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教师版).doc_第1页
专题01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教师版).doc_第2页
专题01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教师版).doc_第3页
专题01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教师版).doc_第4页
专题01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高考主要内容:地球仪、地图三要素、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意义。【解读2012高考考纲】地球运动部分是各地高考的必考内容,不管是大纲版的还是新课标的省区,年年考。从考试内容看,地球公转、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多年来各地不同高考试题的主体组成部分。太阳高度问题、昼夜长短问题一直都是较难的考点;从考试形式看,多以选择题组形式出现。在图形上由光照图、投影图等方式向抽象的局部图变化,图形设计越来越简单,但隐含信息却很复杂;从考查能力上看,本部分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区分度大拉开档次的内容,近年来难度有加大的趋势。所以在选题上,能充分锻炼学生从所给图示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并能根据地理规律分析和推断地理问题的能力,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预测2012高考考点】【高考点1】方向的判断与纬度高低的判定【解题方法和技巧】1.方向是指以某一地理事物为中心,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中心事物的空间方位;纬度高低指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的大小。2.明确确定方向的方法,知道经纬线(度)的作用并通过生活经验加以落实尤为重要。3.建立空间概念,把握经纬网的作用和意义。【2011海南卷】读图判断图示岛屿的山脉主体走向大致为()A南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西北东南【答案】B【解析】根据河流的分水特点确定山脊位置,根据经纬网确定山脉的大致走向为东西方向。【高考真题命题分析】高考试题考查的立意在于其综合性,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必须充分调用所学知识求得答案。解答本题的最大失误多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出山脊的位置而造成失分。【高考点2】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表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常见的有方格状经纬网图和极地经纬网图两种。其中,极地经纬网图的判读方法如下:确定南北纬(见图14中a、b、c);确定东西经(见图14中d、e)。2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图15中弧A)。(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图15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而不是弧MQ,赤道上除外)。(3)晨昏线上的两点,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较短晨昏线(即劣弧线)。3利用经纬网定距离【解题方法和技巧】1.确定地理坐标是地理事物空间定位的最主要方法。2.定“最短航线”结合数学方法,建立“大圆”概念,具有“劣弧”思想。3.定距离记住特殊数据,巧妙运用公式,是地理计算考查的常见形式。4.定“范围”是由“点”“线”考查转向“面”的考查具体体现。【2011安徽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16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下题。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Aa、b、c Bc、b、aCc、a、b Db、c、a 【答案】B【解析】1978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均向西向南移动。能源生产总量重心位置最为偏北且移动幅度最大,能源消费总量重心次之,GDP重心位置最为偏南且移动幅度最小。【高考点3】时间的计算1.公式法方时为 18 时。3.直射点法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与其相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 0 时(或 24 时)。4.日期法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 180经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 0 时经线。180经线是固定不变的,0 时经线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影响新旧一天比例的变化。如下图:5.日出日落法晨线即日出,昏线即日落,计算公式:日出时刻12 时昼长/2。日落时刻12 时昼长/2。6.半线法白昼的中间时刻为 12 时,黑夜的中间时刻为 0 时,通常利用昼半线和夜半线的方法来计算时间。【2011四川卷】下图为经纬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据题设条件完成下列问题。(1)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答案】(1)B(2)D【解析】第(1)题,120E处于白昼,因此AB为昏线,据此判断此时北半球为夏半年。B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为18时,计算可知与北京时间相同的范围为60W180,此范围内不包括华盛顿。第(2)题,结合上题结论可以计算120E为12时,因此A点为晨昏线的纬度最高点(即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A点为68S,且南半球的C地昼变长,时间在6月22日以后;太阳直射点或切点的移动速度大约为8/月,计算可知切点从6634S68S大约经过了5天时间,因此该日大约为6月27日前后,C地日出东北;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因此D项正确。第二,昼夜长短的判读技巧。首先是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其次,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再次是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解题方法和技巧】3.计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关键是看其所在纬线昼弧或夜弧的长短。【2011江苏卷】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时间地点当日次日日出日落日出日落9:0023:008:5823:027:1918:417:2018:405:4018:485:3918:49(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B.C.D. (2)若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加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1)B(2)C 【高考真题命题分析】本题的最大特点是没有直接考查昼夜长短及其变化,但每个小题都要利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判断,这无疑增大了考查的知识范围,使习题综合性更强。所以复习时教师在引领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第二轮阶段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高考点5】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实践意义6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与地面夹角应为90H。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光热多,背阴坡得到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使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高,在阴坡的分布高度较低。