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1页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2页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3页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4页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检查技术一颅脑CT扫描技术适应症 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颅脑外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对亚急性、慢性期脑损伤,平扫后需增强扫描,对发现等密度血肿有意义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 CT是无创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故是新生儿及婴儿首选的检查方法相关准备 1 、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检查床移动和机架倾角的安全性、检查所需时间及扫描过 程中保持体位不动等 2 、要求受检者去掉头上发卡、耳环等金属饰物,冠状扫描时需摘掉活动假牙 3 、对不合作者可在检查前采用药物镇静,成人一般用安定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内注射;小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扫描技术 头部CT 扫描分为常规扫描和特殊扫描 常规扫描有平扫与增强 特殊扫描有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 扫描方式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 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 颅脑CT 的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有冠状位 扫描基线 是CT扫描前在体表或定位像上确定能最佳显示病变或一些解剖结构的扫描起始线 听眦线(OML)或称眶耳线,是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12 15 。头部CT 检查常以此线作为扫描基线 听眉线(EML)或称眶上缘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30。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 听眶线(RBL)或称眶下缘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是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 。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上部 CT平扫横断位扫描 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下颌内收, 头先进,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听眦线 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扫描参数:扫描视野25cm ,普通CT 层厚10mm ,层距10mm ,层数10 12 层;多层螺旋CT 可用较薄的层厚和层距,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 欲观察颅后窝及桥小脑角病变,扫描层面则与 听眦线的耳端成1520 角扫描发现较小病变时,可在病变区域做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描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冠状位扫描 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仰卧位是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肩背部垫高,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量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 俯卧位是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被检部位 层厚和层距视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3 5mm 增强扫描技术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 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变,在平扫的基础上,需加作增强扫描;脑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 扫描前准备:增强扫描前46h空腹,扫描前为病人做碘过敏试验 扫描方法:横断面和冠状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以2.53.5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增强扫描 特殊扫描技术脑CT血管造影(CTA):脑CTA 检查应在螺旋CT 机上先行颅脑CT 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CTA 扫描前的准备与增强扫描相同,扫描时螺距为1 或1.5 ,层厚1mm ,重建间隔0.5mm ,矩阵512512 ,注射速度3.5 4.5ml/s ,静脉团注对比剂100ml ,注药后15 18s 开始螺旋扫描 。扫描结束后再行颅脑常规增强扫描。这样,既可以了解脑血管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扫描所获CTA图像经MIP重组成血管影像,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以显示血管;可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图像进行MPR及SSD重组,从二维、三维概念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脑CTA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 ,特别是直径在532mm的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且与DSA结果一致。