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们二人的深厚友谊与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记承天寺夜游三次教学设计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中学 丁慎杰学习目标1.朗读全文读准、读畅、读通2.细读全文,积累文言词,感受苏轼微妙心境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影)月亮美吗?(不美),或许是近些天来的雾霾,给皎洁的月光蒙上了灰朦,然而在930年前的承天寺,苏轼与大家不同的是遇到了一轮明月,正是那轮明月带给了苏轼不同寻常的夜晚,成就了千古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板书课题,作者)读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苏轼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游承天寺?他在承天寺都看到了什么美景?承天寺夜里的景色很美吗?)师:大家看到题目就提出了直观的问题,主要是: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走进作品,诵读,玩味,解解这个迷。二、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原本记承天诗夜游是无句读的,古代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但我们照样可以读好,谁试试?教师指名朗读。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进行判断:方案一:(很熟练)看来大家很认真的预习了文章,能够很流畅的朗读了。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方案二:(学生朗读磕绊)没有标点的文章有些难度,现在我们把标点还原,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2-3分钟)(指名重读读错句读的句子)师: 下面再找一位同学朗读全文?生朗读。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朗读中的错音字,并纠正。三、译读课文师: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得顺畅,我们还要读懂文章,下面请大家再次读全文,结合注解及相关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及时问同学、问老师,实在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再提交给大家,我们共同讨论。学生迅速的默读,标画自己的疑点,教师浏览指导。四、质疑问难师: 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疑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一下。教师引导学生相互的解答问题或教师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学预设: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足不出户 斜光到晓穿朱户)欣然起行 (欣欣然张开了眼 )怀民亦未寝 (人云亦云)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盖一癞蛤蟆也)五、品读赏析师: 文章大意读通了,那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思考并作出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教学预设:方案一:引导体会作者的“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去承天寺是为了欣赏月亮)板书:清闲 遇月师:好了,同学们谁先来解这个谜?生:我觉得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晚上睡不着,而后又被外面的月光所吸引,所以打算观赏月亮,才想起邀请自己的朋友张怀民到承天寺去的。师: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判断,读一读?生朗读相关的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捕捉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的深入。1.“解衣欲睡”学生读得缓慢。师:刚才老师听到你读这四个字时读得很是缓慢?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生:因为作者似乎不想睡觉,所以很不情愿的要休息了。师:苏轼那时是不是无事可做呢,看一段资料?(推荐资料: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也就是作者写此文的四年前,苏轼被诬陷用诗诽谤朝廷,这场文字狱,将苏轼抓进乌台,被捕入狱后获释出狱,总算保得一命,被贬至黄州做了一个无实权的团练副使的小官,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行动还受到监禁。)师: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生:恩,是很清闲。师:清闲的苏轼,这里我们就就得用稍缓的语调来读出此句来了,大家一起试试:元丰六年,读生:读。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的朗读重音放在“欣然”一词上。师:这位同学刚才尝试用重音强调的方法,突出了作者夜游的原因,大家注意到了吗?引导:他重读了哪个词?生:欣然。师:这位同学,说说重读“欣然”,你意在强调什么?生:“欣然”写出了作者看到月光入户时的喜悦心情。师:带给作者喜悦的竟然是入户的月亮,或许就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想到,所以说这应该是一份不期而至的喜悦,所以我们当然要好好的朗读表现一下。我们模仿这位同学的方法,一起试试。(头微微的摇,身子别晃,眉往上翘,会心的,愉悦的,起行)教师引导朗读。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初冬夜晚,清闲的苏轼被入户的月光所吸引,欣然起行,干什么去呢?板书:清闲 遇月。我们接着解谜。方案二:引导赏析作者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以及朋友相知之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去承天寺夜游为了寻找张怀民一同赏月)板书:悠闲 寻友生:我觉得作者还有可能是看到了月光,想要和自己的朋友一同分享这轮月亮,要与朋友一同赏月,所以选择去承天寺夜游的。师:结合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考虑到没有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所以想到了在承天寺中的张怀民,因此就去了承天寺。师:不错,(投影)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个过程是不是如同我们读出来那么简单呢?大家思考句中红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推想模拟当时作者的思考过程?我想这可能会给我们朗读这几句带来启发。思考之后,与自己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师:谁来说说或者读一读试试。生说:念,是考虑的意思,说明作者有一个思考的过程,遂,是于是的意思,说明作者很果断,就是要去那里找张怀民。