【解题方法和技巧】1.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入射方向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是当地人看太阳的仰角;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的最大值。2.明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回归运动是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和变化的前提。3.结合观测者所在位置及观察季节,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是解答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及大小计算的必要条件。【2011安徽卷】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地可能是()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2)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 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 B C D【答案】(1)D (2)C【高考真题命题分析】由于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这也是进行区域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了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高考试题经常涉及的内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运用地理理论解决现实问题非常重要。【高考点6】地球光照图的判读1.常见光照图的类型,如下图。极地俯视图侧视图展开图(圆柱投影图)立体图2.光照图的判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判断所属半球:侧视图一般上北下南,极地投影图一般看自转方向或根据经度数值的变化来判断。判断日期:根据晨昏线的特点及极昼极夜情况来确定。【解题方法和技巧】1.光照图类型多样,是地球运动及其意义表现的综合载体。2.结合不同类型光照图,从点、线、面、角和方向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3.结合基础光照图类型,总结出判读光照图的方法技巧;强化空间思维和图形转换能力,能把不同类型的光照图回归到基本类型上来。4.日照图的变式图和具有不确定性条件的日照图判读方法(1)变式图在实际答题中,经常会遇到光照图的变式图和不同观测角度获取的侧视图等,其图形难以理解,可运用转绘法,即根据题中条件将题图转绘为我们熟悉的极地俯视图或侧视图。如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线上数据为经度,求此时的北京时间。根据题中条件和经度分布特征,可将题图转绘为下图,解答就容易了。(2)具有不确定性条件的日照图这类日照图中,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可用反证法,即先假设某一条件成立,然后回归题目要求去验证其合理性,逐渐缩小范围,最终确定正确的条件,以达到理解题意和考查的目的。如下图是“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的日期。则甲地时间为几时?题目信息显示所给条件无论是晨昏线还是日期变更线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根据本题特点,可用反证法,先假设日期界线MN为0时经线,而Q为晨昏线与赤道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根据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的关系,与所给90的经度范围矛盾,故MN不可能为0时经线,只能是180经线。所以,OP为0时经线,这样关键问题得到解决。【2011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读图回答下题。下列四幅图中,与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答案】C【解析】当中时区区时为4时,地位于45E,日出时的地方时为7时,位于晨线上,由此得出南半球昼短夜长,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高考真题命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日照图的判读。解答关键是根据试题条件分析在限制条件下的日照图特征。【预测2012高考试题】1.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绘的“25N附近某小区域示意图”,为正确标注该图的指向标,同学们测得O城6月7日日出、日落分别在X、Y方向。读图完成(1)(2)题。(1)该图的指向标是()(2)河流XO段的流向为()A由东南流向西北 B由西南流向东北C由西北流向东南 D由东北流向西南【答案】(1)C(2)D【解析】 第(1)题,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而确定图示的南北方位,标注出图示的指向标。第(2)题,结合指向标可以确定出图示河流的流向。2.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11时51分(北京时间7时51分),图17所示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由于震源深度只有5千米,所以灾情严重。据此读图完成(1)(2)题。(1)据提供信息可知,图中jl、j2两条经线的经度分别为()A55E,60EB135E,140EC170E,175ED170W,165W(2)图示岛屿地处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从水平运动方向考虑震中西侧的板块主要移向()A东北 B东南C西南 D西北【答案】(1)C(2)B【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经度的确定和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第(1)题,当地时间22日11时51分,北京时间为7时51分,故当地位于东十二区,经度范围介于172.5E180之间,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A符合。第(2)题,图示岛屿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结合两板块的分布特点可知,两板块相互碰撞时,西侧的板块主要移向东南。3.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 12.6cm。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_。A11 日 16:00 B12 日 8:00C12 日 16:00 D13 日 8:00【答案】B【解析】套用公式:到达地到达时间出发地出发时间航行时间时差。有效信息加工:火车运行时间距离/时速。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4.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某一天三地的昼弧长短状况绘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两地所在的半球是()A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B地在南半球,地在北半球C同在北半球 D同在南半球(2)北京、三地纬度高低关系排列正确的是()A北京 B北京 C北京 D北京【答案】(1)D(2)D【解析】 第(1)题,由图示知北京昼弧大于180,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弧小于180,从而可判断同在南半球。第(2)题,根据南北半球的对称性可知,与北京纬度相同的南半球的地点昼弧为140,结合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知,纬度高于,那么三者比较可得出北京的结论。5.下图中点A为北半球某经线上的点,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B、C是A点两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角小于角,角小于90,并且角、角相差40。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读图回答(1)(2)题。