优点是创伤小,可进行全方位观察,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应用价值 脑CT血流灌注成像 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需在螺旋CT 上进行扫描,并使用专用软件分析实施。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程度等 根据平扫选择一个可能发生梗死的层面作为重点观察层面 ,静脉团注50ml 对比剂,注射速度3 7ml/s ,注射开始后5 7s 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 。管电流200mA ,每层1s ,层厚10mm ,共扫描50 次左右,最后进行横断面常规增强扫描 脑CT血流灌注获得每一象素注射对比剂后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象素的脑血流图(CBF)、脑血容量图(CBV)、对比剂峰值时间图(TTP)等,再经伪彩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 选好注射对比剂的速度和扫描时间是关键技术 CT灌注扫描成像对噪声非常敏感,因此,小脑、脑干等伪影较多的部位其应用受到限制 脑CT血流灌注图像的处理是在病变侧和对侧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动态CT图像变化,观察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后处理技术颅脑CT 图像常用脑窗摄影。窗宽80 100HU ,窗位35HU 左右 颅脑CT 图像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必须加摄骨窗:1 、颅底、内听道病变;2 、颅脑外伤; 3 、颅骨病变或颅内病变侵犯颅骨 骨窗的窗宽10001400HU,窗位300350HU耳鸣及疑桥脑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节窗口技术,以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大,并根据需要对局部进行放大。头皮下软组织病变,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 二 鞍区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 、普通X 线检查发现鞍区形态发生改变 ,如鞍区骨质破坏,钙化,蝶鞍扩大等 2 、临床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 3 、垂体瘤术后复查 4 、鞍区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 相关准备嘱被检查者去除头颈部饰物,取下活动假牙冠状位为强迫体位,除要求病人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头部不动外,还应嘱病人不做张口动作,以免影响图像质量扫描技术横断面扫描 : 鞍区CT 检查一般需做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 ,流速2.53ml/s ,扫描延迟时间2025s ,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距可用35mm ,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 。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做常规头部扫描 冠状位扫描 :冠状位扫描可用颅脑俯卧位或仰卧位。先扫描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尽可能与鞍背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层厚和层距视蝶鞍大小选择23mm,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鞍区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 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在增强的垂体组织内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 扫描技术: 在侧位定位像上,确定鞍区的扫描范围并做平扫,选择病灶或鞍区的中心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3ml/s 的流速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 ,注药10s 后对选定层面进行常规冠状位扫描 后处理技术鞍区CT图像易受颅骨伪影影响,在摄影图像时可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并适当加大窗宽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窗宽350400Hu,窗位3540 Hu;骨窗窗宽1500Hu,窗位350400Hu眼及眼眶CT扫描技术适应症 眼及眼眶CT 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诊断球内和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有特殊价值,对诊断眼外伤、眶内异物及先天性疾病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关准备 嘱患者除去头、耳及颈部饰物,取下活动假牙,扫描前,应向病人说明在扫描过程中除头部不动外,还要闭眼,使眼球保持固定不动;不能闭眼者,可让其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并保持不动 扫描技术横断位扫描(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下颌稍上抬,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2 )扫描基线:听眶线,因为听眶线与视神经的走向大体一致,使用该基线扫描,显示视神经和眼外肌较好 (3 )扫描范围:一般从眶底至眶顶 (4 )扫描参数:层厚及层距用35mm 冠状位扫描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首选CT 冠状位扫描: 球内异物定位 眼部外伤,眶壁骨折 观察和确定病变与眶顶和眶底的关系以及辨别眶尖病变的侵袭范围 观察病变对眼外诸肌肉的影响 扫描体位: 可用仰卧位或俯卧位 扫描范围: 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 层厚与层间距用3mm 增强扫描 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做增强扫描 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20s,静脉期为50s扫描参数同平扫 后处理技术按解剖顺序摄影眼部图像,横断和冠状位图像分别排列,一般进行放大摄影 眼眶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用软组织窗,窗宽180240Hu ,窗位+35+40 Hu 眼部外伤、钙化或病变侵犯眶壁时,则需加摄骨窗。窗宽1400 Hu ,窗位+400 Hu 耳部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 、先天性耳道畸形: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内耳道畸形等。 2 、肿瘤:如听神经瘤、胆脂瘤等。 3 、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等。 4 、外伤:如听小骨骨折、鼓室气房血肿等 相关准备CT 扫描前,应耐心细致解释,以取得病人配合 嘱病人去掉头颈部的金属饰物和活动假牙 不合作患者,需做相应处理后才可进行CT 扫描 临床怀疑听神经瘤者,需做增强扫描前相应准备 扫描技术 耳部重要结构大部隐藏在颞骨内,其结构细微复杂,常规选用薄层靶扫描或高分辨扫描,另外,在行CT 扫描前应详细了解临床资料和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角度、程序和参数 横断位扫描(1 )扫描体位:体位成标准头颅前后位 (2 )X 线入射角度:横断位常用0 和30(3 )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4 )扫描方式:可用非螺旋方式 (5 )扫描参数:中内耳结构层厚与层距用12mm ,内听道层厚与层距用35mm (6 )图像重建方式:骨算法重建 冠状位扫描(1 )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2 )扫描角度:常用70 与105 断面 (3 )扫描范围:从下颌髁突后缘至岩锥后外侧,包括颞颌关节后缘至乙状窦 (4 )扫描参数:层厚1mm ,层距1mm (5 )图像重建:中内耳结构用高分辨率重建,观察听神经瘤可用头颅或软组织模式 耳部CT扫描病人体位的选择 :一般病例可选择横断位和冠状位常规薄层扫描 中耳和内耳病变常用冠状位超薄层扫描 内听道和颈静脉孔区肿瘤用轴位薄层扫描 复杂病例常需两个方位的超薄层扫描 扫描角度0和70、30和105大体上接近互相垂直,可配合使用重点观察内听道及颈静脉区肿瘤时,0轴位和70冠位常规扫描位首选若是外耳道闭锁或需了解中内耳结构,则首选30轴位和105冠状位HRCT扫描 增强扫描 耳部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的总量及流速同颅脑增强扫描 。对比剂注射结束时扫描 螺旋扫描 耳部螺旋扫描常用于听骨链的三维重组,或需使用仿真内镜检查中耳结构 扫描参数:单层螺旋扫描层厚1mm ,层距1mm ,螺距为1 ;多层螺旋扫描层厚1mm ,重建间隔0.7mm 后处理技术需单侧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后摄影 图像显示软组织窗宽200300Hu ,窗位+40 Hu 骨窗窗宽20004000Hu ,窗位+400+600 Hu 容积数据还能进行CTVE 及SSD 重组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适应症 鼻和鼻窦CT 检查适用于鼻窦占位性病变、炎症及外伤等 相关准备 去除头、颈、耳等部位的金属饰物和活动假牙 强调在扫描中除身体不动外还应做到平静呼吸,不能有张口动作 扫描技术通常采用冠状面扫描,能整体观察鼻腔及 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显示好 冠状位扫描(1 )扫描体位: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头先进 (2 )扫描基线:扫描层面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与听眦线垂直 (3 )扫描范围:从蝶窦后壁起至额窦前壁止 (4)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 (5)怀疑鼻骨骨折的病人,扫描层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连线,作冠状面薄层扫描 横断位扫描 若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观察鼻窦时,则选择横断位扫描 患者仰卧,先扫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与硬腭平行,扫描范围从硬腭至额窦。扫描层厚5mm,层距5mm 螺旋扫描 使用仿真内镜观察鼻腔及各鼻旁窦内情况时,必须采用螺旋扫描 病人体位与扫描范围同横断位扫描 单螺旋CT 扫描层厚1mm ,层距1mm ,螺距为1 多螺旋CT 准直器宽度为0.50.75mm ,层厚1mm ,重建间隔0.7mm 后处理技术 观察鼻窦窗宽100350Hu,窗位+30+40Hu。