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绘画中透视的不同应用》(正文)例子.doc_第1页
《浅谈中西绘画中透视的不同应用》(正文)例子.doc_第2页
《浅谈中西绘画中透视的不同应用》(正文)例子.doc_第3页
《浅谈中西绘画中透视的不同应用》(正文)例子.doc_第4页
《浅谈中西绘画中透视的不同应用》(正文)例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谈中西绘画中透视的不同应用 引言 中西绘画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差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透视特点。由于受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把表现生命意识、体现生命精神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追求,这与西方以再现客观为取向的思想是正好相反的。在西方艺术在理论精神的影响下,钟情于对客观对象的物理变化,因此加速了透视学的发展。对中西方透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位从事艺术学习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透视的发展透视是艺术家为满足反映客观事物的再现,根据不同的角度、方位,对景物的实际状态进行二维加工,进而表达物象的全部空间存在的一种现象。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热衷于数学,受数字空间理解的影响,把忽略时间因素的空间定义为绝对静止的空间。因此,在西方绘画中所展示的构图通常是用理性的态度加以描摹,进而呈现出绝对静止的画面。透视之所以能够得到应用和发展,源于这种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景物的方法,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特质,还原事物的本质。从透视线的最初发现到透视的普遍应用,由于它在造型上严格遵循着艺术的规律,从而发展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门学科,并为造型艺术奠定了基础。艺术家们以希腊人关于灭点透视法和缩短法的知识为基础,开始用从前景到背景前后一致的深远法努力构成写实主义的绘画空间。透视法则的融入,有助于画家进行有效的观察,进而准确记忆物态的形象,准确地表达创作意图。在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透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世界各国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因此,在遵循透视原理的同时透视的应用加入了不断变化的时代内容,并在近代以来相互交流中互相影响和融合。二、透视在西画中的应用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以焦点透视表现空间,画家的视点是静止的,位置是固定的。视线向远方层层探索,使画面空间表现以展现深度空间为主,以真实的视觉为基础,注重物象的形体与色彩。西画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度的空间幻影,因此焦点透视就是以表现一个视点下的深度空间为特点,营造一个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觉。在一个静止的视点下,画家就会把物象与视点的不同距离所形成的形体比例、色彩对比、明暗关系等真实的表现出来,并按照视觉所观有序的加以安排。意大利杰出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就是运用焦点透视原理的典型作品。画家以焦点透视的平行透视来构筑这幅画,使人明显感觉到画面空间是人们站在一个固定位置上的视点所观。画面空间把众多人物同建筑物有机的结合,并依照视点的不同距离所形成的大小比例、色彩比例、明暗关系加以表现。观赏这幅画就好像人们站在一个视点观看真实的舞台剧表演,如同观察者往前走上几步仿佛就可以置身于画面的空间之中。正是由于拉斐尔对于焦点透视的运用,使画面复杂的人物被统一到有序的空间之中,画面的深度空间被表现得非常强烈。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以焦点透视原理和对物体光线、明暗的研究作为实现视觉真实表现的手段,让绘画在逼真地表现客观事物方面更加成熟。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绘画大师达芬奇运用了焦点透视和对称均衡的构图法则绘制了最后的晚餐这件传世之作,达芬奇在空间及远近法的处理上也有他独到之处,他巧妙而又精确地运用了透视法则,把一切透视都集中在耶稣头上,在视觉上使他成为统辖全局的中心人物。同时他还巧妙地延伸了壁画地空间,整个画面远远望去,感到纵深很远,从耶稣背后的窗口,可以看到耶路撒冷美丽的黄昏景色。画面两边的人物各为六个,耶酥在正中位置成为了画面焦点透视的中心点。根据人物的形体动作可分为四组,各个组合之间有左右相向开合的感觉,人物之间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姿态彼此呼应。坐在正中央的耶酥把双手摊开,头垂向一边,表情淡漠。这与两边四组人物强烈的肢体动作形成了静与动的鲜明对比。画家达芬奇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各个人物性格特点和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物形象动态的变化在画面视觉上的节奏感。餐桌和后墙呈平行线状态,既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性也显示另外在后墙正中位置的耶酥的崇高感。此外,画面中明暗对比最强烈的是中间部分,即耶酥头部位置,这是由于耶酥背对着明亮的窗户而其他人物都处于相对较弱的对比中,这些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创作增添了辉煌的一笔。马萨乔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人体结构、空间透视等问题,用新思想和新方法把透视方法恰当地运用在创作当中,创造了真实的三度空间效果,真正地实现了三维物象的二维再现,形成真实可信的画面空间。其对透视法则的运用在文艺复兴盛期绘画的科学性中成为了典范。及至16世纪阿尔伯列赫特丟勒的出现,使透视学获得了理论上的发展。这位德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在绘画和雕塑中合理的运用几何学创造了后人皆知的“丟勒法”。西方传统画家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绘画创作,这样在绘画表现中种种主观的臆造必须要被尽可能地克服和消除。这些都是与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密不可分的。理性精神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它强调的是客观性。它要求主体站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而从古希腊时代起理性精神便贯穿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始终。在这种理性精神的影响下,艺术活动也成为一种研究自然的感性形式,钟情于客观对象的物理变化,使再现性的特点逐渐明晰。既然绘画被统摄在理性精神之中,认知又成为绘画的一种主要功能,因此西方传统绘画表现中的主观思想就被有意识的掩埋了。三、透视在中国画中的表现若说透视起源的最早时期在西方国家,其原理的首创其实应该在中国。我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就已记载了对小孔成像的观察。而后南北朝时,宋宗炳对定点透视的表达可谓耳熟能详,他说“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行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可以说,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画家早已经发现了类似西方焦点透视的原理,只不过在空间表现中不受它的局限而已。