(1)点A所在纬度为()A20N B70N C20N或70N D50N(2)该地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虚线能形成角的次数为()A1B2C3D4 【答案】(1)A(2)C【解析】 第(1)题,由图知,两至日时正午太阳位于当地的南北两侧,故该地应位于热带地区,只有A项符合。第(2)题,由于,可判断产生图示的节气为夏至,且不直射,由此可知,能形成夏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与虚线形成的的次数为夏至日前、夏至日、夏至日后,共三次。下图是世界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第6-7题。6.从北京看东京,方位与距离组合最接近 A.东南,2000千米 B.西北,2000千米 C.东南,5000千米 D.西北,5000千米7.图中 A.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丁相距最近 B.A、B、C所表示的区域面积中C的面积最广C.a、b、c、d四地中d地没有发生过地震 D.E、F、G、H四地中F地没有冰川分布【答案】6.A 7.A 【解析】第6题,结合经纬网可以判断东经位于北京的东南部;两者经度差大约30,结合其纬度位置,两者距离比在赤道经度差30间距离的一半略大,约2000千米。第7题,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同一纬线圈上,其中甲和丁之间的经度差最小,距离最短。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下图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当天某时光照图。读图文资料,完成第8-9题。 8.图中 A.德班(约30S,31E)为早4时 B.新加坡(约1N,104E)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D.A、B、C三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相等 9“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时刻 【答案】8.C 9.B下图中的MP、MQ为部分晨昏线。阴影所示地区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10-11题。10.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A. 20N,180 B. 20N,120E C. 20S,120W D. 20S,60E11.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A.8时 B.12时 C.20时 D.16时【答案】10.D 11.D【解析】第10题,结合图示晨昏线分布特点知两相邻经线间的经度差为30,从而可确定M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Q点6点,MQ为晨线,南半球昼长夜短,由此知此时太阳直射20S,P点所在经线为180,Q点经度为30W,据此知12时经线为60E。由此可确定知识点的坐标。第11题,结合上题可以计算北京时间为16时。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第17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召开.读图8,完成12-13题. 12.与其它月份相比,在此次会议开幕后的两个月中,下列变化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 a地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B. b地正午太阳高度在减小C. c海域此季节风高浪急D. d海域的洋流自南向北流13.图9的日照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该地日照从会议开幕(甲)到闭幕(乙)期间变化的是( )【答案】12.A 13.D【解析】12.根据题干及图示信息得知,a河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会议开幕后的两个月中,图示区域为夏半年,此时为a河为汛期,与全年其它月份相比,此时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故A正确。b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c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风平浪静;d海域洋流自北向南流。13.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得知图示日照应该是正午日照示意图。德班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所以正午阳光只会从北窗户照射进来,且会议期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增大。故D选项正确。读地球上极昼边界纬度随时间的移动路径图,回答14-16题。14a是二分二至中的()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答案】14.C15.C16.D【解析】第14题,a时是北极地区极昼由最大值变为最小值时,也是南极地区刚刚要发生极昼现象的时刻,应为秋分日。第15题,b是极地地区发生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应是极圈(6634)。第16题,造成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河流所在流域的植被覆盖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读图甲“某地降水量”与图乙“河流径流量日变化示意”,完成11-18题。17图乙中最能反映集水区内植被覆盖良好的流量曲线是()ABCD18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保持水土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也很明显。图丙中四幅图(比例尺相同)中的植树造林方案,效果最明显的是()ABCD【答案】17.D 18.B【解析】第17题,分析该题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图甲中反映的降水量日变化特征,即12时最大;二是植被覆盖状况与集水区流量的关系,即植被覆盖愈好,流量愈稳定,洪峰期愈晚。第18题,要最有效地保持水土,表示植树造林的曲线应与水汇集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高线,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小流速;另外,造林越多,密度越大,保持水土的效果越好。读“经纬网图”,完成19-20题。19设A、B两地和A、D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AS10.5S2BS1S2CS11.5S2 DS12S220若A、C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则一年中这种情形会出现()A1次 B2次C3次 D4次【答案】19.B20.D【解析】第19题,A、B两地纬度相差180,说明位于同一经线圈上,其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应为该经线圈上过北极点的一段弧长,弧长共跨纬度60,而A、D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其跨纬度亦为60,故S1S2。第20题,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和南移,北极极昼范围会逐渐增大或缩小,晨昏线会两次同时经过A、C两地;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极极夜范围增大或缩小,同样会经过A、C两次,故一年中应出现4次该情况。读下图,完成21-23题。21R1湖和R2湖分布在不同的()A大陆 B板块 C气候区 D流域22两湖比较,R1湖与R2湖的()A湖泊面积差异大 B湖水深度差异大C湖面海拔差异大 D南北水温差异小23R1湖南北两端的距离约为()A230千米 B340千米C540千米 D820千米【答案】21.D22.B23.C【解析】第21题,两湖所在水系不同,分属不同流域。第22题,R1湖是世界上最深的外流湖贝加尔湖。第23题,利用两条纬线所夹的经线长估算。下图为南半球的一段纬线,图中M、N两点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回答24-26题。