外伤或肿瘤累及骨组织时,需加摄骨像,窗宽1400Hu,窗位+350+400Hu 观察蝶窦、筛板及额窦有无分隔时,图像窗宽20003000Hu,窗位-200-100Hu 对软组织算法的容积数据可选择骨算法,小视野进行再次重建图像,可提高空间分辨力 颌面部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 )肿瘤及放疗后复查:如鼻咽癌和腮腺肿瘤等 (2 )炎症:如化脓性腮腺炎 (3 )外伤:如颌面部骨折 (4 )整形:如颜面部的美容整形等 相关准备(1 )扫描前嘱患者去掉头、耳及颈部饰物 (2 )要求病人在扫描中保持不动,并不能做吞咽动作 (3 )增强扫描,须做碘过敏试验 扫描技术平扫 (1 )扫描体位:常规横断位平扫,患者仰卧,下颌稍内收 (2 )定位像:头部侧位定位像 (3 )扫描基线:扫描腮腺时,以听眦线为基线 ;扫描鼻咽部时,基线与硬腭平行 (4 )扫描范围及参数:扫描腮腺时,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部,层厚23mm ;扫描鼻咽部时,从蝶鞍棘突上扫描至硬腭上缘 ,层厚5mm 增强扫描 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做增强扫描 可静脉注射比对剂5060ml ,流速2.53ml/s ,扫描延迟时间2025s 扫描范围、层厚及层距同平扫 扫描方式可用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 螺旋扫描 面部螺旋扫描三维重组技术可立体、直观显示面部病变,骨折和畸形 等 (1 )扫描体位:同颌面部平扫 (2 )定位像:头部侧位定位像 (3 )扫描范围:面部从眉弓至整个下颌 (4 )扫描参数:单螺旋扫描层厚3mm ,层距1.53mm 。多层螺旋扫描准直器宽度0.751mm ,重建层厚1mm ,重建间隔0.7mm 后处理技术 1 、图像显示软组织窗窗宽240300Hu ,窗位+30+100Hu ;骨窗窗宽1400Hu ,窗位+400Hu ;骨窗常在鼻咽部图像显示时使用,以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坏 2 、颌面部SSD 显示整个颌面骨,并可旋转各个角度,全方位显示颌面部病变、骨折 腮腺图像显示以软组织窗为主,但腮腺密度个体差异较大,显示时应注意调节窗位,可先测一下腮腺CT值,以此作为窗位。总之,要做到既显示腮腺完整轮廓,又使病变与腺体得以区分,窗宽一般250400Hu七 、咽喉部CT扫描技术适应症 咽喉部CT检查适用于咽喉部肿瘤、外伤等相关准备 扫描前,嘱被检查者去掉头、颈及耳部的金属饰物 要求病人在扫描中保持不动,并且不能说话或做吞咽动作 扫描技术 平扫 扫描体位:病人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定位像:咽喉部侧位定位像 扫描方式:咽喉部常规检查,一般以横断位、非螺旋扫描为主 扫描参数:层厚与层间距用5mm,小病灶可用23mm 扫描基线:层面分别与咽部或喉室平行 扫描范围:咽部检查从口咽下1cm向上至颅底,喉部从舌骨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若发现肿瘤可扫描至颈根部,以了解淋巴结受累情况 增强扫描 咽喉部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需做增强扫描,以确定肿瘤侵犯范围,了解淋巴结有无转移对比剂总量50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s 喉部特殊扫描 为明确喉内结构有无病变,常在喉部薄层螺旋扫描后,采用仿真内镜技术进行观察病人体位与扫描范围同常规扫描,扫描层厚1 mm,层距1 mm,螺距为1 图像经仿真内镜软件处理后,可观察梨状窝、喉室和声带等结构 后处理技术咽喉部图像一般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300350Hu,窗位+3540 Hu ;外伤病人加摄骨窗,窗宽1500 Hu,窗位+300400 Hu 占位性病变应测量其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 喉部横断面图像经冠状面、矢状面重组,可更好显示其解剖结构 应用仿真内镜观察时,需仔细调节病变部位的CT值阈值 ,可提高喉部病变诊断能力 颈部CT扫描技术适应症颈部占位性病变:如甲状腺肿瘤及颈部其他各种肿块等 颈部淋巴结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颈部血管性病变:如颈动脉狭窄或扩张、颈动脉体瘤、动脉畸形及大血管栓塞等 外伤:可确定颈部外伤后,有无血肿和骨折等 相关准备 扫描前,嘱被检查者去掉颈部饰物并要求在扫描时不能做吞咽动作 增强扫描者,应在扫描前完成碘过敏试验,并建立好静脉通道 扫描技术 平扫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上,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扫描范围:先扫描颈部侧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选择从胸廓上口至下颌角区域进行扫描;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 扫描参数:颈部行管电流120170mA,层厚、层距8 10mm连续扫描或选螺距1 1.5,管电流120mA,层厚8mm、重建间隔5 8mm螺旋扫描;甲状腺行管电流170mA,层厚、层距5mm连续扫描或选螺距1.0,层厚、重建间隔5mm螺旋扫描扫描方式:螺旋与非螺旋均可增强扫描 颈部检查一般需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 增强扫描可在平扫基础上进行,视病变大小,选择层厚35mm,层距35mm的薄层扫描,对比剂总量6080ml,静脉注射速度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s 颈部血管造影(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后仰 (2 )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胸廓上口至颅底扫描区域 (3 )扫描方式:单层或多层螺旋 (4 )扫描参数:单螺旋的层厚23mm ,层距11.5mm ,多层螺旋的准直器宽度0.751mm ,重建层厚1 mm ,重建间隔0.7mm (5 )对比剂:静脉注射对比剂7090 ml ,流速3ml/s ,扫描延迟时间1518s ,或用对比剂智能跟踪监测技术自行测定 后处理技术 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和摄影,窗宽300350Hu ,窗位3540Hu 病变侵犯骨组织时,需加摄骨窗像。窗宽1500Hu ,窗位300400Hu 小病灶可选病灶中心层面,进行测量或放大 颈部CTA 图像可用三维软件的MIP 、VRT 等重组技术显示 ,并选择显示病变最佳的图像摄影 胸部CT扫描技术适应症:纵隔:CT 检查可以发现常规x 线不易发现的纵隔肿瘤,并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性质、大小及范围。可发现有无淋巴结的肿大,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 、肺脏:可以发现肺、支气管和肺门等部位的各种疾病,如肺内的良恶性肿瘤、结核、炎症以及间质性、弥漫性病变等。