我国历代画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创造性运用透视规律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绘画艺术表现的不仅仅是视觉图像,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传递。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绘画创作的特质。我们把中国传统绘画用主观诗意境界统领画面形象位置经营的语言特征称为心灵空间的图式经营,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道家美学通过实现有限的个体心灵与宇宙生命节奏的审美交融,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更具超越性的审美中实践了儒家美学以艺术成就人格的理想,它是心物统一的。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中国画创作中都起着主导作用。中国画的构图和留白都是通过这些思想依据去实现的,由此而体现出的透视原理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画家在表现实际空间时的视点不局限在一个固定位置,而是在时间流程中“仰观俯察”,具有流动性。并且把多时空下的视觉印象整合在一起,打破焦点透视的局限,使画面空间随主观表现的需要而任意扩展,具有流动性。因此,观察者的视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这个特点,是画家打破了一个视点的限制,在多个视点中进行观察、描绘所形成的,其中画面所体现出的艺术形象是在时间流程中完成的,是多视觉的观察、整合。例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的活动生动而清楚地表现出来。在一幅画面中把不同时空的生活片段有机的组织在了一起,每个片段巧妙的用屏风隔开,既得到一个连贯的画面空间,又展现了不同时空的具体场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视点流动性的特点更为突出。画卷长1191.5厘米,构成了一个连贯而广大的画面空间。从画面所表现的广阔的天空和辽阔的山峦以及浩瀚的江水来看,画面空间是不同时空的整合,画家为了体现万里江山的宏伟气势,把一个个不同时空的景物融合起来,使画面空间犹如一个电影的长镜头,时空一体,使观察者在视点的流动中体会着空间的辽阔。中国画讲究“意象”,这种表现形式更好的区分了西方对艺术的再现。意象是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概括、提炼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客观物象的基本特征,又包含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样的思想逐步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画家不再注意对物象的真实形态和表象的描摹,而是以自己投注到物象上的感情,想象为主进行表现。这样必然超越了客观物象的具体空间形态,向着主体意味和审美理想的方向发展。四、透视在现当代绘画中的融合中西绘画在各自的文化引领下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西文化的交融为艺术领域拓宽了道理,从20世纪西方绘画的创作开始,西画就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画的意象元素。如画家康定斯基,他历经印象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各个阶段,受到各派艺术中形式和色彩在画面中的独特作用的启发,开始重视对画面色彩和构图的探索,削弱描绘自然物象,他的作品开花的苹果树受凡高的表现性色彩,野兽派的非写实性色彩和新艺术运动的线条图案影响,还有塞尚和立体派的影响,逐渐走向了抽象之路,用心灵空间的意象加以色彩的调配给人以真实的视觉体验。20世纪西方具象和意象主义绘画大师的作品,从观念、情感、表现语言以及技法中探究东方文化对它的影响和渗透,这是一种必然。20世纪西方进入了个性化的时代,强调个性和内省反思是社会的和个人的价值判断的立足点。反传统成为这个世纪艺术的主流。年轻一代艺术家为了更强烈地表现他们的个性逐渐使绘画艺术更倾向多样化,因此也不谋而合的融合了中国绘画的主观随意性。中国画从一诞生就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强调平面性和抽象性。这给了中国画无限的发展空间,以至于在吸收西画的平面化特征和焦点透视的应用法则上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绘画不以描摹自然客观事物为主,而是参考客观事物画出自己心中的主观世界,强调似与不似之间气韵生动。平面性和抽象性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的绘画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现代的绘画中已经融入了西方元素,逐渐趋于平面化了。特别是现代山水和人物画,张仃的山水画多以近景为主,(如左图)整个构图只取巷尾一段,通过焦点透视,把画面的焦点置于巷尾屋檐之上远处的鼓楼与屋后的树呼应着画面的构图,使整幅画趋于立体化,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意识,却又融合了油画的写实意味,恰到好处。 从表现形式上看,中西艺术中各取所需。西画讲构图,中国画讲经营位置;同是对自然景观的真诚描绘,油画风景重光影色调,中国山水重形体结构。西画的焦点透视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也在实际的应用中相互渗透,进入后现代文化情境以来,绘画在观念、材料、技法、形式上均走向了多元化,那种单一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孤立的艺术语言描述已逐步成为过去。结论中西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审美趣味和透视规律。通过梳理中西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中西绘画空间表现都是对现实中客观物象的视觉反映。中西绘画在对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的同时注入了不一样的主观思想。中国传统绘画所提倡的意象,充分体现了主题思想,使绘画表现成为表达情感和承载思想的载体。但尽管是意象化的,却并没有抛弃对视觉真实的反映,只是没有如同西方传统绘画那样过分钟情于利用知觉来进行创作而已。中国古代山水画所提倡的三远法,从不同角度来塑造心灵空间,这是表现手法的意象化,却仍是对自然真实的表达,只是虚构了空间而已。这种超越客观真实表象限制的独特绘画准则,使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表现中体现出一种主观的、灵动的空间特点,再现客观空间的真实幻想,并打破了客观时间的限制,不受固定视点制约,而是在视点流动之中扑捉物象的内在神韵,从而让“散点透视”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西文化互相碰撞和渗透的今天,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艺术的价值。把中西绘画共同创造的透视规律传承下去,使其作为中西艺术交流和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 严摩罕译 文艺复兴欧洲艺术M 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2 张强 中西绘画比较M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5.23 冯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