24此时,北京时间为()A9时20分 B11时20分C21时20分 D23时20分25此时,由此纬线向北则图中()AM、N两点均向东移动BM点向西移动,N点向东移动CM、N两点均向西移动DM点向东移动,N点向西移动26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则此日由M点向西到N的经度差将()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答案】24.B 25.D 26.A27下列四座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示意图,接近实际的是()【答案】D【解析】新加坡位于北半球赤道附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为春秋分日附近,最小值出现时间为冬至日;巴西利亚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其纬度位置接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为冬至日前后;伦敦不在极圈以内,不会出现极夜现象;纽约位于北温带,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时最小。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对采光条件有明确的规定。下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城市住宅对日照间距的要求(表中H为住宅楼高度,适用于住宅呈南北朝向的平原地区)。据此回答2830题。城市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甲24452.02H乙40281.18H丙35211.41H丁26361.86H28.在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中,都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原因是 ()A冬至日气温低 B冬至日降水多C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 D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答案】28.D29.A30.B【解析】第28题,我国大多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每年冬至日这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房的影子达一年中最长,因而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第29题,四城市中,甲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纬度最高,因而甲城市该日的昼长最短。第30题,冬至日时,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楼间距H/tan3634,可计算出楼间距应不小于40米。图中D为AB线的中点。读图完成31-32题。31.若图中ADB线为一根经线,ACB线为昏线,则C点的地方时为A6时 B9时 C12时 D18时32.若图中AD线与DB线分属两根不同经线的一部分,ACB线为晨昏线的一部分,且A点地方时为6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31.D 32.B【解析】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31.若ADB表示一根经线,则A、B两点即南北两极点,ACB线为昏线,该线经过南北两极点,也是一根经线,即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示春秋分日,昏线上的时间为18时。32.若图中AD线与DB线分属两根不同经线的一部分,D为AB线的中点,则D表示极点。若D点表示南极点,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结合A点地方时为6点,表示AC所在为晨线。即南极点所在为极夜,判断为北半球的夏半年。若D点表示北极点,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结合A点的地方时为6点,表示AC所在为晨线,即北极点所在为极昼。判断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故B项正确。下面甲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乙图为“此日P地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完成33-35题。33P点的地理坐标为()A70S,90E B70N,90W C70S,90W D70N,90E34此时北京时间为()Am日22时 Bm日16时 C(m1)日14时 D(m1)日8时35此日后一周内()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北半球昼短夜长CP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 DP地日出的时间变早【答案】33.A 34.D35.B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图,回答36-38题。36该地位于()A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37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B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C太阳直射赤道 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38.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Q点这一天的是()【答案】36.D 37.A 38.D【解析】36.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从图中看有两次太阳直射。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37.从图中看出P点正午太阳高度在两次极大值之间,且最小,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38.Q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但Q点不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上不是极昼。再从四个选项中的经度可判断D为南半球,故应为D。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斜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横线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数字表示经纬度。读图完成39-40题。 39.此时,北京时间是 () A.12时20分 B.15时20分 C.8时20分 D.18时20分 40.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太阳直射点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 B.北京的白昼时间比开普敦长 C.地中海沿岸正值多雨季节 D.西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 【答案】39.B 40.C 二、非选择题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答案】(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解析】第(1)题,首先要根据材料读懂等雪期线的含义,可以从图中读出,MN一线中间的多年平均雪期要比两侧的短,即中间的降雪时间比东西两侧短,说明中间低于0的时间比东西两侧短,可知地势应该比两侧低,所以可以推知中间是平原,东西两侧是山地。第(2)题,甲乙两地雪期和降雪量的差异直接从图中的等值线上可以读出来。雪期的长短从影响温度高低的因素考虑,降雪量要从水汽多少方面考虑。第(3)题,利用材料信息,丙地区为丘陵,而乙地区雪期比同纬度地区的长,所以该区是山区;丘陵海拔低,冰雪融水径流量比山区多;丙区海拔较低,人类活动较多,所以更易被侵蚀。42下图为某地等值线示意图,图中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回答下面各题。(1)图中甲点的海拔为_米,乙点的温度为_,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2)图中陡崖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_米。(3)图中河流上游的剖面图最有可能为_。(4)简述图中所示区域的地形特征。【答案】(1)90012.6甲(2)400(3)A(4)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降低(西南高,东北低)。43下图中,图甲阴影部分的中央为12月21、22日两天分界线,图乙ab、bc为此刻地球表面晨昏线的一部分,b点在6634纬线上,d地此日昼短夜长。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一般情况下,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