对肺门的增大,可以区分是血管性结构还是淋巴结肿大 胸膜和胸壁:能准确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相关准备1 、认真审阅申请单,详细询问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资料 2 、检查前向病人简述扫描的全过程,取得病人的最佳配合 3 、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饰物和异物 4 、对不合作的病人要给予镇静药 5 、向病人说明呼吸方法,做好呼吸训练 6、对于耳聋和不会屏气的病人,可以使陪伴帮助病人屏气 7、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或婴幼儿,也可以在扫描中加大管电流、缩短时间,以减 轻运动伪影 8、胸部CT最好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在一次屏气内完成全肺扫描,避免呼吸伪影和漏 扫现象 扫描技术平扫(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 (2 )定位像:常规扫描胸部前后正位像 (3 )扫描基线:扫描基线从肺尖开始 (4 )扫描范围:从肺尖开始扫描到肺底 (5 )扫描参数:采用螺旋扫描,厚度10mm ,层距10mm 增强扫描当需要对肺门血管与淋巴结相鉴别,或为观察纵隔病变时,可行胸部增强扫描 静脉团注对比剂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3035s。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高分辨率扫描对于肺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特别是怀疑支扩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将厚度和层距均设为2mm ,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胸部血管造影对于怀疑肺栓塞患者,可进行肺动脉CT 血管造影 怀疑胸主动脉夹层或胸主动脉瘤,可进行 胸主动脉CT 血管造影 选择CTA 的扫描条件对比剂总量90100mL ,注射对比剂速度34mL/s ,扫描延迟时间可用对比剂示踪技术自行测定,通常为1218s 。层厚25mm ,重建间隔1.53mm ,螺距0.71后处理技术1 、胸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规用双窗技术,即肺窗和纵隔窗。纵隔窗:窗宽300500Hu ,窗位3050Hu 。肺窗:窗宽:8001500Hu ,窗位-600-800Hu 对于外伤病人,应观察和摄影骨窗,对肺部的片状、块状结节病灶,可由肺窗向纵隔慢慢调节,选择最佳中间窗观察和摄影 对于一些小病灶可采用放大摄影,或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组 肺部CTVE适用于中心型肺癌病例,能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判断支气管狭窄程度。扫描方法与肺部平扫相似,只是在扫描范围内进行薄层螺旋扫描或薄层重建,所获图像进行仿真内镜重组,在此基础上调整CT阈值及透明度,使不需要观察的组织透明度为100。清除伪影,需观察的组织透明度为0,保留其图像,再进行伪色彩编码,使内腔显示更逼真,重组效果与支气管镜相似 肋骨、肋软骨VRT适用于胸部外伤患者,能清楚显示肋骨、肋软骨骨折情况。扫描方法与肺部平扫相似,只是扫描范围加大,下缘包全肋骨,进行回顾性薄层重建,所获图像进行VRT重组,显示肋骨清晰细腻,立体感强,并且可在VRT图像上进行肋骨曲面重组,对肋骨、肋软骨骨折显示非常清晰,不易漏诊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适应症 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 2各种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 3术后复查 4其他方面的检查 :其他非冠心病的心脏手术及瓣膜置换术前了解心脏的功能情况 心肌梗死患者定期复查,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前行CT冠状造影,可以起到预警作用 相关准备1 、心率控制:患者心率通常控制在60 次/ 分左右,心率过快的患者应使用倍他乐克等,于检查前口服12.550mg 2 、呼吸训练:检查前训练,患者做深吸气、屏气及呼气动作 。可使患者的屏气时间大大延长 3 、安装心电极:多层螺旋CT 扫描与心电门控相结合,可获得清晰可靠的冠状动脉图像 扫描技术 平扫(冠脉钙积分扫描)(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2 )定位像:常规扫描胸部前后正位定位像 (3 )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到心底 (4 )扫描参数:厚度3mm ,层距1.5mm ,其它参数同常规扫描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依据冠脉钙积分扫描图像进一步调整冠状 动脉增强扫描的范围 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54mL/s 速度静脉注射350mgI/mL 对比剂7080mL 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实时监测主动脉起始部对比剂浓度 扫描条件:120 kv,850mAs,pitch 0.24, 旋转时间0.37s ,准直器宽度64*0.6mm , FOV 20cm ,卷积核B 25f ,扫描时间1013s 后处理技术冠状动脉CT 图像的显示和摄影,窗宽250350Hu ,窗位2535Hu 冠状动脉CT 平扫图像需先做钙积分,再将钙积分的结果摄影下来 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常规应先选择冠脉断面显示最清晰的时相(常规为65R-R 间期)进行横断面重建 再将横断面图像进行MPR 、CPR 、MIP 、VRT 和VE 成像 十一、腹部CT扫描技术适应症 肝脏、胆囊:包括肝肿瘤、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 胆道占位、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肝脏CT 检查能确定肿瘤的性质、范围、有 无转移以及血管内有无瘤栓的形成等 肝CT 检查还可确定肝囊肿、肝脓肿的部位、范围和大小等 增强检查对鉴别肝癌和肝血管瘤很有价值 脾脏:CT能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能区分良、恶性肿瘤以及炎症、外伤引起 的出血等 胰腺: CT能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以及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和合并症 对于慢性胰腺炎可显示微小的钙化、结石 能确定有无肿瘤以及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了解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等 肾和肾上腺 :(1 )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2 )确定有无肾脏的炎症、脓肿、结石以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3 )肾动脉CT 血管造影可显示有无血管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 (4 )显示外伤后有无肾损伤及出血情况 (5 )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的存在以及功能性疾病 腹部及腹膜后腔: (1 )可以明确有无良、恶性肿瘤的存在,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2 )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间隙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相关准备 1 、检查前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或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 、检查当日以空腹为宜 3 、患者应携带其他影像学资料及其他临床相关检查资料 4 、CT 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将对比剂加入温开水中配成1%2%的浓度给患者口服 。检查肝脏、胰腺及脾脏时,扫描前15分钟口服该浓度对比剂500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的对比,临检查前再口服300-500ML,使胃充盈,可有效克服部分容积效应,避免产生伪影。观察肾及肾上腺,则要提前20-30分钟口服与上述相似浓度的对比剂。对于腹膜后间隙检查,则应提前2小时口服1%-2%浓度的对比剂800-1000ML,便于充盈整个肠道系统 让病人脱掉有金属扣子和挂钩的衣裤,取出口袋中的金属物品,解除腰带,去除腰围,腹带及外敷药物等 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疑虑和恐惧,明白检查的程序和目的,训练病人的呼吸,并保持每次呼吸幅度一致 胃肠道用对比剂阳性对比剂:阳性对比剂的优点是密度均匀,性质稳定,不容易被胃肠道吸收,对比良好。缺点是与胃肠道壁没有一定的对比梯度,显示欠佳,同时容易与肝外胆管结石混淆。注意配制浓度不宜过高,以2%3%碘对比剂为宜。CT图像显示其CT值为+70+120Hu,浓度过高容易产生线束硬化伪影中性对比剂:中性对比剂为水,简单、方便、实惠、口感好,密度均匀,与胃肠道壁有一定的对比梯度,显示效果好。缺点是与囊性病变容易混淆,同时水的吸收快,容易排空。可在水中加入654-2约20mg同时口服,效果更好阴性对比剂:阴性对比剂为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体。口服脂肪密度对比剂的优点是密度均匀,不容易被吸收,与胃肠道壁形成良好的梯度对比,为胃部CT检查时首选口服对比剂。缺点是需要特殊配制,口感欠佳。气体为空气和二氧化碳,多用于肠道CT仿真内镜,使用二氧化碳气体可减少肠痉挛的发生率阴性、中性、阳性对比剂各有优缺点,选择时应视检查部位、病变特征综合考虑。胰头占位性病变,选择阳性对比剂口服;胃肠道病变或肝外胆管结石时,可口服水或阴性对比剂,在低密度对比剂的衬托下,可较好显示胃壁,显示胆结石等扫描技术平扫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间,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有时也 可根据需要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定位像:为确定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应摄取一个正位定位像 扫描基线:肝脏、脾脏和胃以膈顶为扫描基线,胆囊和胰腺以肝门为扫描基线,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基线,腹膜后间隙及小肠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扫描范围:肝、脾和胃从膈顶扫描至肝右下角胆囊及胰腺从肝门直至胰腺扫描完整;尤其胰腺,向下要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水平段肾从肾上极扫描到肾下极肾上腺从起始扫描到肾脏中部,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扫描阴性者,应该扩大扫描范围至腹主动脉分叉处腹膜后间隙及小肠从肝门扫描到髂前上棘,部分病人视需要可扫至盆腔扫描参数:腹部扫描采用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肝、脾、肾、胃及腹膜后间隙扫描采用10mm层厚,10mm层距;胆道、胰腺、小肠及肾上腺扫描采用3mm层厚,3mm层距增强扫描腹部的组织器官多为软组织密度,为了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应常规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较多的是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 肝脏:肝脏在平扫基础上,设置增强扫描各期扫描范围,扫描条件与平扫相同 (1 )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0 25s 嘱病人屏气,开始全肝螺旋连续扫描,此为肝脏动脉期 (2)对比剂注射后60s嘱病人再次屏气进行全肝的第二次螺旋连续扫描,此为肝脏门静脉期 (3)若继续作肝脏的多期增强扫描,则在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min,加作肝实质平衡期扫描,还可根据病变需要作不同时期行延迟增强扫描 怀疑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及肝内孤立性结节时,还可选用两快一长增强扫描 胰腺:胰腺双期增强扫描时间与肝脏双期增强扫描相同,一般只作胰腺动脉期和实质期扫描 肾脏:在平扫基础上设置肾脏各期的扫描 范围,扫描条件与平扫相同。