人是文南词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传播者。早期文南词戏班是一种民间业余戏剧活动,演员和文武场人员大都是忙则务农,闲则从艺。清光绪年间,宿松艺人方玉珍组织的戏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演出,影响较大。宿松的佐坝、许岭、复兴、长铺等地,都有常年在乡间演出的班社,他们大多是以区域、家族等形式存在,传承了这一艺术。解放前,曾有个半职业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海市劳务派遣劳动合同
- 2025剧院租赁合同范本
- 2025供电用电合同模板
- 2025标准合同协议范本
- 2025企业合作合同模板汇编
- 广东汕头小升初数学试卷
- 广东省高中联考数学试卷
- 2025年电缆敷设工程承包合同-电缆敷设、接通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 河北学考数学试卷
- 广东中考省卷数学试卷
- 道家养生活动方案
- 健康险业务推动方案
- 颅脑手术的麻醉管理
- 配方转让合同范文2篇
-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主题班会课件
- 通用电子嘉宾礼薄
- 阴极电泳涂料涂装基础知识
- PE管道安装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 2
-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享
- 2023年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 旅游接待业 习题及答案汇总 重大 第1-10章 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