师:思考的过程用朗读来表现,那语速应该怎样?生:缓慢一些。师:应该轻些,还是重些?生:稍重些。试试。学生朗读。师:这句话还没说完,还有到承天寺的过程呢?再来说说对“亦”和“相与”和“步”三个字的理解。老师给一段资料,请大家结合资料思考一下。投影资料(张怀民,字梦得。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初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而此时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生:亦是也的意思,这里看到张怀民也同样没有休息,张怀民也是被贬的,两个人同命相怜,从文章中“相与”和“步”两个词可以看出两人交谈时,是“步”于庭中,“步”在古语中的意思其中两个意思:一,举足两次为一步,二、徐行,也就是慢慢走,大家觉得应该是哪个意思?生:应该是慢慢走的意思。师顺势拉一名学生,与学生一同表现当时两人漫步徐行的情景。师:同学们,可以用个词来形容我们刚才的状态吗?生:悠闲(教师板书)师:同学们,我们由动作推想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教师板书:悠闲 寻友教师小结:这里,苏轼寻得同命之人,相与步于承天寺夜游。方案三:引导体会赏月时的陶醉以及赏月时的意外之乐。板书:安闲 赏月。引导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生:作者夜游承天寺主要的还是去赏月的,作者将月色描写的那样美好。你看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把月光写的如此澄澈,如此美好,如果不是更喜欢月亮,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师:相信你感受到了这种美,要是再有点音乐,或许你就可以读得更美了,试试与音乐结合表现这种美。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听完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尝试朗读。(建议指几名同学)师: 有感觉吗?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吗?生3: 没有什么师:那我们师生再合作一次,我读前面,你着重朗读这一句。(音乐)师生朗读后给与10秒钟左右的空白时间。(指名。)生4: 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来到了的中庭,月光如流水一般流泻在庭院之中,空明澄澈,月光如此的晶莹,透彻,院中的月光就如凝固的水一般静静的铺满院落,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是水中的藻荇一般,他们泾渭分明,偶尔有风吹过,竹柏的影子在月光中摇曳起来,这时的我们才回过神来。师: 你描绘的真好,请大家从他的描述中回过神来。刚才听到你的描述,我倒觉得作者在表述这句话,在描绘这幅画面的时候语序有些不对,请看投影,老师,调整了一下,大家读一读,比一比,看看那句更好?(出示投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其中竹柏之影,似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学生自读交流。若此时学生不能很好的判断,可以连同删掉“盖”字的句子给出一起比较。)生5: 我认为还是原句比较好,作者当时沉醉在月色之中并没有意识到那是竹柏的影子,此时的他或许有些迷离,等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那水中的影子竟然是竹柏的影子。(师想出:物我两忘,陶醉其中,不去辨识,亦真亦幻,回过神来,呀,奥,)师: 迷离?具体的说说。生: 作者当时十分的投入,似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种对月色的欣赏中,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烦恼忧愁,以及个人的荣辱得失,陶醉在了这迷离的月色之中。师: 文中的哪个字,表达出了这种意料之外的发现?生: 盖师: 也就是说,此处的盖字透出了一种出乎意料,一种惊异的感觉对吗?请大家带着这份出乎意料,带着这种惊异的感觉把盖字的朗读突出一下。学生尝试。师: 是啊,怪不得说风月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呀。好一种安闲宁静,陶醉的状态,板书:安闲 赏月。我们也再陶醉一回。念无与为乐者,遂庭下如积水空明(在如此投入的状态之中,如此的痴迷之中,也怪不得作者会对自己会对现实有一番感悟的抒发了,作者在观赏了美景之后在想着什么?文中的那句话可以体现?)方案四:引导赏析作者于困境中的“闲”情,以及自我排遣,豁达之乐。引导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而后观察这个句子看看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学生观察思考。(出示投影中原句)生:有两个问号。师:假如你是当时的苏轼,置身于美景中你会怎样咏叹这句话,尝试着朗读这两个问号?老师采访你一下,你这样朗读想要向大家传达什么信息?生:很无奈很惆怅。(很自得,很)师:为什么是无奈?惆怅又从何而来?生: 他被贬,无事可做这是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师: 说的有道理。这是你的理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发现。生7: 这句话中还有个闲人,这两个字很特别师: 这是个独特的发现,他家说苏轼说自己是闲人,是否恰当,我们该如何理解闲人二字呢?大家交流一下。生8: 作者无事可做,只能闲游赏景可谓悠闲,闲适,所以称自己为闲人。师: 你的意思是说这句话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安闲沉静的状态,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对吗?师:我也有个发现,作者在这句话中多用了一个“但”字?应该删掉。大家读读,感受一下。学生朗读感受师:可否去掉?生:不能 为什么不能?师:这但字中又有怎样的深意?学生若思考无果,教师适时给出资料。请大家结合资料再思考。(出示投影资料)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被贬至杭州: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抒“老夫聊发少年狂” 报国之志;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安慰之语; 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指名发言。生:作者由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陪伴一同赏月,那时的他没有实权,不免会有些心境的悲凉,毕竟他是一个一心要做大事的人,他不可能甘心于这样的状态,但是此时的他又无法改变自己的状况所以这句中不仅有对自己处境悲凉的感慨,也有一种置身于美景中的无奈的不得不有的闲适。师:是啊,的确有一种闲适的味道。那结合后面的资料大家又怎样理解这句话呢?生:作者在这样的状态下,依然积极乐观的面对,我们通过后面的材料可以看到作者的乐观与豁达,这句话也有积极乐观的味道在其中。(假如学生仍然没有准确会意,教师补充:苏轼在黄州的四年又四个月里,他共写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9篇,而且在这个时期,他为世界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精彩的四篇文章,气势磅礴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月感怀而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人生最不如意的阶段,写下如此丰富的作品,我们在此句所传达的闲适背后,还看到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呢?)