对比剂注射 后25-30s嘱病人屏气作第一次扫描,此为肾皮质期 ;对比剂开始注射后70-120s让病人屏气进行扫描 ,此为肾实质期 ;对比剂开始注射后5-10min进行第三次扫描,称肾排 泄期或肾盂肾盏期 肝脏血管造影CT(1 )肝脏CTA :在血管造影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内并进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插管完成后将导管固定,把病人送到CT 检查床上,5s 后进行全肝进床式动态增强扫描 (2 )肝脏CTAP :检查方法同CTA ,不同之处是注射对比剂2025s 后开始扫描,剂量要大。当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内栓子、静脉畸形引流时,CTAP 的应用受到限制 胸、腹部大血管CTA胸、腹部大血管因其管径大适合作CTA ,能显示血管的大体解剖形态,显示动脉2 4 级分支。对血管畸形、血管狭窄、血管闭塞 和血管瘤可以得到与血管造影类似的图像 (1 )准备工作:扫描前的准备工作与增强扫描相同,扫描前4 6 小时禁食,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方法:CTA 扫描技术及对比剂参数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和解剖结构细节 单螺旋:层厚2.53.0mm,螺距11.5,注射速度34ml/s,注射剂量100ml,注射对比剂开始后12s扫描;扫描时间30s内,成像范围3040cm 多螺旋:层厚5.0mm,准直器宽度640.6mm注射速度4ml/s,注射剂量80ml,扫描延迟时间由对比剂实时成像监测控制,扫描时间10s左右,最大成像范围1650 mm(3)重组技术: MIP能很好显示血管腔、管壁、钙化及血管瘤、血管畸形、血管狭窄等血管病变。但直观不如SSD。要了解肿瘤与血管之间的立体关系时,可加做VRT主动脉夹层以横断面影像为基本成像方法,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附壁血栓、钙化及大分支到真假腔的部位及管腔内外病变。但缺少空间关系 肾CTA 检查前准备及扫描方法同胸腹部大血管CTA,扫描范围从胸11腰5椎体 肠道CTVE 肠道CTVE 的基础是螺旋CT 连续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重组立体图像 ,所以检查前病人必须做好肠道准备,否则会造成假象。同时作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可避免因肠道内残留水分遮盖病灶,也可有助于辨别息肉和活动的残留粪便 肠道CTVE扫描方法:要求在检查前一天晚餐开始禁食到检查,服泻药清洁肠道。可在检查当日清洁灌肠,1.5h后进行CTVE检查,扫描前510分钟肌肉注射654-2注射液20mg,无需口服对比剂和静脉注射对比剂。病人侧卧位,经肛门注入适量(10001500ml)空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待病人感觉腹部饱胀时,再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扫腹部正位定位图,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30kv,管电流200240mA,层厚23mm,重建间隔0.51.7mm,螺距11.5,一次屏气扫完全腹 重组技术: 首先进行平滑薄层重叠重建 。在3D后处理软件中将横断面图像数据首尾叠加,转变为容积数据。重组成立体图像。 再调整CT阈值及透明度,根据观察对象取舍图像,用人工伪彩功能调节图像色彩,使其类似内镜所见组织色彩。用远景摄影功能,重组出肠道表面三维投影图像,再调整物屏距(Z轴)及视向,使三维重组图像沿着肠道行程方向前进 CTVE图像缺乏组织特异性,不易区分肠道内残留粪便和病变,对扫描图像要求高,肠道充气不足时显示不佳等 后处理技术腹部CT 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腹窗和软组织窗 肝胆、胰、脾、肾及腹膜后间隙的扫描图像一般用腹窗:窗宽100200Hu ,窗位3050 Hu 肾上腺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200300Hu ,窗位3050 Hu 对有些小病灶除需放大摄影外,还可行矢状位、冠状位重组 十二、盆腔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 、在男性,CT 检查可观察有无膀胱、前列腺和睾丸的良、恶性肿瘤以及前列腺增生等;在女性,可观察有无膀胱、子宫和卵巢的良、恶性病变及其他病变 2 、在外伤的情况下,可观察有无骨折、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和出血等 相关准备 1 、检查前应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 、患者应携带其他影像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检查资料 3 、增强扫描患者应做好碘过敏试验 4 、检查前2 小时口服1%2% 的对比剂8001000ml ,以充盈小肠和结肠 5 、去掉有金属异物的衣裤,扫描区不应有高密度异物 扫描技术平扫 (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间 ,侧面定位线平人体正中冠状面 (2 )定位像:人体盆腔正位定位像 (3 )扫描范围:盆腔、膀胱从髂棘扫至耻骨联合下缘;子宫、卵巢和精囊腺、前列腺从(4)扫描参数:用螺旋扫描,扫描膀胱、前列腺及子宫、卵巢时采用5mm层厚,5mm层距;若为扫描整个盆腔观察肿块大小时可采用10mm层厚,10mm层距有时为了确定膀胱内息肉样病灶的基部,辨别膀胱肿瘤、结石、肿块,以及为获得更多盆腔内器官间复杂解剖关系时,可加作俯卧位扫描增强扫描为了给盆腔占位病变进行定性,并确定其部位、大小和范围以及是否引起盆腔淋巴结转移等,必须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3050s 第一期扫描膀胱内尚无对比剂充盈,而膀胱壁或膀胱肿瘤组织已强化,病变显示清楚5分钟后行延迟扫描,膀胱内已有对比剂,此时可观察膀胱肿瘤与充盈膀胱的关系或观察膀胱内肿瘤引起的充盈缺损后处理技术盆腔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200300Hu ,窗位3050 Hu 盆腔CT 图像在摄影定位像时,应摄有、无定位线的图像各一幅 