方案一:(学生可以准确领会材料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生:积极乐观,豁达面对的人生状态。师:是啊,正是在这样清闲的夜晚由同命相连之友陪伴,正是在这样悠闲的漫步中,正是在这样安闲宁静欣赏月光澄澈的夜晚,也正是这个胸怀大志却被闲置一隅的文学伟人,选择了记承天寺,夜游,留下这脍炙人口的著作,(音乐响起,教师引导学生一同背诵文章)方案二:(指名回答)生:我觉得他是悲伤的,因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月亮和竹子就是他和张怀民两人,当时的朝廷不赏识他们两个,少闲人,我觉得当时没有人能认识他们两个才子。师: 有才华,被贬谪。有抱负,无法施展。没有人能认识他们两个才子,好比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一样。就是在这样落寞,孤寂的时候,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作者却有如此丰富的作品创作,作者却有如此的闲情逸致,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材料中相关的诗句,而后与同组的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说一说,我们在作者的这份闲适背后还能看到作者在最不如意之时面对生活、面对逆境、面对挫折、怎样的精神状态?(生朗读相关诗句,并进行小组交流。)生:积极乐观,豁达地对待人生中的悲伤。六、总结全文,推荐阅读师: 同学们,苏轼写作此文之后的一年便被调离了黄州,开始了生命中的另一个周期,他在别弟子由的诗中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磨盘上的蚂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但他始终心胸豁达,乐观面对,一路走,一路歌。记得诗中曾说过,月是故乡明,我想大家一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看到家乡的明月,苏轼在930年前,赏一轮明月,积极面对人生,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头也应该有一轮明月高悬,在自己遭遇挫折之时,在人生不如意之时,我们可以让心中的明月朗照,从容豁达面对种种不如意!想要更多的了解苏轼,老师向你课外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田姝苏轼。下课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清闲 遇月悠闲 寻友安闲 赏月闲人 抒怀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二、2003年广东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四、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译文: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五、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六、2007年浙江衢州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2)怀民亦未寝 (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七、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八、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月色入户。户: 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十、2007年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月色入户 户 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一、2007年荆州市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晓雾将歇 ( ) 月色入户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12.简答。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十三、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7A 8D 9C 十五、2008年湘西自治州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9 一12 题。【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l) 左牵黄,右攀苍( ) (2)念无与为乐者( )10下列句中的“/”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十六.2009年山东泰安市【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7解释加点的词。(4分)陶后鲜有闻 鲜: 濯清涟而不妖 濯: 亭亭净植 植: 相与步于庭中 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十七.(2010上海市,9-11,8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学科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D、第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2010年福建福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和 “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4分) 十八、(2011真题)临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程管理领域专业技能考核与题型分析及模拟题
- 2025年初级摄影技巧进阶教程与实战模拟题集
- 2025年京东物流仓储经理招聘考试预测题
- 抢救课件标题
- 2025年子宫收缩药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碳酸乙烯酯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巷道式智能化孵化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动物伦理学题库及答案
- 扫地车安全培训技术交底课件
- 2025年文化行业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妇科进修汇报课件
- 直播选品策略与规划
- 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绘本课件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香子》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资金主管岗位工作计划
- 宁德时代推出“宁家服务”
- 2024年度供应商管理培训课件
- 建材预购合同范本
- 2024年海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A卷)
- 电动车交通安全培训
- 2022-2023人教部编版6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