对一些占位病变可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组 十三、脊柱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 、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2 、椎间盘变性或病变 3 、椎骨外伤,如骨折、脱位等 4 、椎骨骨病,如结核、良恶性肿瘤以及椎旁肿瘤对椎骨的侵犯情况 5 、椎骨及脊髓的先天性变异 相关准备扫描前应注意去除患者的腰带、护腰、膏药及其他金属饰物,衣裤上的金属异物也应去除准备好普通摄影的正侧位平片 扫描技术平扫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 颈椎扫描:患者头部略垫高,使椎体尽可能与床面平行,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并尽量往下沉肩 胸椎扫描:患者双手抱头 腰椎扫描:用一专用的腿垫把患者的双腿抬高,这样可以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尽可能与床面平行 定位像:颈椎、腰椎和骶尾椎常规扫描侧位定位像,便于设计扫描角度,胸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扫描正位或侧位定位像,所有定位像的扫描范围应稍大些,便于计数椎体 ,骶髂关节扫描正位定位像扫描基线:若以观察椎体和椎旁组织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于椎体;若以观察椎间盘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于相应的椎间盘 扫描范围:颈椎椎体扫描应扫描全部颈椎,颈椎椎间盘扫描则把所有椎间盘扫完;胸椎扫描应扫描全部椎体及椎间盘;腰椎和骶椎尾椎扫描应扫描完所含的椎体,腰椎间盘扫描常规扫描L1-2、L2-3、L3-4、L4-5、L5-s1,五个椎间盘 ;骶髂关节从髂前上棘至骶髂关节下缘扫描参数:层厚和层距视扫描椎体的大小而定。颈椎椎体扫描采用5mm层厚,5mm间距;颈椎椎间盘扫描采用2mm层厚,2mm间距;胸椎、腰椎椎体及椎间盘、骶尾椎椎体及骶髂关节扫描采用5mm层厚,5mm间距。以上扫描均采用非螺旋的,标准扫描模式 增强扫描脊柱常规不做增强扫描 若平扫发现占位性病变,可行增强扫描以确定病变的性质、范围、大小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血供情况。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2.5mL/s,扫描延迟时间2530s 后处理技术脊柱的显示需同时采用软组织和骨窗 软组织窗:窗宽:200350Hu ,窗位35 45Hu ,骨窗:窗宽800 1500Hu ,窗位:200 400Hu 图像的视野包含一定范围的椎旁组织 对一些外伤或破坏性病变可行二维、三维重组 十四、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扫描技术适应症骨折:CT扫描对骨折可以显示碎片及移位情况, CT 的三维重组对骨折的显示更佳 2 、骨肿瘤:CT 平扫及增强可观察和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及血供等情况 其他骨病: CT扫描可显示骨皮质和骨髓质的形态与密度的改变,同时可观察病 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各种软组织疾病:CT扫描可利用其密度分辨率高的优点来确定软组织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半月板损伤:如膝关节的CT扫描可显示半月板的形态、密度等 相关准备去除相应关节部位的高密度异物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准备以往的平片,以供参考扫描技术平扫 扫描体位:双手及腕关节的扫描:采用俯卧位,头先进,双臂上举平伸,手指并拢,手心向下 双肩关节、胸锁关节及锁骨、肘关节及上肢长骨的扫描:采用仰卧位,头先进,双上臂自然平伸置于身体两侧,双手手心向上,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双髋关节及股骨上段的扫描:采用仰卧位,头先进,双足跟略分而足尖向内侧旋转并靠拢。双上臂抱头 双膝关节、踝关节和下肢长骨的扫描:采用仰卧位,足先进,双下肢伸直并拢,足尖向上,双上臂抱头 双足扫描时应仰卧,足先进,双下肢弯曲,双足平踏于检查床面 ,双足跟连线垂直于检查床中轴线 定位像:四肢关节的扫描均需扫描定位像,定位像应包含关节及相邻长骨 扫描范围:在定位像上设定扫描范围。各关节的扫描还应包含相邻长骨的一 部分,各长骨的扫描也应包含相邻的关节 扫描参数:双手、腕及肘关节的扫描常规采用23mm层厚及层距 ;肩、膝及髋关节采用5 mm层厚及层距;踝关节及双足为23mm层厚及层距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主要是为了了解肿瘤病变的血供 情况以及周围血管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 还可以显示骨骼、肌肉内肿块与邻近动静 脉血管的关系 增强扫描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530s 后处理技术四肢骨关节的显示和摄影需同时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 软组织窗:窗宽200400Hu ,窗位4050 Hu 骨窗:窗宽10001500Hu ,窗位300400 Hu 图像摄影时应双侧同时摄影,以便对比 根据实际情况,有时需放大摄影和对图像 进行三维重组 CT诊断常用数据汇总 一、头颈部 眼环厚度2-4mm。 视神经粗3-6mm。 第三脑室宽3-8mm。 顶部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 内听道开口前后径正常为3-5mm,大于5mm为增大。 垂体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女性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6(单位:ml)。 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 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 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 颅内血肿的CT值多高于60Hu,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